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子不可忽視的101個誤區86(1 / 1)

087、有攻擊性的孩子才能吃得開

【開門見山】

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家庭占大多數,家長都把孩子捧在手心裏,生怕孩子受到一點兒委屈,所以當孩子和別人產生矛盾的時候,他們鼓勵孩子去攻擊別人,認為隻有這樣孩子才不會吃虧,這樣的孩子以後才能吃得開。事實證明,家長的這種認為孩子有攻擊性才能吃得開的教育觀念,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極其不利。

【引以為戒】

鏡頭一:一位媽媽的自述:我女兒小時候很聽話、很可愛、也很惹人喜歡。後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她學會了發脾氣,脾氣一來,誰說什麼也聽不下去,要幹什麼就一定要去,九頭牛也拉不回來。隻要她想玩什麼,或想要什麼,我們就必須立即滿足她。否則,她就會又哭又鬧、打滾、扔東西或毀壞玩具。甚至自毀——用頭撞牆或用手拍打自己的腦袋。她爸爸脾氣暴躁,女兒一鬧就挨她爸打。女兒的脾氣也很倔強,她從來不哭,你越打她,她還越強.一點也不示弱。一次,她說要去公園,可那天我和她爸都很忙,沒時間,可她非要去,不去就在地上打滾、哭鬧。本來工作就很忙,她這一鬧,心情更不好了,她爸實在是氣不過,就順手拿了個皮鞭,往她身上就使勁抽,可那孩子也怪,你越打她,她越不哭了,眼看就要出人命,我隻好央求她爸息怒,把他爸拉開。然後,又千方百計把工作推了,帶她去公園。自此,我都不敢去違拗她的想法,盡量去滿足孩子的要求。我成了夾心餅,兩麵挨烙。他爸怨我,說我總是護著孩子,而孩子卻也不領我的情……

這女士越講越傷心,終於講不下去了。

鏡頭二:兒子今年5歲了,都換了好幾個幼兒園了,在每個幼兒園裏,孩子都經常和其他小朋友打架。看見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一定要得到手,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其他小朋友要是不給,孩子就會來硬奪,甚至大打出手。記得有一次,一個小朋友買了一輛新車,兒子看見了,過去就把人家孩子推下來了,等到自己玩夠了才還給人家……

【專家點評】

攻擊性行為是一種目的在於使他人受到傷害或引起痛楚的行為,這種行為的形成有兩種因素,要麼是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他們隻能以反抗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要麼是孩子對外界有憎惡感,以給別人帶來麻煩為快樂。它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幼兒園階段主要表現為吵架、打架,是一種身體上的攻擊;稍大一些的孩子更多的是采用語言攻擊,謾罵、詆毀,故意給對方造成心理傷害。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攻擊性行為,一方麵是由於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從小就受到家長的溺愛,父母對他們是一呼百應,百依百順,這樣養成孩子自私的性格,他們不懂得和他人分享,有極強的占有欲;另一方麵,家長對孩子的嬌縱,讓孩子為所欲為,稍不稱心如意,就以“攻擊”的手段來發泄不滿情緒。而家長覺得這些隻是一些小脾氣,不妨礙,並不予以重視,久而久之,這些惡習會漸漸侵蝕孩子的心靈,導致一些行為上的怪異。具體來看,家長的這種教育理念會給孩子帶來哪些不利影響呢?

首先,有攻擊性的孩子習慣了“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稍有不順心,在與人交往中,就毫無顧忌地攻擊他人,他們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也不理會是否給他人造成傷害,隻顧自己的利益,久而久之,會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特點,不懂得理解別人便沒法合群,這些都將讓孩子在群體生活中失去協調的能力,進而導致性格上的孤僻。

其次,孩子還會以發脾氣、耍賴作為要挾大人的手段,雖然願望達到了,但對自己發脾氣時的那種諸如以頭撞牆、摔壞心愛的玩具的惡劣行為,感到後悔,甚至內疚。同時,當他們感到了對於自己的行為父母卻無可奈何,一定會滿足他們時,他們便會以這種方式作為長期的要挾手段,而如果父母不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就會感到自己的無能為力,於是,他們會感到自卑和痛苦。因此,這些行為習慣會讓孩子的內心失去平衡。

最後,孩子一直在這種教育理念下成長,就不會懂得“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他們衝動、任性、肆無忌憚,如果受到對方攻擊後,就會產生報複心理,並變本加厲地還給對方。這些行為習慣,如果家長不及時製止並加以教育,任其發展,到孩子成年以後,很有可能會轉化為犯罪行為。

鑒於以上種種嚴重後果,家長一定切忌認為有攻擊性的孩子才能吃得開。對此,筆者將給出幾點具體建議。

【教子有方】

1、當孩子想得到什麼東西的時候,家長要引導孩子試用正確的方法,不要用攻擊性行為。

2、麵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家長應給予適當的懲罰,幫助孩子改掉這個壞毛病。

3、不要嬌慣孩子,讓孩子懂得好東西要與他人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