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到別人在買的時候,也同時在扔。或許你會說這人“喜新厭舊”,一件東西買來了,才過了幾個月,不新鮮了,就不想讓它占地方,於是不是送人就是扔掉。但是從另一方麵來看,我們總是喜歡保留一大堆沒有用的東西,如同發誓要永遠銘記一項榮譽,永遠珍藏一段往事,一件紀念品……
於是,一樁樁,一件件,日積月累,不僅是我們的房間變成了雜貨店,就連我們的心靈也成了一輛超載的貨車,自然也就容不下別的東西。每個人都需要輕裝上路,該保留的一定保留, 該舍棄的也一定要舍棄。不然,人生路上,包袱沉沉,負重累累,你能走多遠?
因此,我們要學會放棄,敢於放棄,才能讓自己在有限的生活裏過得更加充實飽滿。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無論麵對失敗還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種恒定淡然的心態,不因一時的成功和失敗而妄自菲薄,無論何時都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一位留美中國學生曾談起自己看問題時視野的變化:
由於小學成績優秀,他考上了縣城的中學。但是他卻發現自己不能再像小學時那樣穩拿第一。於是他就很嫉妒那些比自己學習好的同學。看到那些同學都有六棱好鉛筆,自己卻沒有,認為很不公平了。經過幾年的苦讀,他居然又成為縣中學的第一。而他又覺得:人和人還是不平等的,為什麼自己沒有好鋼筆呢?
中學畢業後,他考上了北京的某所大學,可好景不長,他的學習成績連中等也保不住了。看到城裏的同學物質生活那麼好,鉛筆鋼筆隨便抓,早上牛奶蛋糕,晚上水果伺候。而他自己卻連一個饅頭都要省著吃。這“合理”又從哪裏來呢?
五年後,他留學到美國,親眼看到了更加燦爛的世界,所有的嫉妒、自卑、怨恨卻忽然一掃而光了。原來自己選取的比較標準發生了變化,看到的不再是自己的同學、同事和鄰居,而是整個世界。[點 評]
有的人在一個角落裏計較,有的人在太空上俯視世界。坐井觀天隻有一個結果,故步自封。當你轉換一個角度時,你有可能發現一個新的世界。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至於別人怎麼說,不如抱著“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的樂觀心態。
生活是如此,工作更是如此。隻要努力踏實地去幹,是金子總會發光。可是,當我們麵對生活的挫折和艱難的時候,我們卻常常自貶。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他曾是一個公司的銷售經理。但是有一天,公司卻派他去當供應部的經理。在公司,供應部的地位遠不如營銷部。他一想,自己的前途堪憂啊。以前他從事銷售工作時,整日往外跑,很符合他的個性,但是如今卻讓他整天待在辦公室裏搞物資調動,和那些器材報表打交道,自然有些受不了。
一開始的時候,他總是鬱悶,心灰意冷。後來,他忽然意識到一個問題,為什麼之前他對自己很有信心,但是當上了供應部經理後就沒有了呢?他思之再三,突然醒悟過來:“這是因為我自己的期待值無形中隨著部門的調動而降低了,我失去了自我上進的動力。”於是他調整了心態,將精力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漸漸地,他發現在供應部也有他的用武之地。而且,供應部對整個公司來說,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隻是平時大家都忽略了它。他一改往日的消極拖遝,變得充滿自信,工作起來,也得心應手,他的積極態度也感染了下屬。由於他出色的工作成績,供應部獲得總公司頒發的兩次特別獎金。不久,他被提升為公司的副總經理。[點 評]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要保持一種適應環境、改造環境的積極心態,不能讓自己一味沉浸在消極中。
當然,有時,我們可能無法去挑戰那些重要而體麵的工作,很可能被動地接受一些工作安排,但是此刻我們應該記得:不要讓自己降低標準去適應工作,而應該按照自己的要求提升工作標準。因為你應付工作,也就是在應付老板,也就是在應付你的未來。
我們常說要和諧,往往當我們以一種好的心態去對待別人和事情時,那麼和諧也會應運而生。
世界上的路很多,當我們遇到不能走過的路掉頭而回時需要一種智慧。但真正的智慧還是不要因為小的挫折就灰心喪誌,羈絆你人生的腳步。
以上說的都是抱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活信念的人,他們最終都實現了人生的突圍和超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說的是做人的一種態度。不以物喜,自然是指物的得失。這個世界越來越是物質的世界,得到與失去,在別人眼裏也已平常。今天住著高樓,明天就有可能睡到大街上。但是如果我們能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得與失隻是瞬間,就像你一天擁有一百萬,明天就可能失去一千萬,不要計算已經失去的,要珍惜擁有的,為未來奮鬥。不以己悲,即每個人都有優缺點,每個人在看到自己弱點或是失敗的時候往往會很沮喪,甚至帶著消極的情緒。這樣就完全限製了自己的潛力和發展機會,完全埋沒了自己,這樣是不值得的。每個人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堅強的發展係統,在自己的職業發展中不斷努力、不斷挑戰未來的可能性。不以己悲就是要正視自己,正視環境,永遠保持一顆積極的心態。
7 福禍無常,唯人所招
老子曾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就是說,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它們並不是永恒不變的。
人生在世,禍福無常,往往在災禍中蘊含著幸福,在幸福中蘊含著災禍,而這一切的起因都源自人自身的行為。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戰國時代,在長城外住了一位老翁。有一天,老翁家裏養的一匹馬無緣無故走失了。在塞外,馬是負重的主要工具,所以,鄰居都來安慰他,這位老翁卻很不在乎地說:“這件事未必不是福氣!”過了幾個月,走失的那匹馬居然帶了一匹胡人的駿馬回家,這真正是賺了,鄰居都來慶賀。這位老翁卻說:“這未必不是禍!”幾個月後,老翁的兒子騎這匹胡馬摔斷了大腿骨,鄰居們佩服老翁料事如神之餘也趕來慰問,而這位老翁卻毫不在意地說:“這倒未必不是福!”事隔半年,胡人入侵,壯丁統統被征調當兵,戰死沙場者十之八九,而老翁的兒子卻因為摔斷了一條腿免役而保住一命。[點 評]
這就是著名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老子曾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就是說,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它們並不是永恒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好事和壞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而這轉化過程中重要的是人的態度。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有個老婆婆常常哭泣,因為太好哭,大家都不稱呼她的名字,而改叫她“哭婆”。有人問:“老婆婆!你為什麼這麼喜歡哭呢?”老婆婆說:“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了賣雨傘的人做媳婦,每當太陽出來,我就想著大女兒的雨傘賣給誰呢?沒有人買雨傘就沒有生意了,她的生活怎麼辦?我不禁就要為大女兒哭。我的二女兒嫁給了賣鞋的人做媳婦,每當下雨,就想到二女兒的鞋賣不出去沒有生意,那生活怎麼辦?你們說出太陽我要為大女兒哭,下雨天則要為二女兒哭,我怎麼能不哭呢?”
有一天剛好來了一位和尚,聽完了老婆婆的話,就對老婆婆說:“以後當你看到太陽出來,你就想二女兒的鞋一定好賣,生意一定很好。遇到了下雨天,你可以想雨傘店裏的大女兒,雨傘生意一定很好,這樣你就不用哭了。”老婆婆得到這位和尚的指點後破涕為笑。此後她的生活內容沒變,但由於觀察生活的角度變了,便由“哭婆”變成了“笑婆”。其實這其中的關鍵是老婆婆改變了她的觀念,笑和哭隻在一念之間。[點 評]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懂得轉變觀念,那麼原本的“禍”也就變成了“福”。情緒的轉變都緣自一個人的內心感受,隻要調整好自己的感受,悲也可以轉變為樂。
猶如塞翁失馬的故事一樣,塞翁轉變的隻是觀念,就將人們通常的悲喜觀念轉換了一下。隻是這種轉變要利用到引導積極心態方麵最好。當一件事情的發展在某一方麵不如自己希望的那樣時,可以從多方麵去思考。因為每件事物的發展都由多種元素構成,不會每個要素都是消極的,要利用其中積極的元素來激勵起對自己的正麵影響。這樣才能保持樂觀的心態,愁雲盡散。
一件事情的好壞,關鍵是在於人的自身如何去認識,在於思維的方式和看問題的角度。善於辯證、超然、達觀地看問題的人,不論遇到什麼好事、壞事或艱難、挫折,心裏總會充滿陽光,始終能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快樂的心情;相反,習慣以消極、悲觀的思維方法看問題的人,遇事往往好鑽“牛角尖 ”,解脫不出來,結果自尋無盡的煩惱和不快,到頭來隻能為自己編織痛苦的人生。
人生如滄海一粟,在生命的旅程中,我們不可能總是一路坦途,要經曆很多坎坷和風雨,但是不論遇到什麼事情,身處逆境還是順境,我們都應該以一種超然豁達的總心態去麵對。特別在我們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更要多角度地看問題,因為各種磨難最終總會離去,“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總會到來。如果自己一直和自己較勁,即使生活在幸福裏,也不會覺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