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文化與知識
愛默生曾說,有如語言之於批評家,望遠鏡之於天文學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給精神以力量的東西。而知識就是使文化提供力量的源泉。每一個國家或地區,都有自己的特定文化,它塑造了這個國家或地區的靈魂。
1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我們所說的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它是構築一個民族或地區特色文化的核心內容,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人文精神,簡單地說,就是現在人們經常說的“以人為本” 。人文精神針對的是現代進程中的西方中心主義、物質消費主義、技術工具主義,強調人文文化,自我實現和內心關懷,主張人的主體創造作用、主張民族自尊、自持、自覺。從這個角度看,關於人文精神過去是否有過的質問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經常聽到新聞或在閱讀報紙、瀏覽網絡的時候聽到或見到“人文精神”,那麼什麼是人文精神?我們為什麼要談人文精神呢?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麵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學科是集中表現人文精神的知識教育體係,它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於它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是我們所說的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它是構築一個民族或地區特色文化的核心內容,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人文精神是對人的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因此,它能以形而上的特征直指人的生存本質,直探人的精神世界和心靈世界的核心,具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功用。而人文精神因為這一基本的內涵,獲得了具有哲學意蘊的豐富深刻的內涵,具有了超越曆史、時代和文化的永久魅力。
在西方文字中,“人文精神”的英語寫法應該是“humanism”,通常譯作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狹義是指文藝複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其核心思想為:A以人為本,重視人本身的價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B提倡理性,反對神學對理性的貶低;C主張靈魂和肉體的統一和諧,立足於塵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對神學的靈肉對立、用天國生活否定塵世生活。廣義則指歐洲始於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這種內涵可以包含三個層次:A對人幸福和尊嚴的追求和維護,也就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B對真理的追求,即為廣義的科學精神。C對生活意義的追求。簡單地概括為,人文精神就是尊重人的價值和尊重精神的價值。
人文本體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是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觀照。它有什麼特征?有學者曾說:“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們關於‘人應當如何生活’,‘人之為人的價值標準’等一係列命題的自我意識,這便是人文本體,人文本體是決定著人文世界向正確方向發展的客觀依據。” 而人文本體——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正是不同時代和曆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內涵有所區別的關鍵。因此,在不同的時代,人文精神的特點和重點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時代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人性觀、時代精神的集中反映。
人文精神主要以人為本,它強調一切從人出發,一切以人為歸宿的精神。它是高度重視人的價值和尊嚴的一種思想態度。從哲學角度來說,人文主義是以人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
人文,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在《辭海》對人文精神的解釋是:“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而文化是人類,或者一個民族、一個人群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範。符號是文化的基礎,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而規範,包括習慣規範、道德規範和法律規範則是文化主要內容。而各種文化現象,顯然包括了先進的和落後的、科學的和愚昧的、優秀的和劣汰的。
而我們所提到的人文精神,是指人類文化中先進的、優秀的、科學的、健康的部分,其核心是指先進的價值觀,其主要內容則是指先進的規範,對於社會而言,尤其是先進的法律和製度規範,對於社會成員而言尤其是先進的道德和習慣規範,對於青少年來說,首先體現在養成良好的習慣規範。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為本,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人類關懷、生命關懷。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間的各種權利,隻有人權是天賦的、生來具有的、不可剝奪、也不可代替的。承認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個人利益,包括物質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
人文,首先是一種思想,同時,也是一種製度,一種法律。人文思想是人文製度的理論基礎,而人文製度又是人文思想的實現,是人文思想的製度化、法律化。
現代的人文精神至少包含三個方麵的內容:A“人本觀念”,即以人為衡量一切的標準。B“個人觀念”,即承認和尊重個人的哲學觀念。C“自由觀念”,對一國政府來說,是保護人的自由;對人的個體來說,是隻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有自己的自由。因此,人在爭取自己自由的同時,決不能損害他人的自由。
人文精神是人類文化中最根本的精神,它也是一種文化的自信。它的內容體現在整個人類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的“人文”是指與人和人事相關的社會人倫道德文化,它與以自然為對象的“天文”相對應。中國的人文核心是“文”。《周易·係辭》說:“物相雜,故曰文。”“文”是指事物之間的交錯關係,又可指事物的紋理。由此引申出製度等含義。因此,中國人文的基本含義是指人們生活和活動的基本關係、條理和秩序。
西方常用人本主義、人道主義和人文主義來解釋人文精神,而中國人文精神提倡禮義仁愛、天人合一、順其自然。西方人文精神追求人的價值、人道主義、高揚人的個性、尤其強調個人的價值和意義;而中國人文精神則在人與自然關係上,順自然而以人為本;在人與社會關係上,循人倫而以和為本;在人與自我關係上,重體驗而以樂為本。“循天道,尚人文”的人文傾向、“致中和,得其分”的中和境界以及“崇禮樂,讚化育”的美育工夫,這三者也構成了儒家人文精神由內而外、曲體而用、由境界而工夫的基本內涵和總體風貌,進而發展成為中華傳統精神文化共通的精神和最基本、最突出的特征。
人文精神的形成和發展,受社會環境、經濟發展、曆史條件和信仰傳統等多方麵的影響,它與傳統文化亦有一定關係。作為文化,是一種人情事理,一種人的處事方式。準確地說,它是人的有教養的處事方式。
人文精神強調以人為本,肯定人的價值,崇尚人格理想和道德。所以筆者在這裏才要說明人文精神的內涵及其重要性。人文精神事關每一個人,而每一個人處事和為人的行為方式凝聚起來就是一個國家的人文精神。
一個國家的人文精神內涵會影響其國民的思想和人生態度,比如,東方的人文精神與西方人文精神就有明顯不同。因此,我們可以從我國人文精神的特征探討大多數人的思想和修養,從而得到某種人生啟示。
文化是思維的形成,是一種概念;知識是具體的,實實在在的;如果文化不能轉變成知識,那就是紙上談兵,形而上學,變得一文不值。所以文化是基礎,掌握知識是目的。
2文化與知識
文化知識雖然密不可分,但是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知識與文化互為表裏。知識是認識的結晶,文化是知識的靈魂。知識是文化的基礎和表現形式。
文化和知識經常被並提——文化知識,可見,文化和知識是有區別的。那麼,什麼叫文化?什麼叫知識?文化和知識又有著怎樣的哲學關係?
文化就是人們所關注探討感興趣事物的現象和氛圍。文化是人類群體創造並共同享有的物質實體、價值觀念、意義體係和行為方式,是人類群體的整個生活狀態。文化根據人們對某個事物探討的人數的多少又可以分為大文化和小文化。相對於其他文化,人們關注、探討感興趣事物的人數多的現象和氛圍就是大文化,它包括物質文化、製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麵;而人們關注、探討感興趣事物的人數少的現象和氛圍就是小文化。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範等。
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的現實存在,具有與人類本身同樣古老的曆史。人類從原始社會,茫然於人道,逐漸形成與“天道”既相聯係又相區別的“人道”,這便是文化的創造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在實踐中的對立統一。但是,這裏的自然既包括了自然界,也包括了人類的本能、人自身的各種生物屬性等自然性。文化的出發點是從事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活動,進而也改造自身即實踐著的人。人創造了文化,同樣文化也創造了人。因此,文化的實質性含義是“人化”或“人類化”,是人類主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界客體而逐步實現自身價值觀念的過程。
概括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的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曆史現象,是社會曆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曆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