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就像一塊蹺蹺板,隻要利用得當,它就會彈起來,產生力量。因此,每一種知識都是一塊蹺蹺板,它是機會的蹺蹺板,也是成功的推動力。
許多組織和個人都麵臨著如何將自身掌握的信息和知識,以及廣泛的可利用的資源轉化為解決問題的手段的難題。因此,如何運用知識成為當今社會的新格言。在當今社會隻有這個新的信條才是適用的,因為對於各種層次的知識和資料,社會都必須找到使用它們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隻有將知識運用到問題中去,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俗話說:錢用了才是你的,知識也是一樣,懂得運用才能體現其價值。
4知識隻有消化了以後才有營養,不然就是智商中的脂肪
用腦記住學到的知識,你隻是一部毫無感情的機器;用心裝著學到的知識,你就是一支抒寫真情的黑筆。
案 例 精 選
[描 述]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占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截斷了上黨郡(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係,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秦國,派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
趙孝成王(趙惠文王的兒子)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齕圍住上黨。
趙孝成王聽到消息,連忙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但援軍才到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上黨已經被秦軍攻占。
當時,王齕還想向長平進攻。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築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準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
王齕幾次三番向趙軍挑戰,廉頗說什麼也不跟他們交戰。王齕想不出什麼法子,隻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說:“廉頗是個富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軍老遠到這兒,長期下去,就怕糧草接濟不上,怎麼好呢?”
秦昭襄王請範雎出主意。範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
秦昭襄王說:“這哪兒辦得到呢?”
範雎說:“讓我來想辦法。”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秦國就是怕讓年輕力壯的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裏。
趙王聽信了左右的議論,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一下如何對付。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王聽了很高興,就拜趙括為大將,去接替廉頗。
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隻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
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別派他兒子去。趙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麼理由。趙母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隻怕趙軍斷送在他手裏。’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
趙王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就別管了。”
公元前260年,趙括領兵二十萬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
趙括統率著四十萬大軍,聲勢十分浩大。他把廉頗規定的一套製度全部廢除,下了命令說:
“秦國再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邊範雎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就秘密派白起為上將軍,去指揮秦軍。白起一到長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拚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兩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後路;另派五千騎兵,直衝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隻好築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援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
趙括的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連天,無心作戰。趙括帶兵想衝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裏全部覆沒了。[點 評]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幾乎人人皆知,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意指空談不能成為現實。趙括隻懂軍事理論,毫無實戰經驗,因此葬送了趙國四十萬大軍,就連他自己也因為空談理論而丟失了性命。
在如今的社會裏,“紙上談兵”的人不少。一些人講起理論來口若懸河,但是若要讓他們說出如何具體實施這些理論,他們就多半是一問三不知。
所學習到的知識隻有消化了以後才有營養,不然就是智商中的脂肪。
在如今的社會,過度膨脹的信息爆炸逐漸給人類社會帶來一種全球性的、集體的不安和茫然。很多人在浩瀚的知識海洋裏由於缺乏科學的學習觀和方法論而迷失心智和方向。有許多人在網上發出“我得了下載病”的感慨,也常看到有人不知疲倦地互相拷貝交換著各種資料,卻很少真正有時間去閱讀、整理和消化應用。積累知識似乎僅僅成為了像收藏其他的收藏品一樣的個人癖好。似乎隻要把資料收藏在硬盤裏就代表著已經學會。衡量知識的多少僅僅通過資料存儲容量就可以判斷。學習得多自然是好事,但是學習得太過寬泛,沒有將學到的東西轉化為自己的思想,這就不是好事了。
學習知識過於貪婪,卻不加以消化,那麼知識就會變成一種負擔,成為你智商中的脂肪。如果你僅僅收集大量的觀點卻不加以辨析,那麼這些觀點往往會造成你的認知混亂,等到你真正需要運用知識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根本沒有真正掌握甚至不知道需要的知識在哪個角落。很多人隻是存儲知識, 而並沒有去掌握或應用知識。想把所有的知識裝進腦子裏是一種瘋狂的缺乏理智的行為,過度的學習會把需要實踐知識形成技能的時間占用,會讓人產生一種虛幻的滿足感,卻並不能讓你真正理解或運用這些知識。
知識不在多少,而在於吸收和融會貫通,懂得如何運用。所以,對知識要有三種能力:A吸收的能力,即不是什麼知識都吸,更重要的是收,能保得住。B消化的能力,即對知識的理解力和領悟力。C運用能力。俗話說學以致用,但是用法也分三種:第一種文不對題的用,這屬於亂用,是對所學資源的浪費,是愚蠢人用的。二是隨感而用,即是憑感覺使用,這是一般人用的。三是恰到好處的用,按需使用,這是高人用的,能讓知識的價值和效率最大化。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越國沒有車,越國的人也一直都不懂得該如何造車。越人很希望學會造車的技術,好將車用在戰場上,增強本國的軍事力量。
有一次,一個越人到晉國去遊玩。野外空氣新鮮、風景美麗,他一路走一路看,不知不覺到了晉國和楚國交界的郊野。忽然,不遠處的一件東西將他的視線吸引過去。“咦,這不是一輛車嗎?”這個越人馬上聯想起在晉國見過的車。這東西確實是輛車,不過毀壞得很厲害,所以才被人棄置在這裏。這車的輻條已經腐朽,輪子毀壞,輗也折斷了,車轅也毀了,上上下下沒有一處完好的地方。但這個越人對車本來看得不真切,又一心想為沒有車的家鄉立一大功,就想辦法把破車運了回去。
回到越國,這個越人便到處誇耀:“去我家看車吧,我弄到一輛車,是一輛真正的車呢,可棒了,我好不容易才搞到的呢!”於是,到他家去看車的人絡繹不絕,大家都想一睹為快。幾乎每一個人都聽信了這個越人的炫耀之詞,紛紛議論:“原來車就是這個樣子的啊!”“看上去怕不能用吧,是不是損壞過呢?”“你不信先生的話嗎?車一定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對,我看也是。”這樣,越人造起車來都模仿這個車的形狀。
後來,晉國和楚國的人見到越人造的車,都笑得直不起腰來,譏諷說:“越人實在太笨拙了,竟然將車都造成破車,哪裏能用呢?”可是越人根本不理會晉人和楚人的譏諷,還是我行我素,造出了一輛輛的破車。
終於有一天,戰爭爆發了,敵人大兵壓境,就要侵入越國領土了。越人一點也不驚慌,從容應戰,他們都覺得現在有車了,再沒什麼可怕的。越人駕著破車向敵軍衝過去,才衝了沒多遠,破車就散了架,在地上滾得七零八落,越國士兵也紛紛從車上跌落下來。敵軍趁亂殺將過來,把越人的陣形衝得亂七八糟,越人抵擋不住,死的死,逃的逃,投降的投降,兵敗如山倒。可是直到最後,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是敗在了車上。[點 評]
向別人學習是對的,但是隻會照貓畫貓,而不進行思考,不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那麼所學習到的知識隻能是有害無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