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道德經 人生務必遵循的25個辯證法則36(2 / 3)

知識在我國教育類辭書中流行的定義是:“對事物屬性與聯係的認識。表現為對事物的知覺、表象、概念、法則等心理形式。”更具體地說:“所謂知識,就它反映的內容而言,是客觀事物的屬性和聯係的反映,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就它反映活動的形式而言,有時表現為主體對事物的感性知覺或表象,屬於感性知識,有時表現為關於事物的概念或規律,屬於理性知識。”這兩個定義都是根據哲學認識論中的反映論給出的,強調知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

從心理學來看,知識是個體頭腦中的一種內部狀態。知識是對某個主題的確信認識。這些認識擁有潛在的能力且為特定目的而使用。值得指出的是,知識是日常生活的核心內容,因此,知識的確切定義一直是哲學家、社會科學家和曆史學家有著極大興趣的話題。根據許多思想家的論述,知識必須具備三個特征:被證實的(justified)、真的(true)和被相信的(believed)。

有人將知識定義為:“用以製定決策用的事實、模式、基模、概念、意見及直覺的集合體。”也有人將知識定義為:從人類活動中所獲取的真理、原則、思想及資訊。還有人認為知識是:A經驗累積的紀錄;B事實組織的係統化;C對事實的理解;D一種理解的行為或狀態;E人的已知和未知。總之,知識是抽象的,是借由某種形式呈現以傳達概念。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寫的《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和知識也分別作了如下解釋。文化:A人類在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B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曆史時期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特征,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C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如學習文化。知識:A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B指有關學術文化的群體,如科學工作者、教師、醫生、記者、工程師等。

從上麵引述的概念來看,文化和知識是有區別的。文化包含的範圍更廣,其概念更加抽象。它指的是某一群體、某一地區、某些事物的某些方麵的綜合特征,是對其特征的形成原因、原理、理論進行綜合的表述的總稱。而知識則是具體的,比如你掌握了一個定義,就可以說你掌握了一個知識,而不能說你掌握了一個文化。我們常說的山地文化、龍山文化等就是說這些事物所具有的綜合特征。而知識可以由一個人擁有,也可以由很多人擁有。概括地說知識,就是人們對某一事物的精確了解,或在生活工作學習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也就是說,文化的內涵遠遠大於知識的內涵。

擁有知識不見得就一定擁有文化。你熟記曆史年代、曆史故事,卻沒有從中領悟到什麼,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和認知,那你隻是掌握了這方麵的知識而已,而不代表你有文化。但有文化,就一定代表有知識嗎?也不見得。在談到某些地域時,人們總是說這裏的文化如何如何。它指的是這個地區的特征,並不代表生活在這個地區上的人就懂文化知識。

文化是一種思想結果,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一種思維體係,是一種理論觀點,是一種理念;也可以是一種技能、秘方、生產方法等等。而知識是具體的,明確的,是將文化轉化為具體的,能夠被人理解並能運用的內容。如果文化沒有被運用到生活中去,那隻能算是紙上談兵。所以,筆者認為,知識是文化的轉換器。掌握文化的目的,是獲得具體的知識,然後應用到生活中去。

因此,人們完全可以說:文化是思想,知識是能力。思想融化成能力並實施,是智善之人,是真正的強者。

3運用知識才能產生力量

知識的價值不在於占有而在於使用;無論你有多少知識,假如不用便是一無所知。

就某一個人來說,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占據了其人生經曆的大約四分之一的時間。這近20年的寒窗苦讀,隻是為了有朝一日將所學的知識能夠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但是,當我們大學畢業時,有多少人能將在學校所學的東西全部運用到工作中呢?你所學習到的東西用到了多少?有多少埋葬在你的記憶中?

“知識就是力量”不知道有多少人將這句話當作至理名言,埋頭苦讀。然而,由於我們對知識的片麵理解,許多人僅僅將書本知識理解為知識,卻不知要從社會實踐中獲得更有益的認識和經驗。

因此,任何在校學習尖子若不能將所學到的知識轉化成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難免會出現一走向社會別麵臨各種失敗的考驗。

歌德曾說:“一切才能都要靠知識來營養,這樣才有施展才能的力量”。可見,知識本身並不是力量。盧梭也曾經說過:“知識,對大多數涉獵它的人來講,隻是一種貨幣。他們把它的價值看得很高,但其程度還得以它在交換中的情況而定。”可以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懂得很多知識的人好比是擁有很多財富的人,但是他沒有拿這些財富去交換,

沒有發揮這些財富的價值,因此這個人還是沒有力量的。

如果說知識是糧食的話,人吃糧食是為了活著,但是活著絕不僅僅是為了吃糧食。知識隻是知識。擁有知識的人如果不能在實踐中表現出其創造力,那麼你隻是空有知識而已,絕不能說明你也有力量。亦如愚昧,愚昧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於愚昧所發生的行為。知識和愚昧一樣,當它僅僅存在於人的頭腦之中,還沒有表現在行動上時,它沒有任何力量。愚昧隻有在轉化為行動時,才能產生力量,也就是消極力量。知識亦然。當有人利用知識進行高科技犯罪時,它能產生消極力量。當人利用知識從事於有益於人類和社會的行為時,它才能產生積極力量。如果知識是草,而牛隻吃草卻不產奶、不長肉,草和牛就沒有力量。如果得了瘋牛病,那更可怕。

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們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有一個員工自小就認同“知識就是力量”,因此,他經常看書,就業以後也維持讀書的習慣。他以為從書中獲得知識後,就會自動產生力量。在工作上,他兢兢業業。憑著對工作的熱忱和負責的態度,他被升為基層主管。不久,隔壁的辦公室來了一個剛獲提拔的年輕新基層主管。這個人來找他聊天時看到他有許多書,就借走兩本關於管理的書籍。有一天,上司來主持會議,這位年輕的主管就針對他曾看到的那兩本管理書籍提出許多看法,得到上司的鼓勵。又過了兩個月,上司又來主持會議,這位年輕人不隻是提了意見,他還引用了書籍的理論,針對公司的經營及組織改善,提出書麵報告。上司更加的欣賞他。沒過多久,這個年輕人就被提升為部門新主管。這個員工說,那位年輕的主管就是運用知識產生力量的最好例子,而他自己卻是錯誤示範,提醒大家千萬不要以為隻要讀書就會有力量。[點 評]

因此,隻把知識裝在腦袋裏是不夠的,而是要將所學習到的知識,靈活地、創造的加以運用,這樣才能發揮知識的真正力量,獲得真正的價值。

運用知識也不是簡單的事情,必須經過思考和訓練的過程。如瓦特發明蒸汽機時,大部分人看到水煮開了冒出蒸汽,想到的是煮開的水,可以用來泡茶或洗澡,但瓦特並沒有受到常規觀念所困,他懂得進一步思考蒸氣的用途。這就是創造性地運用知識。還比如牛頓,所有人都會問,為什麼蘋果砸在牛頓的頭上就可以讓他發現萬有引力三大定律,而砸在別人的頭上卻想不到呢?答案就是,牛頓已經將其所學運用到了他研究的領域,進而創造知識。

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運用知識比學習知識更重要!知識可以轉化為價值,但是必須對其加以運用才能實現。即使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卻隻能憋在肚子裏無法用於實踐,這無異於捧著金子不會花。

一部完整的現代百科全書是彙集了許多專家學者的智慧、腦力編寫而成,內容包羅萬象,應有盡有,絕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做到的。而你的老板隻要花幾百元,就能買全套的百科全書放在書架上。如果想知道哪方麵的知識,隻要翻開一查,就能馬上了解到,方便至極。而百科全書既不用吃飯,又不用休息,隨用隨翻。因此,如果你唯一的特長是曾經上過學院,學了一些知識或甚至無所不知,和百科全書相比,你的價值也不過幾百元,老板隻要付幾百元就可以把“你的知識”買下來。

還有許多人懂得的事情比一本年鑒也強不了多少。在這種情況下,這些人的身價也和年鑒相似。老板可能更願意花錢買一個年鑒,而不願花同樣的錢請一個雇員,因為後者不會給他帶來什麼價值。

這也許是因為不能活用知識的人的價值有限,所以領導者多願意取書舍人。如果你想更快的成功,就得追求有用的知識,並且能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