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孩子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必然要參與社會。一個人隻有具備社會公德心和責任感,是能獨立在社會上生存的基本條件,家長剝奪了孩子參加勞動的權利,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和公眾意識。
其次,孩子通過自己的勞動,得到社會的認可,這樣可以滿足他們渴望成功的心理需要。父母的阻止,會使孩子失去展示自己、發現自己的機會,也會扼殺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再次,父母不讓孩子參加勞動,會使孩子不懂得珍惜、不能體到勞動的辛苦,缺乏動實踐能力。但有時家長又會抱怨孩子不懂事,動手能力差等,使孩子覺得委屈、無奈,並對父母有意見和看法。
最後,勞動是生存之本,是生存的基本技能。孩子成長的路上不是一帆風順的,還會有很多的困難與坎坷。家長如果不能讓孩子具備各種能力,其中包括勞動能力,會使孩子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很難獨立麵對很多的事情,成為孩子生存發展的障礙。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勞動的觀念必須從小開始培養,那麼,孩子在講過勞動的鍛煉後才會知道工作的辛苦。下麵家長的做法很值得廣大家長們借鑒。
一個農村的小姑叫劉暢,她現在隻有12歲,但是從小到大,父母都不溺愛她,很小的時候她就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她四歲起就學會了自己梳頭發。在爸爸媽媽的鼓勵下,她在今年的暑假學會了淘米、洗菜、包餃子、洗碗等勞動。她從心裏感到非常自豪。
以上對比可以看出,家長鼓勵孩子可以讓孩子自立。所以說,家長不能阻止孩子參加勞動,對此將給出幾點建議。
【教子有方】
1、讓孩子知道勞動是人的生存之本。
教育孩子隻要人生存在這個社會上,就必須依靠勞動來換取生活所需,告訴孩子腦力勞動固然重要,體力勞動也是不可缺少的。
2、鼓勵孩子參加集體勞動。
很多時候,學校會組織一些集體勞動,如:定期到養老院幫助孤寡老人打掃衛生;一周一次的班級大掃除等,家長要鼓勵孩子多參加這樣的勞動,讓孩子在勞動中得到鍛煉。
3、平時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教授孩子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不僅可以幫助家長分擔勞動,還可以讓孩子體會到勞動的快樂。
4、讓孩子參加公益勞動。
在孩子假期期間,多參加一些公益勞動,增強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和公眾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