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軒是有窗檻的長廊或小室。陶潛《飲酒》詩:“嘯做東軒下。”杜甫《夏夜歎》詩:“開軒納微涼。”殿堂前簷下的平台亦稱軒。古時皇帝不坐正殿而在殿前平台上接見臣屬,稱“臨軒”。
舍。舍即房屋。古人謙稱自己的家為“寒舍”“敝舍”“舍間”。
齋。齋一般指書房和學舍。古人喜在廳堂之旁,另辟一小室,作讀書養心之居,故書房俗稱“書齋”,此種習俗漢代還不多見,至晉代以後興起。
寢。古代總稱堂室為“寢”。《廣雅》裏有道:“寢,堂室也。”周代又有大寢、小寢之分。大寢即堂,又稱“正寢”;小寢為室,又稱“內寢”。
古俗男子居外女子居內,故古人稱妻為“內人”,即源於此。與此相應的喪家訃文中,稱男為壽終正寢,女為壽終內寢。現代寢一般指臥室。
民居中的“樓”“閣”有何區別
樓也就是重屋。《說文解字》裏講:樓,重屋也。先秦習俗裏重屋是不能住人的,此俗至今在一些農村還盛行。樓下住人,樓上堆放糧食雜物,因此先秦典籍中很少有“樓”字。而樓房的出現也較晚,大約在戰國後期。到了漢代才盛行起來。中國古代的樓房一般多為二層,形成傳統的固定形式,南方有些地方的竹樓也是二層。
閣原為閣板之意,為廚房貯藏食物的地方,漢代又指堂序外的兩個夾室,即東夾西夾。但隨著樓房的興起,閣遂演變成供遊息、遠眺,供佛或藏書之用的建築物,閣的平麵為方形、長方形或多邊形,一般四周設木桶扇。《淮南子·主術訓》:“高台層榭,接屋連閣”,至今仍有著名的北京頤和園的佛香閣、大同善化寺的普賢閣等佛閣、寧波天一閣、故宮文淵閣等藏書閣。此外古代俗稱女子的臥房為“閣”,出嫁則為“出閣”。
“警枕”是幹嗎用的
古代有一種用木頭製成的圓枕,實際上是一個木球,當人們一睡熟,頭很容易從圓枕上滑落下來,因此就警醒了。這種圓枕稱為警枕。
警枕起源很早。古代的經書《禮記》中提到一種“疑”的用具,漢代鄭玄解釋作警枕,可見它在先秦時就有了。有關警枕的記載,古代相當多。東漢末年蔡邕寫有《警枕銘》。五代吳越王錢錫年輕時在軍中不敢安寢,用警枕睡覺,並稱它為“嘶中不睡枕”。北宋的司馬光也用警枕睡覺,一驚醒就又讀書寫作,這已成為古人勤奮學習的佳話。
古人用什麼做鏡子呢
現代人以玻璃為鏡,而古人卻“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但是,遠古是沒有鏡子的,人們以清澈見底的水來顯示自己的容顏。後來人們才以陶盆盛水照影。甲骨文、金文中已有“監”,形如人臨器皿俯視之狀,即“人監於水”。《說文解字》有:“監,臨下也。”
銅鏡的鑄造時間還是很早的。《黃帝內傳》說:“帝既與西王母會於王屋,乃鑄大鏡十二麵,隨月用之。《玄中記》雲:‘尹壽作鏡,堯臣也。”這自然屬於傳說,迄今也無實物作憑。不過,商時有鏡卻是可以肯定的。
當時的鏡子為銅鑄造而成的銅鏡。這種鏡,一麵磨光發亮,一麵鑄刻花紋。因銅鏡主要用於照出自己的麵容,故也叫“鑒”或“鏡鑒”。戰國時,銅鏡就開始盛行,製作亦輕薄精巧。到漢代,製作更加精美,花紋除幾何圖形外,還有鳥獸、人物等。東漢中期至魏晉時,出現了浮雕的畫像鏡,精美絕倫。唐代,製鏡藝術尤為講究,打破以往圓形鏡的模式,創造了八棱、菱花、海棠花等式樣,平脫鏡、螺鈿鏡則更新穎別致,富麗堂皇。元、明、清時,鏡多仿製,各朝雖也製鏡,但已走下坡路。明清時代,鏡背往往填漆或用漆作畫,有的鏡上也有銘文,如“月樣團圓水樣清,開匣當如見故人”。但自清乾隆後,隨著玻璃鏡子的流行,銅鏡也就退出了它的曆史舞台。
古代也有蚊香嗎
蚊香是我國古代人發明的。遠在北宋,人們已開始用艾葉來驅蚊了。
宋《埤雅》載:“蚊性惡煙,以艾葉薰之則潰。”《古今秘苑》還載有作蚊香的方子,即用浮萍、樟腦、鱉甲、楝樹等中草藥作成餅,燃燒的煙即可驅蚊。化學蚊香的出現,是20世紀初的事。實踐證明,用含有滴滴涕等有機氯農藥製成的蚊香,在一段時期內滅蚊雖有奇效,但久之,會使蚊子產生抗藥性,效果越來越差,且對人畜有毒害作用。現在我國一般都不用化學藥物作蚊香原料.而改用除蟲菊等中草藥。
古人是如何取暖的
用火取暖,早在原始社會初期就有,周口店的那些灰燼就是最好的證明。後來人們為了可以隨意挪動火堆,保存火種,便把火放在燒製的陶器裏,這個陶器就叫爐或灶。
古人取暖多用木炭,一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銅或鐵製成的,外麵再加上一個箱形透氣的籠罩,防止失火或掉進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