據考證,遼代應曆九年(959年)就有了植毛牙刷。到趙匡胤建宋(960年)之後,史書上關於牙刷的記載便多了。周守忠撰寫的《養生類纂》一書中就載有:“早起不可用刷牙子(即牙刷),恐根浮並牙疏易播,久之患牙痛。羞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極有所損。”可見當時已從植毛刷發展到馬尾刷。由於牙刷製造粗陋,人們對它的作用認識很不夠。
到了元代,人們才漸漸重視起來。有個叫郭鈺的詩人寫詩讚道:“南州牙刷寄來日,去垢滌煩一金值!”這已經是現代形製的牙刷:柄如短簪,由玳瑁製成,刷毛是白色馬鬃,由白色絲線鎖固在刷柄上。
古代也有名片嗎
名片,因為它印刷、攜帶、饋贈和收藏十分方便,成為現代人重要的交際工具,時髦又不可或缺。
推本溯源,名片在中國“古已有之”的。名片,古稱“名謁”“名帖”“名紙”“名刺”“門狀”“門刺”“飛貼”“手刺”“膀子”“下官刺”“爵衛刺”“長刺”“名”“刺”等。
至遲在漢代時,名片就已經相當流行了。據《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記載,沛公劉邦引兵過陳留時,酈食其“踵軍門上謁”求見。這裏的“謁”就是今天所說的名片。剛開始通報他是儒生,劉邦不願見。酈食其按著劍生氣地對門人說:“再去通報,我是一個高陽酒徒,不是什麼儒生!”門人“懼而失謁,跪拾謁,還走,複入報”,就是嚇得把名片掉到地上了,然後撿起來,再次進去通報。劉邦聽報後,來不及穿鞋子,連忙傳喚客人進見。
魏晉南北朝時期,名片稱“名”“膀子”“爵裏刺”。當時名片的使用極為普遍。《梁史·江淹傳》載,“永元中(499—500),崔慧景舉兵圍京城,衣冠悉報名刺”,致使江淹招架不住,隻好“稱疾不往”。當時已經出現使用名片的大戶,專以名片結交世人。
隋唐之時,名片又稱“門刺”“名帖”“名紙”“名刺”等。當時名片除用於官場交結外,一些風流士人也在秦樓楚館中使用名片。宋元之時,名片又叫“門狀”“手刺”等。
明清之時,官場拜謁以紅紙書寫銜名,時稱“名帖”。名帖往往是連張的,以繩相結。明崇禎年間(1628—1644),名帖開始單片使用,稱作“名片”。有些趨炎附勢者為諂媚上司,名片往往以珍貴之物製成。嚴嵩炙手可熱之時,有拜謁者以紅綾為名貼,以赤金絲為字。張江陵權勢鼎盛時,諂媚者呈獻給他的名片以織錦製成,以大紅絨為字。
近代以後,名片花樣日漸翻新,款式日益增多。進入現代後,名片的更新和創製更是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此不具述。 住新房為啥要“溫鍋”
溫鍋的起源與當時的生活水平低有關。以前,普通人家生活不富裕,蓋房是一件大事,有些家庭幾乎拿出了家裏的全部積蓄。蓋完新房後,很多人常常會出現經濟拮據的狀況。在此情況下,親戚朋友、街坊四鄰們會送來一些食物、禮品,幫著添置些家庭用具,以助他們度過困境。當然,主人要炒菜設宴做飯招待客人。由於遷入新居,鍋灶當然是新的,同時也是涼的。這一炒菜做飯,鍋灶就熱起來了,所以叫“溫鍋”。同時也寓意著這個新家從此步入正軌,紅紅火火地過日子了。
拜年的習俗起源何時
拜年的習俗,始於宋而盛於明,當時拜年風氣甚盛,不僅士兵互拜,朝官也一樣。他們不計相識與否,皆望門投帖,以示新春的祝賀。宋朝上層社會中,倘若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麵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裏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
椅子最早不是人坐的
“椅”,也作“倚”,起源較早,但不是指供人坐的椅子。其原為一種樹木的名稱,又名“山桐子”“水冬瓜”,木材可做家具。椅子最初被稱為倚子,最早出現在唐朝貞元十三年(797年)的《濟瀆廟北海壇祭器碑》
中,碑陰中有“繩床十,內四倚子”
的記載。從現存資料看,唐代已有相當講究的椅子了。
五代至宋,高型坐具空前普及,椅子的形式也多起來,出現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同時根據尊卑等級的不同,椅子的形製、質料和功能也有所區別。
廂、軒、舍、齋、寢各指什麼
廂。在漢代廂本指房屋東夾西夾前麵的空間,閣與廂之間有門相通。
後來泛指正房兩邊的房子,叫廂房,如東廂西廂。中華名著《西廂記》中秀才張生住的地方就是西廂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