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合群
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吝嗇付出、不喜歡過集體生活,因此在和人相處中,很難與他人合作,在社會中會受到排斥,不合群。
鑒於以上後果,家長要十分注意,多關注孩子的生活,從小給予正確的培養與教育,不要讓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特點,下麵將給出幾點建議。
【教子有方】
1、讓孩子學會付出與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孩子學會分享與付出。父母要經常和孩子交流,多說一些貼心的話,交給孩子誠實的品質;在學習和生活中,教育孩子經常和同齡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好吃的好玩的;而父母也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教給孩子樂於助人,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要獻出一份愛心。
2、培養孩子的集體主義精神
父母要讓孩子多參與集體活動,讓他們感受集體的力量,因為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集體的力量是巨大的。任何一個人都不能脫離社會這個大集體而單獨存在。一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地與不同類型的人交往,這樣才能增長知識和見識,才能完善自我,更好地適應社會。因此父母要注意對孩子這方麵的培養。
3、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同情心是人與生俱來的感情,而對待外人,家長培養孩子的同情心,這樣孩子才能從內心裏關心他人,為別人著想,把別人的喜怒放在心上,彼此的關心也會增進相互間的感情,與此同時,還要能讓孩子充分體會到關心他人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培養出樂於助人的品德,改掉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
4、教會孩子關心集體
孩子終究是要踏上社會,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的愛心,讓孩子學會“把別人的事當作自己的事”的觀念,在集體生活中與同學友好相處,把集體的事情當自己的事情,從集體利益出發,關心同學,關心老師,久而久之就能增強集體榮譽感。如果可能盡量讓孩子多組織活動,鍛煉他們的組織能力。
第十章:有父母在,孩子不用擔心
——生存教育中常犯的錯誤
每個人從呱呱墜地開始,就麵臨著單獨生存的問題。不管小時候學哪些科學技術,學哪些藝術特長……其實都是為了在將來能夠獨立生存下去。這就給廣大家長們敲響了警鍾,為了孩子將來能夠在離開家長的羽翼後單獨生存下去,現在教育孩子時請不要犯這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