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木德:猶太人的做人與經商聖經13(1 / 3)

第三十箴崇尚變通

活用一切有利條件,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塔木德》

以色列的住房很緊張,幾個德裔猶太商人隻好將一個報廢的火車車廂用作臨時住舍。有一天晚上,那幾個猶太商人穿著睡衣,在寒風中顫抖不已地來回推動車廂。一個本地猶太人不解地問:“你們到底在幹什麼?”“因為有人要上廁所,”推車人耐心地說明:“車廂裏寫著:停車時禁止使用廁所。所以,我們才不停地推動車廂。”

凡有過乘火車經曆的人都很清楚“停車時禁止使用廁所”的含意。初看起來,那幾個猶太人不知變通,死守規定,弄得兩頭不討好:人凍得要命,環境衛生仍未搞好。這是對笑話的一般理解。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可以看出猶太商人的變通能力:從形式上遵守規定,同時又不真正改變自己原有的活動方式。這幾個寄居在火車車廂之中的猶太人,就像猶太人長期寄居在其他民族的社會中一樣。這條規定是鐵路部門訂的,這幾個猶太人沒有立法的權利,自然也沒有廢除某項法律的權利。說實在的,猶太人在各自的所在國中,經常也要麵臨這類原該自然廢棄但偏偏還實際起著“作用”的法律或約定俗成的規矩,要是他們也經常越俎代庖地宣布予以廢除或犯規不已,帶來的恐怕遠不止是“環境衛生”問題了。因此規定不能廢除,用廁所又在情理之中,聰明的猶太商人就想出了讓列車“動起來”的點子。

猶太人中的事業成功者有一個共同的突出之處,就是善於活用一切。他們由於曆史的原因,所處的環境和條件千差萬別,但不管在歐洲、美洲,或者在亞洲乃至非洲,不管從事商業、科學技術事業或是文化藝術乃至農業,都湧現出大批事業有成的佼佼者。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他們能適應環境,活用一切有利條件,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猶太人認為,人生的過程中離不開自己所處的客觀環境,也離不開自身的主觀條件。改變整個客觀環境,是整個社會的事,作為個人或企業、隻能適應客觀環境,利用好客觀條件。至於主觀條件,有些是可以改變的,有些則不能改變,這得靠自身的努力和善於活用主觀條件了。

每個人都有一些無法改變的條件,比如眼睛的顏色、身材的高低、出身背景等等。每個人也有一些可改變的條件,如文化水平、工作能力、身體的強弱等等,隻要自己奮發學習,注意方法,適當地鍛煉保養,是可以提高文化水平、增強工作能力、強健身體的。有些人的通病在於漠視本身的條件,沒有靈活運用和充分發揮自有的潛能,卻祈求或奢望自己所沒有的東西,那是難以事業有成的。

猶太人在活用一切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上很有建樹,這是他們有自知之明的結果。愛因斯坦在讀小學和中學時成績平平,沒有出眾的表現。但愛因斯坦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對物理學研究頗深,因此他讀大學時選讀了物理學。由於他發揮了自身的優勢條件,在物理學方麵取得了前人未有的偉大成就。但當以色列邀請他去當總統時,他卻婉言拒絕了,他自知沒有當總統的條件。

好萊塢世界最大製片中心老板高德溫是位在波蘭出生的猶太人,他的傳奇一生是充分活用一切有利條件的一生。他1882年出生於華沙,11歲喪父,家庭生活十分困難。為了生活,流浪到英國倫敦,曾在鐵匠店當童工,他不怕苦和累,練就了一個強健的體魄。他沒有進學校的機會,就利用業餘自學文化。他到美國生活後,從打工到自己經營手套工廠,最後發展成為好萊塢製片中心的老板,富甲一方。高德溫的發展過程可以說是眾多猶太人的生活縮影。

猶太人堅信,在這個世界上,隻要你有意搜索,可以活用的條件到處潛在。他們還認為,人生的機會,大量存在於自己的周圍和本身所潛在的條件中,關鍵在於你是否練就出了開發這些條件的意誌和眼光。自歎找不到腳下金礦的人,是既可憐又可悲的睜眼瞎子。以色列建國於20世紀40年代中期,選址在一個既缺資源的氣候條件又惡劣的沙漠為主的地區。但他們充分利用猶太人擁有的科技及人才條件,改造沙漠,創造滴水灌溉法,把一個不毛之地,改造為農業發達的國家,出產的糧食、蔬菜、水果不但可自給,並成為其出口創彙的重要來源。

猶太人在任何投資和買賣活動中,事前必定做周密的可行性研究。一旦決定做某項買賣或投資,必定製定短期、中期和長期計劃。在這三套計劃作好靈機應變的策略,以觀事態的發展而相應采用。

短期計劃中製定投入後,即使發現實際情況與事前預測有相當的出入,他們也會毫不吃驚或動搖,仍積極按原計劃投入資金實施下去。經過短期計劃的實施後,盡管效果不及預料中好,他們仍會推出第二套計劃,繼續追加投入,設法完成各項策略的實施。如第二套計劃深入進行後仍未達到預測的效果,而又沒有確切的事實和依據證明未來會發生好轉,那麼猶太人則會毅然放棄這宗買賣或投資。一般人認為,放棄了已實施了兩套計劃的事業,豈不是前功盡棄,虧掉了不少投入?但猶太人卻泰然自若,無怨無悔。他們認為,生意雖然未盡如人意,但沒有為後來留下隱患,不會為一堆爛攤子而困擾未來的工作,長痛不如短痛。

這就是猶太人的靈機應變生意經。

猶太商人在經營中能依據外部環境的變化,特別是競爭對手的變化而相機改變自己的戰略戰術,這確是高明的。當今市場變化多端,競爭激烈,企業能否順應這種變化而動,成為企業能否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所在。

英國一猶太人占姆士原來沾染了惡習,像個花花公子,到處尋花問柳,沉溺賭博。當他把父親給他的一筆財產花光以後,生活也難以為繼時,才覺醒要努力奮鬥。浪子回頭金不換,占姆士決心從頭做起。他從哥哥那裏借來一點錢,自己開辦了一間小藥廠。他親自在廠裏組織生產和銷售,從早到晚每天工作18個小時。汗水澆出的花朵特別豔麗,他把工廠賺到的一點錢積蓄下來擴大再生產。幾年後,他的藥廠辦得有點規模了,每年有幾十萬美元盈利。但靈敏的占姆士經過市場調查和分析研究後,覺得當時藥物市場發展前景不大,而食品市場前途光明,因為世界有幾十億人口,每天要消耗大量的各式各樣的食物。

經過深思熟慮後,他於1965年毅然出讓了自己的藥廠,再向銀行貸得一些錢,買下“加雲食品公司”控股權。這家公司是專門製造糖果、餅幹及各種零食的,同時經營煙草,它的規模不大,但經營類別不少。占姆士掌控該公司後,在經營管理和行銷策略上進行了一番改革。他首先將產品規格和式樣進行擴展延伸,如把糖果延伸到巧克力、香口膠等多品種;餅幹除了增加品種,細分兒童、成人、老人餅幹外,還向蛋糕、蛋卷等發展,使公司的銷售額迅速增長。接著,占姆士在市場領域上下功夫,他除了在法國巴黎經營外,還在其他城市設分店,以後還在歐洲眾多國家開設分店,形成廣闊的連鎖銷售網。隨著業務的增多,資金變得雄厚,占姆士又相機應變,收購了英國、荷蘭的一些食品公司,使其形成大集團,聲名鵲起。到1972年,他的食品連鎖店已達2500家,成為英國最大的食品公司了。

占姆士時刻注視著市場風雲的變化,靈機應變,逐步由食品行業經營開拓到地產業、石油業、金融業、出版業。經過幾十年的經營,他已成為世界20位超級富豪之一了。

◇ 把契約看作商品

把神聖的契約看成商品,體現了猶太人從商的自由度。放棄自由,便是放棄做人的權利。

猶太民族使立約和守約都高度神聖化了,但這種虔誠並沒有使他們把各種契約(或者說是合同書)供奉於神龕。相反,他們認為契約本身也是商品,隻要契約合法,同樣可以買賣。

猶太人稱“買下別的公司業已訂立的合同,代替賣方履行”的人為“販克特”。

賣合同的人相當於一個坐享其成的人。他除經營合同買賣業務之外不需要經營其他任何業務,也不需要履行合同指定的責任,僅費吹灰之力就能賺取利潤。一般而言,“販克特”隻瞄準信得過的大公司或大廠商。

其經商程序大致如下:

“嘿,您好!您現在做什麼生意呢?”

“是您呀!我5分鍾前和東京的一個商人簽了一張100萬美元的神龕合同。”

“太好了!給您兩成的現金利潤,能否把這張合同讓給我?”

對方如果滿意於兩成利潤,一樁合同的買賣便可以敲定了。

成交!“販克特”手持合同急飛東京,宣稱100萬美元神龕的輸入權利已經屬於他。

當然,快捷而準確的心算、廣博的知識和敏銳的眼光是“販克特”的必備素質。否則,“販克特”就會因心算不快而錯失機會,因心算不準而蒙受損失,或因思量不周而上當受騙。

猶太人的“販克特”走遍了全世界,與信得過的大公司或大廠商打交道,悄悄地影響著世界的經濟。

猶太聖典《塔木德》訓示猶太子孫遠離堪稱魔鬼特使的酒,但現在世界上最大的釀酒公司卻是猶太人的。

他們如此變通,當然敢賣契約。

——一個商場歸隱者的話

◇ 機智是取勝的籌碼

有個猶太富翁病入膏肓,死期已近,便口述遺書,讓人筆記:

“我將悉數財產留予送達此遺書至你處的忠實奴仆;我兒尤第雅,你可由我之所有物中選擇一項。”

猶太富翁不久死去,奴隸得了財產,興衝衝將遺書拿去給拉比看,然後同拉比一起去見富翁的兒子。拉比對富翁的兒子尤第雅說:

“你父親已將財產送予奴隸,你隻能取其中一件東西,你自己選擇吧。”

尤第雅毫不猶豫地說

“我選擇這個奴隸。”

尤第雅既擁有了奴隸,又擁有財產繼承權。

這個富翁非常聰明,他臨死時兒子不在身邊,於是他便想出這條計策,否則奴隸會侵吞他的財產而不通知他的兒子。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他的兒子也是絕頂聰明的。

保守秘密是值得依賴的試金石,然而如何來保守秘密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常有人從甲處聽來秘密傳給乙,似乎是對乙很信任,其實他已經辜負了甲對他的信任。有位拉比說:“隻要秘密仍在你手中,你就是秘密的主人,但當秘密說出來後,你便成了它的奴隸。”上麵那個故事中,那個臨死的富翁是最機智的人,他不但能保證奴隸將遺書送給兒子,而且還能把自己的財產全部留給兒子而不被奴隸吞掉。同樣,拉比是機智的,他並沒有直接說出遺囑中暗含的玄機,從而為富翁保守了秘密。當然,猶太富翁的兒子更是機智無比,聰明絕頂、回到我們的商業經營當中來,機智更是渡過難關、反敗為勝、絕處逢生的利器。

售貨員費爾南多是一個猶太人,一次禮拜五他去了一個小鎮,但由於身無分文而無法食宿,他便找猶太教堂的執事,執事對他說:“禮拜五到這裏的窮人特別多,每家都住滿了,唯有金銀店老板西梅爾家例外,可是他從不接納客人。”

費爾南多肯定地說:“他肯定會接納我的。”

之後,他就去了西梅爾家,等敲開門後,他神秘兮兮地把西梅爾拉到一旁,從大衣兜裏取了一個磚頭大小的沉甸甸的小包,小聲說:

“請問您一下,磚頭大小的黃金值多少錢?”

金銀店老板眼睛一亮,可是這時已到了安息日,不能繼續談生意了,為了能做成這筆生意,他便連忙挽留費爾南多在自家住宿,到明天日落後再談。

於是,在整個安息日,費爾南多都受到熱情款待。當周六晚上可以做生意時,西梅爾滿麵笑容地催促費爾南多把“貨”拿出來看看。費爾南多故作驚訝地說:

“我哪有什麼金子,隻不過是想問一下磚頭大小的黃金值多少錢而已。”

費爾南多的機智在於巧妙地利用了西梅爾求財心切的心理,而且以錯誤的暗示讓他上當。

還有,在商業活動中,總有被偷或被騙,別人賴賬的時候,那麼讓我們來看看猶太人如何機智地應對這種情況。

有個猶太商人來到一個市場裏做生意,當他得知幾天後這裏的所有商品要大甩賣時,就決定留下來等待,可是,他身上帶了不少金幣,當時又沒有銀行,放在旅店也不安全。

經過反複思忖,他獨自來到一個無人的地方,就在地裏挖了一個洞,把錢埋藏起來,可是當他次日回到藏錢的地方時,發現錢已經丟了。他呆呆地愣在那裏,反複回想藏錢的情景,當時附近沒有一個人啊,他怎麼也想不出錢是怎樣丟的。正當他納悶之際,無意中一抬頭,發現遠處有間屋子,可能是這家屋子的主人正好從牆洞裏看到他埋錢了,然後,將錢挖走。那麼,怎樣才能把錢要回來呢?經過認真考慮,他去找那屋子的主人,客氣地說道:“您住在城市,頭腦一定很聰明,現在我有一件事想請教您,不知是否可以?”那人熱情地回答說:“當然可以。”

猶太商人接著說道:“我是來這裏做生意的外地人,身上帶了兩個錢袋,一個裝了800金幣,一個裝了500金幣,我已把小錢袋悄悄埋在沒人的地方。但不知道這個大錢袋是交給能夠信任的人保管呢,還是繼續埋起來比較安全呢?”

屋子的主人答道:

“因為你是初來乍到,什麼人都不該相信,還是將大錢包一塊埋在藏小錢包的地方吧。”

等猶太商人一走,這個貪心不足的人馬上取出偷來的錢袋,立刻放在原來的地方。這可把躲藏在附近的猶太商人高興壞了,等那人一走,馬上將錢袋挖了出來,一溜煙跑了。這個猶太商人能夠將落入別人口袋的東西又拿回來,手段確實高明。因為他知道,每個人都有貪心,且貪欲無限膨脹,要讓小偷把錢交出來,隻能激起其更大的貪心,這個猶太人的機智就在於巧妙地利用了人的這種心理。

猶太人認為,商業場上難有一帆風順,如何麵對困境從容應付,如何麵對危險機智化解,這都是成功商人所必需的素質,更何況你不是機靈鬼,而別人是機靈鬼呢?

第三十一箴腳踏實地

別想一下就造出大海,必須先由小河川開始。

——《塔木德》

猶太巨商大多是白手起家,職業之初一般多從事最底層的工作。他們的一大共性是都能將平凡的工作幹得出色。如洛克菲勒16歲開始為一個小商人做會計助理,因工作有條不紊、精細認真深受老板賞識;哈同在上海的沙遜洋行當門衛,表現突出一年後升任地產科領班;鑽石大王彼德森16歲到一家珠寶店當學徒,敲敲打打一絲不苟,僅5個月其手藝就得到師傅的認可;股票超人約瑟夫·賀希哈從14歲開始,伏案畫股票行情圖,一畫就是三年。類似的事例太多。他們還有一個共性是工作之餘看書學習。有個說法,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主要在業餘時間。他們就是利用業餘時間使自己成為欲追求的某一方麵的專家。猶太巨商如此,小商人也一樣;白手起家時如此,功成名就後也一樣,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身居高位多年,仍對經濟理論和經濟運行的細節了如指掌,尤其對統計數據非常在行。這種境況下猶能如此踏實,當屬罕見。

◇ 隻要付出,就會換來回報

猶太商人不怕掙不上錢,隻怕缺乏積極進取的掙錢精神,因此他們敢於迎戰各種困難,相信隻要自己付出,就會換來回報。

正因為猶太人具有積極進取精神,所以遇到困難總能設法把它轉變為積極麵,以幫助自己去克服困難。猶太民族在2000多年前失去了家園,流散在世界各地,但他們沒有因此喪失了誌氣和民族的凝聚力,卻一代代地生存下來,世代奮鬥,不屈不撓,終於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建立起以色列國。

猶太人對於個人的事業同樣充滿著積極進取精神,他們具有麵對困難的勇氣,敢於向厄運挑戰。正是這種精神,使許許多多的猶太人在各個領域出人頭地,業績卓著。

約瑟夫·賀希哈是一位猶太人,出生在拉脫維亞的一個貧苦家庭,1908年隨父親遷到美國紐約市的布魯克林區漢堡特貧民區。他們一家人在立足未定之時,當年5月一場火災殃及他們的家,連屈指可數的家中財物也被熊熊烈火吞噬了,約瑟夫·賀希哈從此淪為在垃圾桶中尋找食物的小乞丐。

在美國這個號稱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年幼的約瑟夫·賀希哈雖然在學校讀書的機會不多,但他受父母的影響,人窮誌不窮,時刻渴望有朝一日事業有成。

約瑟夫·賀希哈在流浪街頭覓食中,每天拾獲別人廢棄的報紙,就坐在街邊的石椅上看個不停,晚上借助路邊燈光閱讀撿來的書。慢慢地他對書報上的經濟信息、股市行情產生了興趣,決心在股票方麵發展自己的事業。

一般人聽起來會覺得十分可笑:一個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一無所有者竟然想發展股票事業,那簡直是異想天開。但是約瑟夫·賀希哈就是憑著這股頑強的進取精神,一步一步地向著這個目標前進。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了,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美國證券交易所都因經營慘淡而關閉了,美國絕大多數證券公司也岌岌可危。就在這個時刻,約瑟夫·賀希哈在奮發進取精神的驅使下,到證券交易所去找工作做。幾位在交易所門口玩紙牌的人聽到他來找工作。不禁哄然大笑起來,認為他在股市大崩潰的情況下還想做股票工作,是不是神經有問題。

小賀希哈沒有灰心喪氣,他轉身到別的交易所去尋找工作。他接連受到了冷水般潑來的譏笑,但仍不放棄自己的追求。後來他到了百老彙大街1加號的依奎布大廈,在愛默生留聲機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那是一份辦公室勤雜和午間總機接線工作,工薪很低,每周12美元。他樂意地接受下來。

小賀希哈認識到,“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人生的奮鬥目標總是從足下開始的。他牢牢記住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的名言:“隻要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撐起整個地球”。他滿腔熱情地開始了工作,並珍惜自己獲得的一個支點的機會,利用晚間和假日認真鑽研股票業務和市場行情。

不久,賀希哈發現愛默生留聲機公司發行股票和經營股票,於是他潛心注意著公司的經營情況。他想,自己現在從事的勤雜工作與高層次的股票工作差距太大,怎麼能使自己靠攏它乃至參與它呢?他邊工作邊注意公司運作規則,邊考慮怎麼登上這一台階。一天,他發現總經理辦公室裏有一個股市行情指示器,憑著多年鑽研的股票知識,他深明它的作用。於是,在一天上午,他鼓起勇氣,敲開總經理辦公室之門,大膽地提出:“總經理先生,我可以做您的股票經紀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