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翰林學士開始設為專職。明清的翰林學士從進士中選拔。明代,翰林學士作為翰林院最高長官,主管文翰,並備皇帝谘詢,實權大如宰相。清代翰林學士主管編修國史,記載皇帝的言行起居,進講經史,草擬有關典禮文件。翰林院的長官為掌院學士,侍講、侍讀、修撰、編修、檢討、庶吉士等,通稱為翰林。
為什麼皇帝的墳墓叫“陵”
“陵”原為大土山之意,《說文》:“陵,大阜也”。《詩·小雅·天保》:
“如岡如陵”。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殽有二陵焉。”就是說殽有兩座大山。由於帝王們的墳墓都利用大土山構築而成,所以稱為“陵”。又稱帝王墓為“山陵”。
上古的時候,君主的墳墓都隻稱“墓”,不稱“陵”的。周代君王的墓也稱“墓”。直到春秋,許多君主的墳墓仍不稱“陵”。如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死後葬今陝西鳳翔縣城東南角,從古至今,皆稱秦穆公墓,未見稱陵。
中國帝王的墳墓開始稱為“陵”,約從戰國中期以後,首先出現於趙、楚、秦等國。《史記·趙世家》載,趙肅侯十五年經營壽陵。
《秦始皇本紀》載: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壽陵。當時封建王權不斷增強,為表現最高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墳墓不僅占地廣闊,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因此帝王的墳墓就稱為“陵”。
漢朝之後,幾乎每個皇帝陵都有稱號,如漢武帝陵稱為“茂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稱為“昭陵”等。依規定皇帝的墓可建九丈高,但一般皇帝陵總是超過這個高度。至於老百姓的墳墓,不但要稱為“墳”,還受限在三尺以下,否則就是違法,要接受處罰。其他大臣們的墓也有規格限製,不能隨便超越。
“宦官”與“太監”一樣嗎
根據《辭源》的解釋,“宦者”就是太監、閹人,“宦官”就是宮內侍奉官。宦官、太監都是我國封建皇宮中的特有人員,都是被閹割過的、為封建帝王的服務奴仆,但是概念卻有嚴格區別。
“宦官”之稱古已有之,它是在皇宮中為皇帝及皇族服務的官員的總稱。東漢以前,宦官既有閹人,也有士人。《後漢書·宦者列傳》記載,“宦官悉用閹人,不複雜調他士”。可見,“悉用閹人”是在東漢之後的事情,這時閹人才與宦官等同起來。宦官多是幼年入宮,社會關係簡單,別無出路,但因其近於皇帝,故權勢很大。唐代以後,世風日下,民間官僚福商收買男童,私自閹割後送入宮廷,並企圖日後利用。
“太監”一詞,最早始於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將掌管乘輿、服飾的殿中省改為中禦府,設“中禦太監”“少監”。到了遼代,“太監”就成了政權機構中的官員稱謂之一。據《續文獻通考》載,遼代的太府監、少府監、秘書監等設有太監。金、元因襲遼製,所設各監也多有“太監”。
到了明代,大監和宦官有了較固定的關係。充當太監者必是宦官,但宦官並不都是太監。太監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級、俸祿的高級宦官。
太監成為宦官的專稱是從清代開始的。到了清朝,宦官取消了,統統稱為太監。清朝的太監分為三六九等,下級的受苦受難,上級的為非作歹。
慈禧的太監李蓮英可製約文武大臣,與太後吃一個灶,家鄉有地三十六頃,財產無數。
可見,閹人、宦官在東漢之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東漢時起,二者才合流。太監則是地位高於一般宦官的閹人,或者說是閹人首領,三者不應混為一談。
古代的“學士”是官位還是學位
古代的學士並非現在意義上的學士,它是官位,而非學位。古代的學士稱號,最早出現在周代,《史記·儒林傳序》雲:“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學士,本來是指那些讀書的貴族子弟,後來逐漸演變成官名和有學問的人以及文人學者的泛稱。魏晉時期,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
魏晉以後,學士才正式成了以文學、技藝供奉朝廷的官吏稱呼。唐代,學士地位有很大提高,甚至可以參與朝政。其中翰林學士之首,是皇帝親信顧問和秘書官,又稱“內相”。到了宋代,被授予“翰林學士”者,就有當宰相的希望。
清代大學士地位為正一品,為文職官吏之首。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期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相同。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被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皇袍”是如何變成“黃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