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生活風俗,身邊的禮儀由來(1)(1 / 3)

生活風俗,也就是生活方式,它是在一定的社會製度下民族、階級、群體、個人在物質和文化生活及各種活動的總和,從人們的衣、食、住、行、用、玩等方麵體現出來,由社會生產方式決定,受政治、文化、經濟等條件的製約,不同社會、不同民族和不同職業的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

古代衣食住行也有等級嗎

我國古代的等級製度較為嚴格,這種等級的區別,大量反映在生活方式的差異上。

(1)衣飾:衣飾上的限製自古迄清代都是用以區別貴賤的一種標識,官吏的朝服、公服,其形式、顏色不同於常服,官吏又因官階不同而服色不同。至於商人、奴仆、娼妓等,不與庶人同列,限製更為苛刻。衣料的質地也有講究,庶人隻能穿粗布衣。

(2)飲食:上古規定,天子食太牢(牛、羊、豬),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豚(豬),士食魚炙,庶人食菜(《國語·楚語下》)。

(3)房屋:大小、間數樣式和裝飾,各有定製,稱呼也不同。

(4)輿馬:許乘車輿者、車輿的顏色、裝飾以及拉車的牛馬頭數,抬轎的人數、官員的儀衛等,都有區別,標誌著乘坐者的不同身份。

“伯、仲、叔、季”是怎麼回事

在先秦時期,姓不但是女子能否與男方婚配的重要標誌,而且還具有區別女子結婚與否的重要作用。因為那時的女子雖有名字,但限於周禮“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規定,女子的姓氏是擔負社會通用的名的作用。未婚姑娘為了加以區別,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幺這種排行。如古書所記孟薑、仲子、叔姬、季某,意即薑家的大女兒,子家的二女兒,姬家的三姑娘,某家的幺姑(哭倒長城的孟薑女並不姓孟,而是薑家的大女兒)。女子嫁出去以後,一般用丈夫的姓和娘家的姓並列稱某某氏,如一位姬姓女子嫁給衛國大夫孔圉做妻子後,就叫孔姬;若是李姓女子嫁給張姓男子,婚後隻能稱為“張李氏”或“李氏”,這種稱呼方式在當今某些農村還能見到。

根據《國語辭典》記載:“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長幼之別字也。”同時,伯、仲、叔、季,也是指兄弟長幼的次序。辭典的解釋為:

“兄弟排行的次序,長兄為伯,次為仲,又次為叔,最幼為季。若兄弟三人,則稱孟、仲、季。”

古代祭祀用品有哪些稱呼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牲”。《左傳·曹劌論戰》中有這樣的話:“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於祭祀的牛、羊、豬,後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i,豬)三牲全備為“太牢”。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隻有羊、豕,沒有牛。由於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古人“跪、坐”的方式有什麼講究

跪: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相如前進瓿,因跪請秦王。”

坐:古人席地而坐,姿勢是兩膝著地,兩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踵上。坐姿像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時身體要挺直,臀部不得落在腳踵上。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盡後”是盡量讓身體坐後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汙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三叩九拜”中的“九拜”是連續拜九次嗎

“三叩九拜”是古代的大禮,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連續拜九次,而禮法上真實的“九拜”卻是另外的樣子。

“九拜”是古代行禮時的九種禮拜方式。

這九種禮拜方式分別叫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九拜所不同的不僅僅是名稱,連其動作要領也大為不同。

稽首的基本要領如下:跪,拜手,然後手至地,首亦至地。稽首是拜禮之中最敬的方式,臣子對君主用此禮,為吉事之拜的最重者。頓首亦名稽顙,其基本要領如下:先跪拜手,然後手至地,首亦叩地。這種方式隻用於凶喪之禮,為喪事之拜中的最重者。

頓首與稽首不同之處在於,稽首頭至於地而不叩,頓首頭至於地而叩。空首的動作要領為:跪而拱手,頭俯至於手,與心平。振動的動作要領如下:先拜而後踴。踴是喪禮中最哀慟的表現,頓足,跳躍,以示哀之至也。吉拜的動作要領如下:先拜手,而後重複九拜中的“頓首”動作。也是喪禮之拜。

凶拜的要領是先作“九拜”中的頓首而後再拜。奇拜之“奇”表示單數,在這裏是拜一次的意思。褒拜指拜的次數在再拜以上。肅拜為女性用的禮拜方式,不跪,俯首兩手下垂。

因此,“九拜”是一個非常籠統的說法,它涵蓋了古時全部的禮拜方式。“九拜”中既包括了吉禮,又包括了凶禮,既包括了男人行禮的方式,也包括了女人行禮的方式。很顯然,在任何一次儀式之上,都不可能窮盡這九種禮拜方式,因為,“九拜”中包含了性質完全不同的禮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