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8、介入孩子之間的矛盾
【開門見山】
孩子喜歡和同齡人在一起遊戲玩耍,常常會出現摩擦,因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產生分歧。有些家長看見這種情況發生時,害怕自己的孩子吃虧,而介入孩子之間的矛盾,充當調節者,家長的這樣做,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複雜化。
【引以為戒】
周末晚飯過後,李哲協同爸爸和媽媽到院子裏打羽毛球。一到樓下,李哲看到旁邊球場上有一群同齡孩子在打籃球,就把拍子交給媽媽,興高采烈地跑去加入他們的行列。父母就在樓下乘涼聊天。
可是隻一會兒工夫,孩子們的爭吵聲打斷了夫妻的聊天。因為離得遠,根本聽不清楚孩子們在爭吵什麼。爸爸注意到李哲很激動地對著一個高他一頭的男孩子連說帶比劃,一個勁兒地指著邊線,好像在說那個男孩出了邊線犯規了,而對方死不承認。那個男孩子嘴裏也在嚷嚷什麼,還抬手推了李哲一把。周圍的其他孩子,也都站在兩方不同立場上跟著爭吵。
爸爸把球拍交給夫人,急忙走到球場邊。他拉過一個圍觀的小朋友打聽情況,果然如他猜測的一樣。高個男孩的一方把球打出邊線,卻不承認,於是雙方就吵成了一團。正在這時,隻見那個高個男孩和他一方的幾個孩子,開始推搡李哲一方。因為對方個子高,身體強壯,李哲和其他幾個小孩子被推倒栽了跟頭。
爸爸幾下撥拉開人群,衝了進去,先把倒在地上的兒子扶起來,然後一把拉住帶頭打人的高個男孩:“你犯規,還帶頭打人?”見他一臉的不服氣,更來氣了:“你是不是這個小區的?你的父母呢?趕緊把他們叫來,得讓他們好好管管你!”
因為李哲爸爸的幹預,孩子們不再爭吵了。他拉住兒子:“打架都吃虧了,咱不和他們玩兒了,回家!”兒子嘟囔說:“我們的事兒,不要你來管?現在就是你讓我玩兒,我也不玩兒了!”
【專家點評】
從上麵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家長介入孩子之間的矛盾是不對的。孩子們正是在這種交往、合作、爭議、摩擦中,學會與人相處、與人交流,學會合作、配合的。孩子之間的摩擦、分歧,有時並不一定能夠明確地說清楚誰對誰錯,孩子們也並不會真的把摩擦放在心裏,他們在眨眼之間就可以找到雙方都認可的解決辦法,又玩兒到一起了。如果這時家長表現出大驚小怪的樣子,並插手其中,其不穩定的情緒反而事情複雜化了。還可能產生以下不良影響。
首先,如果家長介入孩子之間的矛盾,很可能使孩子間的摩擦蔓延到大人之間,釀成大人之間的矛盾衝突,事情的後果就更加嚴重了。
其次,家長總是怕孩子吃虧,經常庇護孩子,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依賴心理,那麼,孩子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往往會缺乏主見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同伴交往出現障礙,這對孩子心理健康是不利的。
再次,如果孩子之間曾發生過摩擦,不要製止他們再在一起玩耍。孩子本來就不定性,很快就能夠盡棄前嫌,和好如初。父母的阻止反而使孩子之間的正常關係和交往變得不正常。
最後,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獨立意識越來越強。父母的介入孩子之間的矛盾會使孩子覺得他們的尊嚴受到了侵犯,對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種傷害。父母介入的孩子會因為在別人麵前丟了麵子,而對父母反感、不滿;其他的孩子還會因此看不起他,嘲笑他,使孩子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
由此可見,家長介入孩子之間的矛盾是不對的。那麼,當孩子之間產生矛盾時,家長應該如何對待呢?
【教子有方】
1、家長看到孩子發生矛盾,不要急於介入,靜觀其變。
如果遇到孩子之間發生摩擦,父母不要怕孩子吃虧,急於介入、阻止,更不要去判斷誰對誰錯。可以在一旁注意觀察,隻要孩子之間的矛盾沒有發展到尖銳、激化的程度,不會對孩子的安全造成危害,就不必去幹預。當發現雙方的衝突十分尖銳,家長隻需把雙方分開,把自己的孩子帶回家,避免更大的衝突產生,讓他們冷靜下來,避免互相傷害。
2、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
不要在孩子的麵前隨便評論孩子之間的衝突。如果證實是自己的孩子錯了,不要偏袒,要讓他勇於承認錯誤,並向別人道歉;如果是對方的錯誤,家長需要開導孩子,對別人要以寬容、大度的態度與人相處,鼓勵孩子主動和對方消除誤會,建立友誼。
3、教會孩子主動避讓。
如果孩子在發生矛盾中,對方的確遇到很沒有公共道德、沒有規則意識,父母要指導自己的孩子主動避讓,避免與他發生衝突。必要時請求父母或其他成人的幫助和保護,以保證自己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