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道德經 人生務必遵循的25個辯證法則44(1 / 3)

第19章富貴與貧窮衡量窮與富的標準不僅僅是金錢,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思想和心靈是否富有。即使擁有再多的錢,你心中貧瘠,依然會感到不幸福。相反,即使你很貧窮,但是你的心靈並不貧瘠,你就是快樂的,也是給別人製造快樂的源泉。

1有些人富而不貴,有些人卻貧而不窮

一個有道德和思想的人才算得上真正富有。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春秋時代,韓起是晉國的正卿,叔向是晉國的大夫。有一天,韓起對叔向抱怨說:“我空有正卿之名,卻沒有正卿的收入,窮得恐怕連和別的卿大夫應酬往來的費用都沒有。”他本以為會博得叔向的同情,想不到叔向卻對他拱手相賀。

韓起不解其意地說:“我如此窘迫,你不但不予同情,反而恭賀我,這是為什麼?”

叔向沒有直接回答韓起的問題,而是講了兩個晉國曆史人物欒書和郝至的故事:欒書貧而有德;郝致富而無道。

其中欒書曾是晉國的上卿,按規定應享受500頃田的俸祿,可他連100頃田都沒有,窮得置不起宗廟中的祭器。但他並不以此為懷,反而更加注意自己的品德修養。後來他以德行廣布全國,贏得了全國百姓的普遍尊敬和愛戴。

郝至則相反,他曾是晉國的正卿,家中的財富達到了國家總財富的一半,但是他驕奢淫逸,貪得無厭,永遠覺得自己的財富不夠多,權勢不夠大,甚至依仗自己的財富地位胡作非為,魚肉百姓。結果,不但自己最後落得個死無葬身之地,他的宗族也被滿門抄斬。

叔向講完故事,接著對韓起說:“如今,您像欒書那樣貧窮,我想您也一定能行欒書之德,所以我恭賀您。如果您對自己的品德修養不關心,而總為自己的財富不多而憂慮,那麼,我歎惋都還猶恐不及,哪還有什麼心思恭賀您呀!”

韓起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德行比財富更重要,自己不該為貧窮憂慮,而應該學欒書。他給叔向跪下叩頭,感激地說:“我隻考慮自己的財富多少,這是亡身滅族之道。您的一席話救了我,不單我自己感謝您,就是我的祖先和後代子孫也要感謝您啊!”[點 評]

一個人的思想品質才是一個人真正的財富,人最值得尊重的,正是他在追求和奮鬥過程中表現出的優秀品格。真正的幸運屬於擁有優秀品格的人。品德是金。

有個人想成為大富翁,便到上帝那裏乞求。上帝一時心熱,便給了他一籃子品德。那個人苦惱地說:上帝呀,我要的是金錢呀!上帝說:沒錯呀!我給你的是品德,因為品德能使你換來金錢呀!那個人不解地回到人間,廣泛散布上帝給他的東西。幾年後,他果然成為一位大富翁。

林肯做律師時,有人找林肯為一件訴訟中明顯理虧的一方作辯護。林肯回答說:“我不能這樣做。如果我這樣做了,那麼出庭陳詞時,我就會不知不覺地高聲說:‘林肯,你是個說謊者,你是個說謊者’。”

林肯為什麼會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長久地受到人們的尊重呢?除去他成就的事業外,更緣於他那偉大的品德。

同樣身為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在任期的業績是世所矚目,他執政的能力也是無可挑剔的。但一係列醜聞卻令他終生蒙羞,盡管美國人民原諒了他。在世紀之交,他領導美國繼續沿著繁榮的道路前行,但他同時也把他品德上的汙點寫進了美國曆史。

在人的一生中,道德品格都會起作用,要麼是你的寶庫,要麼是你前行的絆腳石。試想,如果在20、30歲就被人貼上一個不道德的標簽,往後的人生該如何去走呢?隻有以一種好的品德待人方可終生受益。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一個富翁和一個窮人是鄰居,富翁每天都是山珍海味,但是他一點也不開心。而那個窮人卻每天都快樂,每一天都會聽到他嘹亮的歌聲。富翁十分不解,就派人去跟著窮人,認為他沒有錢,怎麼會快樂呢?

跟蹤窮人的人一天後回來了報告說,窮人每天吃鹹菜饅頭,喝沒有味道的水,靠在路邊給別人畫肖像為生,有時連一分錢都賺不到。但是第二天,窮人依舊很快樂地出去,第三天依舊如此,仿佛他才是擁有一切的人。富翁決定自己去看,他跟著窮人到了路邊,看到窮人正支起畫板給人畫肖像,時而用手比劃著,似乎在畫一幅十分神聖的圖。

不久肖像畫好了,窮人又到福利院給孤兒講課,原本在富翁看來毫無價值的東西,在窮人的嘴裏卻變成了世界上最美麗的東西。

[點 評]

窮人顧盼飛揚的神采讓富翁幡然醒悟,原來他缺少生活的思想,一直拚命地掙錢,卻不知道掙錢是為了什麼,亦不懂得享受生活。而那窮人雖然窮,但是他的內心世界是比任何人都富有的,這讓他成了一個幸福的人。

2知足是天然的財富,奢侈是人為的貧困

古人說:“貧賤是苦事,能善處者自樂;富貴是樂境,不善處者是苦。”苦與樂皆由知足與不知足的心態決定。

知足並不是自滿,二者從表麵上看,雖然意思相近,但是境界卻大為不同。

也許我們曾看過這樣的人:在眾人麵前,傲氣十足,旁若無人。還有一種人恐怕別人不知道他擁有多高的才華,到處炫耀,即使做出謙虛的姿態,亦是換個方式誇讚自己。這就是自滿的表現,這樣的人可能有過人之處,但他一定不會是才能最高的人。這樣的人自滿自大,故步自封,絲毫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我們還見過這樣一種人:他們的眉眼之間洋溢著和氣,動不動笑容滿麵,說起話來妙趣橫生,不憂不愁,這是知足常樂。

懂得知足的人才能常樂,不與人比,堅持自己的原則。

物極必反、知足常樂講究的就是適當的放棄與取舍,不會因為一時的貪戀與執迷而失去更多甚至整個人生。

上帝拿著兩個蘋果,讓一個男子挑選。這男子權衡再三,終於下決心選了一個認為滿意的。上帝樂意賜予他。不多久,他突然轉身要換另一個,回頭上帝已不見了。他於是耿耿於懷過一生,終不快樂。沒有到手的那個蘋果肯定比自己手中的好嗎?不一定,那麼為何要憂愁一生。其實我們隻是取得,除了時間,什麼都沒有失去,但是時間是抓不住的。

常言道:“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知足常樂”。想想自己的一生並不比別人少多少。吃穿住行,隻要夠自身需要即可。學會知足,我們才能在失敗麵前不灰心喪氣,在成功麵前不驕傲自滿,始終保持著一種平和淡泊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