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道德經 人生務必遵循的25個辯證法則43(1 / 3)

第18章名與利一個人即使擁有再多,擁有全世界的財富,巨大的名譽,當生命終結時,也無法帶走。在生命裏,有些東西不過是暫時寄托在你那裏,有的讓你暫時使用,有的讓你暫時保管,到了最後如何結局,永遠都是未知數。所以聰明的人將名利當做身外物,不過分追逐,不將它們作為生命的唯一追求。

1控製貪欲:不要拿走一支筆

人無法從欲望的獲得而滿足,因為欲望滿足了之後會增長更大的欲望,以致永遠填不滿,唯有追求心靈的滿足,才是永恒的快樂方式。

當一些人去麵試時,要做筆試或者填寫一些資料。有的人填完資料會將筆放在一邊,有的人卻會裝進自己的包裏。這雖然是個微小的細節,有時卻讓麵試你的人在決定用你時又改變主意。這雖然並不代表這個人將來可能無法拒絕誘惑,卻讓管理者無法確信你對誘惑會不遲疑地拒絕。

驅使他把不屬於自己的筆裝進自己包裏的可能是習慣,也可能是覺得一支筆沒有人會在乎,而他一會兒還要用到它,所以裝進包裏。如果是後者,就表明這個人有愛貪小便宜的心理在作怪。

我們常說一個人必須控製自己的貪欲,如何控製,隻控製自己不挪用公款,不做假賬?不是,控製貪欲要從細節做起:不要拿走一支筆。

貪欲是人的共性,自人出生以後,貪欲就作為一種天賦的秉性存在於每一個人當中。從這個角度來說,人之初,性本惡是有幾分道理的。當人長大,逐漸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想和道德境界會不斷提升。然而貪欲卻始終會潛伏在人們的意識當中,當巨大的誘惑擺在麵前時,若沒有堅定的立場和自控能力,就無法阻擋內心的貪欲。當貪欲占據人心時,任何說教、任何東西都無法輕易改變。貪欲是無止境的,是一個無底的深淵,一旦涉足將掉入泥沼而無法自拔。

在股市,每天都有人樂極生悲,也有人悲極生樂,說到底還是貪欲作祟。貪欲是人的致命缺點,它能使許多人晚節不保,鋃鐺入獄,甚至死刑;它能使本來純潔的愛情變得肮髒,使本來和諧的婚姻蒙上陰影;它能使一些不法之徒鋌而走險,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股民經常買股,當這隻股漲到他想要的價格時,他就會拋出去,絕對不會等到第二天。而有時,拋出去的股票後來又漲了。有人就問他為何不等等再拋,也許會賣個更好的價錢。他說,隻要達到自己預期的就可以了,人不能太貪心,要懂得見好就收。

人不能太貪心,要懂得見好就收。有幾個人明白這樣的道理?所以縱觀曆史,貪官很多。

有人說大貪不貪,小貪可貪。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小貪會發展到大貪。貪官的演變都是從小貪開始。

如果給他們權利,“小貪”就不甘心於平平常常的小貪了。

在生活中,一直縱容自己去貪一些小便宜,如果碰到大的誘惑,就不會拒絕。就如劉備所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水中垂著一個掛滿魚餌的鉤。一條鯽魚順著魚餌的香味遊過來,向魚餌看了一下,“真不錯,是塊美味的東西。”它沒有因此而放鬆警惕,因為它記得不少同伴就是貪食魚餌而斷送了性命。鯽魚趕緊遊開:“不能吃,這準是魚餌。”

但鯽魚還是無法還是抵禦魚餌那香味的誘惑,過了一會兒,又遊到這個魚餌旁邊。對它又進行了一番研究和觀察。

“不行,決不能上當!這塊東西一定是魚餌。”鯽魚警告自己,隨即又遊開了。鯽魚遊了不遠,心裏老記掛著這塊鮮美的東西,不一會兒,又遊回來了。它再一次對這塊使它垂涎的食物進行仔細的觀察和分析。

“也許危險不會太大。”它用尾巴投石問路似的打了一下魚餌。

魚餌在水中蕩了幾下,又垂掛在那兒紋絲不動了。

“看來問題不大,是我多慮了。”它在魚餌旁轉來轉去,“上帝保佑!讓我冒險一次,僅僅這一次,說不定一點危險也沒有……”[點 評]

釣竿一提,鯽魚上鉤了。

無論多小的貪欲,都能讓謹慎解除武裝,使聰明人變成笨蛋。

2利益使一些人目盲,使另一些人眼明

真正的財富是要自己創造才有意義,不是自己的財富卻想占為己有,所得到的也將是法律的製裁。因為任何人都要為自己犯下的錯誤負責。

利益是一把雙刃劍,它能讓人擁有財富,也能讓人鋃鐺入獄甚至失去生命。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範蠡字少伯,又稱範伯,在文種任宛令時,與其成為朋友。後來二人一起到越國做官,都是曆史上有名的大夫。公元前494年,趙王勾踐伐吳,範蠡諫阻,不聽,遂遭失敗。後來,在範蠡和文種的幫助下,勾踐臥薪嚐膽,二十年滅了吳國。然而,當勾踐登上他人生巔峰的時候,範蠡卻功成身退,乘舟浮海,化名陶朱公,成為一代名商。

範蠡功成身退,曾勸誡文種,“勾踐為人,可共患難而不可共享樂”,讓文仲和他一起功成身退,但文仲不以為然,繼續在越為官,位為相國。但好景不長,勾踐開始猜疑文仲,讒臣也開始大肆講文仲壞話。公元前472年,勾踐召見文仲,勾踐說:“九術之策,今用三已破強吳。其六尚在子所,願幸以餘術,為孤前王於地下謀吳之前人。”賜文種一把劍,令其自裁。文仲仰天長歎:“大恩不報,大功不還。其謂斯乎?吾悔不隨範蠡之謀,乃為越王所戮。”一代謀臣,伏劍而死。[點 評]

功成名就,正是享受榮華富貴時,但是範蠡卻早已看穿勾踐本質:“勾踐為人,可共患難而不可共享樂。”榮華富貴並沒有讓他昏了頭腦,而讓他更加看清了自己的未來,所以他果斷放棄了擺在眼前的巨大利益,避免最後被殺的厄運。而文種卻由於貪戀權位,不舍得放棄,終遭勾踐所殺。

利益使一些人目盲,使另一些人眼明。自古以來,開國功臣被殺不在少數,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將韓信等功臣一一除掉,唯有蕭何張良活至終老,這是為何?韓信雖然有戰功,但是他恃功而驕,風頭幾乎蓋過了劉邦,自然讓劉邦十分不舒服,不殺韓信他也寢食難安。但是蕭何張良卻深諳劉邦為人,他們不因有巨大的功勞而得意忘形,反而夾起尾巴做人,讓劉邦深信二人不會背叛自己。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遇到很多利益誘惑。有的人難以自持,終釀成一生的悲劇,有的人看清了這些誘惑背後的命運,所以,巨大的利益也難讓他們跨越犯罪的界線。

真正的財富要自己創造才有意義,不是自己的財富卻想占為己有,所得到的也將是法律的製裁。因為任何人都要為自己犯下的錯誤負責。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房玄齡是唐太宗時期著名的官吏。房玄齡雖身居相位,名貫天下,卻從不居功自傲,更不貪權圖利。唐太宗曾經召集大臣,討論世襲之事,封房玄齡為宋州刺史和梁國公。唐太宗之所以要封房玄齡為宋州刺史,目的是為了讓房玄齡的子弟世襲。但房玄齡覺著自己身為宰相,應為各位大臣作出榜樣,不應貪圖私利,便上奏唐太宗說:“臣已經擔任宰相,現在又封為宋州刺史,這樣恐怕會使大臣們爭相追逐名利,使朝政大亂。臣認為不妥,請陛下先罷免臣的刺史職位。”

唐太宗便依了房玄齡的奏折,隻封他為梁國公。房玄齡辭掉了宋州刺史之後,朝中大臣紛紛仿效,辭去能世襲的官職。唐太宗十分感慨地說:“上行下效,朝中大臣今天能有這樣行動,都是玄齡的功勞!”

後來,房玄齡又加封為太子少師,當他初到東宮見皇太子時,皇太子要拜他。房玄齡慌忙躲避一旁,堅決不受。人們看到當朝宰相如此謙虛恭謹,不由得暗中稱讚,都說他是亙古未有的賢相。

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房玄齡覺得自己當了很長時間的宰相,不宜長期身居高位,多次提出辭呈。唐太宗對他說:“辭讓,固然是一種美德。然而國家長久以來都依靠您,如果失去了像您這樣的賢相,朕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一般。”[點 評]

放眼天下,當今有幾人有房玄齡之胸懷?淡泊名利,不為利益所動,隻相信經過自己的努力創造的財富才最有意義,這樣的人遲早會獲得巨大的成功。

3 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

在你的生活中,你願意幫助別人嗎?你是不是總是來去匆匆,隻關心自己,而對他人冷漠呢?你數過你身邊有多少對你真誠相待的朋友嗎?即使你獲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卻沒有人願意為你慶賀。在你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那些經常圍繞在你身邊的人還會站在你身邊嗎?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就不是這個世界對你太冷漠,而是你對這個世界太冷漠,不懂得付出。

在經濟社會裏,一切似乎都有價格,有人出賣自己的青春,有的人出賣自己的良知,有的人出賣自己的自尊……仿佛人與人之間隻剩下了金錢關係,人們開始對自己的付出斤斤計較。如果沒有回報,就不會再去付出了。在這種單純的利益交換中,我們還能得到幸福和快樂嗎?在這種算計別人,算計自己的日子裏,我們能夠讓心靈富足嗎?當然不能。

愛是無私的,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無私博大的,愛人之間的愛是無私的,朋友之間的關愛也是無私的……他們隻是希望對方快樂,因為在奉獻的過程中,他們就已經得到了滿足。所以,請不要吝嗇你的愛,愛不會因為付出而減少,隻會因為付出而增多。愛是相互的,隻有我們付出時才能得到愛,得到不需要計算的愛。奉獻自己的力量其實十分簡單,看到別人趕電梯時,輕輕扶住電梯口,別人會感激你的等待與友好;去商場購物時,看到有孩子進來,你推門的時候就可以等孩子進來再鬆手,這時孩子的父母也會感激你……這樣做,我們不會損失什麼,卻會讓心靈輕舞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