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百科全書4(1 / 3)

第四章 2歲兒的撫育

孩子13~14個月

身體發育

1歲的孩子度過了嬰兒期,進入了幼兒期。幼兒無論在體格和神經發育上還是在心理和智能發育上,都出現了新的發展。

體重 男嬰約10.58千克 女嬰約10.14千克

身長 男嬰約78.69厘米 女嬰約77.14厘米

坐高 男嬰約47.41厘米 女嬰約48.46厘米

頭圍 男嬰約46.61厘米 女嬰約46.54厘米

牙齒 已長出6~8顆牙。

動作發育

周歲的孩子已經能夠行走了,這一變化使孩子的眼界豁然開闊。周歲的孩子開始厭煩母親喂飯了,雖然自己能拿著食物吃得很好,但還用不好勺子。他對別人的幫助很不滿意,有時還大哭大鬧以示反抗。他要試著自己穿衣服,拿起襪子知道往腳上穿,拿起手表往自己手上戴,給他個香蕉他也要拿著自己剝皮。這些都說明孩子的獨立意識在增加。

語言發育

12個月的孩子不但會說爸爸、媽媽、奶奶、娃娃等,還會使用一些單音節動詞如拿、給、掉、打、抱等。發音還不太準確,常常說一些讓人莫名其妙的語言,或用一些手勢或姿態來表示。

睡眠

每天需14~15個小時,白天睡1~2次。

心理發育

12個月的孩子,雖然剛能獨自走幾步,但是總想蹣跚地到處跑。喜歡到戶外活動,觀察外邊的世界,他對人群、車輛、動物都會產生極大興趣。喜歡模仿大人做一些家務事。如果家長讓他幫助拿一些東西,他會很高興地盡力拿給你,並想得到大人的誇獎。

這時的孩子更喜歡看圖畫、學兒歌、聽故事,並且能模仿大人的動作,能搭1~2塊積木,會蓋瓶蓋。有偏於使用某一隻手的習慣。喜歡用搖頭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你問他喜歡這個玩具嗎?他會點頭或搖頭來表達。你要問他幾歲了,他會用眼注視著你,豎起食指表示1歲了。

對於1歲的孩子,雖然對學習很有興趣,但教他知識時,一次隻能教一種,記住後,再鞏固一段時間,再教第二種。在日常生活上,如給他蘋果、香蕉、餅幹,要從1開始,豎起1個手指表示1,您還可以反過來問他,“是幾個?”也讓他學習你用語言表達1,並豎起食指表示1。這種方法可以發展數字概念思維。

1歲多的孩子在語言上、動作上進步很大,能夠表情豐富地和媽媽爸爸交談。喜歡牽著拖拉玩具到處走。喜歡參與家庭生活小事。如果冬天到室外玩,知道把帽子放在自己的頭頂上。穿衣、脫衣時雙臂可隨大人做上下運動。知道拿東西給爸爸、媽媽。喜歡自己洗臉、洗手、腳。家長要抓住這一階段兒童的心理特點,不失時機地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這一年齡段的寶寶,雖然會說幾個常用的詞彙,但是,語言能力還處在萌芽發展期,很多內心世界的需求和願望不會用關鍵的詞來表達,還會經常用哭、鬧、發脾氣表達內心的挫折。這時,家長該怎麼辦呢?千萬不要也用發脾氣的方法對付孩子。應該盡量用經驗和智慧來理解他的願望,猜測孩子需要什麼,嚐試用不同方法來滿足孩子,或者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高興起來,忘掉自己原來的要求。

讓孩子有輕鬆愉快的情緒,就要對孩子不舒適的表示及時作出反應,讓孩子感到隨時處於關懷之中,這樣孩子才會對環境產生安全感,對他人產生信任感。家長不要擔心這樣會把孩子“寵壞了”,其實,寶寶在家長的親切關心下,得到安撫和愉快,有利於學習和探索新的事物。

合理喂養

1歲寶寶的飲食營養

1.以菜為主

寶寶幼兒期是僅次於嬰兒期的發育階段,和嬰兒期一樣,要充分注意寶寶的營養。這個時期,大部分寶寶都能從食物中來攝取營養,隻是尚不能充分消化這些食物。因此還必須做點適合寶寶吃的食物。

寶寶幼兒發育期需要大量蛋白質、脂肪、澱粉、維生素、礦物質等。其中動物蛋白(牛奶、肉、魚蛋等)比較重要,因此,寶寶每餐都應該吃一點。豆類及其製品也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之一。總之,寶寶要多吃菜,每餐應相當於大人的2/3左右。

寶寶吃的菜飯不要太硬或太生,燒得爛糊些,多放點油。

2.多喝牛奶

鮮牛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鈣質等,在寶寶骨骼發育旺盛的幼兒期裏,是不可缺少的營養。

在這個時期最好每天喝200~400毫升牛奶,即1瓶到2瓶。可以在吃點心時喝,也可以當飲料給寶寶喝,還可以用於煮菜。

3.飲食時多時少

寶寶幼兒期是飲食時多時少、吃飯時愛玩的時期。高興時就多吃些,不高興時就吃得少些。有時隻吃飯,有時一天到晚隻吃水果。作為父母,還是應該讓寶寶吃配有澱粉、蛋白質、脂肪、蔬菜和水果的營養全麵的飯菜。

在這個時期,要盡量讓寶寶自己動手吃飯。雖然寶寶還不太會用勺子,容易把飯菜灑在桌上,可在桌麵鋪上塑料布,並讓寶寶知道飯菜灑在桌上不好。

4.關於寶寶挑食

1歲以後,寶寶一般都會挑食,今天多吃一點,明天少吃一點,有時隻吃這個,有時隻吃那個。挑食過度就叫做偏食。寶寶不願吃蔬菜時,可包在煎雞蛋卷裏或混在飯裏,寶寶就能高高興興地吃下去。

點心

點心隻是在寶寶三餐吃飽,但仍有食欲時才喂。有的媽媽見寶寶3餐飯菜沒好好吃,就想喂點點心補補。其實,沒有食欲時用不著喂。再說,點心也應該每天定時,不能隨時都喂,讓寶寶吃吃停停。可以用牛奶、水果、餅幹及媽媽親手做的食物為點心。

1歲寶寶吃點心的量

每天1小瓶鮮牛奶,相當於700卡熱量。

上午10時喂50毫升果汁,下午3時喂1瓶鮮牛奶和相當於50卡熱量的點心。

健腦食品

1.豆類 對於大腦發育來說豆類是不可缺少的植物蛋白質。黃豆、花生豆、豌豆等都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2.糙米雜糧 糙米的營養成分比精白米多,黑麵粉比白麵粉的營養價值高。這是因為在細加工的過程中,很大一部分營養成分損失掉了。要給孩子多吃雜糧的營養成分適合身體發育的需要,搭配食用能使孩子得到全麵的營養,有利於大腦的發育。

3.動物內髒 動物肝、腎、腦、肚等,既補血又健腦,是孩子很好的營養品。

4.魚蝦類及其他 魚、蝦、蛋黃等食品中含有一種膽堿物質,這種物質進入人體後,能被大腦從血液中直接吸收,在腦中轉化成乙酰膽堿,提高腦細胞的功能。尤其是蛋黃,含卵磷脂較多,被分解後能放出較多的膽堿,所以小兒最好每日吃點蛋黃和魚肉等食品。

嬰幼兒忌用的食物

一般生硬、帶殼、粗糙、過於油膩及帶刺激性的食物對幼兒都不相宜。有的食物需要加工後才能給孩子食用。

1.刺激性食品如酒、咖啡、辣椒、胡椒等應避免給孩子食用。

2.魚類、蝦蟹、排骨肉都要認真檢查是否有刺和骨渣後方可加工食用。

3.豆類不能直接食用,如花生米、黃豆等,另外杏仁、核桃仁等這一類的食品應磨碎或製熟後再給孩子食用。

4.含粗纖維的蔬菜,如芥菜、金針菜等,因2歲以下小兒乳牙未長齊,咀嚼力差,不宜食用。

5.易產氣脹肚的蔬菜,像洋蔥、生蘿卜等,宜少食用。

6.油炸食品。

另外,孩子都喜歡吃糖,但一定注意不能過多,否則既影響孩子的食欲,又容易造成齲齒。

學做幾種飲料

楊梅汁

原料:鮮楊梅500克,白糖250克。

製法:

1.將洗淨楊梅放入碗內,用糖醃1~2日,醃出楊梅汁。

2.楊梅汁放鍋內置文火上煮沸離火,倒入消毒過的瓶內,晾涼,置冰箱待用。

3.食用時,倒出適量楊梅汁,加入飲用水即可。

草莓汁

原料:新鮮草莓500克,白糖適量。

製法:

1.將草莓洗淨。

2.將草莓放入清潔瓷罐內,用木棒將草莓搗爛壓出汁,或用榨汁機榨汁。

3.濾出草莓汁,置火上煮沸,裝入清潔瓶中備用。

4.將白糖加水煮成糖漿。

5.食用時取草莓汁加糖漿兌水。

西瓜汁

原料:西瓜1個。

製法:

1.將刀、勺、筷放鍋中煮沸消毒。

2.將西瓜洗淨、揩幹,把瓜置空鍋中,切去瓜上1/6部分。在瓜中心用筷子打1~3個洞,用勺慢慢刮瓜瓤,瓜汁流入鍋中。

葡萄汁

原料:紫葡萄1000克。

製法:

1.將葡萄洗淨搗爛。

2.將葡萄煮沸。

3.過濾。

4.將葡萄汁放入冰箱。

烏梅汁

原料:幹烏梅250克,白糖250克。

製法:

1.將烏梅洗淨,加水煮軟,去核留肉。

2.白糖加水煮成糖漿,加入烏梅肉煮成濃汁。置瓶中,放入冰箱。

白蘿卜汁

原料:白蘿卜1000克,食鹽少許。

製法:將蘿卜刨成細絲,榨汁,加少許糖,置冰箱中。

香蕉乳汁

原料:熟香蕉1個,鮮奶250克,白糖適量。

製法:

1.香蕉去皮,壓成泥,加鮮奶、白糖。

2.倒入消毒過的容器中,蓋好,置冰箱中。

日常照料

讓寶寶哭個夠

寶寶的生理發育皆未完善,需借助一定的運動量促進身體全麵成長。新生兒和初期嬰兒隻能躺在床上舞動四肢,這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借助啼哭加大運動量。

嬰兒隨著生長發育、特別是哭與笑的分離及隨意運動的發展,啼哭的內涵發生變化,其運動成分越來越多。

喂養過量導致寶寶體重增加過快,新生兒和嬰兒初期對此有防禦的本能反應,表現為反流和哭鬧。反流是將多餘的食物排出體外,哭鬧是借助啼哭消耗體內多餘的熱量,以達到全身營養的平衡。

不必擔心寶寶離開父母時的啼哭會挫傷寶寶的情感。假如見寶寶哭鬧就抱,要不了幾天,準會你一抱他就不哭,不抱則哭。

1歲2個月的寶寶需要聲音

利用身體的各個部位,發出幾種不同的聲音(拍手、拍肩、跺腳等),讓寶寶按照順序模仿。還可以躲到另一房間去做,讓寶寶重複這一遊戲。

準備兩套相同的能發聲的物體(日常生活用具或樂器都可以),你一套,寶寶一套,用自己的那一套發聲物體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然後讓寶寶按照你的發聲順序,模仿發出同樣的聲音。

遊戲還可以一步步加深:

1.你所發出的聲音種類可以一次比一次多。

2.用你的那套發聲物體發聲時不讓寶寶看,讓寶寶模仿。

3.選擇四種或四種以上的物體,讓它們同時發出聲音,請寶寶聽;再拿走一個物體,隻用三種物體來發出聲音,請寶寶聽,讓他(她)回答少了哪一種物體的聲音。

4.教寶寶唱一些簡短的歌曲,讓他(她)記住歌詞、旋律和節奏類型。

5.組織一次“聽力遊園會”,讓寶寶在花園裏散步或遊戲。同時,你用錄音機播放一些聲音錄音,看看寶寶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能不能記住錄音機播放的聲音順序。

6.做聲音信號和動作聯係起來的遊戲。如用拍手聲表示跑,鈴鼓聲表示跳,大鼓聲表示停止等等。

開始時選用兩種信號:跑和停止、跳和停止;然後選用三種信號:跑、停止、坐下;跳、停止、坐下;最後可以將四種信號都混合起來用,還可以發明更多的信號交替使用。

學會聽錄音:

整個聲音世界一般不容易被生動、全麵地介紹到家庭中來,隻有通過聽錄音來欣賞這個豐富多彩的聲音世界。通過做遊戲、唱歌和寶寶自身的音樂創造活動,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聽力習慣。為了使寶寶對所聽的內容更感興趣,我們最好能單獨為寶寶製作一些錄音節目。

用錄音機訓練寶寶聽力是個好辦法。當然,錄音機的質量應該比較好,因為質量不好的錄音機會使某些真實的聲音失真變調,這對寶寶的聽覺訓練非常有害。應當注意的是,我們在訓練寶寶聽力的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地推遲使用錄音機,我們應該將寶寶的興趣集中到聽真實的聲音上來。隻有當寶寶已經經過大量的聽力實踐,具備了豐富的傾聽聲音的經驗以後,才可以用錄音機試著給寶寶做這樣一些活動:

1.製作一些熟悉的成人和寶寶的聲音錄音。然後,再錄下他們彼此交談的聲音。之後,把這些聲音放給寶寶聽,讓寶寶從中分辨出每個人的聲音。

2.錄下一些家裏特有的聲音,像媽媽做飯、洗衣服的聲音等,放給寶寶聽,讓寶寶辨別這些聲音。多數寶寶都喜歡那些有他們自己聲音的錄音,所以我們製作錄音節目時可以讓寶寶盡可能地參與進去。

3.錄下公路上或操場上等寶寶比較感興趣的地方的各種聲音,讓寶寶自己去傾聽和辨別。

4.將你錄下的各種聲音做成許多與聲音一致的圖片,在寶寶聽錄音的時候發給他(她),讓他(她)找出其中相應的圖片。

寶寶不肯洗臉怎麼辦

1.應該把東西放在寶寶夠得著的地方。如果洗臉池太高,寶寶自己夠不到,他(她)就會失去洗臉的興趣。可以準備一個結實的雙架小梯子,到了洗手洗臉的時間就架好,把毛巾、牙刷等洗漱用具準備好,然後教寶寶怎樣洗。最好和寶寶一起洗臉,並用洗臉水做遊戲,以此提高洗臉時的趣味,吸引寶寶下一次願意再洗。

2.從寶寶很小就開始。開始訓練寶寶坐便盆大便時,就要教寶寶養成便後洗手的習慣。

3.讓寶寶選擇用具。讓寶寶自己挑選洗盥用品,寶寶用起來會更有興趣。例如,一兩歲的寶寶喜歡印動物、小人頭的毛巾。給寶寶使用無刺激性的香皂,以免刺激眼睛,從而覺得洗臉很不愉快。把用剩下的小皂頭切成小片縫在小口袋裏,製成一個“自動”香皂器,讓寶寶用手指蘸著皂液把手和臉洗幹淨,寶寶會覺得很好玩。

4.獎勵寶寶。在洗澡間貼一張圖表,寶寶每次飯前便後都洗手,就在上麵畫個紅色的勾;當寶寶把臉和手洗得幹幹淨淨坐在飯桌前時,就可贏得一張笑臉貼在圖上;另外,當分數攢夠一定數目後,獎勵寶寶一個他喜歡的玩具或者他愛吃的點心。

5.媽媽監督。媽媽扮成一位檢查官或巡警,寶寶盥洗完畢後就仔細檢查,隻要媽媽演得很滑稽,寶寶就會對此樂不可支,覺得這件事很好玩。如果寶寶洗得很幹淨,應該馬上表揚他。

6.進行懲罰。如果寶寶能夠獨立盥洗卻不肯這樣做,就該讓寶寶嚐點苦頭了。例如,幫寶寶洗臉,給他洗過二三次後,他就寧願自己洗了。也可以用過度糾正的方法,比如寶寶有一次不肯洗臉,就監督他洗一遍、兩遍或三遍。

怎樣對付不肯吃早飯的寶寶

1.讓寶寶效仿你。

每天早上坐在桌旁津津有味地吃飯,你的寶寶無疑也會受影響而這樣做。全家人要愉快從容地進餐,不要忙忙叨叨。

2.使早餐變得有趣。

讓寶寶有充足的時間悠然自得地進餐,使吃飯成為一種消遣,而不僅僅是為了補充營養。寶寶願意有自己的飯碗和茶杯,喜歡幫著你在烤麵包上用黃色奶油畫出小人頭,或者給薄煎餅加上奶油和櫻桃,再在上麵用果醬畫圖畫。

3.和寶寶一起籌劃早餐。

讓寶寶幫著計劃一周的早餐,或帶他去商店購買食品,那麼寶寶胃口會更好。當然營養搭配還須把關。

4.改變傳統的早餐。

不願吃傳統的早餐,可以變些花樣。如把牛奶和冰淇淋攪拌在一起,讓寶寶吃流質的早餐,在蘋果上塗花生醬,用奶酪烤土豆。隻要營養適當,不必拘泥食品的形式。

5.早餐的量少一些。

如果寶寶更喜歡午餐,可以讓寶寶中午多吃一些,而早晨少吃些,隻要早餐提供了充足的熱量就行。

6.食物要多樣化。

不斷變換早餐的食品,防止寶寶吃厭了。如果寶寶突然不想吃以前喜歡的食品時,不要強迫他。可放到一邊,過一會兒再拿給寶寶吃,或者把它同其他食品配起來吃,不要總是固定給寶寶吃那幾種東西。

7.寶寶吃早餐要有伴。

不應該把寶寶一個人留在那裏吃飯,寶寶會覺得寂寞而無精打采,而且也不安全。即使你不能守在旁邊,也要經常到房間裏去看看。要讓寶寶有個“伴”。你可以給他一個“小夥伴”陪他坐在桌旁,洋娃娃或卡通動物玩具都可以扮演這個角色。一本卡通畫冊或電視也能起到這個作用。

8.小禮物。

和寶寶一起選一種食品,然後根據寶寶的飯量把它分好後重新裝在幹淨的塑料袋裏。每一個袋裏放上一件小禮物,如彩色粘貼畫、參觀圖書館的入場券、小裝飾品等等。寶寶把袋裏的食品都吃光了,就可以贏得袋裏的小禮物。

9.建城堡。

早飯時寶寶每吃一口,就給他一塊積木,等寶寶吃完了,就可以用得到的積木搭一座城堡。如果寶寶願意,也可以一邊吃一邊把得到的積木搭成城堡。

10.畫太陽。

寶寶每吃一口飯,就讓他在紙上畫上一道,當寶寶吃飽飯時,這張紙也畫滿了。也可以先畫一個圓圈表示太陽。每吃一口飯,就畫上一道陽光,當太陽畫好時,寶寶就能得到一種獎勵,如帶寶寶去公園玩等。

11.記時。

用鬧鍾催促吃飯不用心且速度慢的寶寶加快速度。先按寶寶平時吃飯的速度上好鬧鍾,鼓勵寶寶在鈴響之前吃完。然後逐漸縮短時間,每天早上減少一兩分鍾,直到時間合適為止。

調教寶寶吃飯

1歲以後,寶寶就想自己拿著勺子吃飯,剛開始時吃起來很不順利。即使自己用勺子盛飯,但一送到嘴邊就全灑了。這時媽媽就應該幫忙喂。喂了一會兒,寶寶也許又想自己動手吃,則可以將勺子給寶寶拿著讓他自己吃。

要調教好寶寶自己吃飯,需要花很多時間,更需要耐心。這是使寶寶走向獨立的一個過程,隻要一直堅持下去,到1歲半寶寶就能熟練用勺子自己吃飯了。

調教寶寶大小便

寶寶白天大小便時知道喊人要到1歲半或2歲左右,那時的寶寶大腦神經係統成熟,是能控製大小便的年齡。在1歲半以後,寶寶大便一般都在早飯以後或晚睡以前,每天按時讓寶寶坐在便盆上或到廁所去排。

寶寶室外遊玩的場所

1~2歲的寶寶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玩耍。小孩子和大人不同,玩就是學習,也可以說是他們的生活。寶寶通過玩耍,可使身體的各種機能發達起來,學到許多知識,增加社會意識,豐富思想感情。

在大人看來,玩泥巴、玩水是純粹的孩子氣,但對於寶寶來說,這樣的體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讓寶寶在外麵盡情地玩耍。當然,1歲多的寶寶出去玩耍時,媽媽應該一直跟在身邊,以防意外發生。

掌握寶寶學步的最佳時機

寶寶什麼時候學走步好呢?一般說來,寶寶在10個月~1歲8個月期間開始學習走路都屬於正常年齡範圍,但具體到每個孩子身上,這種說法就顯得有些籠統了。下麵,我們為家長們介紹一種簡單的判斷方法:

寶寶想邁步的時候,一定是在支撐物的幫助下進行的,支撐物可以是媽媽的手,也可以是學步車等等。

當寶寶剛剛能夠離開支撐物站立時,家長切忌急於求成,讓寶寶馬上獨立行走,而應當讓寶寶繼續在支撐物的幫助下練習。

隻有當寶寶離開支撐物,能夠獨立蹲下、站起並能保持身體平衡時,才真正到了寶寶學步的最佳時機。

具備一定的腿部力量是蹲下、站起並保持身體平衡的前提,因此,在寶寶學步前要適當的增強他們的腿部肌肉力量。

教寶寶自己走路

一般寶寶在1歲時,就開始學習走路了。對寶寶來說,最初的良好行走體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家長在教寶寶走路時,一定要注意:

1.保護好寶寶。最初練習行走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注意保護寶寶。待步伐靈活以後,可以撒開手,與寶寶相隔約50厘米。當寶寶邁出第一步時,要認識到這是非常可喜的一步,標誌著寶寶將要走向獨立,家長這時要給予鼓勵,說一句“寶寶真棒”,這樣可以激發寶寶走下去的信心。

2.練走路時,一定要選擇平坦的路麵。若是在開始學走路時,寶寶由於路麵不平而被絆倒,會挫傷寶寶學走路的積極性,使寶寶害怕走路,不願離開大人的手。

3.激發寶寶走路的興趣。當寶寶能走幾步的時候,可讓寶寶在地上玩球,當球向前滾動時寶寶自然有追的欲望,完全不會顧及摔倒,可能連續邁出幾步,這樣就會增長寶寶的信心。

4.在寶寶練習走路的過程中,不可能一跤不摔。當寶寶摔倒時,家長要鼓勵寶寶不哭,勇敢地站起來,這對培養寶寶的堅強意誌非常重要。

在寶寶學走路的時候,父母應該予以幫助,下麵提出一些具體做法,以供參考:

1.父母應該從寶寶學走第一步起,就讓他有個正確的姿勢。行走能促進寶寶血液循環,加快呼吸,鍛煉下肢肌肉,同時寶寶開始走路以後能迅速成長。

2.室內空氣新鮮。

如果天氣不允許寶寶在室外學習行走,那就一定要保持室內空氣新鮮。走路加快了寶寶的呼吸,所以要在寶寶下地走路之前,就先把窗戶打開。

3.當教孩子學走步時,父母應該站到寶寶身後,兩手托住寶寶的腋窩,不要牽著寶寶的兩隻手。因為嬰兒的關節很嬌嫩,容易脫臼。如果牽著寶寶的手,一旦寶寶摔倒,父母就會不由自主地猛拽他一下,極易把寶寶的關節拉脫臼。媽媽可以做一條兩寸寬的環形帶子,套在寶寶身上,從後麵拽住帶子,幫他行走。也可以給寶寶買一輛學步車,但是不要讓寶寶呆在車裏時間太長。

4.隻要寶寶能走幾步,就要讓他每天練習一下,走走路,但是走路的時間不能過長。當寶寶能走穩,可以滿屋子來回走時,可教他用腳尖走路,這可以強健寶寶的足弓。

5.當寶寶學會行走之後,可讓他光著腳在沙灘或草地上行走。這樣能使腳掌得到鍛煉,也有利於腦的發育,但是,不能長時間光腳走路。

早期培育

13個月孩子的發育水平

1歲左右的孩子,各方麵較從前都有了進步,再不能隻讓孩子玩玩彩球、彩帶、搖搖嘩啷棒了。這時教育的重點應放在接觸生活實際、了解周圍環境、發展認人識物的能力、獨立行走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的能力上。

1歲左右的孩子能站立了。但行走還不夠穩,這時可以給孩子買幾樣帶輪子或帶聲響的玩具。如學步車、小推車、一拉就叫的小木鴨等,以提高孩子學走路的興趣。在這一階段孩子視野開闊了,所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各類事物都比以前增加許多,但記住的還不多,會說出來的就更少了。因此需要大人反複地教,把玩具或某種東西放在他的麵前,告訴他這個東西叫什麼,是做什麼用的,鼓勵孩子說出來。如在吃飯前把桌子放好,再擺上吃飯用具筷子、勺、碗等,教孩子認識,再結合可口的飯菜,能很快增加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這樣孩子學起來容易,如果用一些很抽象的詞教孩子,沒有實物,孩子不易接受。

1歲以後,家長要幫助孩子學會認識事物,可以到動物園去看看各類動物。周歲左右的孩子,對一些事物非常喜歡,不但想看,而且還想摸。家長可讓他摸摸家養的貓、兔、小鳥,但不要用動物嚇孩子。

在實際生活中還有許多知識需要家長認真堅持教孩子學習。比如,孩子每天吃水果之前,家長可把蘋果、梨、香蕉、橘子等水果拿給孩子看,給他講其形狀、顏色、味道等,然後再給孩子吃。另外,還可以給孩子選購一些嬰兒畫冊,要內容簡單、色彩鮮豔、圖形較大的,一邊看一邊講給孩子聽,時間不能太長,一般5~10分鍾即可。在孩子學走路的過程中,免不了要摔跤,有時還把衣服弄得很髒,父母不要責怪孩子,要鼓勵孩子,讓他自己站起來,勇敢地繼續往前走。在教孩子學說話時,不要操之過急,更不要哄嚇。因為學習說話並不是教得多學得多,這要靠語言中樞神經的發育逐步成熟。當然如果到了語言中樞發育成熟階段,沒有人教孩子說話,他也不會說話的,如果教孩子說話過於著急,甚至恐嚇,容易使孩子形成“口吃”。

這麼大的孩子,可以與大人玩簡單的遊戲了,孩子們都愛玩捉迷藏,一旦捉到,孩子會很興奮。把玩具藏到不易找到的地方,讓孩子自己去找,他會很認真地尋覓,他會東轉轉、西瞅瞅,經過自己的努力,終於找到了,他會表現得極為高興,連喊帶叫。這些令孩子愉快而有趣的遊戲可以鍛煉孩子的智能和身體感覺,體驗空間的位置,這是發展孩子空間知覺的重要方法。

1周歲的孩子,手更加靈活了,不但能抓住東西,而且還能鬆開,這也是一大進步。還能用拇指和食指準確地捏取大米花或線繩,能把一塊積木搭在另一塊積木之上,還會把小玩具放在小桶裏收起來。

在這一段時間,主要訓練孩子獨自站立、蹲下、邁步及走路。在冬季,室內要盡量安排出寬敞安全的活動區,注意將花盆、熱水瓶、火爐放好;電插孔要封好,防止碰燙著孩子;防止孩子小手放進插孔內觸電。天氣好時,最好在室外活動。

教孩子學走路

周歲孩子90%可邁出第一步,在良好的訓練下可走得很好。

獨立行走,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走得好就更難了。初練行走,不免有些膽怯,想邁步,又邁不開。成人伸出雙手做迎接他的樣子,孩子大著膽子踉踉蹌蹌能走幾步,趕快撲進成人懷裏,非常高興。如果成人站得很遠,他因沒有安全感仍不敢向前邁步,因此成人要靠近些給予協助。邁開步子以後,仍不能走穩,好像醉漢左右搖晃,有時步履很忙亂,很僵硬,頭向前、腿在後,步子不協調,常常跌倒,仍需成人細心照料。

行走要具備必要的條件:

1.頭和身體的比例發育協調。

周歲左右的孩子,相對來看頭大腳小。因此走起路來東搖西晃,難以平衡。

2.全身骨骼肌肉發育成熟。

周歲孩子骨骼係統布滿血管,組織不堅實。骨的纖維組織基本由軟骨組成,因此,還無力支持直立行走的姿勢。

3.兩腿和全身的動作必須協調一致。

初學走路,各部位很不協調,不會平衡,有時兩隻胳臂伸開,有時橫著走,以保持平衡。

在這個階段,應鼓勵孩子喜歡走路,創造條件,使他安全地走來走去。對那些大胖子和“小懶蛋”更應該多加幫助,使他早些學會走路。

培養孩子獨立能力

孩子學會走路以後,就希望幹事情,這正是增強孩子獨立性的好時機。媽媽要抓住這一機會,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這不僅是讓他早一點掌握些技能,更重要的是這種訓練可對他終生受益。1歲多的孩子自己能幹什麼呢?

12個月 學拿勺子裝食物。

媽媽給他穿衣服時知道如何配合。

13個月 會把帽子放在頭上。

能夠用勺裝上食物往嘴裏送。

14個月 會自己坐便盆大小便。

16個月 自己用勺子吃飯。

會用杯子喝水。

18個月 會摘帽子脫鞋。

會脫褲子大小便。

20個月 自己洗手。

24個月 自己脫下上衣。

會擦鼻涕。

幼兒動作發展過程

幼兒在達到某種能力的時間有個體的差別,但掌握這些能力的順序大體一致。

13個月:

能爬樓梯。

能坐下。

14個月:

能獨自站立。

15個月:

能獨自行走。

18個月:

能跑,但跑不穩,常摔倒。

能將2~3塊積木搭起來。

能玩拖拉玩具。

能熟練地抓、握、伸手拿東西。

2歲:

行走自如。

能大步穩跑。

能踢大皮球。

能自己上下樓梯。

能將3塊積木疊起來。

能一頁一頁地翻書。

2.5歲:

能雙足跳。

能單足站立2秒鍾左右。

能踮著腳尖走幾步。

能從椅子上跳下來。

手指能做精細動作。

能搭疊5塊積木。

3歲:

能單足站。

能騎三輪童車。

能畫圓。

能解扣係扣。

能踮著腳走。

能搭疊6塊積木。

跑步穩當。

能兩腳交替地上下樓梯。

孩子的記憶

當你同孩子們熱烈交談時,他會高興地向你講述他那豐富的生活內容,說“姥姥帶我去看王奶奶家的小狗”、“爸爸帶我坐火車去上海,看到……”孩子所講述的都是親身經曆過的事情。有的是跟爸爸散步時看到的;有的是媽媽講故事提到的;也有的是在上課時老師教的;看電視看到的、聽收音機聽來的。幼小的孩子們頭腦裏貯存著這無數的經驗就是記憶。

記憶是經驗的識記、保持和恢複的過程,是大腦細胞的特殊功能。

當幼兒看到大汽車,又聽到汽車的嘀嘀叫聲,這看、聽的感知過程也就是記憶過程。汽車的外形、叫聲在頭腦裏形成了暫時聯係,便留下了痕跡。經過反複多次的重複,這種痕跡就鞏固下來,成為保持過程。再聽到“大汽車”的名稱,就聯想起它的外形、聲音……這就是恢複。記憶要經過識記、保持和恢複的過程。

記憶可分為3個階段: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長時記憶的材料是多次反複強化的結果,如字天天寫,外語天天讀,話天天說,就可成為終生難忘的長時記憶。明確記憶的階段性,在教學中要清楚地講解,給孩子以深刻的識記,再通過多種方法強化,使記憶材料鞏固下來。

戶外遊戲

孩子大些便喜歡活動,但他的手腳、軀幹動作的協調還需要訓練。媽媽要常跟孩子到戶外玩,除了讓他自由活動外,還可以做一些遊戲。這些遊戲由媽媽和孩子一起、做,或比賽做。

原地雙腳跳,看誰跳得多。媽媽可以說:“我們都是小青蛙,呱、呱、呱。”

獨腳站。媽媽說;“我們倆是大公雞,金雞獨立。”左右腳輪流站立。

左腳原地跳3次,右腳原地跳3次。

正步走。媽媽口裏喊著一二一,一二一。

在地毯或草地上前滾翻,後滾翻。不要要求姿勢正確,不要勉強翻過去,隻要一滾即可。

玩的時候要注意孩子的安全,不要太勉強,時間不要太長,玩10~15分鍾即可。孩子不要穿皮鞋,玩的場地要平整。

戶外遊戲為孩子提供訓練四肢和軀體肌肉的機會,使其在大腦指揮下更協調地活動,對鍛煉小兒的耐力、靈敏性、反應性也很有益。

親子遊戲

聽口令

在日常生活中和遊戲時,媽媽要留心,經常給孩子一些指令,命令他去做什麼,如:“再往前走三步”、“把板凳拿過來”、“拿一個蘋果。”等等。

目的:鍛煉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讓孩子習慣聽從命令。

學翻書

給孩子買一些紙張比較厚但軟而不脆的書,媽媽給孩子講,讓孩子自己翻頁。

目的:練習手的精細動作。

當醫生

給孩子一個娃娃,一套醫生用具。讓孩子當醫生,媽媽抱娃娃看病,或孩子抱娃娃看病,媽媽當醫生。模仿醫生用體溫表量體溫,用聽診器聽診,用注射器打針。

目的:模仿角色。

包糖

平時把糖紙留下,放在書中壓平。玩時讓孩子用橡皮泥做糖的樣子,用糖紙一塊一塊包起來。

目的:練習手的精細動作。

找東西

用一塊桌布把幾樣物品蓋起來,這幾件東西是媽媽特意找來讓孩子猜的,如茶壺、杯子、勺、筆等。這些東西不全蓋住,每樣東西露出一小部分,如茶壺、杯子的把、勺子的頭、筆的筆帽等等。然後媽媽讓孩子一樣一樣猜:“丫丫,你猜猜這是什麼?”孩子有的能猜出來,有的不能猜出來。猜錯了不要緊,可以讓他再猜。

這個遊戲可以讓孩子鍛煉從物品的某部分特點來認識物品的整體,訓練了孩子的觀察力和記憶力,使他學會了“認識事物要注意這個事物的形態”。

發音訓練

如果孩子j、k、g發音困難,媽媽可反複給孩子講下麵的故事,幫助他練發音。

有一天,雞媽媽、雞爸爸和小公雞一家三口開家庭演唱會,請來鴨子做觀眾。

雞媽媽第一個開口唱:“咯咯咯,咯咯咯……”(媽媽問孩子:“丫丫,你學一學雞媽媽怎麼唱。”)

鴨子聽了說:“雞媽媽你唱得太好了,我也唱一曲。”於是她“嘎嘎嘎,嘎嘎嘎”地唱起來。(媽媽問孩子:“丫丫,你會學鴨子唱嗎?”)

小公雞跳著說:“鴨阿姨唱得真好聽,鴨阿姨你聽我唱,嘰嘰嘰,嘰嘰嘰”(媽媽問孩子:“丫丫,你會唱嘰嘰嘰,嘰嘰嘰嗎?”)

最後,雞爸爸不慌不忙走過來,高聲唱道:“喔喔喔,喔喔……”大家一齊拍手:“真好聽,真好聽!”

一起來玩大皮球

媽媽和孩子相隔1~2米對麵站好,媽媽將一個大皮球向孩子滾過去,孩子抓到它,再向媽媽推回來。開始時孩子拿到球可能不肯再給媽媽,他怕球滾走了就回不來了。媽媽可向他講,遊戲就是他推給媽媽,媽媽再推給他。這樣來回滾球玩,兩人都會玩得很高興。孩子玩一會兒就會感覺到兩人玩的確比一個人抱著球跑來跑去更有趣。當孩子接球的技術進步以後,二人的距離就可漸漸拉開,可從用手推球到用腳踢。

這個遊戲使孩子嚐到與夥伴合作的樂趣,初步建立起與別人一起玩更好的概念,為將來的社會交往打下基礎,在遊戲中,沒有二人的合作不能玩下去,也使孩子懂得了要與他人合作。玩皮球能促進上下肢和身體協調配合的功能。

拉小車

孩子會走以後給他一個拖拉玩具是傳統遊戲,這個遊戲可增強孩子學走的興趣。過去有簡單的小鴨車,現在有各種有聲響的玩具,色彩鮮豔,更能引起孩子的興趣。

推車走

用童車將孩子帶到平坦的戶外,讓孩子下來自己推著車走。孩子還走不好,把握不了手推和邁步的協調關係,因此媽媽還要幫他扶著車。

目的:練走。

到公園去

媽媽帶孩子到公園散步,媽媽要常提出問題,然後自己說答案,比如:“這是什麼?”“這是花。”“這花是什麼顏色?”“這花是紅色的。”“那人是誰?”“那人是老爺爺。”等等,啟迪孩子思考。

學兒歌

(一)小白兔

小白兔,

真靈巧,

紅眼睛,

白皮襖;

前腿短又小,

後腿長又高,

走起路來蹦又跳。

(二)一個瓜

金瓜瓜,

銀瓜瓜,

院裏瓜棚結滿瓜。

瓜瓜落下來,

打著小娃娃。

娃娃叫媽媽,

媽媽抱娃娃。

娃娃怪瓜瓜,

媽媽笑娃娃。

學唐詩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注:

在一個寂靜的夜晚,皎潔明月的光輝灑落下來,映照在床前的地麵上,好像是鋪了一層白霜。抬起頭來仰望圓圓的月亮,低下頭來,不免想起自己的家鄉,引起對親人的思念。

這首詩是描寫詩人在靜靜的夜裏,不能入睡,思念故鄉的心情。

講故事

(一)大蘿卜

小熊種了一個很大很大的蘿卜,他舍不得吃,每天圍著蘿卜轉來轉去。這個大蘿卜幹什麼用呢?他靈機一動,住在裏麵多美呀。

小熊把蘿卜掏空了,開了個門,開了個窗,又在裏麵放了一張小木床,新屋子雪白雪白的,亮堂堂的。

小狗、小貓、小鬆鼠、小猴子聽說小熊搬進新房,都來祝賀。大家在屋外又唱又跳,多快活呀。玩著玩著,忽然小猴看見房子動了起來,怎麼回事呀?

大家跑到屋後麵一看,啊,原來是饞嘴的小兔子把大蘿卜咬了一個大洞。

(二)不再驕傲的蝴蝶

蝴蝶長了一對美麗的翅膀,整天四處飛呀飛。一天,她見到山鷹,問:“山鷹,你的翅膀怎麼那麼難看,還長得那麼大?”山鷹說:“翅膀好看並不一定飛得遠。我的翅膀雖然難看,但能飛得很高。”說著,山鷹一下子飛到雲彩上麵去了。

蝴蝶也學著山鷹的樣子,拚命想飛得高一些。可是她飛得渾身是汗,也飛不了太高。

蝴蝶自從和山鷹比本領以後,才知道自己也有缺點,生怕再出醜。

幾天以後,山鷹來找蝴蝶,蝴蝶說:“山鷹,你的本領實在太大了,為什麼還要來找我呢?”山鷹說:“你的翅膀長得也特別好看,大家誇你呢!”

蝴蝶聽了以後,心裏美滋滋的。於是,她和山鷹一起到野外去找小夥伴玩,大家可開心了。以後,蝴蝶又和好多小動物交上了朋友。大家都說:“蝴蝶不再驕傲了。”

孩子第15~17個月

身體發育

體重 男孩約11.73千克 女孩約11.11千克

身長 男孩約78.87厘米 女孩約78.72厘米

頭圍 男孩約47.09厘米 女孩約47.01厘米

胸圍 男孩約47.42厘米 女孩約47.34厘米

生高 男孩約49.79厘米 女孩約48.82厘米

牙齒 可長出9~11顆乳牙。

動作發育

孩子經過前一階段的努力,小步獨自走得穩當了,不但在平地走得很好,而且很喜歡爬台階,下台階時知道用一隻手扶著下。此時,家長不要阻止孩子,要鼓勵他,同時注意在旁邊保護他。這樣的活動既鍛煉了身體,又促進了智力發育,使手、腳更協調地運動。這麼大的孩子會用杯子喝水了,但自己還拿不穩,常常把杯子的水灑得到處都是。吃飯的時候,孩子常喜歡自己握匙取菜吃,但是還拿不穩。這麼大的孩子平衡能力還比較差。

語言發育

孩子的詞彙增多了,會說:“謝謝”、“您好”、“我們”、“再見”等詞了。孩子對語言學習有一種特殊的熱情,特別喜歡與成人說話或聽別人說話,即使相同的話也喜歡聽好幾遍,不厭其煩。

睡眠

每日睡眠時間仍為14~15小時,白天睡1~2次。

心理發育

孩子的知識在增長,脾氣在增大,當不如意時,他會扔東西,發脾氣,表示不服從。當孩子發脾氣時,不要喝斥他,小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用別的事情吸引他,會很快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1歲多的寶寶,路走得穩了,活動範圍大了,隨之而雜的是其獨立意識開始萌生。喜歡將空盒子、小桶等有空間的容器裝滿玩具。在日常生活中,喜歡模仿成都人的動作、語氣。喜歡玩球,會做把球舉過頭拋起來的遊戲。喜歡和大人一起做認眼、耳、鼻、口、手等認識人體器官的遊戲。家長應盡量設置一個滿足寶寶需要的活動環境,讓他的好奇心得到滿足。

父母的溫情和愛撫在1歲多的孩子眼中,已經不如以前那麼重要了,你的關照可能變成了一種限製,會引起他的不耐煩,在安全範圍內,家長要適當地放手讓孩子自由活動。

寶寶的路越走越穩,話也多了,與外人交往也多了,這正是鼓勵他與別的小朋友交往的好時機。開始孩子不知道怎樣與別的小朋友交往,但通過與新麵孔的接觸、交往、交換玩具等簡單活動,寶寶能得到很多樂趣。每星期最好有2~3次機會與他的同齡小朋友一起玩耍,讓寶寶用自己的獨特方式接觸別人,大人要多鼓勵,千萬不要加以幹涉,寶寶經過嚐試,會找到自己更合適的方法。

不要對孩子過度保護,小朋友之間發生小衝突,這是正常現象,大人不必多加指點,讓孩子自己學會處理衝突。如果兩個孩子搶玩具,家長也不要以成人的禮貌心理,強迫自己的孩子放棄自己心愛的玩具,那樣會保衛自己的權利,這也是社會交往的基本規則。這也會為孩子今後的性格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

合理營養

15個月幼兒的喂養特點

隨著孩子乳牙的陸續萌發,咀嚼消化的功能較以前成熟,在喂養上與前兩個月相比略有變化,每日進時次數為5次,3餐中間上下各加一次點心。有條件的還可以繼續每日加一個雞蛋和一瓶牛奶。

孩子的膳食安排盡量做到花色品種多樣化,葷素搭配,粗細糧交替,保證每日能食入足量的蛋白質、脂肪、糖類以及維生素、礦物質等。

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能使孩子保持較好的食欲,避免孩子挑食、偏食和吃過多的零食。為了保證維生素C、胡蘿卜素、鈣、鐵等營養素的攝入,孩子應多食用黃、綠色新鮮蔬菜,如油菜、小菠菜、胡蘿卜、番茄、甜柿椒、紅心白薯。蘿卜、白菜、芥菜頭、土豆等蔬菜所含維生素、礦物質雖較黃、綠色蔬菜低,但也具有不可缺少的營養價值。每日還要吃一些水果。含維生素C較多的水果有柑橘類、棗、山楂、獼猴桃等。除此之外,每日吃魚肝油2次,每次仍為3滴,鈣片每日2片。

哪些食品含鈣多

對於小孩來說,奶類是其補充鈣的最好來源,母乳中500毫升奶含鈣170毫克,牛奶含鈣600毫克,羊奶含鈣700毫克,奶中的鈣容易被消化吸收。蔬菜中含鈣質高的是綠葉菜,如大家熟悉的油菜、雪裏蕻、空心菜等,食後吸收也比較好。給孩子食用綠葉菜,最好洗淨後用開水燙一下,這樣可以去掉大部分的草酸,有利於鈣的吸收。豆類含鈣也比較豐富,每100克黃豆中含360毫克的鈣質,每100克豆皮中含鈣254毫克,含鈣特別高的食品還有海帶、蝦皮、紫菜、麻醬、骨髓醬等。

營養與智力發育

許多科學家對不同國家兒童的智力發育與營養關係進行了研究,發現營養不足的孩子的反應性、想象力、智力都不如營養良好的兒童。日本的科學家曾對6對1~3歲的雙胞胎進行對比研究,給每對中的一個改善蛋白質的質與量(補充了幾種必需的氨基酸),經過兩三年後,補充氨基酸的孩子與沒補充的相比其智力要高出10倍以上。營養差的孩子知識事物反應性慢,思維的能力偏低,記憶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均差,自然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如果發現孩子營養不良,家長應及時采取措施,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孩子製訂合理的食譜,改善營養狀況。

食譜舉例

1~2歲食譜舉例

小點心製作

蜜糖餅

原料:麵粉250克,牛奶2.5杯,雞蛋3個,奶油3湯匙,鹽少許,糖適量,蜂蜜。

製法:

1.將3個蛋黃加半杯牛奶拌勻,加鹽、糖和麵粉。

2.再加熱奶油攪勻,逐漸倒入牛奶,同時加入打散的蛋白。

3.平底鍋抹油,將調好的料製成薄餅。吃時放蜂蜜。

蘋果餅

原料:麵粉250克,牛奶或水2杯,雞蛋2個,油2湯匙,糖1湯匙,鹽少許,酵母25克,蘋果3~4個。

製法:

1.用溫熱牛奶將酵母化開,加油、雞蛋、糖、鹽調勻,加入麵粉。

2.將麵發酵。

3.蘋果去皮去核,切薄片,摻到發麵中。

4.把麵盛到加熱油的平鍋煎烤。

南瓜、西葫蘆、胡蘿卜餅

原料:麵粉1000克,蔬菜1000克,雞蛋2個,糖1~2湯匙,醋或酸奶2湯匙,鹽少許,蘇打1/2茶匙,油適量。

製法

1.新鮮南瓜、西葫蘆、胡蘿卜去皮切小塊,放在鍋裏加少量水煮熟,絞成泥。

2.雞蛋打散,與鹽、醋或酸奶一起加入菜泥中。

3.加麵粉和蘇打調勻。

4.放平鍋煎熟。

幹酪果餡薄甜餅

原料,麵粉29克,幹酪牛奶2.5杯,雞蛋3個,糖1/2湯匙,鹽1/4湯匙,熱油1湯匙。

製法

1.雞蛋打散,加鹽、糖及牛奶半杯,攪拌後,再加麵粉,調成麵糊,加入剩餘的牛奶。

2.用平鍋攤成薄餅,隻煎一麵,取出,放幹酪、蘋果餡,卷起。

餅幹

原料:麵粉3杯,雞蛋2~3隻,油20克,糖少量,蘇打1/2茶匙。

製法:

1.將雞蛋打散,加糖,抽打發白,放入熱油、蘇打攪勻。加入麵粉製成較硬麵。

2.把麵團放入絞電機中絞一遍,然後做成餅幹狀。

3.放入烤盤,入烤箱烤熟。

蘋果甜餅

原料:雞蛋6個,蘋果300克,糖粉2匙。

製法:

1.蘋果用冷水洗淨,切塊去核,加少許水入烤箱烤熱,壓成泥,加糖,放鍋裏熬成醬。

2.將蛋白打出泡沫,加入熱果泥,拌勻,倒入模子,入烤箱烤10~15分鍾,烤至微紅鼓起,撒上糖粉。

麵拖蘋果

原料:蘋果500克,熱油2~3匙,黃油2湯匙,糖1/4杯,糖粉1湯匙,麵粉1/2杯,雞蛋4個,牛奶1/3杯。

製法:

1.將油熔化,打入蛋黃攪勻;加入1湯匙牛奶,放入麵粉和1湯匙糖、鹽,攪勻後加入剩餘牛奶。

2.蛋白打起,放入攪拌。

3.蘋果去皮核,切片,撒上糖,放20~30分鍾。

4.將蘋果粘上調好的料,放入平鍋煎好,再入烤箱烤5分鍾。

一周食譜

星期一 紅豆沙粥、點心、牛奶、爛飯肉末、碎菜胡蘿卜、茄汁蝦仁、點心、蛋絲麵湯、爛飯、魚圓燒豆腐、鱔絲、點心、牛奶、水果。

星期二 白粥、鹹蛋、牛奶、番茄蔥絲麵、紅燒牛肉末、鮮豆腐、酸奶、爛飯、蔥油炒蛋、碎豆腐幹、醬爆土豆丁、牛奶、餅幹、水果。

星期三 牛奶、菜肉包子、小麵包、鮮果汁、雞蛋餅、爛飯、雞蛋青菜蝦皮湯、天鵝豆腐、紅燒帶魚、菜麵、釀西紅柿、牛奶、餅幹、水果。

星期四 蛋花粥、牛奶、爛飯、炒肝末豆腐、豆沙酥餅、木犀菜花、雞湯肉末煨飯、炒蘑菇、酸奶、水果。

星期五 山藥紅棗粥、點心、牛奶、肉末豆芽煨麵、蒸鮮豆腐、糖醋圓白菜、燴水果、爛飯、鮮肉末胡蘿卜、奶油燒菜花、酸奶、水果、餅幹。

星期六 餛飩、鮮果汁、餅幹、蝦仁菜麵、土豆泥、水果、餅幹、爛飯、藕圓、紅燒平魚、蛋皮豆腐、牛奶。

星期日 白扁豆粥、小肉菜包、煎麵包盒、餃子、豬肝泥、酸奶、蛋糕、爛飯、番茄蝦仁、水果。

學做幾樣菜

茄汁蝦仁

原料:蝦仁、青豆。細鹽、味精、白糖、白醋、番茄醬、黃酒、幹生粉、水生粉、蔥、薑末、雞蛋、湯、油。

製法:

1.將蝦仁洗淨瀝幹水分,放入盛器內,加細鹽、蛋清、幹生粉拌和上漿。青豆下沸水鍋氽一下撈起,待用。

2.鍋內加生油,待油燒至六成熱時,將蝦仁下鍋,用勺輕輕攪散至熟,連油倒入漏勺瀝去油。

3.趁熱鍋加少量生油,下蔥、薑末熗鍋,即將番茄醬倒入。炒至油呈紅色時,加黃酒、湯、細鹽、味精、白糖、白醋攪和。待燒沸後下水生粉勾芡、淋上少許生油推勻、加青豆、蝦仁翻炒幾下,盛起裝盤便成。

特點:色豔鮮美,酸甜爽滑。

金絲豆腐

原料:豆腐、土豆、油菜葉、雞蛋、白糖、麵粉、澱粉、食鹽、味精、食油。

製法:

1.將土豆洗淨去皮切成絲,用涼水泡著。油菜洗淨切成長絲。豆腐切成片,炸成金黃色,放入食鹽、味精浸一會兒。

2.油鍋燒熱,放入土豆絲猛炸一下,炸成金黃色時撈出,拌上白糖放在盤中。油菜絲也放油中猛炸一下,炸酥撈出拌上食鹽。

3.雞蛋放入麵粉、澱粉拌勻。

4.油鍋燒熱,豆腐蘸雞蛋糊下鍋炸成金黃色時撈出。

5.取一個大盤子,用土豆絲做成圓形,油菜絲圍在外麵一圈,豆腐作幾何圖案擺在土豆絲上即成。

特點:甜鹹鮮香。

藕圓

原料,鮮藕、蔥、薑、味精、精鹽、幹澱粉。

製法:

1.將藕節切去,藕皮刮幹淨,洗淨瀝幹。用擦子將藕擦成茸狀,置盆中。

2.藕茸裏加入適量精鹽、味精、蔥花、薑末、幹澱粉,攪拌成藕餡。

3.手蘸清水,將藕餡做成圓球形或扁圓形,然後把藕圓煎熟,蒸熟或炸熟均可。

注:藕茸裏摻入肉茸成藕肉茸,味更鮮美。

炒土豆泥

原料:土豆、胡蘿卜、蔥、薑、精鹽、米醋、味精少許,芹菜,植物油。

製法:把土豆放水中煮熟,稍晾剝去皮製成泥,胡蘿卜削去皮洗淨煮熟製成泥,蔥、薑切末,芹菜炒幾下,放入土豆泥和胡蘿卜泥一起炒透,再放入剩下調料調好口味即可。

特點:鮮香嫩軟,微酸利口。

糖醋圓白菜

原料:圓白菜、花椒數粒,精鹽、食油、白糖、醋少許。

製法:

1.白糖、醋放入碗內,調勻待用。

2.油放入炒鍋燒至八成熱放入花椒,待燒出香味時放入圓白菜,將圓白菜炒至發亮時,加鹽及調好的糖醋調料,翻炒幾下就可以起鍋盛入盤內。

特點:味道甜酸適度,略帶花椒香味。

合理攝入脂肪食品

脂肪是產熱量最高的營養物質,1克脂肪可以產生9千卡的熱量,它比蛋白質或糖類氧化時所產生的熱量要高出1.25倍。當人體從食物中攝入熱量過多時,可以在體內轉化為脂肪,並且以脂肪組織的形式貯存起來,成為體脂。可以這樣說,脂肪組織是貯存能量的燃料庫,在人體營養物質供應不足或需要突然增加時,就可以隨時動用它,以保證對機體熱量的供給。脂肪組織還有保暖作用,皮下脂肪層可以防止體溫的散失,維持人體的正常體溫。脂肪組織還具有保護組織和器官的功能,例如心髒的周圍,腎髒的周圍,腸管之間都有較多脂肪組織,它可以防止這些器官受到外界的震動和損害。脂肪還是一種良好溶劑,促使人體吸收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等。

一些類脂質,如磷脂和膽固醇是形成人體細胞的重要物質,尤其在腦和神經組織中最多,是維持腦和神經係統功能不可缺少的物質;膽固醇又是膽汁的主要成分,缺乏時會影響對脂肪的消化。

脂肪能夠使人增加食欲,如果膳食中缺乏脂肪,小兒往往食欲不振,體重增長減慢或不增長,皮膚幹燥、脫屑,易患感染性疾病,甚至發生脂溶性維生素缺乏症;脂肪攝入過多,小兒易發生肥胖症。因此,小兒膳食中脂肪攝入要適量。

迄今為止脂肪的每日供給量,尚無統一規定,我國兒童營養學專家認為兒童脂肪供給量一般占每日熱量供給量的25%~30%為宜。

脂肪進入人體後,被分解成脂肪酸。食物中的脂肪酸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兩類,有一些不飽和脂肪酸不能在人體內合成,即稱其為必需脂肪酸。母乳和植物油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母乳喂養和服用含有植物油的嬰兒配方食品可以攝入較多的必需脂肪酸,所以,它們是脂肪營養價值高的食品。

油炸食品不宜多吃

油炸食品中炸薯條、炸土豆片是小兒極喜愛的小食品,目前自選商場內還提供各種各樣的供油炸製的半成品食物,例如雞塊、羊肉串等。它們為家庭製作油炸食品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這樣一來,孩子吃油炸食品的機會越來越多了。但是,如果讓小兒經常食用,對他的正常發育是很不利的。因為油炸食品在製作過程中,油的溫度過高,會使食物中所含有的維生素被大量地破壞,使寶寶失去了從這些食物中獲取維生素的機會。如果製作油炸食物時反複使用以往使用過的剩餘油,裏麵會含有10多種有毒的不揮發物質,對人體健康十分有害。另外,油炸食物也不好消化,易使孩子的胃部產生飽脹感,從而會影響寶寶攝取其他食物的興趣,影響寶寶的食欲。

如果你想給寶寶吃炸油餅或炸油條,還要注意“鋁”的攝入問題。我們知道,在製作油餅、油條的過程中必須加入明礬,明礬中含有鋁的成分,鋁的化合物是會很容易被人體吸收的。其鋁化合物到了體內,如果沉積在骨骼中,可使骨質變得疏鬆;如果沉積在大腦中,可使腦組織發生器質性改變,出現記憶力減退、智力下降;如果沉積在皮膚中,可使皮膚彈性降低,皮膚褶皺增多等。

此外,鋁還會使人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影響腸道對磷的吸收等。因此,家長不要經常用油條作小兒的早餐,各種油炸食物不宜多吃。

日常照料

怎樣護理寶寶

抱寶寶的不同習慣

這是一位母親的經驗:

我平時帶寶寶外出,我喜歡用抱帶,可是經常會在大街上碰見好心人對我說:“你這樣做媽媽可不行,寶寶長大後會腰疼的。”我不太相信這個說法,他就在我的身上,會有什麼危險呢?每個媽媽都和自己寶寶有同樣的感覺,寶寶要是不舒服我會感覺到的。我確實認為抱帶是非常科學、實用的。它能解放媽媽的兩隻手;寶寶又能直接靠在媽媽身上,聽到媽媽的心跳,獲得安全感;等他長大一點了,還可以讓他麵向外,這樣寶寶就能看到許多人和事,大開眼界。

我還發現所有的中國媽媽一開始都是橫著抱寶寶,醫生也是這麼教的,但我的寶寶一出生就是豎著抱。這樣對他的頸部有幫助,使他的頭很早就能夠直立。出生時,寶寶的脖子很軟,也要讓他靠著,隻要好好扶住寶寶的脖子,怎麼抱都行。我們小區裏的寶寶每天都出來曬太陽,別的媽媽都說,我的寶寶很好抱,比較結實,因為他的頭總是直立著。

讓寶寶自己睡

寶寶要有單獨的房間,從一出生就應該這樣。寶寶睡覺時可能會有一些小問題,但應該讓他自己調節,也要相信他有這個能力。其實,當寶寶真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時,他會哭、會向媽媽求助,而媽媽肯定能夠感覺到、聽到。這也有利於媽媽的睡眠。最重要的是,他以後不會太依戀母親,生活中遇到困難,也會自己想辦法解決的。

寵物幫忙

萬一睡覺時聽不到寶寶的動靜,我們家的貓也會來把我叫醒的。

懷孕時,有人勸我把貓送走,怕它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我請教了醫生,醫生說隻要給貓喂冷凍過的食品,它就不會染上弓形蟲,也就不會影響胎兒了。小動物也是家庭成員,不能因為寶寶打破原有的家庭秩序,而且,寶寶和小動物一起長大,就要學會尊重小動物,學會許多事,對寶寶的成長有好處。我第一天從醫院抱著寶寶回到家,貓就上來聞,他們一定會成為朋友的。

怎樣對付寶寶打媽媽

1.分析寶寶的發展時期

2歲前的寶寶,其認知發展階段處於感知運動時期,寶寶的語言能力剛剛萌芽,正在呀呀學語,掌握的那幾個有限的詞彙不足以幫助他們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要求,與外界交流主要是通過寶寶的感覺和動作方式,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和要求也是通過動作,不像成年人或大一些的寶寶可以通過語言。你的寶寶生氣時打自己的頭、用頭撞牆撞門、揪你的衣服、或打別人等等,都是在用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憤怒,這正是這個年齡階段寶寶的特點。寶寶個性很強,表現的就更加充分一些。隻是這些動作不太恰當,不是傷害自己,就是傷害別人,任其發展下去,會給寶寶的身體造成危害,也會影響寶寶和別人的交往。

選擇這些動作作為表達憤怒的方式並不是寶寶的過錯,1歲多的寶寶沒有能力去鑒別哪些動作是有害的,哪些又是無害的,更不會知道這樣的動作可能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危險。這些是非對錯的判別需要成年人去教給寶寶,隻是教的方式要符合寶寶的年齡特點,也就是說,是寶寶有能力接受的。寶寶也是人,也有喜怒哀樂,生氣時也要有發泄的渠道和方式。既然不允許寶寶打自己,也不能打別人,那我們就應該教給寶寶合適的方式。在教育寶寶的過程中,成年人往往忽略了一點,就是在不許寶寶這樣或那樣時,不告訴寶寶可以怎樣,弄得寶寶很是茫然,以後什麼也不敢做了,縮手縮腳的,惟恐又招致大人的一頓責罵。寶寶探索世界的願望和精神就這樣被扼殺了,給寶寶的個性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2.好好想好對策

既然不能不讓寶寶生氣,又不能讓寶寶生氣時打自己或打別人,那就應該在限製寶寶不好的行為的同時教給寶寶怎樣做才是好的。可以嚐試以下方法:

替代物

可以讓寶寶打枕頭、沙袋之類的軟東西,或是買一些小的氣球讓寶寶去踩等一些無害的方式。

講道理

待寶寶氣消後一定要對寶寶說:以後生氣時不能打自己的頭,打多了小腦瓜會變得不聰明的;也不能往牆上和門上撞,那樣頭會破,會流血,小腦瓜會受傷,人就會變傻了;也不能打媽媽或是別人,別人也會疼的,會不高興的,以後該不愛和寶寶一起玩了。說的時候可以做出很疼的樣子,給寶寶一個直接的經驗,加深寶寶對別人疼痛的理解。

訓練語言能力

隨著寶寶的年齡增大,語言功能的逐步完善,訓練寶寶通過言語來表達她的感受和需要,告訴寶寶有什麼要求和不快就說出來,媽媽和你共同解決。

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行為

在訓練和改變寶寶的不好的行為過程中,需要提醒的是,寶寶周圍的成年人,要注意自己生氣時的表達方式,不能動手打寶寶或是打別人,1歲的寶寶已經有很強的模仿能力,許多行為很可能就是從周圍成人那裏學來的。對寶寶從別的渠道,如電視或同伴處看到的不好的行為,要予以否定,告訴寶寶這樣做是不對的,媽媽不喜歡這種行為。

讓自己的寶寶快樂是天下所有媽媽的心願,當寶寶的需求得到滿足時,寶寶自然是快樂的。隻是有些媽媽以為讓寶寶吃好的、穿好的就可以了。吃穿隻是寶寶成長和發展的基本需要,除此以外,兒童還有許多心理發展需求。比如說1歲多的寶寶,剛剛學會走路,非常願意展示自己的行走能力,也想尋求更廣泛的活動空間,需要從媽媽那兒獲得更多的安全感等等。這還需要我們做媽媽的多學一些兒童心理學知識,更多地了解不同年齡階段寶寶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特征和需求。

寶寶衣著式樣

便於穿脫

1歲寶寶可以逐漸培養自己穿、脫衣服,寶寶的衣服不要有許多帶子、紐絆和扣子,內衣可為圓領衫,外衣可釘2~3個大按扣即可,使得寶寶容易穿脫。

不影響活動

1.上衣要稍長,以免寶寶活動時露出肚子著涼。

2.不宜過於肥大、過長使寶寶活動不便;不宜太瘦小影響動作伸展。

3.衣領不宜太高太緊,以免影響寶寶呼吸,限製頭部活動;最好穿背帶褲,因鬆緊帶太緊易影響呼吸運動、骨骼發育:太鬆則褲子易掉下影響寶寶活動。

4.女孩不宜穿長連衣裙,最好穿兒童短褲,以免寶寶活動時摔倒引起事故。

如何避免寶寶的淘氣與受氣

1.第一種是類似於寶寶害怕穿白大褂的醫生和護士的現象。有些寶寶隻要見了穿白大褂的就哭就躲,寶寶為什麼會這樣害怕呢?寶寶患病去了幾次醫院後,他們便得到這樣的經驗:穿白大褂的人一來,就要打針,就要遭受皮肉之苦,白大褂就等於打針。打針這種疼痛是任何一個人都不喜歡的,何況是小寶寶?白大褂因為與打針這樣的疼痛體驗相聯係而變得可怕的現象,心理學叫做經典性條件反應,其基本原理是:一種中性刺激(白大褂)如果總是伴隨讓人害怕(打針)的刺激,多次結合以後,本來不害怕的東西(白大褂)也變得讓人害怕。同理,一件平常的東西如果總是伴隨令人愉快的刺激,也會感到它的可愛。還有的寶寶怕黑、怕上幼兒園等等,就是因為成人總是不斷地告訴寶寶,天黑了,老虎、大灰狼就出來咬人了,黑總是與一些不愉快的體驗聯係在一起,寶寶很快就學會了怕黑。

2.第二種學習方式類似於動物馴化。要想教會小狗跳圈,每次小狗跳過去後,主人就會給小狗一個香腸,跳不過去什麼也沒有,還可能遭受到懲罰。經過多次訓練後,小狗知道,要想得到好吃的香腸,就必須跳過圈去。在這裏,香腸成為了對跳圈行為的一種獎勵,這種學習方式,心理學叫做操作性條件反應。基本的原理就是:一種行為反應,你若希望它經常出現,就獎勵它;反之,一種行為反應(如一些壞習慣),你若希望它減少甚至消失,你就懲罰它。獎勵和懲罰就是對寶寶行為的強化。寶寶的很多行為習慣就是這樣形成的。

3.第三種形式是通過模仿,心理學叫觀察學習。寶寶最善於模仿,寶寶對模仿的對象和事物是沒有鑒別能力的,寶寶看見了也就學會了,不會因為某種行為不好或是受到懲罰就會停止學習和模仿。因此對寶寶能接觸的環境和媒介一定要嚴格篩選。

搶東西是一種不友好的交往方式,會妨礙寶寶與別人的交往關係,有這種行為的寶寶常常會受到大家的排斥。但對於一歲多的孩子而言,這種行為習慣還未定型,當然,如果持續下去不予糾正,就很難說了。搶東西的行為是後天學會的,學習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前麵介紹的第二操作性條件反應和第三種觀察學習。當兒童之間發生了爭搶東西的行為,如:搶東西的行為沒有被製止,搶東西的寶寶可以繼續占有東西,媽媽雖然沒有誇獎寶寶,但媽媽的默認也是一種獎勵,實際上等於告訴寶寶這是一種有效的行為。得到了獎勵的行為,反複幾次後,寶寶也就學會了搶東西。被搶的寶寶看到搶東西可以滿足自己的要求又不會被懲罰,無意中也記住了這種行為方式,當他下次遇到想要的東西時自然也會出手去搶。經曆過這種情形的寶寶,不管是搶東西的寶寶還是被搶的寶寶,都學會了用搶的方法去占有自己喜歡的東西。當兒童第一次需要別人歸還他的東西時,他並不知道應該怎樣做,他需要學習,需要成人的幫助。

讓孩子愉快地就餐

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進入了自我意識的萌芽時期,他需要顯示一下自己的本事,很願意自己動動手。例如自己能拿著勺吃飯,但是往往做得還很不成功。由於年齡小,一時掌握不了吃飯的技巧,不是推倒了飯碗、就是弄掉了勺子,把身上、桌子和地上弄得一團糟。這樣的情況會惹得性急的父母失去耐心。

家長是否注意到,在餐桌上有的孩子經常喜笑顏開,有的孩子卻總是愁眉苦臉或不停地打鬧。當他的某種要求得不到滿足,在他還不能用語言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願時,有的孩子則會以哭鬧不安來表示自己的願望。

我們知道,一個人情緒的好壞,會直接影響這個人的中樞神經係統的功能。一般來講,就餐時如果能讓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緒,就可以使他的中樞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處於適度興奮狀態,會促使孩子體內分泌各種消化液,引起胃腸蠕動,人也就有了饑餓感,為接受食物作好準備。接下來就是有機體可以順利地完成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利用,使得孩子從中獲得各種營養物質,孩子的身體也隨之得到了很好地生長和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