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百科全書3(1 / 3)

第三章 嬰兒期的撫育

嬰兒期

小兒由出生後28天起到1周歲未止的這一段時期稱為嬰兒期,也叫乳兒期。

嬰兒期的特點

嬰兒期的特點主要表現為:

1.這時期在小兒一生中體格發育最快,周歲時的體重為出生時的3倍,身長為1.5倍。

2.中樞神經係統發育迅速,條件反射不斷形成,但由於皮質功能尚未成熟,遇到高熱、毒素等不良刺激;容易擴散而發生抽風等神經症狀。

3.身體對營養的需求量高,飲食仍以母乳或牛乳為主,可逐漸添加輔助食品,以滿足嬰兒生長發育的需要。缺乏營養時,易患佝僂病和貧血;喂養不當時,因消化能力弱,容易嘔吐及腹瀉。

4.嬰兒在前6個月內,由於從母體獲得抗體,故對麻疹、白喉等有一定免疫能力;6個月後,免疫抗體逐漸消失,感染機會大為增加,因此應積極開展卡介苗、麻疹減毒活疫苗等預防接種。

孩子第2個月

身體發育

體重 是兒童發育的重要指標。正常嬰兒,滿月時的體重比出生時增加約1千克,到第8周,又增加約1千克,每天大約增加30克左右。

身長 孩子滿月時比出生時增加3厘米左右,因為從比例上看,體重發展更快些,因此孩子長得胖了。到第8周,還要增加3~4厘米。有的孩子長得稍快些,有些稍慢些,隻要孩子精神很好,健康,小的差異不必在意。

頭圈 男嬰約38.43厘米 女嬰約37.56厘米

胸圍 男嬰約37.88厘米 女嬰約37厘米

坐高 男嬰約37.94厘米 女嬰約37.35厘米。

1個多月的孩子,一逗會笑,麵部長得扁平,闊鼻,雙頰豐滿,肩和臀部顯得較狹小,脖子短,胸部、肚子呈現圓鼓形狀,小胳臂、小腿也總是喜歡呈屈曲狀態,兩隻小手握著拳。

動作發育

孩子在8周時,俯臥位下巴離開床的角度可達45度,但不能持久。要到3個月時,下巴和肩部才能都離開床麵抬起來,胸部也能部分地離開床麵,上肢支撐部分體重。孩子俯臥時,家長要注重看護,防止因呼吸不暢而引起窒息。孩子雙腳的力量在加大,隻要不是睡覺吃奶,手和腳就會不停地動,雖然不靈活,但他動得很高興。

從出生到2個月的孩子,動作發育處於活躍階段,孩子可以做出許多不同的動作,特別精彩的是麵部表情逐漸豐富。在睡眠中有時會做出哭相,撇著小嘴好像很委屈的樣子。有時又會出現無意識的笑。其實這些麵部動作都是孩子吃飽後安詳愉快的表現。

對聲音的反應

孩子經過1個多月的哺育,對媽媽說話的聲音很熟悉了,如果聽到陌生的聲音他會吃驚,如果聲音很大他會感到害怕而哭起來。因此,要給孩子聽一些輕柔的音樂和歌曲,對孩子說話、唱歌的聲音都要悅耳。嬰兒玩具的聲響不要超過70分貝,生活環境的噪聲不要超過100分貝。孩子很喜歡周圍的人和他說話,沒人理他的時候會感到寂寞而哭鬧。

嬰兒此時的聽力有了很大發展,對大人跟他說話能做出反應,對突然的響聲能表現出驚恐。到8周時,有的嬰兒已能辨別聲音的方向,能安靜地聽音樂,對噪聲表現不滿。

感覺發育

1個多月的孩子,皮膚感覺能力比成人敏感得多,有時家長不注意,把一絲頭發或其他東西弄到孩子的身上刺激了皮膚,他就會全身左右亂動或者哭鬧表示很不舒服。這時的孩子對過冷、過熱都比較敏感。以哭鬧向大人表示自己的不滿。兩隻眼睛的運動還不夠協調,對亮光與黑暗環境都有反應,1個多月的孩子很不喜歡苦味與酸味的食品,如果給他吃,他會表示拒絕。

視覺發育

孩子能看見活動的物體和大人的臉。將物體靠近他跟前,他會眨跟。這叫做“眨眼反射”,這種反射一般出現在1個半月到2個月。有些斜視的孩子在8周前可自行矯正,雙眼能一致活動。

睡眠

嬰兒發育不完全,容易疲勞,因此年齡越小睡眠時間越長。1個多月的孩子,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每天能睡18~20個小時,其中約有3個小時睡得很香甜,處在深睡不醒狀態。餘下的時間,除了吃喝、拉尿以外,玩的時間並不多。

心理發育

寶寶先天的本能就是會吸吮,吃飽後被豎直在媽媽的懷抱中輕輕地拍拍他的後背,有時孩子會打幾個嗝出來,之後他會有一種滿足感。

如果是在光線微暗的房間裏他就會睜開眼睛,喜歡看母親慈愛的笑容,喜歡躺在媽媽的懷抱中,聽媽媽的心跳聲或說話聲。所以在育兒開始,提倡母子皮膚直接早接觸、多接觸、早喂奶、多吸吮、多撫摸、多交談、多微笑,尊重寶寶的個性發展,讓寶寶充分享受母愛,讓寶寶的心理健康發展,對今後人格健康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

通過以上與寶寶的交流,也正是觸覺、動覺、聽覺、視覺、平衡覺綜合訓練刺激的過程,對腦發育過程提供了信息和促其發育的營養素。

對於剛出世的寶寶來說,除了吃奶的需要,再也沒有比母愛更珍貴、更重要的精神營養了。母愛是無與倫比的營養素,這不僅是因為從子宮內來到這個大千世界感覺到了許多東西,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已經懂得母愛,並能用孩子化語言(哭聲)與微笑來傳遞他的內心世界。寶寶最喜歡的是母親溫柔的聲音和笑臉,當母親輕輕在呼喚寶寶的名字時,他就會轉過臉來看母親,好像一見如故,這是因為孩子在宮內時就聽慣了母親的聲音,尤其是把他抱在懷中,撫摸著他並輕聲呼喚著逗引他時,他就會很理解似的對你微笑。寶寶越早學會“逗笑”就越聰明。這一動作,是寶寶的視、聽、觸覺與運動係統建立了神經網絡聯係的綜合過程,也是條件反射建立的標誌。

合理喂養

2個月嬰兒喂養特點

對2個月的孩子仍應繼續堅持母乳喂養。無條件哺乳的,仍應每隔4小時喂奶1次,每天喂6次,牛奶喂養的孩子奶量每次約100毫升左右,即使吃得多的孩子,全天總奶量也不能超過1000毫升。如果孩子仍吃不飽,可以加健兒粉或糕幹粉,每100毫升奶中加3~5克即可,放在奶中一起熬熟。

2個月嬰兒的輔食仍是果汁、菜水,每次1~2匙,每天1~2次。

濃魚肝油仍每天3次,每次2滴;鈣片每天2~3次,每次2片。

對混合喂養和人工喂養的孩子,應酌量添加蔬菜和新鮮的果汁,用以補充牛奶在加工過程中損失的維生素C。一般每日2次,在喂奶間隙喂入。

鮮魚肉可代替乳類喂哺

魚是人類的重要食品之一,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以單位重量計算,魚肉的蛋白質含量超過牛奶與雞蛋,和瘦豬肉、牛肉相當。在蛋白質氨基酸組成方麵,魚肉蛋白比豬肉、牛肉等更接近於兒童的營養需要。魚類肝髒還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D和一定量的維生素B12,魚肉中含鈣量一般也較畜類高。對小兒生長發育來說,魚肉完全能滿足所需的多種營養素。

此外,魚肉是動物肉類中最容易消化的一種,肌纖維較細,組織結構顯得特別柔軟,進食之後,容易受到消化液的作用,故消化吸收率較高。

根據鮮魚肉所具備的這些條件,上海市兒童醫院曾經做了以魚肉代乳類食品喂養嬰兒試驗,結果證明嬰兒從1個半月起即可用魚肉喂哺。魚肉對促進生長發育的作用與奶粉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食用的方法是:將魚洗淨去其內髒,整條蒸熟,去皮、去骨後研碎,混入乳兒糕中加糖或鹽,調成稀糊狀用奶瓶喂食。初食時量宜少些,隨著嬰兒的成長逐漸增加食量,製成厚糊狀,用匙喂哺。這對無法用母乳喂哺,而又不能保證牛乳、奶粉或其他代乳食品供應的地區,可以用鮮魚肉來代替或補充。

腹瀉時的喂養

嬰兒腹瀉以夏、秋多見,其發病原因除腸胃道受細菌感染外,主要是由喂養不當、天氣太熱或突然受驚引起。如果未按時添加輔食或喂養不定時,一旦食物變化較多,小兒腸道不能適應,也會引起消化不良而腹瀉。對嬰兒腹瀉,除要注意衣著、用藥物治療外,飲食調理也非常重要。以牛奶為主食的嬰兒患腹瀉時,要根據腹瀉、嘔吐、食欲和消化情況來確定飲食治療方案。如病情較重,每日腹瀉超過10次,並伴有嘔吐現象,應暫時停喂牛奶,即禁食6~8小時,最長不超過12小時。禁食時可用胡蘿卜湯或焦米湯代替,間隔時間和每次用量均與喂牛奶時相同。這些食物易於消化,能減輕腸道的負擔。腹瀉情況如有好轉,逐漸改用米湯、衝淡的脫脂牛奶、稀釋的牛奶,最後恢複原來的飲食。如嬰兒腹瀉情況並不嚴重,每日腹瀉五六次或七八次,比正常多2~3次,無嘔吐。此時可暫用1~2天米湯,以後用衝淡牛奶或以牛奶和水各摻半的濃度,或製成2份牛奶1份水的濃度,使腸道逐步適應。當大便恢複正常後即可改用原有的牛奶濃度。如嬰兒偶然出現腹瀉,而且病情也輕,則隻需用衝淡牛奶喂1~2天即可,以後恢複正常牛奶飲食。衝淡牛奶時最好用米湯,因為米湯沒有發酵作用,減少酸對腸道的刺激,有利於腹瀉的治愈。

腹瀉時期,無論病情輕重,輔助食品應全部停止添加,至痊愈後再逐步恢複。

日常照料

剪指甲

嬰兒的指甲長得很快,10天能長1毫米。嬰兒的指甲長容易抓破皮膚。但嬰兒的指甲小,不好剪,要用小的指甲刀剪,每次少剪些,最好在洗完澡時剪。

防窒息

小嬰兒自己不能照顧自己,因而家長要特別注意嬰兒是否呼吸通暢,防止窒息的發生。

1.不要給嬰兒玩羽絨等軟枕或軟靠墊。

2.嬰兒不會翻身時,不要俯臥睡眠。

3.嬰兒枕不要太軟,以防陷進去妨礙呼吸。

4.不要把硬幣、豆類、小糖粒、紐扣等給小嬰兒玩,以防誤入呼吸道。

5.不要讓嬰兒玩塑料袋類,以防套在頭上,遮住口鼻造成窒息。

6.不要讓孩子含著糖塊,以防誤入呼吸道。

換尿布

換尿布說起來是一件簡單的事,但科學告訴我們,換尿布大有學問。

1.選用尿布 目前市場上有各種“尿不濕”及一次性尿布,有條件的家庭可以選用。如果自製尿布,最好選用舊的純棉白色或淺色布。嬰兒皮膚嬌嫩,舊棉布柔軟易吸水,無刺激性,不易引起臀紅、濕疹。

2.注意尿布的溫度 在天氣冷時,洗過的尿布不易幹,有時家長將室外晾著半幹的冷尿布墊在孩子身下,可刺激小嬰兒引起傷風感冒。在冬天給孩子換上的尿布不僅要幹燥,而且最好用熱水袋焐一焐。

3.注意女嬰會陰清潔 嬰兒便後換尿布時,應用衛生紙揩拭幹淨。揩拭時應從上到下,先揩外陰再揩肛門。否則,易將肛門處的細菌帶至尿道口及陰道口,造成尿道感染或外陰炎。在揩拭幹淨以後,應用清水洗淨會陰部,洗的順序也是先上後下。

4.尿布的清洗 尿布上如有糞便,先將糞便衝掉,然後用肥皂洗淨,不要用洗衣粉等洗淨劑。將洗好的尿布用開水泡一會兒,放在日光下晾曬。

5.不要用塑料布 有人用塑料布包墊尿布,這樣雖然尿不易滲出濕了被褥,卻使孩子的臀部遭受浸漬,不僅易發生臀紅,還會因不透氣、濕度高而發生黴菌感染。

6.尿布不要太長 尿布大長易包過臍部,尿布濕後蓋在臍部,易引起臍部感染。通常女嬰的尿往下流,尿布在腰背部墊長一些,疊得稍厚一些;男嬰尿向上,腹部墊厚一些即可,尿布一般為55厘米見方,疊成四層三角形或八層長方形使用。

良好的睡眠習慣

從新生兒期就要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睡眠習慣。良好的睡眠習慣首先是按時睡覺,自然入睡。

有的媽媽對孩子“愛不釋手”,孩子吃飽後還要把他抱在懷裏,搖晃著、拍著,或是讓孩子叼著乳頭、空奶嘴,這都不是好習慣。媽媽一定注意在孩子睡前不哄、不拍、不抱、不搖,更不要吃東西、叼奶頭。到該睡的時候,把孩子放到床上讓他自己睡。小嬰兒還沒有養成按時睡的習慣,可給他放些輕柔的催眠曲,使孩子建立起睡眠的條件反射。等到孩子養成按時入睡的習慣,就不必放音樂了。

良好的排便習慣

從孩子兩個月起就應該訓練良好的排便習慣,使他按時排便,排便最好在清晨或晚上臨睡前,早晨排便最好,晚上大便可使孩子夜裏睡得踏實。飯前大便可使孩子吃得好,但不要飯後大便。媽媽先觀察孩子排便的情況,然後根據孩子的情況,有意識地定時排便。

嬰兒兩個月時可訓練排尿習慣。在孩子睡前睡後,飯前飯後,出去回來時可以把尿。給孩子把尿時媽媽發出一些聲音,使孩子對排尿形成條件反射,以後媽媽發出這種聲音孩子便有尿意。訓練一段時間後,白天就不用尿布了,睡前尿一次,夜裏把一次尿,夜裏就不會尿床了。

孩子哭有原因

嬰兒是通過安靜的行為表示愛,通過哭來表示害怕、不適、痛苦。

1.孤獨 大人離開,剩他一人時會哭。

2.饑餓 餓了的嬰兒會不停地哭,喂奶能使他安靜下來。

3.煩躁時 孩子在煩躁時遇到別人引逗會不耐煩地哭。

4.疼痛 疼痛及腸胃不適會引起孩子啼哭。

5.溫度 室溫過低嬰兒會哭,並且不能睡眠。

6.裸體 嬰兒不喜歡脫光衣服,穿上衣服會停止啼哭。

7.尿布濕 尿布濕了不舒服他會哭。

8.睡眠 被打擾孩子被驚醒會啼哭。

9.中斷喂奶 孩子沒吃飽會大哭。

10.加輔食 孩子第一次加某種輔食拒吃時會哭。

智力開發

嬰兒感覺器官的發育規律

2~6個月的孩子最喜歡吃,不管好吃不好吃,能吃不能吃,拿過來就往嘴裏塞,先吃吃看,用嘴辨別一下就懂了。原來,他是用嘴的嚐試來識別各種事物,嘴成為認識工具。這個階段發育速度仍很快,一個月一變樣。

孩子喜歡看美的東西。不僅能盯住進入眼簾的東西,還會主動追隨物體移動的去向,東張西望地尋找周圍好看的東西。開始學會用眼睛涉獵周圍的信息。

3個月找人,以後尋找成人手裏搖動著的玩具,再後便會積極尋求周圍各種活動的、發亮的、色彩鮮豔的有趣味的東西。很會欣賞,看到以後情緒歡快,有時手舞足蹈,表達內心的感受。學會自己哄自己。

乳兒期視覺發育的規律是:

最初隻能用眼睛追隨在他麵前按左右方向移動的東西。東西移動的速度不能太快。而後才能追視向各種方向移動的東西。

能注視某個物體的時間很短,距離很近。如把燭光放大距離2~3步遠的地方,能夠注視,再遠些就看不見了。兩三個月能夠注視在房間裏較遠的地方走動著的人,注視時間可達2~3分鍾。

對不同形狀的東西,注視時間也不同。有個實驗:讓嬰兒看3個不同的頭像,第一個是人臉的畫像,第二個是把人臉的五官胡亂顛倒,第三個隻是類似人臉的外部輪廓,頂端塗上黑色。出生4天~6個月的嬰兒,注視第一個圖形———人臉,看的時間最長,而對亂七八糟的頭像注視時間最短,可見,小家夥真會看,還能看出好壞,此項試驗說明,乳兒期的視覺能力很強,並且出現明顯的選擇性。

喜歡聽語音:乳兒期的孩子對語音反應更為積極。每當聽到說話聲或搖鈴聲,就要積極扭頭尋找聲源,當他正在哭鬧時,隻要媽媽大聲同他說說話,他很快就會安靜下來,成人忙著給他準備尿布、奶瓶時,常常可先同他說話哄他。3~4個月,逐漸能夠分辨不同的語音;和藹可親的,還是訓斥的;媽媽的,還是生人的;都能辨別。高興時喜歡用自己的聲音遊戲,不斷發出一些喉聲,好像在唱歌。

嬰兒的視、聽能力發展,對認識能力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根據上述規律,創造良好條件,精心引導孩子多看,多聽,及早進行視、聽能力訓練,為說話、觀察等能力的發展打好基礎。

幫助孩子做嬰兒操

準備活動:孩子仰臥在床上,媽媽一邊輕輕撫摩孩子,一邊輕柔地跟孩子講話,使孩子很愉快,很放鬆,就像做遊戲一樣。

第一節 伸展運動

做二八拍

預備姿勢:媽媽雙手握住孩子腕部,拇指放在孩子手心裏,讓孩子握住,孩子兩臂放在身體兩側。

方法:

1.媽媽拉孩子兩臂到胸前平舉,拳心相對。

2.媽媽輕拉孩子兩臂斜上舉,手背貼床。

3.複原(1)的動作。

4.複原成預備姿勢。

5.重複以上動作。

提醒:孩子兩臂前平舉時,兩臂距離與兩肩同寬。媽媽動作要輕柔,斜上舉時要輕輕使孩子兩臂逐漸伸直。

第二節 擴胸運動

做二八拍

預備姿勢:同第一節。

方法:

1.媽媽輕拉孩子兩臂,向身體兩側放平,拳心向上,手背貼床。

2.兩臂胸前交叉,並輕壓胸部。

3.同(1)的動作。

4.還原成預備姿勢。

5.重複以上動作。

第三節 上肢屈伸運動

做二八拍

預備姿勢:同第一節。

方法:

1.媽媽將孩子左臂向上彎曲,孩子的手觸肩。

2.還原成預備姿勢。

3.媽媽將孩子左臂向上彎曲,孩子的手觸肩。

4.還原成預備姿勢。

5.重複動作。

提醒:屈肘時媽媽稍用力,孩子的上臂不離床,臂伸直時要輕。

第四節 雙屈腿運動

做二八拍。

預備姿勢:孩子仰臥,兩腿伸直,家長兩手握住孩子腳腕。

方法:

1.媽媽將孩子兩腿屈至腹部。

2.還原成預備姿勢。

3.同(1)的動作。

4.還原成預備姿勢。

5.重複動作。

提醒:孩子屈腿時兩膝不分開,屈腿時可稍稍用力,使孩子的腿對腹部有壓力,有助於腸蠕動,屈、伸都不能用力過大,以免損傷孩子的關節和韌帶。

第五節 翻身運動

做二八拍。

預備姿勢:孩子仰臥,媽媽將孩子四肢擺正。

方法:

1.媽媽一手握住孩子的兩腳腕,另一手輕托孩子背部,然後稍用力,幫助孩子從身體右側翻身,成為俯臥位,同時將孩子的兩臂移至前方,使孩子的頭和肩抬起片刻。

2.再將孩子兩臂放回體側,媽媽一隻手握住孩子兩腳腕,另一手插到孩子的胸腹下,幫助孩子從俯臥位翻回仰臥位。

3.同(1)動作,但孩子身體從左側翻身。

4.同(2)動作。

5.重複動作。

提醒:媽媽幫孩子作操時要輕柔、緩慢,翻身或俯臥時逗引孩子練習抬頭。

第六節 舉腿運動

做二八拍。

預備姿勢:孩子仰臥,兩腿伸直,媽媽握住孩子膝部,拇指在下,其餘四指在上。

方法:

1.媽媽將孩子兩腿向上方舉起,與腹部成90°角。

2.還原成預備姿勢。

3.同(1)動作。

4.還原成預備姿勢。

5.重複動作。

提醒:孩子兩腿上舉時,膝蓋不彎屈,臀部不離床。

第七節 體後屈運動

做二八拍

預備姿勢:孩子俯臥,兩臀放前方,兩肘支撐身體,媽媽兩手分別握住孩子腳腕。

方法:

1.媽媽輕輕提起孩子雙腿,身體與床成近似45°角。

2.還原成預備資勢。

3.媽媽輕輕握住孩子肘部,將上體抬起,身體與床麵成近45°角。

4.還原成預備姿勢。

5.重複動作。

提醒:提腿和抬肘時,孩子身體要直,不能歪斜,以免損傷脊柱。這一節難度較大,須在孩子有一定體能時再做。做這一節時,媽媽也要小心、輕柔,不要勉強。

第八節 整理運動

媽媽兩手輕輕抖動孩子的兩臂和兩腿,或讓孩子在床上自由活動片刻,使全身肌肉放鬆,不要做完操立刻抱起。

注意事項:

1.做操前,媽媽要洗淨手,摘下戒指、手表,以免劃傷孩子。

2.做操時,媽媽的動作一定要輕,態度要親切,一邊做一邊與孩子說笑。

3.做操時,孩子盡量少穿些。

4.做操時如能放些音樂更好。

5.做操要在孩子進食半小時到1小時以後為好,做完操將孩子放小床休息,然後哄他入睡。

6.2~4個月的孩子可先學這套操的前4節,隨著孩子長大,再逐漸一節一節增加到做8節。

親子遊戲

一動就響

媽媽用一寬布條,一端係在能發聲響的玩具上,一端係在孩子的褲腿上。然後將玩具吊在床上方,孩子腿一動,玩具就發出聲響。

目的:激發孩子的自我意識。

看看是什麼

用硬紙片畫黑白線條,或幾何形狀,孩子此時對黑白反差大的圖片更有興趣。將圖放在距孩子眼睛20~30厘米處,讓孩子注視數秒。

目的:發展知覺與注意力。

聲音在哪裏

媽媽拿一個彩色的,較大些的花鈴棒,一邊搖一邊慢慢移動,從孩子左邊到孩子右邊,再從右邊到左邊,開始孩子的眼跟著玩具轉,而後是頭隨著玩具從左到右,從右到左。

目的:視聽定向。

媽媽在哪裏

媽媽經常俯身對孩子微笑,讓孩子看媽媽的臉,然後媽媽轉在一邊,輕輕叫孩子的名字,引導孩子將頭轉過去看媽媽。

目的:訓練追視。

摸一摸

拿一件柔軟的玩具放在孩子手裏讓他摸,然後放在他眼前讓他看。

目的:發展視覺和觸覺。

聽見了嗎

用小鐵盒或小塑料盒內裝綠豆數顆,在孩子睡醒高興時,在孩子身後30厘米處搖動,發出聲響,看孩子有無反應。孩子聽力正常,可有相應的麵部反應。如無反應,可重複幾次,仍無反應,應請醫生檢查。

目的:檢查聽力。

讀歌謠

媽媽將孩子抱在懷裏,輕輕地搖,一邊口中念兒歌:

小白兔

小白兔,白又白,

兩隻耳朵豎起來,

愛吃蘿卜愛吃菜,

蹦蹦跳跳真可愛。

不管孩子懂不懂,隻要他在聽。媽媽聲音柔和,兒歌押韻,就可培養孩子的語感。

目的:培養語感。

教說話

把孩子抱在懷裏,將孩子臉對著媽媽,發出“爸—”,“媽—”的音,並讓孩子看見媽媽發音的口形,讓孩子模仿發音。目的:發展語音。

一碰就響

在孩子吃飽睡好以後,抱著他,拉著他的手去觸摸玩具,特別是一碰會發出聲音的玩具。媽媽一邊說:“真好聽”,“多好看呀。”

目的:發展觸覺。

踢被子

男孩子比較好動,將他仰臥在床,他會兩腿輪番踢,好似踏三輪車。媽媽可在孩子身上放小薄毯,讓孩子踢,踢掉再放上,反複踢。孩子會高興得手舞足蹈,活動全身。玩時媽媽不要離開,防止孩子將毯子蓋在頭上。

目的:訓練下肢運動。

蹦蹦跳

扶孩子腋下,讓他站在媽媽腿上,舉著孩子讓他蹦,逐漸發展成他主動蹦,媽媽幫助他。蹦的同時媽媽可有節奏的說:“蹦蹦跳,蹦蹦跳。”

目的:發展腿的力量。

幾個小手指

孩子吃飽後躺在床上,媽媽輕輕按摩孩子的手指,並把小手張開、合攏。

目的:發展手的感覺。

握握手

讓嬰兒握住媽媽的手指,媽媽一邊輕輕搖晃一邊唱歌。記住搖晃的幅度不要大。

目的:鍛煉握手。

拉拉看

將一副掛鈴掛在孩子床上,媽媽抱著孩子,拉著他的手拍打掛鈴發出聲響,再把一根能牽動掛鈴的繩放在孩子手裏讓他握住。孩子握住後不自主地拉動,掛鈴發出聲響,他會很高興。

兩手抓

將兩個玩具放在桌子上,讓孩子兩手一手抓一個玩。

目的:訓練兩隻手。

拿著玩

媽媽抱孩子在懷裏,將一件有把能響的玩具用鬆緊帶掛在孩子胸前,讓他拿著玩。玩後媽媽要記住摘下玩具。

目的:訓練手眼協調。

抓一抓

將孩子放在沙發上,用枕頭靠好。拿花鈴棒搖著遞到他眼前,引逗他伸手抓。

目的:鍛煉腰背肌肉,練習抓握。

孩子第3個月

身體發育

體重2個月的男孩體重可達6.03千克,女孩可達5.48千克,每天增長25~30克。

身長 男孩此時約60.3厘米 女孩約58.99厘米。由於體重增長比身高增長速度快,所以孩子比較胖

頭圍 男孩頭圍平均39.84厘米 女孩頭圍平均38.67厘米

胸圍 男孩胸圍平均40.10厘米 女孩胸圍平均38.76厘米

坐高 男孩坐高平均40.00厘米 女孩坐高平均39.05厘米。

動作發育

孩子仰臥時,大人稍拉他的手,他的頭可以自己稍用力,不完全後仰了。他的雙手從握拳姿勢逐漸鬆開。如果給他小玩具,他可無意識地抓握片刻,要給他喂奶時,他會立即做出吸吮動作。會用小腳踢東西。

語言發育

孩子在有人逗他時,非常高興,會發笑,並能發出“啊”、“呀”的語音。如發起脾氣來,哭聲也會比平常大得多。這些特殊的語言是孩子與大人的情感交流,也是孩子意誌的一種表達方式,家長應對這種表示及時做出相應的反應。

感覺發育

當聽到有人與他講話或有特別的聲響時,孩子會認真地聽,並能發出咕咕的應和聲,會用眼睛追隨走來走去的人。

如果孩子滿2個月時仍不會笑,目光呆滯,對背後傳來的聲音沒有反應,應該檢查一下孩子的智力,視覺或聽覺是否發育正常。

睡眠

第3個月的孩子比上個月時睡眠時間要短些,一般在18小時左右,白天孩子一般睡3~4覺,每覺睡1.5~2小時左右,夜晚睡10~12小時,白天睡醒一覺後可以持續活動1.5~2小時。

心理發育

第3個月的孩子喜歡聽柔和的聲音。會看自己的小手,能用眼睛追蹤物體的移動,會有聲有色地笑,表現出天真快樂的反應。對外界的好奇心與反應不斷增長,開始用咿呀的發音與你對話。

第3個月的孩子腦細胞的發育正處在突發生長期的第二個高峰的前夜,不但要有足夠的母乳喂養,也要給予視、聽、觸覺神經係統的訓練。每日生活逐漸規律化,如每天給予俯臥,抬頭訓練20~30分鍾。寶寶睡覺的位置應有意識地變換幾次。可讓寶寶追視移動物,用觸摸抓握玩具的方法逗引發育,可做嬰兒體操等活動。

這個時期的寶寶最需要人來陪伴,當他睡醒後,最喜歡有人在他身邊照料他,逗引他,愛撫他,與他交談玩耍,這時他才會感到安全,舒適和愉快。

總之,父母的身影、聲音、目光、微笑、撫愛和接觸,都會對孩子心理造成很大影響,對寶寶未來的身心發育,建立自信、勇敢、堅毅、開朗、豁達、富有責任感和同情心的優良性格,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合理喂養

3個月孩子的喂養特點

一時期提倡純母乳喂養嬰兒在這一時期裏生長發育是很迅速的,食量增加。當然每個孩子因胃口、體重等差異,食入量也有很大差別。做父母的,不但要注意到奶量多少,而且還要注意奶的質量高低。母乳喂養要注意提高奶的質量,有的母親隻注意在月子中吃得好,而忽略哺乳期的飲食或因減肥而節食,這是錯誤的。孩子要吃媽媽的奶,媽媽就必須保證營養的攝入量,否則,奶中營養不豐富,直接影響到嬰兒的生長發育。

3個月是孩子腦細胞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在胎兒期第10~18周),也是身體各個方麵發育生長的高峰,營養的好壞關係到今後的智力和身體發育,因此一定要提高母乳的質量。

為嬰兒加喂輔食

嬰兒加喂輔食的時間

嬰兒在滿了3個月之後,就不能單純隻是母乳喂養了,為了保證嬰兒的營養,就應適當增加一些輔助食品,以促進嬰兒消化係統的不斷完善。

另外,孩子在第一年身體長得最快,光靠吃奶達不到逐步增加營養的需要。到6個月時已出牙,為了鍛煉孩子的咀嚼能力,要逐步給孩子吃菜末兒、肉末兒、米粥、餅幹、饅頭片等,這些食物中水分含得少,營養素濃縮,能滿足孩子生長發育的需要。食物從液體逐漸過渡到半固體及固體,也為孩子將來斷奶打下了基礎。

嬰兒輔食主要製作方法

1.蘋果泥:將蘋果洗淨後,切成兩半,用小勺輕輕刮取果肉部分,即可得到蘋果泥。

2.香蕉泥:取熟透的香蕉去皮後放入碗中,用不鏽鋼小勺背用力擠壓、攪爛即為香蕉泥。

3.魚泥:將鮮魚去內髒洗淨,放入鍋內蒸熟或加水煮熟,去淨骨刺,放入調味品,擠壓成泥。可調入米糊(奶糕)中食用。

4.豆腐:將煮熟的的嫩豆腐稍加些鹽攪碎,加入粥或蛋黃中喂食。

5.蛋羹:將整蛋攪勻,加入溫水半小杯、醬油1茶匙、鹽少許,待鍋內水開後再上鍋蒸8~10分鍾即成,應在正餐中喂,不要在兩餐之間喂食。

6.肝泥與肉末兒:將煮熟的瘦肉或肝用幹淨的刀在砧板上剁成泥,加調料和水少許蒸成肉餅或肝糕直接喂食,或放在粥或爛麵裏喂食。

7.紅棗小米粥或玉米麵粥:將紅棗洗淨,煮爛去皮去核,壓成棗泥,放在煮好的小米粥或玉米麵粥中再煮沸即成。

8.肉末兒菜粥:瘦豬肉50克,青菜兩小棵,植物油10克,醬油、精鹽、蔥薑末兒各少許。將豬肉洗淨去筋、剁成細末兒,青菜洗淨切碎。鍋內加入植物油,油熱後下入肉末兒不斷煸炒,放入蔥薑末兒,再加入少許醬油炒至全熟即成肉末兒。將炒好的肉末兒及碎菜加入熬好的米粥內煮沸。待溫後即可喂食。

嬰兒大腦發育的營養保證

嬰兒從第3個月起腦細胞發育逐漸趨向高峰。為促進腦發育,除了保證足量的母乳外,還需要給母親添加健腦食品,以保證母乳能為寶寶的發育提供充足的營養。

常用的益智健腦食品有:動物腦、肝、血、魚肉、雞蛋、牛奶;大豆及豆製品;核桃、芝麻、花生、鬆子、各種瓜子;金針菇、黃花菜、菠菜、胡蘿卜;橘子、香蕉、蘋果;紅糖、小米、玉米。

微量元素的補充方法

1.添加含鐵豐富的食物

嬰兒出生3~4個月後。體內貯存的微量元素基本消耗殆盡了,特別是鐵已基本耗盡,僅喂母乳或牛奶已滿足不了嬰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因此需要添加一些含鐵豐富的食物。雞蛋黃是比較理想的食品之一,它不僅含鐵多,還含有小兒需要的其他各種營養素,比較容易消化,添加起來也十分方便。

一般可采用下麵幾種方法給孩子添加蛋黃:

(1)取熟雞蛋黃1/4~1/2個,用小勺碾碎,直接加入煮沸的牛奶中,反複攪拌,牛奶稍涼後喂哺嬰兒。

(2)取1/4~1/2個生雞蛋黃,加入牛奶和肉湯各一大勺,混合均勻後。用小火蒸至凝固,稍涼後用小勺喂給嬰兒。

給嬰兒添加雞蛋黃要循序漸進,注意觀察嬰兒食用後的表現,可先試喂1/4個蛋黃。3~4天後,如果孩子消化很好,大便正常,無過敏現象,可加喂到1/2個,再觀察一段時間無不適情況,即可增加到1個。

2.補充需要量一半的鈣

嬰兒在6個月以內,每日需要鈣600毫克,6個月以上的嬰兒每日需鈣800毫克。一般來說,嬰兒從食物中(母乳、牛奶等)隻能攝取到鈣需要量的一半。例如母乳喂養的小嬰兒,全部吃母乳,每100毫克母乳中含鈣34毫克,即使每天能吃進700毫升母乳,鈣的含量也不足250毫升。因此,為了滿足嬰兒骨骼、牙齒的正常發育和全身正常代謝的需要,還要另外補充寶寶需要量一半的鈣。

給嬰兒補鈣有兩個途徑,一是在嬰兒食物中添加鈣,如市售的配方奶粉、嬰兒營養奶米粉、奶麥粉等都含有鈣,二是用鈣劑補充。後者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那麼選擇哪種鈣劑好呢?選擇鈣劑時,一要看鈣劑的含鈣量;二要看鈣劑的溶解度,隻有易溶於水的鈣劑吸收才會好;三是是否純天然,是否安全無毒無副作用;四是價格適宜。

補充鈣劑的同時應該補充維生素D,這樣鈣才能很好地吸收和利用,否則大部分喂進的鈣都由腸道排泄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3.維生素E的補充方法

維生素E是一種抗氧化劑,它對氧遊離基發生作用,起到清除氧遊離基的作用,穩定了細胞,因而有治療生長痛的作用。維生素C也是一種抗氧化劑,適當應用也有裨益。維生素E劑量為每次5~10毫克,每日3次,一般1~2個月後孩子不會再感到下肢疼痛。疼痛完全消失後再服用一段時間予以鞏固。

4.鋅的作用及補充方法

鋅雖為微量元素,但參與很多重要的生理活動,與蛋白質、核酸及70多種酶的合成有關。嬰兒期每日需鋅3~5毫克,人乳中鋅的含量高於牛乳,初乳含量尤高,魚、肉、蝦等動物性食物也含鋅豐富,故一般不易發生鋅缺乏。哺母營養不足和未給嬰兒按時增加輔助食品等均可造成鋅缺乏。缺鋅影響嬰幼兒生長發育,挑食的嬰兒常可因鋅缺乏而出現食欲減退,生長停滯。缺鋅的嬰幼兒一般表現食欲差、生長慢、容易感冒,不少孩子還有反複的口腔潰瘍和脂肪瀉。在味覺敏感度的測定中發現鋅缺乏的孩子,一半以上對甜、酸、苦、鹹4種基本味覺都很不敏感。缺鋅還會給免疫功能帶來不良影響,因此缺鋅的孩子容易發生咳嗽、發燒、腹瀉、頭癤等疾病。

預防缺鋅的關鍵是合理安排膳食。乳品一般鋅含量不足,孕婦、哺乳母親應注意營養的全麵攝入以及按時為嬰兒添加輔食,這是預防嬰兒缺鋅的主要措施。要保證肉、魚、蛋類動物性食物與粗糧及蔬菜的供給。發酵食品,如饅頭、麵包等能促進鋅吸收,要鼓勵孩子食用。嬰兒在4個月後可添加番茄、魚、蝦、肉泥、黃魚小餡餅等,這些食物均含豐富的鋅。

5.鈣與磷的比例及補充方法

足夠的鈣磷能促進骨骼、牙齒的生長和堅硬。嬰兒體內的鈣約占體重的0.8%,到了成年以後達到1.5%,嬰兒每日約需鈣600毫克、磷400毫克。嬰兒缺乏鈣磷,可患佝僂病及牙齒發育不良、心律不齊和手足抽搐、血凝不正常、易於流血不止等症。

鈣與磷攝入的比例是1∶1.5較為相宜。鈣與磷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其吸收。母乳這個比例較為適當,故母乳喂養的嬰兒患營養不良的佝僂病者明顯少於人工喂養。一般嬰兒配方奶粉,鈣∶磷是1.2∶1。維生素D能調節鈣磷代謝,促進骨骼和牙齒的正常生長,對生長期的嬰幼兒極為重要。所以說,維生素D攝入的多少也會影響到嬰兒體內鈣磷比例。

我國嬰幼兒的膳食容易缺鈣,而磷不缺乏。嬰兒6個月後添加輔助食物時應多選用大豆製品、牛乳粉、蛋類、蝦皮、綠葉蔬菜等,用這些原料製成的食物如牛奶大米糊、牛奶玉米粥、雞蛋麵條、豆豉牛肉末兒、豆腐糕、雞蛋羹、莧菜水等,均是良好的鈣、磷來源。

6.碘、銅、硒等微量元素補充方法

碘缺乏時可引起甲狀腺腫大,引起“大脖子病”。孕婦缺碘會使胎兒生長遲緩,造成智力低下或癡呆,甚至發生克汀病(呆小病)。一般來說,碘來自海產品,海帶和紫菜中含碘豐富。現在用碘強化食鹽,發病率大大降低,成人每日約需碘100~200微克,孕婦、乳母、嬰幼兒應適當增加碘的攝入量。

銅與造血、嬰幼兒發育有關。嬰兒大約每天每千克體重需0.05~0.1毫克銅。一般來說,銅來自肝、牡蠣、肉、魚、豆類、有殼果等中,大多數動物和植物性食品中都含有銅。長期腹瀉、腸吸收不良以及因病不能進食采用腸道外供給營養時可發生銅缺乏症。缺銅的嬰兒主要表現為白細胞減少、貧血、麵色蒼白、厭食、腹瀉、肝脾腫大及生長發育停滯。可口服1%硫酸銅液,每天1~2毫升。

硒是動物性食物的重要成分,其主要功能在於組成穀耽甘肽過氧化物酶,參與代謝,先天性愚型、克汀病、心肌病患兒中硒含量降低,而小兒糖尿病硒含量升高。有報告說硒對致癌物起抑製作用。

另外,鈉、鉀、氯、鎂等也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礦物質、它們在體內與酶、激素、維生素、核酸等一起保持生命的代謝過程。

有利於保護嬰兒眼睛的食物

1.多吃點養肝明目的食物

豬肝:能補肝、養血、明目,每100克豬肝含維生素A8700國際單位。可用豬肝100克,枸杞子50克,共煮熟,食肝喝湯。

羊肝:味甘苦,性涼,能益血、補肝、明目,尤以青色山羊肝最佳。可用羊肝做羹,肝熟放入菠菜,打入雞蛋,食之。

山藥:常食之,既可粥食,又可做菜,還能蒸吃。

青魚:魚中佳品,滋腎益肝,對視物模糊效果較佳,可常做菜食之。

蚌肉:味甘鹹,性寒,滋陰、養血、明目,可炒食或煮湯。

鮑魚:雖稱做魚。其實乃是一種單殼貝類,其營養和藥用價值都非比一般,其殼稱“石決明”,有平肝明目之效。用時研末兒,同豬肝共煎,有益於眼。

2.常食富含胡蘿卜素的食品

胡蘿卜素是維生素A的前身,在人體內能轉變成維生素A。維生素A有維持眼睛角膜正常,不使角膜幹燥、退化以及增強在無光中視物能力等作用,此類食品主要有青豆、南瓜、西紅柿、胡蘿卜、綠色蔬菜等。

3.多吃富含維生素B2的食物

維生素B2能保證視網膜和角膜的正常代謝,若缺乏,則易出現流淚和眼發紅、發癢等症狀。一般來說,瘦肉、扁豆、綠葉蔬菜含維生素B2較多,應多吃一點。

4.更要常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品

因為維生素A缺乏,可致角膜幹燥、怕光,流淚,重者眼睛結膜變厚,甚至夜盲或失明。雞蛋黃、羊奶、牛奶、黃油、豬油、各種油類肝髒、莧菜、菠菜、韭菜、青椒、紅心白薯以及水果中的橘子、杏子、柿子等含維生素A較多,可多食之。

5.其他

含有維生素C的食物對眼睛也有益,因此,應該在每天的飲食中,注意攝取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比如,各種新鮮蔬菜和水果,其中尤其以青椒、黃瓜、菜花、小白菜、鮮棗、生梨、橘子等含量較高。

鈣對眼睛也是有好處的,鈣具有消除眼睛緊張的作用。如豆類、綠葉蔬菜、豬皮含鈣量都比較豐富。燒排骨湯、酥魚、糖醋排骨等烹調方法可以增加鈣的含量。

上述一些食品對保護小兒眼睛非常有效,要多吃一些,尤其是眼功能差時更要注意。而辛辣、太熱、肥膩之食,不利於眼睛,最好少食。

日常照料

給寶寶按摩

1.室內要溫暖,不要在有電話的房間,可放一些輕鬆緩慢的音樂。

2.把孩子放在柔軟的毛巾上。

3.媽媽先按摩孩子的頭頂,臉頰、額頭,再按摩跟上、耳側。

4.從胸順肋按摩。

5.在肚臍周圍做環形按摩,先由左向右,再由右向左。

6.用手指揉孩子脊柱兩側。從頸部到尾椎。

7.按摩腿部,從大腿到膝,從小腿到踝,輕輕拿捏。

8.按摩胳膊如腿的手法。

9.按摩力度的大小,依孩子感覺的程度。

媽媽應多撫摸孩子

1.在孩子吃飽睡醒以後,媽媽坐在嬰兒床邊用手撫摸孩子的胸、背、四肢,同時與孩子說笑。

2.在孩子哭鬧時,可抱起孩子,將孩子頭貼在媽媽左胸前,一邊讓孩子聽媽媽心跳的聲音,一邊用手撫摸他。

3.將孩子抱在懷裏,撫摸他的頭部、小手、小腳。

4.父母接觸孩子前,一定要洗手,不要從外邊一進門就用手撫弄孩子。

5.媽媽的指甲不要太長太尖,不要戴戒指,手表。

6.也可隔著衣服抱緊孩子,並輕拍、撫摸。

7.撫摸孩子對父母也是有益的,撫摸時父母會感受和增加對孩子的愛。

8.撫摸孩子時,父母也放鬆了自己。

給嬰兒穿脫衣服

1.嬰兒躺在床上,媽媽將手從袖口伸入,另一隻手將嬰兒的手送入袖中。

2.握住嬰兒小手,將袖子拉至孩子肩膀處。

3.一隻手撐開褲腿,另一隻手將小腳送入褲口。

4.穿連衣褲時,將連衣褲在床上放好,先穿腿,後穿上身。

5.脫衣服時,媽媽一隻手握住嬰兒膝部,另一隻手往下拉褲腿。

6.一隻手握住嬰兒肘部,另一隻手拉住袖口。

7.然後一隻手稍稍抬起孩子的頭背部,另一隻手迅速將衣服從孩子身體下抽出。

正確抱孩子

1.把孩子的頭靠在媽媽的左肘彎處,手臂支撐孩子的肩和背,手腕和手抱住孩子。

2.右手支撐臀部及背部。

3.將孩子頭靠在媽媽肩膀上,身體貼在媽媽胸部。

4.媽媽的臉與孩子的臉相距20厘米,讓他清楚地看到媽媽的臉。

5.媽媽要向他微笑。

6.將孩子放下時首先注意支撐孩子的頭部。

7.不要隻托住孩子的頸或背,使孩子的頭向後仰。

給嬰兒洗臉

1.用紗布或小毛巾由鼻外側、眼內側開始擦。

2.擦淨耳朵外部及耳後。

3.用較濕的小毛巾擦嘴的四周。

4.擦洗下巴及頸部。

5.用溫毛巾擦腋下。

6.張開嬰兒的小手,用較濕的毛巾將手背、手指間、手掌擦幹淨。

智力開發

成長環境與綜合感官訓練

2個多月的嬰兒對周圍的環境更有興趣感了,他喜歡用目光追隨移動顏色鮮豔明亮的玩具,特別是紅色。對暗淡的顏色冷漠、不感興趣,更喜歡立體感強的物體。

兩個多月嬰兒的視覺與聽覺比以前靈敏了許多,此時,可以在孩子床的上方25~50厘米處,懸掛色彩鮮豔的玩具,如各種彩色氣球,彩色布球具、燈籠、嘩啦棒、花手帕等,但注煮不要總將這些玩具掛在一起,要經常變換位置,以免引起孩子斜視。逗孩子玩時,可將玩具上下左右搖動,使孩子的目光隨著玩具移動的方向移動,左右可達45度。這樣做是促進孩子視覺發育的好方法,但應注意不要讓強光直射孩子的眼睛。

為了促進孩子的聽覺發育,可以給孩子多聽音樂。當媽媽的也可以給孩子多哼唱一些歌曲,也可以用各種聲響玩具逗孩子。聲音要柔和、歡快,不要離孩子太近,也不要太響,以免刺激孩子引起驚嚇。劇烈的響聲,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刺激,而輕快悅耳的音樂,可使孩子精神愉快並得到安慰。每天給孩子做操時,可以給孩子播放適宜的樂曲,優美的旋律對孩子的智力發育十分有利。如果孩子經常自己躺在一邊沒人理睬,對他的要求不主動理解,沒有哄逗,就會影響其心理發育,表情會顯得呆板,反應相對遲鈍。

抓東西

孩子從3~4個月時起,就會試著抓東西。這時可每日將他抱在懷裏,用玩具或食物逗引他伸手抓。不要把東西放在他抓不著的地方,隻要能抓到手,遊戲的目的就達到了。孩子把東西抓到後要讓他玩一會兒,然後慢慢從他手中拿出,再讓他伸手抓。如果他不放手,就多讓他玩一會兒。也可以在童床上懸掛兩件玩具,使孩子躺在床上伸手抓。要注意玩具要常變換,使孩子感到新鮮,還要注意繩子不可太長,以免纏繞在孩子手臂上。

孩子大一點,能俯臥或能挺胸坐在媽媽懷裏時,可把玩具放在他伸手能抓到的地方,讓他主動抓來玩。然後把玩具換個地方,讓他轉頭轉身去找。每當孩子抓到玩具後,他會很高興,媽媽要用語言、微笑、愛撫鼓勵他。這一小小的成功,對孩子來說,是了不起的大事,是長了一個很大的本領。他自己也會很高興。

這個遊戲,可訓練孩子手眼協調,他去抓東西,是他會使用手去探索周圍事物的第一步。還可以鍛煉孩子的頭、頸、上肢的活動能力,特別是手的動作。

玩這個遊戲,要注意以下問題:

1.要注意讓孩子抓的東西一定要清潔衛生,因為孩子抓到手後,常常會放在手裏玩一會兒,或是放在嘴裏啃。玩具或物品還要安全,不要是小顆粒,小球,以免孩子咽下去;不要有銳利的尖;要無毒無害。

2.讓孩子抓的東西要常變換,多種多樣,這樣使他提高感知能力,如硬、軟、光滑可增加觸覺;顏色、形狀、大小可訓練視覺;水果、點心可增加他的嗅覺;有聲音、有音樂的玩具可訓練聽覺等。

動作訓練方案

每個孩子發育的情況不同,可請醫生為嬰兒設計適合於孩子的訓練方案,以下是專家為3個月大的孩子設計的動作訓練方案:

1.當孩子要某個東西時,媽媽用話語和動作鼓勵他自己去抓,並將東西放在適合孩子的距離之內。

2.當孩子隨意碰到某個玩具時,媽媽指示他去抓它。

3.用語言提示孩子注意某一物體,並引逗他去抓。

4.當孩子抓住玩具後媽媽要表揚和鼓勵。

5.媽媽反複教孩子使用手指抓東西的動作。

6.鼓勵孩子用雙手。

7.幫助孩子結合爬練習抓握。

在孩子6個月前,要給他足夠的動作訓練,這對他今後的生活有全麵的影響。

親子遊戲

找媽媽

讓孩子臥在床上,媽媽拿著色彩鮮豔的玩具,如花球,彩色的絨娃娃等,放在孩子眼前30厘米處,讓孩子注視玩具。片刻,將玩具移到一邊,並對孩子說:“來,看這裏,看這裏。”訓練孩子學習轉頭用眼睛找尋物品。

以後,媽媽可逐漸站在離孩子稍遠的地方,搖動帶聲響的玩具,或輕聲呼喚孩子的名字,引起孩子轉頭尋找媽媽。當孩子轉頭尋找到媽媽時,媽媽要誇獎他,親親他,這樣來鼓勵他。

目的:培養母子感情。

藏貓貓

媽媽把孩子抱在懷裏,爸爸用方巾遮住臉,然後突然拉下方巾,叫孩子的名字,逗他笑。再把方巾放在孩子臉上,看他會不會拉下方巾逗爸爸笑。

目的:誘發愉快情緒。

孩子室內的燈不要太亮,離孩子遠些。每天開燈的時候媽媽就說“燈”。幾天以後,媽媽說“燈”,孩子就會用眼看燈。

目的:發展認知能力。

聲音在哪兒

媽媽左右手各拿一個會響的玩具,一會兒左手的出聲,一會兒右手的出聲,讓孩子專心聽,分辨不同的聲音。

目的:培養聽力。

你好

媽媽將手指放在孩子手心,讓孩子握住,然後輕輕搖動,口中說:“你好,你好。”或說:“搖啊搖,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孩子會很愉快。

目的:發展觸覺和手的技能。

用腳蹬

將一塊厚紙板式三合板用鬆緊帶係在小床欄上,將板觸到孩子腳底,讓孩子用腳蹬。蹬後板彈回,觸到孩子腿他會再蹬。

目的:鍛煉腿部運動。

會踢球了

把一個球掛在大床上,媽媽抱著孩子坐在一邊,把住孩子的腳,輕輕地使他的腳碰球,兩條腿挨著踢。反複以後,孩子就能主動伸出腳去踢球了。

目的:練習腿的動作。

找一找

媽媽拿小撥浪鼓跟孩子玩,然後拿著玩具走到孩子看不見的地方,搖響玩具,孩子會轉頭去找。

目的:練習感知能力。

拉過來

在拖拉玩具的繩端綁上一個環,媽媽先拉著玩具走,表現得非常愉快。然後將環放在孩子手裏,讓他拉住玩具。

目的:練習抓握。

玩水

媽媽抱孩子坐在浴盆裏,放一些玩具在水上漂浮,讓孩子拍打熱水,抓玩具。母子兩人都舒服愉快。

目的:鍛煉肌肉。

用腳踢

將一個滾動後能發聲的球或其他玩具放在孩子腳邊。開始時孩子無意碰到它,它發著聲音滾開了。媽媽把球仍放在孩子腳邊,反複以後,孩子就會主動用腳踢球了。

目的:增加運動。

走起來

孩子坐在媽媽膝蓋上,媽媽手扶孩子腋下,將孩子慢慢往後放倒,再往前托起。

目的:練習平衡。

抬頭

讓寶寶爬在大床上,媽媽與他頭頂頭趴下。媽媽拉住孩子的小手撫摸,孩子抬起頭來看媽媽,媽媽對他微笑並說話。孩子抬頭片刻就累了,可休息一下再玩,玩的時間幾分鍾即可。

目的:練習俯臥抬頭。

學倒立

孩子俯臥,抓住他的雙踝慢慢提起來,孩子會用雙臂支撐,呈倒立姿勢,片刻輕輕放下。

目的:訓練上臂。

注意:此遊戲要輕柔,以孩子用力為主適可而止,不要猛地拉住孩子腿倒過來。

孩子第4個月

身體發育

體重 這一階段嬰兒長得最快,到這個月底,嬰兒的體重可增加1倍,男嬰平均為6.93千克,女嬰平均為6.24千克

身長 身高比體重的增長速度要慢一些,這時男嬰平均身高64.55厘米,女嬰平均身高約61.53厘米,看上去比較胖

頭圍 這時頭圍與胸圍大致相等。男嬰平均頭圍約41.25厘米,女嬰頭圍平均約39.9厘米。頭圍的增長是有規律的,頭圍過小或過大,都都要請醫生檢查,小頭畸形、大腦發育不全、腦萎縮等頭圍過小;腦積水、腦癌、巨腦症等頭圍過大

胸圍 男嬰平均胸圍為41.75厘米 女嬰胞圍約40.5厘米

坐高 男嬰平均約41厘米 女嬰生高平均約40.44厘米。

動作發育

3個多月的孩子,頭能夠隨自己的意願轉來轉去,孩子能夠坐著。讓孩子趴在床上時,大人扶著孩子的腋下和髖部時,他的頭已經可以穩穩當當地抬起,下頜和肩部可以離開桌麵,前半身可以由兩臂支撐起。當他獨自躺在床上時,會把雙手放在眼前觀看和玩耍。扶著腋下把孩子立起來,他就會舉起一條腿邁一步,再舉另一條腿邁一步,這是一種原始反射。到6個月時,扶他直立,他的下肢能支撐他的全身。

抬頭,就是在孩子仰臥時,用雙手抓住孩子的兩隻手腕,輕輕拉起,在孩子上身拉起的同時,孩子的頸部撐著頭,使頭也跟著抬了起來。

手的活動範圍擴大了,孩子的兩隻手能在胸前握在一起,經常把手放在眼前,這隻手拿那隻手玩,那隻手拿這隻手玩,或有滋有味地看自己的手。這個動作是3個月大孩子動作發育的標誌。

語言發育

3個多月的孩子在語言上有了一定的發展,逗他時會非常高興,並發出歡快的笑聲,當看到媽媽時,臉上會露出甜蜜的微笑,嘴裏還會不斷地發出咿呀的學語聲,似乎在向媽媽說著知心話。

感覺發育

3個多月的孩子視覺有了發展,開始對顏色產生了分辨能力,對黃色最為敏感,其次是紅色,見到這兩種顏色的玩具很快能產生反應,對其他顏色的反應要慢一些。這麼大的孩子就已經能認識奶瓶子了,一看到大人拿著它就知道要給自己吃飯或喝水,會非常安靜地等待著。在聽覺上,發展也較快,已具有一定的辨別方向的能力,聽到聲音後,頭能順著響聲轉動180度。

睡眠

3個月的孩子每日睡眠時間是17~18小時,白天睡3次,每次2~2.5小時。夜裏可睡10個小時左右。

心理發育

3個多月的孩子喜歡從不同的角度玩自己的小手,喜歡用手觸摸玩具,並且喜歡把玩具放在口裏試探著什麼。能夠用咕咕嚕嚕的語言與父母交談,有聲有色地說得還挺熱鬧。會聽自己的聲音。對媽媽顯示出格外的偏愛,離不開。

此時,要多進行親子交談,如跟孩子說說笑笑給孩子唱歌。或用玩具逗引,讓他主動發音,要輕柔地撫摸他、鼓勵他。

合理喂養

4個月嬰兒喂養特點

4個月的孩子食入量差別較大。此時仍希望能堅持純母乳喂養。如果人工喂養,一般的孩子每餐150毫升就能夠吃飽了,而有的生長發育快的孩子,食奶量就明顯多於同齡兒童,一次吃200毫升還不一定夠,有的還要加糕幹粉等。當孩子能吃一些粥時,可將奶量減少一些,但是這麼大的孩子還是應該以奶為主要食品。

4個月的孩子除了吃奶以外,要逐漸增加半流質的食物,為以後吃固體食物作準備。嬰兒隨年齡增長,胃裏分泌的消化酶類增多,可以食用一些澱粉類半流質食物,先從1~2匙開始,以後逐漸增加,孩子不愛吃就不要喂,千萬不能勉強。加大米粥等食物的那一餐,可以停喂一次糕幹粉。

4個月的孩子容易出現貧血,這是因為從母體帶來的微量元素鐵已經消耗掉,如果日常食物比較單一,便跟不上身體生長的需要。因此要在輔食中注意增補含鐵量高的食物,例如蛋黃中鐵的含量就較高,可以在牛奶中加上蛋黃攪拌均勻,煮沸以後食用。

為補充體內維生素C,除了繼續給孩子吃水果汁和新鮮蔬菜水以外,還可以做一些菜泥和水果泥喂孩子。在添加輔食的過程中,要注意孩子的大便是否正常以及有沒有不適應的情況,每次添加的量不宜過多,使孩子的消化係統逐漸適應。

喂養時間可在上6∶00、10∶00,下午14∶00、18∶00,晚上22∶00,夜間可以不喂,在兩次喂食之間加喂一次鮮水果汁水等。鈣片一天可喂3次,每次2片。魚肝油一天喂2次,每次2~3滴。

輔食的製作方法

西瓜糊:將西瓜去子,用小勺在容器中碾碎。對於夏天的孩子有消暑利尿作用。

香蕉粥:取香蕉、牛奶各適量,放入鍋內煮,邊煮邊攪,成為香蕉粥,關火後加入少許蜂蜜。這對小兒便秘尤為適用。

梨醬:將梨洗淨去皮核,切成薄片,與適量冰糖、水共煮,煮成糊狀,研成泥。對咳嗽的小兒有一定功效。

橘子糊:將橘子瓣去內皮及核,放入容器中,加入少許蜂蜜進行攪拌。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較高。

魚泥:嬰兒可開始吃魚泥。將從市場買來的魚,去鱗、鰓,剖開取出內髒、洗淨。將魚肉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加少許鹽、蔥、薑、料酒,用微火煨30分鍾後取出,去骨、刺,剩下的魚肉搗碎、爛,即成魚泥。也可以把洗淨的魚裝入盤中,加上述的調料,上鍋以火蒸20~30分鍾後取出,去骨去刺,留魚肉,用勺背碾成魚肉泥,因嬰兒從未吃過魚肉,初次吃4~6克,可以單以魚泥加開水調成糊狀喂食,也可以把魚泥加入米糊中調勻服用,或調入稀粥中食用。3~4天後無反應,可增加量,逐漸加至10~15克。間隔3~4天適應後,慢慢再加量。增加量的多少主要根據嬰兒食欲及糞便症狀。隻要無不良反應,就可適當增加。

牛奶忌與鈣粉同哺

人工喂養的小兒到了3個月後便開始加喂一些鈣片或鈣粉,以防止小兒缺鈣。應當注意的是鈣粉不能和牛奶一起喂。因為鈣粉可以使牛奶結塊,影響兩者的吸收。有些父母為了喂孩子方便、省事,常喜歡把鈣粉混合到牛奶中一起給孩子吃,這樣的補鈣方法是不科學的。

日常照料

預防孩子睡偏頭

孩子出生後,頭顱都是正常對稱的,但由於嬰幼兒時期骨質密度低,骨骼發育又快,所以在發育過程中極易受外界條件的影響。如果總把孩子的頭側向一邊,受壓一側的枕骨就變得扁平,出現頭顱不對稱的現象。

1歲之內的嬰兒,每天的睡眠占了一大半甚至2/3的時間,因此,預防小兒睡偏了頭,首先是要注意孩子睡眠時的頭部位置,保持枕部兩側受力均勻。另外,孩子睡覺時容易習慣於麵向母親,在喂奶時也把頭轉向母親一側。為不影響孩子顱骨發育,母親應該經常和孩子調換睡眠位置,這樣,孩子就不會總是把頭轉向固定的一側。

如果孩子已經睡偏了頭,家長應用上述方法進行糾正。若孩子超過了1歲半,骨骼發育的自我調整已很困難,偏頭不易糾正,會影響孩子的外觀美。

為寶寶選擇合適的枕頭

嬰幼兒枕頭長度應與其肩寬相等或稍寬些,寬度略比頭長一點,高度約5厘米。枕套最好用棉布製作,以保證柔軟、透氣。枕芯應有一定的鬆軟度,可選蕎麥皮或蒲絨的,塑料泡沫枕芯透氣性差,最好不用。質地太硬的枕頭,易使小兒顱骨變形,不利於頭顱的發育;彈性太大的枕頭也不好,小兒枕時,頭的重量下壓,半邊頭皮緊貼枕頭,會使血流不暢。木棉枕、泡沫枕通風散熱性能差,不適合夏天使用。

父母在為孩子選擇枕頭時,要從高度、硬度、通風散熱、排汗、不變形等各方麵綜合考慮。

孩子睡覺的正確姿勢

1.小嬰兒可以仰臥睡。

2.大嬰兒最好是側臥,長大了最好是“臥如弓”。

3.側臥以右側臥為好,有利於胃中食物向十二指腸移動,減少對心髒的壓迫。

4.不要蒙頭睡。

5.孩子仰臥睡時要把孩子手放在身體兩側,不要放在胸上。

6.嬰兒喜歡朝光亮的方向睡,媽媽要注意幫孩子轉換體位,以免頭型發育不端正。

溫水擦身有利寶寶

因為孩子小,所以水的溫度不能太低,以35℃左右低於體溫即可,用天然海綿或塑料泡沫吸水後,在孩子胸背、四肢輕輕擦,每次5分鍾。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預防感冒。

適合嬰兒的床

嬰幼兒應該睡硬床,有的家長讓孩子睡軟床,鋪厚墊,用軟枕,害處有三:

1.容易造成嬰兒窒息,因為太軟的床枕不益於孩子滾動,當被褥等堵住口鼻時,孩子難以掙紮。

2.不利於孩子骨骼發育。

3.不利於孩子練習翻身,坐起、站立、爬和邁步。

智力開發

嬰兒手的精細動作發育

1.最初看得見抓不著,三四個月能按照視線去抓已經看見的東西。

2.最初無意的搖晃東西,以後學會做出應答性效果動作,如雙手敲玩具聽響聲玩很高興。

3.最初雖然有動作目標,但一行動起來就參雜多餘動作,如手去拿皮球,腳也跟上來,他還分不清哪個動作有用,哪個動作沒用。

4.開始隻會拿一樣東西,雖然看到另一件喜歡的東西,想拿卻不會拿了,隻好把手裏的東西扔下再去拿那件,6個月以後逐漸雙手同時拿住一件物品,會坐以後,手眼才能更加協調,與此同時,大拇指也就同其他4個指頭分工,互相配合協作,逐漸掌握取物的方法,由笨手笨腳變得靈活起來。

進行空氣浴

1.嬰兒小時可在室內,室溫不低於20℃時,孩子穿衣在室內做嬰兒操。

2.孩子身體強壯些後,可到戶外。

3.可根據季節及天氣情況選擇適宜的時間。

4.孩子的衣服逐漸減少,天氣好時,氣溫較高,可隻穿短衣褲。

5.每次從2~3分鍾開始逐漸延長。

目的:讓孩子的皮膚暴露在空氣中,鍛煉身體。

適合寶寶的玩具

1.色彩要鮮豔,色塊大,不亂。

2.無毒無汙染。

3.玩具上盡量少有小裝飾物,如果有眼睛,應是不易摘下來的那種。

4.易於清洗消毒。

購買玩具方案

玩具是孩子的玩具,要孩子喜歡玩才行。孩子的智力發育、性格、興趣愛好不同,喜愛的玩具也不同。以下僅供參考。

新生兒:八音盒,會動帶響聲的玩具。

3個月:顏色鮮豔,能發聲的玩具。

4個月:用手捏便會叫的塑膠玩具。

5個月:能讓孩子用手抓住的玩具。

6個月:長毛絨玩具,孩子能拿住即可,不要太大。

8個月:圖片、鏡子。

10個月:積木,簡單的插接玩具。

12個月:拖拉玩具。

13個月:汽車,球。

24個月:玩水和沙土的玩具,畫畫用的文具。

親子遊戲

看看媽媽的臉

媽媽把孩子抱在胸前,對著孩子的臉做各種表情,並向他微笑。

目的:促進表情發展,豐富情感交往。

不倒翁

不倒翁是一件傳統玩具,現在有各種形態,但道理都是一樣的。給孩子玩不倒翁,讓孩子體會推得重就搖動幅度大,推得輕就搖動幅度小,但總不會倒。

目的:引起孩子的好奇心。

外麵真奇妙

把寶寶抱到戶外,讓他看眼前的景物,媽媽反複地跟他說話,講周圍的事物,每次2~3分鍾。

目的,發展視覺,開闊眼界。

節奏感訓練

放一曲輕柔舒緩的音樂,媽媽把孩子抱在懷裏,嘴裏哼著,按節拍邁著舞步前後,旋轉。

目的:發展聽覺和節奏感。

看口形

媽媽向孩子發出啊、喔的聲音,並讓孩子看到媽媽的口形,孩子有時也會模仿,做出相應的口形,逐漸發出聲音。

目的:促進語言發展。

“鬥鬥飛”

把孩子放在懷裏,媽媽雙手握住孩子雙手,使孩子握拳伸出食指,將孩子兩食指相碰再離開,同時媽媽說:“鬥、鬥、鬥、鬥、雙連飛。”反複玩,使孩子一聽到媽媽念“鬥鬥飛”,就會把兩食指相碰。

目的:發展言語動作協調。

拍拍打打

將色彩鮮豔,能發聲的玩具掛在孩子胸上方伸手能抓到的地方,使孩子拍打、抓握。玩完後摘下來,下次玩時再掛上。

目的:發展觸覺與手眼協調。

握住

媽媽拿一個會發聲的塑料環,放在孩子手中,有時他不抓握,隻握住他的小拳頭。媽媽可撫摸他的手背到手指。這樣孩子張開手,再把玩具放在他手中讓他握住。

目的:發展觸覺和手的技能。

聽聽自己說什麼

把孩子“咿咿啊啊”的聲音錄下來,在孩子高興時放給他聽。

目的:促進孩子發聲的興趣。

拉過來

讓孩子坐在桌旁,媽媽把一件玩具放在他夠不著的地方讓他拿。見他拿不到,媽媽就用一根布條係在玩具上,把布條的一端交到孩子的手裏讓他拉。孩子將玩具拉過來很高興。

目的:發展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抓一個

將各種玩具放在桌子上,媽媽抱孩子看,然後讓他伸手去抓,抓到什麼媽媽就說這個玩具的名字。然後跟他一起玩這個玩具。

目的:訓練手抓能力與手眼協調。

小鼓咚咚

給孩子買一隻小鼓,媽媽一隻手拿鼓,一隻手拿錘,敲給孩子看。然後讓孩子模仿。

目的:訓練兩隻手的配合。

蕩起來

把孩子放在毛巾被上,爸爸媽媽拉住毛巾被四角,將孩子抬起離床麵20厘米。輕輕來回搖蕩。

爸爸將孩子抱在懷裏,坐在秋千上,由媽媽輕輕地小幅推動。

目的:訓練平衡能力。

試著翻

孩子仰臥,把孩子的左腿放在右腿上,媽媽手托孩子腰部,使孩子轉身,成俯臥。將玩具放在孩子眼前,引逗他抬頭片刻,再翻過身來。然後把孩子的右腿放在左腿上,往左翻。

目的:練習翻身和俯臥抬頭。

說兒歌

媽媽輕輕地叫孩子的名字,跟他輕聲說話,給他念兒歌。

蟲蟲飛

蟲蟲飛,蟲蟲飛,

飛到南山喝露水,

露水喝不到,

回來吃青草。

孩子第5個月

身體發育

體重 4個月的男嬰約7.52千克,女嬰約6.87千克,每天增長25~30克

身長 男嬰約65.46厘米 女嬰約63.88厘米

頭圍 男嬰約42.30厘米 女嬰約41.20厘米

胸圍 男嬰約42.68厘米 女嬰約41.6厘米

坐高 男嬰約42.72厘米 女嬰約41.56厘米。

動作發育

4個月的孩子所做的各種動作較以前熟練了,而且能夠呈對稱性。抱在懷裏時,孩子的頭能穩穩地直立起來。俯臥時,能把頭抬起並和肩胛成90°角,拿東西時,拇指較前靈活多了。扶立地兩腿能支撐著身體。

牙齒

有的孩子已長出了1~2顆門牙。

語言發育

這個時期的孩子在語言發育和感情交流上進步較快。高興時會大笑,聲音清脆悅耳。當有人與他講話時,他會發出咯咯咕咕的聲音,好像在跟你對話。此時孩子的唾液腺正在發育,經常有口水流出嘴外,還出現把手指放在嘴裏吸吮的毛病。

聽覺發育狀況

這段時期的嬰兒,其聽覺能力有了很大發展,4個月以後的嬰兒已經能集中注意傾聽音樂,並且對柔和動聽的音樂聲表示出愉快的情緒,而對強烈的聲音表示出不快。聽到聲音能較快轉頭,能區分爸爸、媽媽的聲音,聽見媽媽說話的聲音就高興起來,並且開始發出一些聲音,似乎是對成人的回答。叫他的名字已有應答的表示,能欣賞玩具中發出的聲音。

感覺發育狀況

4個月的孩子對周圍的事物有較大的興趣,喜歡和別人一起玩耍。能識別自己的母親和麵龐熟悉的人以及經常玩的玩具。

心理發育狀況

4個月的孩子喜歡父母逗他玩,高興了會開懷大笑,會自言自語,似在背書,咿呀不停。會聽兒歌且知道自己叫什麼名字。能夠主動用小手拍打眼前的玩具。見到媽媽和喜歡的人,知道主動伸手找抱。對周圍的玩具、物品都會表示出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