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康團
在天山東部,長期的地質作用在那裏形成了一塊巨大的綠色衝積扇,哈密就坐落在那塊衝積扇上。自古以來,哈密就是兵家的必爭之地。到哈密時,正好趕上當地下雨。
後來才知道,這種天氣在哈密很少見,當地有句諺語是這樣描繪人們企盼下雨的心情:“雨,雨,大大地下,精勾(光屁股)娃娃不害怕。”被雨水衝刷後的小城,顯得格外安靜與安寧。四周是雨水衝擊地麵、建築物的唰唰聲,間或能夠聽到一兩聲汽車的鳴笛。
由於是深夜,已見不到路上的行人。路燈與街道兩旁的店鋪在雨中時閃時現,朦朦朧朧,各種建築物黑魆魆的,仿佛弓背伏臥的奇獸。舉目望去,忽然發現,這個城市似乎小了許多,也矮了許多。遠離了大城市的喧囂與繁華,呼吸著這略帶土腥味的清涼的空氣,幾天來的勞頓頓時一掃而光。我驚詫新疆還有如此的水墨畫。幾天之後,我又真正感受到了哈密的熱情。同雨天相比,接下來是數十天的暴曬。萬裏碧空,沒有一絲雲彩。太陽像是一個大火球,當空掛著。整個城市像被烤熟了一般,冒著蒸蒸熱浪,最高氣溫達到四十五攝氏度,極強的紫外線灼得你裸露的肌膚生痛。很奇怪街上的行人除了婦女、兒童以外,很少有男士戴帽子、打陽傘的,但墨鏡必不可少,這裏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幾乎人人出門都戴墨鏡,以防強烈的陽光刺傷眼睛。走到哪裏,哪裏都熱浪逼人,難怪有人稱這是哈密獨有的熱情。
哈密麵積15.3萬平方公裏,轄兩縣一市,山南為哈密市,山北為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伊吾縣。
由於受天山山脈的影響,山南、山北氣候迥然不同,就是在最熱的七八月份,山北的絕對高溫也不過35攝氏度,通常達不到30攝氏度,而且常常陰雨綿綿,農作物、牧草主要靠降水,因此,山北兩縣成了夏季避暑的好地方。
哈密市是哈密地區社會、文化、經濟中心,城市人口20多萬人,由28個民族構成,城市裏漢族人居多,其次是維吾爾族。
哈密曾是絲綢古道上的重鎮,幾千年來,中西文化在此融彙,各民族人民在此繁衍生息,沉澱下了哈密王陵、白楊溝佛寺、拉甫喬克古城、蓋斯墓以及陝西清真寺等大量的曆史文化古跡。
哈密是歌舞之鄉,除有豐富的音樂、民歌外,種類繁多、變化多樣的維吾爾族民間舞蹈也聞名於世,著名的東疆十二木卡姆就起源於哈密。
初到哈密,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這裏的安靜。街道平整,秩序井然,人們安居樂業,偶爾也能見到一些具有現代氣息的廣告飾物,隻不過尺寸比內地小了許多,這裏人們工作、學習、生活的節奏比較緩慢,以至舉手投足間都帶有一種從容。
對於新疆來說,哈密也是比較大的一個商品集散地,幾乎全國各地的商品、貨物都能見到,林林總總、種類繁多。瓜果自不必說,每到夏季,夜晚納涼,風中總會彌漫著瓜果的香味。吃烤羊肉、喝啤酒在當地也是盛夏消暑的一種休閑方式。這裏的人,天生好酒量,與其說喝酒,倒不如說是豪飲,一人一個一升的啤酒杯,斟滿,大家砰地一碰,一飲而盡,再斟滿,你來我往,直喝得杯底朝天,店家打烊。
於是夜生活也就這樣過去了。與靜相對的,卻是人們說話聲音之大。比如你要問路,他(或她)就會不厭其煩地用帶有濃重當地口音大聲告訴你具體而又詳細的地址,使你懷疑這似乎是在吵架。但周圍的人卻習以為常,視而不見,這大概也是哈密人好客、豪爽的一種表現吧。
哈密晝夜溫差大,一天之中最大溫差可達一二十攝氏度,這也就是為什麼哈密瓜果特別甜的原因。聽當地老百姓介紹,由於溫差大,瓜果在夜間糖分積累多,再加上采摘期前一星期停止灌水,所以瓜果特別甜。當然這也跟當地特有的沙土地有關。水是這裏極其寶貴的資源。天山把哈密地區分為山南和山北兩部分。全地區共有河流140多條,其中大多集中在山北,河水的補給來源靠山區降水及冰雪融化。
每年4至5月,冰雪融化,往往形成波濤洶湧的春洪,於是防洪、抗災、保豐收就成為當地政府的一件大事。山南則多靠地下水,其中最著名的就數坎兒井了。坎兒井實際上是人工開鑿的地下暗渠,是當地人民同大自然做鬥爭的智慧結晶。大大小小上百條坎兒井,在大戈壁上一字排開,隆起的井口像是站列整齊的士兵,形成具有哈密風情的一道風景。
(選自《南方航空》2000年第二期,作者係廣東援疆幹部,援疆期間任中共哈密地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