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何種原因形成的“男左女右”習慣,到底遵守還是不遵守,其實都不影響我們的生活。隻不過有時一種習慣形成後,會給社會生活帶來一定的方便,比如說公共廁所男女廁的方向。當然,如果把這種習慣過於神秘化,就不應該了。
古人是怎麼理發的
留發的習慣,在我國由來已久。古時候的人幼年一般是長發披肩或束成發髻。男子成年加冠,女子長大用簪束頂。所謂“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這也可以說是古人修飾頭發的一種情況。
以理發為職業的工匠,到漢代就有了。
南北朝時期,南朝梁的貴族子弟都削發剃麵,那時的理發業已經很發達,出現了專職的理發師。到了宋代,理發業已比較發達,不但有專門的製造理發工具的作坊,而且“理發”一詞也出現了。朱熹在注疏《詩·周頌·良耜》中“其比為櫛”一句裏說明:
“櫛,理發器也。”那時,對剃發有個特殊的稱呼叫“待詔”。後來,逐漸發展成一種技藝,一個行業。元、明兩朝,人們理發更為普遍。
到了清朝,滿族貴族為了達到長久統治的需要,強製下令男子一律剃頭梳辮,“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理發業便空前發展起來。到處都有流動服務的“理發挑子”,理發工們手執鐵夾,沿街叫喚,給人理發。由於各朝代對頭發的清潔衛生處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稱呼,明代叫“篦頭”,清代叫“剃頭”,還有叫“剪頭”“推頭”等。
我國創建第一個理發店的時間,是在清順治年間,地點在奉天府(今沈陽市)。當時理發店設備簡陋,技術很低,主要服務對象是男子。辛亥革命以後,許多在日本的中國理發師紛紛回國開設理發店。至於女子風行剪短發,是在五四運動以後。
“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
正月不剃頭與死舅舅毫無關係,那是一道“剃發令”帶來的。1615年年6月15日,愛新覺羅·福臨頒布了“剃發令”:京城內外,限十日;外省自詔令到達之日算起,亦限十日,軍民一律剃發,遲疑者按逆賊論斬!
這是以死罪要挾漢人皈依的發式。清廷把剃發作為歸順的標誌之一,他們的口號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漢人滿腔怒火,他們要發不要頭,寧為發而死,高呼:“寧為束發鬼,不作剃頭人!”各地人民紛紛揭竿而起,誓死捍衛頭上發。但脖子終究硬不過鋼刀,漢人為了項上頭顱被迫剃發。然而,反抗並沒有停止,正月不剃頭就是其中之一。民國二十四年版的《掖縣誌》卷二《風俗》雲: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發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製一變,民間以剃發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
相沿既舊,遂誤作“死舅”。正月不剃頭,原是“思舊”。正月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個月不剃頭,以緬懷傳統。
俗信有極強的傳承性,也會隨時隨地而變。滿族入主中原以後,大量接納漢族士大夫參加政權,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等高官顯位,都是滿漢各半。在這“滿與漢,共天下”的局麵下,滿、漢民族矛盾逐漸減弱,日久天長,剃發漸成習慣。這樣,正月不剃頭以“思舊”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礎,便諧音訛傳為“死舅”。
古代人是用什麼洗發洗澡洗衣服的
古代人洗頭發的材料有皂角或者豬苓。富裕些的人用豬苓,再加些香料。平常人就用皂角洗頭發。秦漢時的人,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官府每五天還給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海錄碎事·臣職·官僚》記載:“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
洗澡用胰子或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麵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麵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也有人洗頭用淘米水,稱之潘。如《左傳·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遺之潘汁。”
古代人也刷牙潔齒嗎
在沒有牙刷出現之前,古人護齒潔牙的方法是叩齒和漱口。晉葛洪《抱樸子·雜應》篇載:“或問堅齒之道,抱樸子曰:‘能養以華池,浸以醴液,清晨建齒三百過者,永不搖動。’”古代漱口普遍采用的含漱法以鹽水、濃茶、酒為漱口劑,唐代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撚鹽內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即使這樣去保護牙齒,但由於清潔效果不明顯,導致古人多患齒疾。
我國人民曾經使用楊枝刷牙。古醫書《外台秘要》說,用楊枝將一頭咬軟,蘸了藥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潔”。這種方法來源於印度,他們稱楊枝為“木齒”。唐長安大薦福寺僧人義淨在《南海寄歸內法傳》記載過楊枝“食罷去穢”。
除了楊枝以外,人們還因地製宜找尋其他合適的潔牙材料,如槐枝、桃枝、葛藤等,都與楊枝一樣有苦、澀、辛、辣的味道。他們用“嚼”的方法來潔齒。李時珍也說,用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