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典章禮儀,最完備的中華民俗(2)(2 / 2)

我國唐朝以前的君王、皇帝,對穿什麼顏色的袍服,並沒有統一的規定。周朝時期,據專門記載此時典章製度的書籍《禮記·月令》記載,天子“著青衣”。春秋時期,侯國紛爭,國君的袍服也無法統一,當時的五霸也沒有統一的袍服顏色。

從戰國到秦漢魏晉之際盛行“五行”(水、火、木、金、土)終始說。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按水、火、木、金、土(五行)與黑、白、青、赤、黃(五色)分別相配的“五德”說,穿黑色袍服。因為秦王朝實行的是水德製度,所以衣服、旌旗等以黑色為貴。晉代實行金德製度,以赤色為貴,故晉代皇帝著紅袍。“五德”之說被廢除之後,黃色才漸漸與高貴的皇帝掛鉤。

至於黃色為何成為皇權的象征,也源於我國古代農業民族的敬土思想。《禮記·月令》中記載,按陰陽說,黃色在五行中為土,這種土是居宇宙中央的“中央土”,故在五行當中,“土為尊”。再加上《易經》中記載,古代有“龍戰於野,其血玄黃”的說法,而君主又以龍為象征,黃色與君主就發生了更為直接的聯係。這樣,黃色就象征著君權神授,神聖不可侵犯。

到了隋朝,文帝、煬帝著黃袍,但未明令禁止他人穿黃色衣服。《隋書》卷十二《禮儀誌》記載,煬帝在大業六年(610年)下詔:“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黑,士卒以黃。”

一直到了唐高祖時期,朝廷才禁止百姓穿黃色衣服,黃袍遂成為禦用之服。《新唐書》卷二十四《車服誌》說:“至唐高祖,以赭黃袍、中帶為常服,接著天子袍衫,稍用赤黃,遂禁臣民服。”並規定了其他官員的服色:三品以上為紫,四品五品為朱,六品七品為綠,八品九品為青。可見,黃色慢慢成了皇權的象征。“皇袍”也就變成“黃袍”了。

我國古代也有“招聘製度”嗎

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不僅通過科舉選拔官吏,也常通過招聘的方式向社會廣招賢才。

招聘人才,在我國由來已久。《孟子》中寫商湯派人五次往返,“以幣聘”伊尹。明代朱健《古今治平略》上講,湯聘伊尹,商高宗武丁招聘傅說,任以國政。“此征聘之始也”。

在我國人才招聘的黃金時代是兩漢。漢高祖曾下詔招聘人才。漢代招聘製度有幾個特點:一是按州縣定名額,與地方官的舉薦連在一起,成為一項較為經常性的製度;二是專門招聘精通某科學問、技藝的;三是特為辦一件事情而招聘,事畢而罷。

漢代以後,三國曹操,唐朝李淵、李世民,利用招聘辦法選拔了不少人才。特別是明朝朱元璋,早在金陵時就錄用過夏煜、孫炎、楊憲等十幾個儒士。後來曾分派學士詹同等分行天下招聘人才。明初,招聘成為官吏的重要來源,有一次招聘一千九百多人,最多一次招聘到三千七百多人。

直到成化以前,招聘一直作為重要的選拔人才的途徑。

在我國曆史上,有些朝代通過招聘辦法發現和選拔了大批人才,有些朝代還是由於招聘到大批人才而興盛起來的。事實證明實行招聘有利於及時發現和合理使用人才,有利於人才暢流,才盡其用。

“考勤”起源於何時

我國的考勤製度起源很早,但當時的考勤,主要是對國家官吏而言。

至於考勤表的使用,根據文獻記載,當不晚於清代。清初,國家官吏實行坐班製,每日辦公皆在衙署。至乾隆中期,此製漸弛。清人昭璉《嘯亭雜錄》卷十記載,軍機大臣和坤擅權時,曾經自立私寓,“不與諸大臣同堂辦事,而命諸司員傳語其間”。後來,有許多官員也待在家中辦公,不坐班。清人震鈞在《天咫偶聞》卷七中寫道:“自乾隆以後,重臣兼職者多,遂不恒人署。而閱折判牘,移於私宅。”為此,清政府在國家機構中設置“畫到簿”專司考勤。畫到簿為官吏考勤的重要憑據之一,與紅本一起存入內閣大庫,以備查驗。但由於它反映不出遲到、早退等情況,所以沒有多大的約束力。

清鹹豐年間,成立總理衙門,為了防止畫到溜號的弊端,提高辦事效率,就規定對其官吏“核其勤惰”,分別予以“請獎”或者“參劾”,這便是曆史上考勤與獎懲相結合的開始。

古代也有“休假製度”嗎

我國的休假製度由來已久,從漢代起,政府機關便規定每五天休息一日,稱“五日休”。唐代改為“旬休”,每十天休息一日。在休假日裏,政府機關的辦公活動還是照樣進行。譬如漢代的霍光在休假時,就往往由上官桀去代他辦公,這大概是采取輪休的辦法。

除定期的休假日外,還有節假日。唐代中秋節給假三日,寒食清明四日;明代冬至給假三日,元宵十日。此外還定有“急假”,官吏用以處置緊急家事,一年以六十日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