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道德經 人生務必遵循的25個辯證法則35(1 / 3)

第10章品質與智慧一個人擁有優秀的品質,但沒有智慧,我們可以說他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人光有智慧卻沒有好的品質,我們卻說他是陰險的人。由此不僅說明,好品質與智慧在人們心中的分量,而且說明在品質與智慧之間品質更為重要。

1什麼是品質

品質有兩個定義:一是指產品合乎要求,零缺陷;一是指人的作風所顯示的思想、品性、認識等實質(即道德品質)。這裏重點要說的是道德品質。

道德品質是指個人在道德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一貫的特點和傾向,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與規範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誌和道德行為等因素構成。道德屬於上層建築的範疇,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係,是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善惡評價的心理意識、原則規範和行為活動的總和。人的品質包含內在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包括:道德觀念,道德規範,道德品質,道德修養。外在因素包括:待人接物,言談舉止,尊老愛幼,遵紀守法。

良好的道德品質包括善良、寬容、樂觀等。有時我們常說一個人的品質不好,就是說他的行為違背了人們對道德品質的基本看法。

道德品質也簡稱品德,品德和道德是兩個概念。道德是社會輿論力量和個體內心驅使所支持的行為規範的總和。首先所屬範疇不同。道德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範疇,其產生、發展、變化服從於整個社會的發展規律,不以個別人的存在或個別人是否具有社會道德為轉移。當一個人按自己所處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規範或行為準則去行動時,就會受到集體輿論的讚許,反之則會受到集體輿論的譴責,自己也會感到內疚和不安。品德雖然也是社會現實在人腦中的反映, 是在社會道德輿論的熏陶及家庭、學校道德教育的影響下形成的,但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除了受社會條件製約之外,還要受個體心理發展的影響, 因此品德屬於個體意識形態範疇,將隨著個體的產生、成長、死亡而發生、發展乃至消亡。其次,品德和道德所反映的內容不同。道德產生的力量源泉是社會需要,因此道德反映的是整個社會生活的要求,它作為調節社會關係的行為規範的完整體係,其內容全麵而又完整;而品德產生的力量源泉則是個人的社會需要,人們為了滿足這種需要就必須自覺地按照道德要求發展與完善自我品德。因此它是社會道德規範的具體體現。

品德離不開社會道德的標準,品德是社會道德準則在個體身上的具體體現,離開社會道德準則談不上個體道德品質。個人的品德是在家庭、學校、社會影響下,個體在社會實踐中逐步將社會道德準則內化後形成的。因此,品德是社會道德準則和要求在個體頭腦中的反映。個人品德的培養有賴於社會風氣,反之,社會風氣又影響個體品德的形成和發展。也就是說,道德是本質的,品德是外表的。品德是道德的外在體現。

2什麼是智慧

赫拉克利特曾說:智慧就是言說真理並通過聽從本性而按本性行事。他還說:“智慧隻在於一件事,就是認識通過萬物來引導萬物的思想。”智慧的重要標誌就是能夠在平凡中發現奇跡。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兩個工人在炎炎烈日下挖水渠。

工人甲對工人乙抱怨說:“為什麼我們在幹活,老板卻在樹陰底下乘涼?”

“我也不知道,我去問問他!”

工人乙走到老板身邊,說:“為什麼我們在工作,你卻在乘涼?”

老板看了他一眼,說:“因為我有智慧。”

“什麼是智慧?”工人乙不解地問。

老板站起身,說:“好吧,讓我告訴你。現在,我把手放在樹上,你用你的拳頭狠狠地打。”

這個工人用盡力氣打過去,老板卻迅速把手收回。工人的拳頭一下子砸到了樹上。老板得意地說:“這就是智慧。”

工人乙垂頭喪氣地抱著腫痛的手走回來。

工人甲湊過來,說:“他是怎麼說的?”

“他說他有智慧。”

工人甲追問道:“那什麼是智慧呢?”

“什麼是智慧?讓我來告訴你。”工人乙邊說邊把手放在自己的臉上,“來,用你手裏的鏟子狠狠打我的手。” [點 評]

這是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工人乙顯然還是不知道什麼叫智慧。那麼什麼是智慧呢?

在生活中我們常見到“智慧”這個詞,許多人都說自己有智慧,所有的人都渴望智慧。在各種文學、曆史、哲學及科學技術的著作中,都顯耀著智慧的光芒。但是智慧到底是什麼呢?

有人說智慧是知識,認為知識越多,智慧越多。而我們今天處於信息大爆炸時期,似乎所有信息都是真理,仿佛我們離開這些信息,就無法生存下去了。但是你掌握的信息越多,隻能說明你掌握的知識越多,但並不意味著你就掌握了智慧。有的人雖然知識豐富,但是智慧不足,無法將所學運用到實際中;有的人知識不多,但是卻無所不能成為奇才。

還有的人認為智慧就是聰明,許多書上都曾將智慧解釋為“聰明才智”或“智謀”,於是人們就將聰明延伸為精明,以為精明就是聰明。西班牙哲學家雷蒙·潘尼卡曾指出:“智慧說,我和精明並不是同一回事。智慧要求有洞見、技能和才智。然而,智慧經曆又超越它們並且抵達實在的另一不同層次,另一深度。”

赫拉克利特曾說:“智慧就是言說真理並通過聽從本性而按本性行事。”他還說:“智慧隻在於一件事,就是認識通過萬物來引導萬物的思想。”

《辭源》解釋“智慧”為:“佛教指破除迷惑,證實真理的識力,梵語般若之意譯,有徹悟意。”佛教講六度,即: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裏麵的第六度——般若是六度的核心。而般若就是智慧。基督教認為,智慧是認識人類自身罪性與有限性的事實,是擁有博愛、誠實、聖潔與良善。

有人分別從“智”和“慧”考察:“智”就是決疑斷惑,慧是考察切要。《新華字典》第10版中對智慧的解釋是:對事物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解決的能力。還有人說智慧是一種處理事情的心境和手段。

那麼聰明為何不是智慧?因為聰明可以幫助自己,也可以毀滅自己。

案 例 精 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