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例 精 選
[描 述]
兩匹馬各拉一輛大車。前麵的一匹走得很好,後麵的那匹常常停下來,於是人們就把後麵一輛車上的貨挪到前麵一輛車上去。等到後麵那輛車上的東西都搬完了,後麵那匹馬便輕快地前進,並且對前麵那匹馬說:“你辛苦吧,流汗吧,你越是努力幹,人家越是要折磨你。”來到車馬店的時候,主人說:“既然隻用一匹馬拉車就行,我養兩匹馬幹嗎?不如隻喂養一匹,把另一匹宰掉,而且還
能拿到一張皮。”於是,他便這樣做了。[點 評]
一個人如果對工作沒有奉獻的意識,總是投機取巧,那麼他就會麵臨被裁減的命運。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在美國東海岸的某一城市,有一家著名的毛皮公司。這家公司的工作人員中有3兄弟。有一天,他們的父親要求見總經理,原因是他不明白為何3兄弟的薪水不同?大兒子A的周薪是350美元,小兒子B的周薪是250美元,二兒子C的周薪是200美元。總經理默默地聽3兄弟的父親把話說完,然後講:“我現在叫他們3人做相同的事,你隻要看他們的表現,就可以得到答案了。”總經理先把C叫來,吩咐說:“現在請你去調查停泊在港邊的H船。船上毛皮的數量、價格和品質,你都要詳細地記錄下來,並盡快給我答複。” C將工作要求記下來後,就離開了。5分鍾後,他又出現在總經理辦公室。因為總經理要他盡快,所以他就利用電話詢問,很快就完成了任務。總經理再把B叫來,吩咐他做相同的事情。B在1小時後,回到經理辦公室。一邊擦汗一邊解釋說,他是坐公車往返的,並且將H船上的貨物數量、品質等詳細報告出來。總經理再把A找來,先把B報告的內容告訴他,然後吩咐他再去詳細調查。A說可能要花點時間,總經理認同後他就走了。3小時後,A回到公司。A首先重複報告了B的報告內容,然後說,他已將船上最有價值的貨品詳細記錄下來。為了方便總經理與貨主訂契約,他已請貨主明天上午10點到公司來一趟。回程中,他又到其他幾家毛皮商公司詢問了各類貨物的品質、價格,並請可以做成買賣的公司負責人明天下午1點到公司。在暗地裏看了3兄弟的工作表現後,父親很高興地說:再沒有什麼比他們的行動更能給我滿意的答案了。
[點 評]大兒子A顯然是現在所有公司正在尋找的千裏馬。因為他的係統思考能力非常強,總是把自己放在當事人的位置去想去做。一心一意地奉獻自己,最後必定不會吃虧。
4 名譽是放大鏡
人格像樹,而名聲就像樹影。
人對名譽的追求如果超過一定的限度,超出理智的時候,常常會迷失自己,那時,便不是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要聽名譽的指揮。
名譽就像放大鏡,越是追逐的人,越是看不清名譽的本來麵目。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喬治·艾涅斯庫(1881-1955),是羅馬尼亞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家、指揮家、鋼琴家、教育家及音樂活動家。
20世紀初,巴黎有一個水平不高的小提琴演奏家準備開獨奏會。為了賣座,獨奏會籌備者想了一個主意,準備請喬治·艾涅斯庫為他伴奏。大師經不住他的哀求,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並且還請了一位著名鋼琴家臨時幫忙在台上翻譜。
可是,第二天巴黎有家報紙用了地道的法蘭西式的俏皮口氣寫道:“昨天晚上進行了一場十分有趣的音樂會。那個應該拉小提琴的人不知道為什麼在彈鋼琴;那個應該彈鋼琴的人卻在翻譜子;那個頂多隻能翻譜子的人,卻在拉小提琴!”[點 評]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味追求名聲的人,最後別人看到的不是他的長處,而是他的短處。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以其三篇論文讓世界物理發生了重大革命。愛因斯坦作為一名猶太人,他深愛著他的民族。1952年11月9日,愛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總統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駐美國大使向愛因斯坦轉達了以色列總理本·古裏安的信,正式提請愛因斯坦為以色列共和國總統候選人。當日晚,一位記者給愛因斯坦的住所打來電話,詢問愛因斯坦:“聽說要請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國總統,教授先生,您會接受嗎?”“不會。我當不了總統。”
愛因斯坦剛放下電話,電話鈴又響了。這次是駐華盛頓的以色列大使打來的。大使說:“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國總理本·古裏安的指示,想請問一下,如果提名您當總統候選人,您願意接受嗎?”“大使先生,關於自然,我了解一點,關於人,我幾乎一點也不了解。我這樣的人,怎麼能擔任總統呢?”
大使進一步勸說:“教授先生,已故總統魏茨曼也是教授呢。您能勝任的。”“魏茨曼和我不是一樣的。他能勝任,我不能。”“教授先生,每一個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個猶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不久,愛因斯坦在報上發表聲明,正式謝絕出任以色列總統。在愛因斯坦看來,“當總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時,他還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話:“方程對我更重要些,因為政治是為當前,而方程卻是一種永恒的東西。”
[點 評]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凡是為野心所驅使,不顧自身的興趣與快樂而拚命苦幹的人,多半不會留下不朽的遺物。反而是那些追求真理與美善,避開邪想,公然向‘公’意挑戰並且蔑視它的錯誤之人,往往得以不朽。”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當代大學者錢鍾書謝絕所有新聞媒體的采訪,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欄目的記者,曾千方百計想衝破錢鍾書的防線,最後還是不無遺憾地對全國觀眾宣告:錢鍾書先生堅決不接受采訪,我們隻能尊重他的意見。
20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特邀錢鍾書去講學,每周隻需錢鍾書講40分鍾課,一共隻講12次,酬金16萬美元。食宿全包,可帶夫人同往。待遇如此豐厚,可是錢鍾書卻拒絕了。
他的著名小說《圍城》發表以後,不僅在國內引起轟動,而且在國外反響也很大。新聞界文學界有很多人想見見他,一睹他的風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女士打電話,說她讀了《圍城》想見他。錢鍾書再三婉拒,她仍然執意要見。
錢鍾書幽默地對她說:“如果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一定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呢?”[點 評]
就名聲自身來說,有好壞之分。人們都喜歡好的名聲。有人說名聲是人生的第二生命,有人說名聲的消失就如生命的消亡。這些的意思都是維護好的名聲,其含義是要做個堂堂正正的人,不做犯罪的事情。名聲是一個人追求的理想,如果一個人一味追求名聲,那麼痛苦與艱難就會無限的放大,你往自己身上加的鏈鎖也會越來越多,最終你會發現,自己被名聲關在了一個鐵籠子裏。
5在鳥的翅膀上係上黃金,鳥就飛不起來了
美學家朱光潛曾說過: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人生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假如為學問為事業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去意義與價值。
人生就像一個空瓶子,有的人一直往裏裝,一個都舍不得丟棄,結果背負的越來越多,壓力也就越來越大。而有的人在裝入新東西時,會將舊的東西倒出來,將沒用的東西剔除,這樣他的人生永遠保持著新鮮和動力。
在我們的人生路上,會遇到很多十分美好的東西,倘若我們都裝進人生的這個大包袱裏,遲早有一天你會被壓彎。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有一個人隻身來到某城市闖蕩,一開始,她沒有任何東西,所以她不擔心被偷被搶也不用拿著行李到處跑,她就像一隻羚羊一般輕鬆自在。一年以後,她有了電腦、名牌衣服、名牌包
,但什麼都不舍得丟棄。搬家時,她幾乎裝滿了一整車的東西,並驚訝地發現自己竟然有這麼多的東西。兩年以後,她又要搬家,卻發現搬家用的車連她一半兒的東西都裝不下。
這時,她才發現,有的東西她根本一次都沒有用過,隻是看著好看就買了過來。結果就被束之高閣,拋之腦後了。而這些東西對她來說基本沒有用,僅僅是因為喜歡不舍得丟棄而已。但是此刻,她不得不丟棄一些,才能一次搬完家。那索性就來一次狠的,幾乎將沒有用處的東西都處理掉了,或送人或扔掉。結果,再裝上車時,她的行李連車的一半都占不了。
她忽然覺得人生很輕鬆。原來,她一邊走一邊將美好的東西裝進行囊,結果越裝越多,自己也越來越累,完全沒有了初來時的輕鬆。
[點 評]
人生擁有的越多,就越累。有汽車怕被人偷,有房子怕被人撬鎖,太有錢怕被人盯上…… 當我們以為生活越來越好時,其實越來越沒有安全感,似乎所有的東西即使綁在身上,也可能會不見,於是我們就抓得更緊,也就更加緊張,沒有坦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