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兩千公裏之外的家鄉(1)(1 / 3)

李宜鵬

清晨,外出趕早。小巷的拐角處,一個早攤點,炸得金黃的油條,熬得噴香的胡辣湯。來自河南駐馬店的老兩口,樂嗬嗬地說,經營這個小店十幾年了,中午還賣正宗的燴麵。中午,東天山之巔。密雨籠罩著天山廟,冷清的大殿裏,與來自商丘老家的居士談故鄉的村莊、塘坑、小河……旁邊的側房裏,一張床、一個泥爐,陪伴老先生三年多了。傍晚,淖毛湖鎮。一年隻刮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的胡楊林裏依然狂風大作,路邊的小村莊在昏黃的風沙中給人溫暖和安寧。這裏是十三師淖毛湖農場四分場,幾十戶人家全部是從河南遷移過來的,牆上“豫鑫飯店”幾個字,顯示出濃濃的中原味。在哈密,不經意間,常常以為還是在中原的某個城市。其實,這裏是陽關之西,天山腳下。從鄭州到哈密,飛行航程2100多公裏,公路裏程2500多公裏。那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涼,忽悠了多少人啊,如今,身處哈密,處處感受到的是“西出陽關有故人”。菜市場裏,你可以用純正的河南話與大嬸討價還價;乘出租車,河南方言保管司機大哥聽得懂;我的同事,做一手香甜的糊塗麵條;門衛大叔,家鄉的荊芥年年在種……“河南與哈密友好往來源遠流長,大唐高僧玄奘(河南偃師),西行哈密並長時間停留。”一位新疆考古學家從曆史角度評價。“鄭州、哈密之間的航班次次爆滿,一票難求。”哈密機場的信息,反映出河南援哈以來的頻繁往來。“哈密的河南人有七八萬。”哈密地區河南商會估算。而哈密市區20多萬人,整個哈密地區50多萬人,豫音怎能不濃?哈密還有更多的江蘇人、安徽人、山東人、湖北人……他們和河南人是華北大平原上的親戚,是黃淮兩岸的老鄉。然而,地緣的聯係畢竟是表麵的,感受最深的,卻是精神上的相通。新疆各族人民的形象,如“天山雪鬆、綠洲白楊、大漠胡楊、戈壁紅柳”;河南人民的形象,如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所概括:“包容寬厚河南人、忍辱負重河南人、自尊自強河南人、能拚會贏河南人”。兩種形象,一種精神——大局、大仁、大義、大氣。所以,兩個地方,一種感受——在兩千公裏之外的哈密,不是塞外,是家鄉!來到哈密,名曰援疆,卻感覺是建設家鄉。走在哈密的大街上李宜鵬一走在哈密的大街上,以我的步伐,不快不慢,每走50多步,就會遇到什麼?相信很多人難以猜到。

廣東路——愛國南路——文化路——建國南路,每天走路上下班,用時40分鍾。40分鍾時間裏,幾公裏長路,每走50多步,就會遇到一個垃圾箱。有不信者,請走一路試試,看是否可信?灰色的垃圾箱很普通,分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個箱體,上麵的蓋上嵌著煙灰缸。然而,看著這些普普通通的垃圾箱,卻是莫名的感慨甚至感動。因為它們都很幹淨,也很少有損毀的。

感慨來自對比。其他省有的城市,很寬闊的大街,熱鬧的人流,然而你一路上難以找到幾個垃圾箱,就算有,也東倒西歪不成樣子了,也就難怪街道上煙頭、紙屑隨處可見,掃不勝掃了。一次在伊吾縣街頭散步,隨手把煙頭扔到地下,同行的一位援疆幹部趕緊撿起來扔到旁邊的垃圾箱裏,他說:“當地人沒有隨手亂扔垃圾的習慣,都是扔到垃圾箱裏,咱們也要向人家學習啊。”文明的習慣在於自覺,更在於養成。走在哈密整潔的大街上,感動於哈密人文明衛生的習慣,也同樣感動於城市管理者的細心和周到。一隻小小的垃圾箱,一麵城市文明的鏡子。二走在哈密的大街上,不經意間,碰到一塊綠化帶,繞著綠化帶邊看邊走,一抬頭,麵前的一幢建築物竟然就是行署大樓。而對麵的地委辦公樓,同樣與街道僅僅是一個綠化帶相連。地委和行署大院,就像是一個開放式的城市小廣場。見慣了某些城市裏黨、政辦公場所的高牆大院,警衛森嚴,剛來時還不相信地區最高機關大院,竟然是這麼完全開放的一個公共場所。但事實的確如此,包括哈密市、巴裏坤縣的黨委、政府機關大院也都是全開放式的。

夫婦可以推著童車在地委行署辦公樓前的空地上看孩子蹣跚學步。綠化帶臨街的一邊還有長椅,行人可以坐在椅子上休息打盹,而背後,就是沒有任何阻隔的地委、行署辦公樓。開放的環境與之相連的是開放的心態。沒有了圍牆,哈密的官員也似乎去掉了不少的“官氣”,徒步上下班或辦事的哈密官員不在少數,我就曾多次見到級別甚高的地區領導,獨自徒步走在哈密的大街上,融入街上普普通通的行人之中。走在哈密的大街上,作為一個援疆幹部,常常感動,且感到,援疆真是雙向的,哈密的不少經驗和做法,的確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