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鵬
《我去援疆——河南援疆幹部詩選》這本精美的冊子,彙集了河南援疆幹部創作的部分詩歌,裏麵的詩也許粗糙,也許結構、行文等還有缺陷,但蘊含的慷慨、激動、相思、感悟等詩情,真摯感人。
河南援疆150多名幹部,絕大多數是年逾不惑的中青年漢子,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從文的很少,許多人之前甚至從未寫過詩,為什麼援疆之後,突然詩情勃發呢?這個現象恰恰說明了詩歌的源泉所在。俗話說,藝術來源於生活,那麼,藝術中的精靈——詩歌,它的靈感來源哪裏呢?援疆幹部詩選,給出了答案。環境的巨變產生詩。從中原熟悉的阡陌縱橫、惠風和暢,猛然麵對新疆陌生的大漠孤煙、蒼茫戈壁,心靈的激蕩噴湧出詩——生當中原郎,安得報廟堂。披星建邊邑,界碑鎖行囊。離鄉的遊子吟唱詩。白發蒼蒼的雙親,溫暖的家,旅途中的遊子走得越遠,那份牽掛就越濃。
哈密距離鄭州2500公裏,大多數幹部援疆三年,2500公裏的遙迢路途,三年的漫長時光,空間和時間轉化為詩——子夜天山獨立北,寒風明月誰人醉?孤燈入夢望堯山,春風可否回家園?壯美的事業最入詩。
19省市對口支援新疆,是一項“國策”,它的意義,不僅僅是支援新疆發展的問題,更關乎中國的長治久安,關乎中華民族的未來走向。援疆幹部投身的是一項千秋偉業,對祖國的責任感,個人的榮譽感,融化為詩——身後是父老鄉親的囑托,麵前是向我招手的胡楊;我是黃河岸邊的一棵小草,為了給戈壁添綠來到邊疆。當然,新疆蒼茫遼闊的山川,本身就是美麗的詩歌;新環境下的感慨,也是詩歌的不竭源泉。詩言誌。平淡的生活出不了絢爛的詩歌,卑小的心靈出不了真誠的詩歌,短視的目光更出不了博大的詩歌。而河南援疆幹部因機緣和經曆的奇麗,其報國的豪情,思鄉的柔情,歌頌大好河山的讚美之情,感悟生活和大自然的敬畏之情,都貫穿著藝術創作中最珍貴的一個情:真情。唯其情真,翻看這本詩集,仿佛在檢閱一顆顆滾燙的赤子之心,吟唱著援疆大業中的動人詩篇。詩入畫。好的詩歌本身就是美好的一幅畫,《河南援疆幹部詩選》還真的把畫搬上了書籍,一首詩,配一幅攝影作品,都是援疆幹部的作品,相得益彰。在閱讀詩歌的同時,不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詩的意境,也把哈密的自然風光瀏覽了一遍。援疆幹部在陌生、艱苦的環境裏,工作和生活都不容易。然而,在做好援疆工作的同時,能拿出來這本抒發援疆情懷的詩集,可謂工作、思想雙豐收。僅從這一點來說,援疆幹部之歌,就是勵誌之歌,就是奉獻之歌!
(作者係河南援疆幹部,援疆期間任哈密日報社副社長、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