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在缺氧死亡前的12~48小時常有胎動明顯減少和消失,故妊娠中晚期應密切注意胎動情況。
一般說來,妊娠月份越大,胎動越活躍。妊娠末期由於胎先露下降,胎動反而減少。胎兒在分娩過程中,宮縮可影響胎盤血流量及供氧,尤其是高危妊娠,如高血壓、妊娠中毒症、合並心髒病、糖尿病、腎髒病及胎位不正、多產、產後出血、過期妊娠等,對胎兒影響很大,隨時有發生危險的可能,觀察胎動有一定意義。但胎動次數隻能依據產婦自身監測來獲得,故實際意義反而不大,多以胎心率及羊水判斷。
分娩時醫師應經常聽胎心
產程開始後,應每隔1~2小時子宮縮間歇時聽胎心1次,宮縮緊時應半小時聽1次,每次聽兩分鍾。宮縮時子宮壁血管受壓,使胎盤循環受阻,胎兒暫時缺氧,由於中樞神經係統缺氧,刺激迷走神經,使胎兒心率減慢可達每分鍾100~110次。待宮縮停止後15~20秒,胎心音又恢複正常。如果宮縮停止後,胎心音久不恢複或過快、過慢,節律不規則,則揭示胎兒窘迫。經常聽胎心音,及早發現,及時處理胎兒缺氧情況。胎心消失,表示胎兒已死亡。
胎心過速原因如下:
(1)母體感染、發熱。
(2)母體貧血或胎兒臍帶纏繞受壓引起躁動。
(3)母體使用了阿托品類藥物。
(4)胎兒發作性房性心動過速。
(5)觸診導致連續胎動使胎心加速。
胎心過慢≤100次/分,應考慮胎兒有否先天性心髒病或臍帶受壓,前者為持續性胎心過緩,後者解除臍帶受壓後可恢複正常。
滯產的預防
滯產的分期
滯產是指總產程超過30小時。產程曲線圖描繪分為四期,如下所述:
①潛伏期延長。指由規律宮縮到宮口擴張至2~3厘米的時間延長。
②加速期延緩。指宮口擴張至2~3厘米以後,宮頸每小時擴張不足1厘米,產程進展緩慢。
③加速期產程停滯。宮口進入加速期時,宮縮—直正常,但當宮頸擴張至7~8厘米時,宮縮轉弱,宮頸不再繼續擴張。
④第二產程停滯。宮口開全至胎兒娩出的時間延長,初產婦超過兩小時,經產婦超過1小時。
滯產的原因引起滯產的原因常見的如下:
①產婦對分娩有顧慮及恐懼,精神過度緊張,將假宮縮當作正式臨產,致使大腦皮層過度疲勞,影響正常的子宮收縮。子宮收縮力異常是發生滯產的重要原因。
②子宮因素。雙胎、羊水過多、巨大胎兒等使子宮壁過度伸展,子宮肌纖維失去正常收縮力;產婦及子宮曾有急慢性感染,子宮肌肉發育不良,子宮畸形,子宮壁間肌瘤等。此外,高齡初產婦因宮頸堅硬,不易開放。
③胎位異常(如橫位)、頭盆不稱、盆腔腫瘤阻塞等,使胎先露壓迫受阻,不能有效壓迫子宮下段及子宮頸部,不能引起有力的反射性子宮收縮。
④內分泌失調。臨產後體內雌激素催產素不足、乙酰膽堿減少可影響子宮收縮。
⑤藥物影響。應用了大量鎮靜藥或保胎時過多使用孕激素,臨產後宮縮乏力。
⑥其他。產婦過度疲勞或膀胱過度膨脹,會影響子宮收縮。
預防方法滯產對母胎均不利。預防方法是從消除上述原因著手。首先要使產婦了解妊娠及分娩是生理過程,增強其對分娩的信心,消除不必要的思想顧慮和恐懼心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關心孕婦的飲食、休息及大小便,避免過早過多地使用鎮靜藥物。對已出現子宮收縮乏力者,要嚴密觀察,認真分析,及時處理。有胎位異常的應盡早糾正。
保胎不過多使用孕激素。子宮有疾病者應孕前治好再妊娠。
宮縮乏力的不良後果
子宮收縮雖仍有正常的極性和對稱性,並保持一定的節律性,但收縮力弱而無力,持續時間短,間歇時間長且不規則,當子宮收縮達高峰時,不見子宮體隆起和變硬,稱為子宮收縮乏力。
子宮收縮乏力可使產程延長,這樣產婦休息不好,進食少,體力被消耗,而這些現象又可致產婦疲乏無力、腸管脹氣、排尿困難等,嚴重時可引起脫水、酸中毒。如果胎膜早破或多次肛查,可增加感染機會,還可能會引起產後出血。對胎兒來說,宮縮乏力容易造成胎頭內旋轉異常,增加手術產的機會,嚴重時可致胎兒窘迫。
宮縮過強的危害
如果宮縮不是起自子宮角部,則其興奮點可能各自在子宮的一處或多處,節律不協調,宮縮時宮底部不強,反而是中部或下段強,宮縮間歇時子宮壁不能完全放鬆,宮腔內壓力處於高漲狀態,稱為宮縮過強。
宮縮過強對母兒均有危害。由於宮縮過強,產婦持續腹痛,煩躁不安,不能充分休息,精疲力盡,不能進食,引起腸脹氣、排尿困難等。由於宮壁不能完全放鬆,宮縮間歇時,羊水內壓力很高,直接影響子宮及胎盤血液循環,致使胎兒缺氧、胎兒宮內窘迫,甚至胎死宮內。
雙胎分娩的注意事項
雙胎與單胎分娩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幾點:
(1)雙胎由於子宮過度膨大,臨產後容易發生子宮收縮乏力,常致產程延長。
(2)雙胎胎兒較小,常伴有胎位異常,故破膜後易發生臍帶脫垂;第一胎兒娩出後,由於宮腔容積仍大,第二胎兒活動範圍加大,容易轉成橫位;第—胎兒娩出後,由於子宮驟然縮小,可以發生胎盤早期剝離,直接威脅第二胎兒的生命。
(3)雙胎除第一胎兒為橫位外,一般都能經陰道分娩。
(4)由於子宮收縮乏力,常發生產後出血。另常有貧血,分娩時陰道損傷也較多,易發生產褥感染。
雙胎分娩時,第一產程要注意子宮收縮情況,如發現宮縮乏力或產程延長,可予催產素加強宮縮,必要時行剖宮產。第二產程當第一胎兒娩出後,立即斷臍,紮緊胎盤端臍帶,防止第二胎兒出血。同時,由助手固定第二胎兒的胎位,使其保持縱產式,密切注意胎心音,注意陰道流血,及早發現胎盤早剝,並注意有無臍帶脫垂。第三產程為預防產後出血,須及早使用宮縮劑,第二胎兒娩出後,腹部放置紗袋,防止腹壓下降引起休克。另要檢查胎盤胎膜是否完整,並判定是單卵或雙卵雙胎。
難產的主要原因
決定分娩是否順利的主要因素是產力、產道和胎兒,任何一個或一個以上因素異常而使分娩進展受到阻礙,稱難產。
產生原因主要有下麵一些。
產力異常
子宮收縮乏力、子宮收縮不協調、子宮收縮過強及痙攣性子宮收縮。
產道異常①骨盆狹窄。有窄小骨盆、扁平骨盆、漏鬥骨盆、畸形骨盆等。
②軟產道異常。如會陰瘢痕、外陰水腫、會陰堅韌等,另有陰道縱橫隔、陰道腫瘤、宮頸異常、子宮體畸形、腫瘤阻塞產道等。
胎位異常常見的有持續性枕橫位、枕後位、臀位、肩先露、麵先露、額先露等。
遇到難產,不必驚慌,要冷靜對待,按醫生針對難產原因所提出的方案處理,家庭應權衡利弊以保母嬰安全,特殊情況下要有所側重,使母嬰迅速脫離危險。查找難產原因非常重要,要檢查產婦的心、肺、肝、腎功能狀態及有無合並症,進行骨盆測量,還應結合胎位、胎先露情況再確診。
對分娩最不利的臀位形式
根據兩下肢所取的姿勢,臀位可分為三類。
(1)單臀位或腿直臀位。
(2)完全臀位或混合臀位。
(3)足位。
在三種胎位中,足位易發生臍帶脫垂,對分娩最不利。因為足先露不能與骨盆入口良好銜接,羊水囊內壓力不勻,容易導致胎膜早破。足先露與宮頸銜接不良留有空隙,破水後臍帶容易滑出,成為臍帶脫垂,臍帶往往被壓於胎先露與骨盆壁之間,胎兒可因臍帶血流受阻而發生窘迫或死亡。同時,由於足先露常因與宮口銜接不良而不能直接壓迫子宮下段及宮頸部,不能引起有力的反射性子宮收縮,影響宮口擴張,致產程進展緩慢,引起滯產。故說臀位產中以足先露對分娩最不利。
臍帶脫垂的危害
引起臍帶垂的原因①胎位異常。在胎位異常中以肩先露及臀位中的足先露為最常見。
②頭盆不稱。胎頭不能與骨盆入口銜接或銜接不良,胎頭浮動,當胎膜破裂時,臍帶即可隨羊水流出。
③其他如羊水過多、臍帶過長、臍帶附著接近宮頸口者,易發生臍帶脫垂。
臍帶脫垂的危害
①臍帶脫垂對胎兒生命的威脅很大。胎兒可在短時間因臍帶受壓(臍帶夾在胎先露與骨產道之間),血流受阻,發生窘迫甚至死亡。因臍靜脈較臍動脈更易受壓,使血容量不足而心率加快,因缺氧產生呼吸性和代謝性酸中毒,使胎心率過緩而死亡。臍帶脫出陰道受寒冷和操作刺激,加重臍血管的收縮和痙攣,加重缺氧,使胎兒死亡。
即使是臍帶部分受壓也會使胎心減慢。
②對孕產婦也有不利影響。手術產率增高,因需迅速娩出胎兒,故剖宮產、產鉗、臀牽引明顯增多。母體損傷率相應增加,宮口未開全或軟產道未充分擴張即需搶救手術,致宮頸、陰道損傷及產後出血;感染機會增多,常有胎膜早破,加之處理中操作過多或反複還納臍帶,手術操作或產後出血等均增加感染機會。
分娩時,產婦要放鬆精神,主動向醫師提供是否破水情況,讓醫生及早發現是否有臍帶脫垂。一旦出現,產婦應將臀部墊高,采用有利臥位。在醫生作臍帶還納術時,產婦要放鬆,不能用腹壓與醫生作對抗,可作“哈氣”動作,有利於醫生將臍帶還納,爭取搶救新生兒。
臀位處理宜忌
妊娠期
妊娠28周前,發現臀位者不必急於糾正,多數能自動轉成頭位。如在妊娠28~32周仍為臀位,應矯正成頭位,常用糾正方法有:
①胸膝臥位。
②艾灸至陰穴。
③中藥保產無憂湯轉胎。
④外倒轉術。
分娩期
第一產程,產婦應平臥,不宜下床活動,少作肛查,不灌腸,盡量避免胎膜破裂。如出現破膜,應記錄破膜時間,並立即聽胎心,發現胎心音有變化,應作肛查,必要時作陰道檢查,了解有無臍帶脫垂及宮口擴張情況。當宮縮時,如在陰道口見到胎臀和胎足,不應該以為宮口開全就準備接生,應消毒外陰。每當宮縮時,用無菌巾包住手掌堵住陰道口,以防脫出。在等待過程中,應每10~15分鍾聽胎心一次,並注意下腹部形態,以防子宮破裂。
第二產程,應導尿排空膀胱,初產婦應作好會陰側切術準備。可采用自然分娩,臀位肋臍部娩出後,一般應於8分鍾內結束分娩。分娩時不應猛力牽拉,以免造成顱內出血或臀叢神經損傷。嚴格掌握臀位牽引術的適應症。
早破水的對策
如已接近預產期,檢查無胎位異常、骨盆狹窄、頭盆不稱以及臍帶脫垂等合並症,且胎先露已固定時,則胎膜早破對妊娠分娩的影響不大,僅須注意保持外陰清潔,等待自然臨產。如破膜12小時後尚未臨產,應給予抗感染藥物;24小時後尚未臨產者,可以引產。因胎位不正、骨盆狹窄、頭盆不稱等所致之胎膜早破,應根據發生的原因進行處理。
若胎膜早破、距預產期尚遠、胎兒未成熟、孕婦迫切要求保胎者,應立即臥床,並抬高臀部,以防臍帶脫垂此外,應保持外陰清潔,給予抗感染藥物及鎮靜劑,在嚴密觀察下使妊娠繼續。
預防子宮破裂
子宮破裂與下列因素有關①胎兒先露部下降受阻。凡梗阻性難產,如骨盆狹窄、頭盆不稱、胎位不正、胎兒畸形、盆腔腫瘤阻礙產道等,由於胎兒下降受阻,子宮上段肌層強烈收縮,而子宮下段肌層被牽拉、伸展、變薄,最後導致子宮破裂。
②子宮手術疤痕破裂。前次剖宮產或子宮肌瘤剔除術後疤痕破裂。
③子宮肌壁的病理變化。過去有多次分娩及刮宮者,尤其有子宮穿孔史者;子宮畸形,子宮發育不良;本次為前置胎盤時,胎盤種植在子宮下段者。
④子宮收縮劑使用不當。如明顯的頭盆不稱未及時發現、未掌握藥物的性能及使用方法、催產素所引起的強烈收縮使胎兒下降受阻,可以造成子宮破裂。
⑤手術損傷。做陰道助產手術、內倒轉術、毀胎術等手術時,如果操作不慎,均能引起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