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有一個猶太人極強忍耐的故事。1991年10月3日,一個平淡無奇的日子,但是這一天對於南非猶太裔女作家戈迪默來說,卻是非同尋常的一天。這一天,她獲得了1991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她是25年來第一位獲獎的女作家,也是自諾貝爾文學獎設立以來第7位獲獎的女作家。這塊文學金牌是她用40年的心血和汗水澆鑄的,怎能使她不激動呢?一串串苦澀的淚珠勾起她一段難忘的回憶。
戈迪默1923年出生在約翰內斯堡附近的小鎮——斯普林斯村。她是猶太移民的後裔,母親是英國人,父親是來自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的珠寶商,金光般的家庭生活造就了小戈迪默的無限憧憬和遐想。6歲那年,她撫摸和凝視著自己纖細而柔軟的軀體,做起了當一位芭蕾舞演員的夢,她從劇院裏得知,舞台生涯最能淋漓盡致地表現人的修養和思想情感,也許這就是她追求的事業。於是,一個陰雨連綿的星期六,她報了名,加入了小芭蕾劇團的行列。事與願違,由於體質太弱,她對大活動量的舞蹈並不適應,時不時讓一些小病小災糾纏著她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小戈迪默被迫放棄了對這項事業的追求。遺憾之餘,這位倔強的小姑娘暗暗發誓:條條大道通羅馬,她終究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然而,命運不但不賜給她機緣,反將她逼上越發痛苦的淵藪。8歲時,她又因患病離開了學校,中斷了童年時的學業,夜晚,她常常流著無奈的淚盼等著天明。她隻好終日坐在床上與書為伴了。
一個明媚的夏日,心煩意亂又十分孤獨的戈迪默偷偷地走上了大街,她想從車水馬龍的街麵上獲取一點快樂。突然,她被一塊不大不小的木牌所吸引,久久不願離開:“斯普林斯圖書館!”她欣喜若狂,早已將課本讀熟了的她,最渴望的莫過於書。此後,她一頭紮進了這家圖書館,整日泡在書堆裏。圖書館下班鈴響了,她卻一頭鑽在桌子底下,等圖書館的大門確實鎖上了,她才鑽出來。在這自由自在的王國裏,她盡情而貪婪地吸吮著知識的營養。無數個日夜,使她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許是“養料”過剩,她常常感到心胸有一江春水在激蕩。終於,她那嫩弱的小手拿起了筆,一股股似噴泉一樣的情感流淌在了白紙上。那年,她剛剛9歲,文學生涯就此開頭。出人意料的是,15歲時,她的第一篇小說在當地一家文學雜誌上發表了。然而,不認識她的人,誰也不知道小說竟出自一位少女之手。1953年,戈迪默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說謊的日子》問世。優美的筆調,深刻的思想內涵,轟動了當時的文壇。世界文學界幾乎同時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這位非同一般的女作家——內丁·戈迪默。像一匹脫韁的馬,戈迪默的創作一發而不可收拾。
漫長的創作生涯,她相繼寫出10部長篇小說和200多篇短篇小說。多產伴著上等的質量使她連連獲獎:1961年,她的《星期五的足跡》獲英國史密斯獎;1974年,她意外地又獲得了英國的文學獎。創作上的黃金季節使戈迪默越發勤奮刻苦。她說:“我要用心血浸泡筆端,謳歌黑人生活。滿腔的熱忱很快就得到報答。她的成名之作《對體麵的追求》一出版就受到了瑞典文學院的注意。接著,她創作的《沒落的資產階級世界》、《陌生人的世界》和《上賓》等佳作,輕而易舉地打入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的角逐圈。然而,就在她春風得意、乘風揚帆之時,一個浪頭伴一個漩渦使她又幾經挫折——瑞典文學院幾次將她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但每次都因種種原因而未能如願以償。麵對打擊,戈迪默有所失望,她曾在自己著作的扉頁上端正地寫下:“內丁·戈迪默,諾貝爾文學獎”,然後在括號內寫上“失敗”兩字。然而,暫時失望並沒影響她對事業的追求,她一刻也沒放鬆文學創作,終於,她從荊棘中闖出了一條成功的路。
◇ 憎恨罪,不憎恨人
一個以刻板守舊著稱的宗教,對惡能持如此坦然的態度加以正視,固屬不易,但更為不易的也許還在於猶太民族對惡人的處理上。猶太人曆來主張把罪惡本身與作惡犯罪之人加以區分。一方麵,猶太人認為,罪惡(不是指原罪這種抽象的一般罪惡,而是指作惡這種罪)是人與生俱來的。《塔木德》上寫著:“從胎兒開始,罪就在人心裏萌芽,然後跟著人的發育而增強。”這意味著“任何人都會犯罪”,“就好像有能力射中靶心卻沒有射中一樣,罪惡常常是在無意中犯下的”。但另一方麵,猶太人又堅定不移地相信,人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主要是學習(“倘若你被惡的衝動驅使的話,為了驅逐它,應該開始學點什麼才好”),而去除罪惡,改邪歸正。罪人一旦成為義人,同樣可以得到神的賜福。《聖經》中就有多處借耶和華上帝之口,勸說惡人“回頭是岸”的訓誡。所以,猶太人對罪人、惡人的態度,總體上不是將作惡看作惡人的劣根性所致,而是看作被罪惡玷汙了的人的行為,這種汙痕是可以擦拭或洗滌掉的。因此,猶太人與其說寄希望於惡人遭報應,毋寧說更寄希望於罪惡本身得到消除。
從前,有幾位拉比碰上一群壞人,這些人屬於那種非咬住人吸出骨髓不肯罷休的壞蛋,世上再也沒有比他們更狡猾、更殘忍的人了。其中有一個拉比忍無可忍,說道,像這種人還是讓他們掉進水裏去,全部溺死算了。可是,同在他們中的一個最偉大的拉比卻說:“不,身為猶太人不應該這麼想。雖然一個人會認為這些人還是死了比較好,但不能祈禱這樣的事發生。與其祈求壞人滅亡,不如祈求壞人悔改才對。”《塔木德》的結論是,處罰壞人對我們沒有什麼益處,不能使他們悔改,不能使他們跟隨我們走正途,那才是一種損失。因此,猶太人對罪人沒有那種“深惡痛絕”必欲置之死地的緊張、激烈情緒。相反,他們認為,猶太人犯了罪,仍然是猶太人,一旦改悔了,就不許再把他看作罪人。猶太人雖說有“憎恨罪,但不憎恨人”的說法,但實際上連對罪的“憎恨”也很少。猶太人作為一個民族所麵臨的最大的現實罪惡,不是個別人的行為,而是民族之間的爭戰、征服、統治、奴役甚至殺戮。對於這樣一種民族壓迫,猶太人是敢於反抗的,雖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這類反抗都以失敗而告終,而且武力反抗也不是猶太人喜歡或者擅長的方式。但無論這種種壓迫,還是它所引發的反抗,還是反抗的失敗,都沒有導致猶太民族對其他民族,特別是那些虧待猶太人的民族的憎恨。
有一個《塔木德》故事講道:有一隻獅子的喉嚨被骨頭鯁住了。獅子便向百獸百鳥宣布,誰能把他喉嚨裏的骨頭拿出來,就給他優厚的獎品。於是,來了一隻白鶴,他讓獅子張開嘴,伸進頭去,用長長的尖喙,把骨頭銜了出來。白鶴幹完了,便向獅子說:“獅子先生,你要賞我什麼禮物呀?”獅子一聽,大為生氣,說道:“把頭伸到我的嘴裏而能夠活著出來,這還不算獎品嗎?你可以到處誇耀,你經曆了這樣的危險都活著回來了,沒有比這更好的獎品了。”故事的結論是:既然現在還能訴苦,就說明至今還活著,而至今還活著,就沒有理由訴苦。所以,不要再為曾經經曆的不幸而抱怨了。當然,更不能憎恨了。這個故事流傳了數千年,這充分說明,猶太民族的集體智慧以及作為這一智慧之人格化的猶太知識分子——拉比們,一直在盡力避免“憎恨”。
當年,個別教師對羅馬的專製暴政給予了言辭激烈的譴責,但他們的集體反應卻不是譴責羅馬人,而是猶太人的自責。在塔木德時代,宗教儀式中對於民族災難的解說,其主題基本上就是:“我們之所以被逐出自己的國家,是因為我們所犯下的罪孽。”人們接受的教誨是,猶太人的救贖方式是在道德上重新造就個人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猶太人應當追求的是,將全人類向往更為高尚的道德這一共同理想融會貫通。當各個民族最終發現她們原來是相互依賴的那一天,民族間的紛爭就會像個人間的紛爭一樣,趨於結束。無論人們對猶太人的這種做法是怎麼看的,猶太人自己的曆史則確鑿無疑地證明了,這種反躬自責而不是一味憎恨的心態對民族生存具有重大價值。如果不是這樣,作為一個長期寄人籬下呈四散狀態的民族,猶太共同體無論是因為憎很過甚而采取不自量力的反抗手段,還是因為憎恨過甚又反抗無望而自暴自棄,恐怕都不會存留到今天,更談不上複國,談不上在大部分寄居國中都欣欣向榮!猶太人那種遇事反躬自責的良好習性表明,這個民族是把握住道德的本質了。
道德信條在調整人際關係時,通常都是從讓人檢討自己、抑製自己著眼的。當然,對於一些氣度小的人說來,這種要求難免讓他生出委屈感、吃虧感,還有“憑什麼要我退讓”之類的不服氣感。其實,一則道德是對所有人而言的,並不特別指向某一個人;二則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千絲萬縷循環曲折交叉縱橫的關係結構,往往會讓一個人在這件事上退讓,而在另一件事上得到補償。用現代術語來說,人際關係本來就是相互的,這種相互性不單單存在於直接接觸的兩個人的小範圍內,而且可以通過整個社會關係結構層層折射,由毫不相幹的第n人或第m事件而返回到各自身上。猶太人有則小故事,其中就包含著這層道理。
有一天,一個審判官經過一處市場,發現市場上有贓物出售,交易還挺熱火的。他覺得有必要開導一下市民或小偷。為此,他不聲不響地在市場給市民做了一次教習。審判官放出一隻黃鼠狼,給它一塊肉。黃鼠狼叼著那塊肉,立刻跑回己的小洞裏去了。一旁觀看的市民也馬上知道了黃鼠狼藏肉的地方。審判官來到那個洞前,把黃鼠狼捉出來,把洞口堵住。然後,他又拿許多肉塊給黃鼠狼。黃鼠狼叼起肉後,又立刻回到自己的洞去。但這次,發現洞口被堵死了,肉沒地方藏,於是重又回到審判官跟前,把肉放下了。因為黃鼠狼一時難以處理自己叼來的肉,隻好回來還給它的主人。看到這裏,市民們若有所悟,不等審判官開口,就去重新把市場上的貨物做了一番調查,結果發現,贓物販子賣給他們的正是他們被竊走的貨物。相對來說,純粹為自己的需要去偷竊某樣東西的竊賊是不多的。竊賊同被竊之物的關係有點像商人與商品的關係,兩者都是為了換取其他東西而暫時占有某東西的。所以,竊賊的存在往往需要一個前提條件,就是有人收買他的贓物。贓物或許是自商品發明以來唯一真正“價廉物美”的商品,所以,始終有自己的市場,甚至還可以形成故事中那樣的專門市場。然而,正是這市場的存在,最終導致了一個“失主買回贓物”的喜劇性場麵。在聽完猶太審判官,其實也就是拉比,借黃鼠狼給我們上的這一課後,再去看猶太人的基本行事樣式,就不難發現其中的智慧了。猶太人之所以重視律法,之所以重視守信守約,之所以虔敬,之所以一絲不苟地崇拜上帝,就是因為猶太集體智慧早就在個體不知不覺中安排好了,每個人交出的那點權利,每個人多履行的那點義務,最後仍然是他的權利,仍然是他對自己履行的義務。在這種有序狀態下,每個人以自己不貪不爭不偷的方法最終獲得的成果,較之無序或失範狀態下,每個人都以自己貪婪爭搶偷竊的方式最終獲得的成果,肯定要大得多、方便得多、愉快得多。因為相比之下,每個人身上都可以少幾塊傷疤,手中多一些實惠,而且心平氣和,一點不喘。◇ 現實主義
猶太人教導孩子學習希伯來語的字母時,會讓每個字母都具有涵義。希伯來語中所謂“真實,’一詞,使用了希伯來語開頭的字母、末尾的字母以及正中間的字母。原因就是要教導孩子,“真實”這件事對於猶太人來說,左邊也對,右邊也對,正中間的也對。這就足以說明,猶太人將“真實”看作是至關重要的,隻要是“真實”,不管做了什麼事,不管在什麼場合,一切都是對的。“真實”和“誠實”、“實實在在”是同義詞,是猶太教育中倡導的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優點之一,此外,勤勞、勇敢、上進、樂於助人等,也是猶太文化向孩子灌輸的教育思想。第三十八箴發揚美德遵守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