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排毒禁忌
排毒不是為了追求時尚,而是為了養生保健。排毒禁忌不良習慣。
一、飲食養生禁忌
1.忌不吃粗糧
在提倡“合理營養,飲食平衡”的潮流中,粗糧又重新走上人們的餐桌。但如今餐館或家庭中的“粗糧”和昔日之粗糧不可同日而語,人們吃的是精工細作後的“粗糧”。從營養學的角度說,這種吃法失去了吃粗糧的初衷。
粗糧細做會失去膳食纖維、礦物質、維生素等。如玉米,其澱粉含量在60%以上,還含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及維生素,且所含脂肪酸多為不飽和脂肪酸。玉米脫皮磨粉吃和直接吃“玉米棒子”所獲得的營養是完全不同的。玉米脫皮磨粉後剩下的是澱粉和少量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已去除殆盡,營養價值大大降低了。又如糙米,其胚芽含豐富的B族維生素及礦物質,有排毒、降低膽固醇等功效。但在淘米時維生素B損失30%~60%,維生素B2和煙酸各損失20%~25%,礦物質損失70%,淘洗次數越多,浸泡時間越長,損失越大。
粗糧除了含有精米、麵粉所缺乏的一些營養素、礦物質外,某些營養素、礦物質的含量也高於精米或麵粉,對預防慢性病還具有優越之處。因為吃粗糧或粗加工食物,從入口到消化、吸收需2小時,吃精加工的食物,半小時不到就吸收了,如果直接吃蔗糖、蜂蜜等食品,5分鍾內就可吸收。食物消化、吸收過快,會導致胰腺不能及時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久而久之,胰腺不能承受超負荷“工作”,血糖居高不下,最後會發展成為糖尿病。多餘的蛋白質、糖類經代謝轉變為脂肪貯存起來,還會導致脂肪肝和高脂血症。因此,吃粗糧不宜過精,要保持其本來特色才能起到人們期望的作用。
2.忌多吃油炸食品
色澤金黃、香脆可口的油炸食品是深受人們喜愛的食物之一,尤其是年輕人與兒童更為喜歡,但過食油炸食品對健康有害。
食用油一旦經過高溫加熱,會產生致癌物質。經常食用帶有這類物質的食物增加了患癌症的危險。
食用油反複使用,多次高溫加熱,顏色變黑、變黏和其中生成的被碳化的食品殘渣,都含有較高的有毒物質。這類物質是“製造”癌症的病源,尤其是胃癌。
油炸食品嚴重破壞了食物中的營養素。油在高溫下不僅會破壞食物中的維生素A、維生素B和脂肪酸,而且破壞了食品本身的營養成分,能改變脂肪的分子結構,影響人體的消化吸收。例如,用炸製品喂養動物數月後,會發生營養缺乏病和生長發育停滯、肝髒腫大,並普遍出現胃潰瘍和乳頭狀瘤,可能誘發乳腺癌。
高溫油會使脂肪本身發生熱解,產生苯並芘類致癌物質。
因而,為健康起見,油炸食品是不宜經常食用的。
3.忌常吃熏製食品
熏魚、熏雞、火腿、臘肉和熏腸等熏製食品風味獨特,香氣誘人,在許多地方都是家常風味食品。然而,常吃熏製食品有著致癌的危險,消費者對此應充分了解。
熏製食品中含有多環芳烴類化合物,其中的苯並芘有很強的致癌作用。其來源有:熏煙中含有這類物質,在熏製過程中能汙染食物,肉類本身所含的脂肪在熏製過程時如果燃燒不完全,也會產生苯並芘,烤焦的澱粉也能產生這類物質。從煎烤或煙熏的牛肉、魚等表麵切下的焦痂物質致突變性更強。在煎烤的動物性蛋白如牛、豬、羊、雞、魚的肉類、蛋品及加工產品鹹肉、火腿等中都能檢出此類物質。
熏製食品致癌性的大小決定於許多因素,吃得越多,危險越大;與熏烤方法有關,熏烤時食物不宜與火直接接觸,熏烤時間不要過長,尤其不能烤焦;肉類熏製品中致癌物質大於澱粉類熏烤食品,如烤紅薯、麵包等含量較小。因此,人們對待熏製食品,特別是肉類熏製食品時,應從嚐嚐風味的角度偶爾吃一點,不宜經常、大量食用。
4.忌空腹喝牛奶
不少人習慣在早上空腹時喝一杯牛奶,以為這樣最補身體,這是很不科學的。
牛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但是供給人體熱能最主要、最經濟的來源是糖類,其次是脂肪,再其次才是蛋白質。空腹喝牛奶,隻能使牛奶代替澱粉類食物作熱量來消耗,這對含有豐富蛋白質和其他營養素的牛奶來講是太不經濟了。科學的喝牛奶方法是:在澱粉類食物作為熱量來源的基礎上飲服,或者在早飯後1~2小時再飲服,同時進食一些餅幹、饅頭之類的澱粉類食品。這樣,牛奶便能在胃中停留較長時間,同胃液發生充分的酶解作用,使豐富的營養得到完全吸收。
5.忌隻喝酒不吃飯
飲酒,特別是大量飲酒後會使人產生飽脹感,因此很多人在飲酒後很少甚至不吃飯。這種習慣對人體健康是非常有害的。
長期飲酒可導致乙醇性脂肪肝。研究發現,在飲酒的同時補充足量的糖類,可以減少乙醇性脂肪肝的發生。研究者給四組大鼠喂以同量的含酒飲食,每組大鼠飲食中的糖類量不一樣。結果表明,飲食中糖類含量低的大鼠肝損害更為明顯。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飲食中糖類含量低時,可使一種肝細胞氧化酶的含量增加,而這種酶的增加與脂肪肝的形成有關。如果飲酒時不吃飯,則乙醇對肝髒的毒性增大,就容易發生乙醇性脂肪肝,因此喝了酒後應該再吃些飯。
6.忌長期吃素
科學研究證明,完全素食者的健康並不優於葷素搭配者。在全世界的百歲以上老年人中,完全吃素的僅占一小部分,還是葷素搭配者占大多數。因此一些營養學家對長期食素提出了諸多不同觀點。他們認為,素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一定範圍內對人體有一定好處,但長期、完全素食並不可取。因為同動物性食物相比,植物性食物的某些營養素含量低,消化、吸收、利用率也較低,蛋白質的氨基酸構成模式存在一定缺陷。長期素食會降低人體免疫力,容易導致一些營養素缺乏,從而降低生命質量,特別是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兒童、青少年更不宜長期素食。素食較適合於肥胖、高脂血症、動脈硬化等體脂、血脂含量高的人群。
怎樣的葷素搭配比較好呢?專家建議,每周最好能有2~3天吃葷食的機會。如果過去的食譜中油膩食物較多,可循序漸進地減少葷食,1~2周後過渡到素食一天、葷素搭配一天,以後再變為兩天素食,一天葷素搭配,如此漸進。經常食素者易缺乏蛋白質、必需脂肪酸、鐵、鋅、鈣等,因此日常飲食中要多選擇一些含蛋白質的豆製品,含鋅、碘豐富的海帶、發菜,含鐵和必需脂肪酸豐富的芝麻醬、硬果類食物等,血脂過高者可限製硬果類食物的攝入。
素食者平常應當留心一下自己是否有心慌、氣短、頭暈、易疲乏、無力、記憶力減退、抵抗力下降、工作或學習效率下降、食欲不振、味覺減退、皮膚創傷愈合不良、腓腸肌(小腿部背側肌肉)痙攣等現象。如果出現上述症狀中的一部分,應該到醫院檢查一下,看看是否缺乏某種營養素。必要時,可采用膳食添加劑補充所失。
7.水果忌帶皮吃
以前有不少報刊文章介紹說果皮中的營養成分要遠高於果肉,因此很多人在吃水果時就連皮帶肉一起吃下去。這種說法應該說是有道理的,如葡萄,葡萄皮中含有大量白藜蘆醇,這種物質能抗腫瘤、抗氧化、抗血管粥樣硬化,對人體神經、心血管有很好的保護作用,而自藜蘆醇在葡萄果肉中的含量就很低。但問題是現在的農產品包括水果,在生長過程中都會因殺蟲需要而大量噴灑農藥,這些農藥或多或少會有一部分殘留在水果中。水果的殘留農藥多數集中在表皮,如梨的果皮含農藥量為果肉中的96倍,蘋果果皮含農藥量為果肉中的175倍。農藥的致癌作用已被動物實驗所證實。我國學者調查表明,癌症的發病率逐年增高與農藥化肥使用量呈平行關係。農村中40%~50%的兒童白血病患者,其發病誘因或直接原因是包括農藥在內的化學物質。研究人員指出,兒童的神經係統和免疫功能很不完善,最易受農藥,兒童處於生長發育期,生長迅速的細胞更易受致癌農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