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訴目犍連:“那位老公公前世曾經是你的父親,你跟他爭吵。你心裏想:‘我多麼希望這位老家夥被打得骨折!’因為這個惡念而造罪遭殃。記住,在任何時候都要善待他人、善待眾生,包括言行和心念。”目犍連了悟因果,摒除各種妄念,潛心修行並善化眾生,後來得了善果。[點 評]
為人處世一定要以善念為本,千萬不要動妄念與邪念,及時清除自己思想中各種不正的念頭。萬物無罪,禍在人心,所有的事情其實都由你的心決定。人心向善,世界則善;人心向惡,世界則惡。
控製好你的心,就能杜絕生惡。善惡隻在一念之間,那一念全由“心”指引著。有許多人明知惡果,卻仍被罪惡牽著走,這就是你的心不堅定。
5時不忘勤、事不忘儉、言不忘和、行不忘善
時不忘勤,事不忘儉,言不忘和,行不忘善是對做人處事的一種指導。它告訴人們,切不可懶惰、奢侈、急躁和行惡。
在我們工作生活中,勤勞節儉一直被當做中華傳統美德,而事實上,中國人也是世界上最勤勞的民族之一,他們為自己的事業打拚,為生活打拚,為夢想打拚。
俗話說勤能補拙,勤儉致富。勤勞是我們工作生活的一塊寶玉,隻有勤勞才能達到我們的生活目標,而懶惰最不可要。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裏,居住著父子二人。他們
經營的大果園種著桃樹、李樹、杏樹等,一年下來,收獲頗豐。
但天有不測之風雲。一場疾病降臨在父親身上。而兒子看見父親病了,自己也偷起懶來。不再勤勞地耕地、管理果園。幾個月後,樹上的果子盡被蟲子咬穿!偶爾有人到園子裏看看,搖搖頭就走了,
果園漸漸荒蕪了。一天,父親忽然病情嚴重起來,危在旦夕!他知道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在臨死前不願看見自己一手創辦的果園毀在兒子的手裏,於是,他把兒子叫了過來,對兒子說:“園中有金,你去挖吧!”說完,就撒手人寰。兒子聽後,高興萬分,拿起鋤頭跑到果園裏挖金子。挖了一天又一天,手挖出了血泡,可是一無所得,他很失望。日子一天天過去,到了年秋,兒子想去果園看看。啊!園中的葡萄、蘋果都結果了。兒子拿著籮筐去收果子。收完後,他終於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原來財富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的,否則一無所獲。
後來,兒子變得更加勤勞,很多人都來買他的果子,也賺了很多錢。果園萬裏飄香,更美了!他永遠也不會忘記改變他命運的是他的父親。[點 評]
勤勞能致富,但是節儉才能守富。你今天富有,但是奢侈的生活會讓你再變為窮人。有的人今天吃遍山珍海味,明天就吃窩頭鹹菜,這種人看似會享受生活,實則是完全不懂生活的人。
勤儉節約,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會節儉生活也是一種藝術。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春秋時代,有一對好朋友名叫張玉和陳邵。他們讀書、作息都在一起。張玉因家境較為貧窮,所以需要自己工作,賺取生活費用。陳邵則因家中富裕,所以衣食無虞,但是,每到要交房租的時候,陳邵卻總是沒錢。
一天,陳邵接到家中寄來的信,說:“受戰亂波及,家中已無多餘錢財,希望你能自力更生”。陳邵看了嚇了一跳,心想:“如何是好? ”這時,張玉滿身是泥地從外麵進來,陳邵就問他:“你到哪裏去了? ”張玉回答:“我在屋子旁開墾了一塊菜圃,種些蔬菜,除了自己吃,還可以賺些錢。”接著,把自己的情形告訴張玉。
張玉笑了笑,說:“你跟我來”,他們一起走進張玉的房間。
張玉指著曬幹的米飯說:“這是你平常剩下的,我把它曬幹後,再煮稀飯吃。此外;在課餘,我還教一些小孩讀書。收到的錢,存到竹筒裏,不到必要時,絕不拿出來用。現在又種了些蔬菜,應該可以寬裕了”。
陳邵聽了十分慚愧地說:“我已經知道你開源節流的方法了,謝謝你。”
[點 評]
《尚書·大禹謨》中說“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大意就是在國家事業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儉。 克勤克儉,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
傳說中的古代聖賢都是這樣做的,他們對於國家大事盡心盡力。大禹勤勞於治水大業,數過家門而不入。堯特別關心群眾,認為別人挨餓受凍,是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到家,是自己的過錯。古代聖賢們的生活都十分節儉,經常穿著粗布衣裳,吃粗米飯,喝野菜湯。由於堯、舜、禹在事業和生活上克勤克儉,所以贏得了百姓的擁戴。
堅持節儉還要有自律能力,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即從節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到節儉則很困難。 這本是司馬光引述他人的話用來訓誡子孫的。意在強調要自覺保持儉樸,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過好日子,這本無可厚非。但是過於奢華是不可取的,而且這種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商紂王用了雙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了紂王的貪欲一發,將不可遏止。所以堅持節儉要有自律的能力也很重要。
言不忘和,行不忘善。我國現在大力提倡建造“和諧”社會,這與我們先祖千百年來倡導的以和為貴的理念是分不開的。
孟子曾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占首位,人和才能興邦。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是講的一個“和”字,隻有家族的人的關係和諧了,人人都對別人友善,才能管理好一個國家,進而平定天下。
僅從與和有關的成語,我們就能看出,“和”在社會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如“和氣生財”,“和氣致祥”“民和年豐”等都是說“和諧”。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有一位主婦在外勞作時,發現有四位老人在寒冷的天氣裏,被凍得瑟瑟發抖。她於心不忍,便對幾位老人說:“老人家,外麵冷著呢,到我家去吧。”老人們打量主婦說道:“讓我們去你家,你家有男人在家嗎?”主婦答道:“我先生去工作了,兒子也上學去了,都不在家啊。”“那我們不去,你男人不在家,我們不去了。”
主婦也不知如何是好,隻得回家了。等丈夫回來後與丈夫道明此事,丈夫聽後也善心大發,對妻子說:“你快去,就說我家男人回來了,請他們到家裏來吃飯。”主婦聽從丈夫的話,出門去找四位老人,沒走多遠就看見他們,對老人們說明來意,並邀請他們到家裏做客。老人們聽了以後很高興地說:“謝謝你們。但我們隻能去其中一個,你要我們哪個去呢?我是財富,還有成功、平安與和諧,你先回去問問吧。”
主婦聽後回家與丈夫商議,丈夫一聽,“那就讓財富來,財富多好!”兒子聽了說:“還是成功好,讓成功進來。”可主婦認為還是平安好。就在大家爭執的時候,他們的小女兒說:“不如就讓和諧老人來吧。”丈夫聽女兒這一說,仔細想想後,決定請和諧老人。當主婦告知和諧老人此事,老人聽了很高興,就隨主婦回家。但她發現剩下的幾位老人也一同來到主婦的家。
主婦不解,就問和諧老人,“剛才不是說隻有一個人來嗎?”和諧老人答道:“我們已經說好了。我們幾個之中,隻要你是請我去,那麼財富、成功、平安就會跟著我一起走進你的家。”
[點 評]
與人和,與人友善相處,才能創造出和諧的人際關係。整天帶著刺,對別人譏諷挖苦,在別人有困難時,冷眼旁觀,甚至落井下石。這樣的人生活必定不是幸福的,注定是孤獨的。因為沒有人敢和這樣的人成為知心朋友,沒有人能受得了別人的一再嘲諷。
所以,在做人處事上請記住這句話:時不忘勤、事不忘儉、言不忘和、行不忘善。
6在罪惡中遊泳的人,必將在悲哀中沉沒
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在我國的藝術瑰寶莫高窟中,有這樣一幅關於善良與罪惡的故事的壁畫——《九色鹿》。
古時候,在美麗的大山中,居住著一頭鹿。它雙角潔白如雪一般,長滿九種鮮豔的毛色,被人們稱之為“九色鹿”。
一天,九色鹿在河邊散步,忽然一個人不慎落入水中。他在洶湧的波浪中奮力掙紮,高呼救命。美麗善良的九色鹿不顧自己的安危,跳進河中,將落水人救上岸來。驚魂未定的落水人名叫調達,得救後頻頻向九色鹿叩頭,感激地說:“謝謝你的救命之恩。我對天起誓,永做你的奴仆,為你尋草覓食,終身受你的驅使……”
九色鹿說:“你的心意我領了,但我救你並不是讓你來做我的奴仆。快回家與親人團聚吧。你隻要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處,就算是知恩圖報了。”
調達又起誓說:“恩人請放心,如果背信棄義,就讓我渾身長瘡,嘴裏流膿!”說完,千恩萬謝地走了。
這個國家的王妃,嫵媚動人。有一天夢到了毛色九種、頭角銀白的九色鹿。心發奇想:如果用此鹿的皮毛做件衣服穿上,我定會顯得更加漂亮!於是,她嬌嗔地對國王訴說了美夢,要國王立即捕捉九色鹿。不然,就死在他麵前。
國王無奈,隻好張貼皇榜,懸重賞捕鹿,有知九色鹿行蹤或捕獲者,贈國土一半,並用銀碗裝滿金豆,金碗裝滿銀豆作為重賞。調達看了皇榜,心中暗喜:我當國王、發大財的機會到了。
這時,他已全然不顧曾對鹿立下的誓言。於是揭了榜文,進宮告密,說自己知道九色鹿居住的地方。國王聞言大喜,調集了軍隊,由調達帶路,浩浩蕩蕩地前來捕捉九色鹿。
山林之中,春光明媚。九色鹿在開滿紅花的草地上睡得正香。突然,好友烏鴉高聲叫喊道:“九色鹿,快醒一醒吧,國王的軍隊捉你來了!”九色鹿從夢中驚醒,起身一看,已處在刀槍箭斧的包圍之中,無法脫身。仔細一看,調達站在國王旁邊,便明白了是怎麼回事。心想:即使死也要把調達的醜惡嘴臉公布於眾。於是,毫無懼色地走到國王麵前,問:“大王,你是怎麼知道我的住處的?”
“是他告訴我的。”國王指著調達說。
“你知道嗎?”九色鹿說,“正是這個人在河中快要淹死時,是我救了他,並發誓不暴露我的住地。誰知道他見利忘義,反複無常,聖明的陛下,你竟然同一個靈魂肮髒的小人來濫殺無辜,豈不辱沒了你的英名?”
此時,調達無地自容,身上長滿了爛瘡,嘴裏流出了膿血,臭不可聞,遭到了報應。明白了事實真相,國王非常慚愧,斥責調達背信棄義,恩將仇報。傳令收兵回宮。並下令全國臣民不許傷害九色鹿。
王後沒有得到九色鹿的皮毛,又羞又恨,最後活活氣死了。[點 評]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不到。這句民俗諺語其實質是一句真理,因為任何罪惡都不可能不被人知,即使做得再私密,最後也會露出馬腳。
有一些人無法拒絕誘惑,而生歹念,走上犯罪的道路,最後在鐵籠中度過一生。
隻有心存善念,不是自己的東西不動一毫,麵對誘惑不起歪心,你才能走得直,走得正。而那些犯罪的人在作惡之後,惶惶不可終日,心存萬分恐懼,卻仍無法放棄利益的誘惑,最終走上一條永遠不能回頭的路。
7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善良的行為有一種好處,就是使人的靈魂變得高尚,進而做出更美好的事。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明朝時,江蘇鎮江京口有一位秀才叫張生,家境貧窮,品行惡劣,時常為禍鄉裏。但他生性相當豪爽,敲詐勒索來的錢財,隨意散去,鄉鄰中許多貧困人也多受到他的幫助,因此他自己家裏沒有隔宿之糧。
一年除夕,張生家中又斷糧了。心想親戚故友之中,都有舊怨,而且多是些勢利小人,想不出有哪一家可以去借點錢來,自己又不願去搖尾乞憐,向人求告。就拿了家中的一塊舊布料,到當鋪強當了千文錢,買了一鬥米、食品和香蠟紙,放在籃子裏往家走。因天晚雪大,路上又滑,快到家門口時,不小心跌了一跤,籃子裏的東西全部翻倒在泥濘裏。張生趕忙回家拿了盞燈,返回去找。意外地拾到一隻口袋,用手一提,很重。拿回家一看,內有元寶幾隻,碎銀數十兩,還有很多零錢以及賬簿一本和手折好幾紮。他將手折打開看後,知道這些東西原來是一家綢緞莊的。張生非常高興,心想這下子可以過上安穩生活了。正要拿到裏屋去,忽然想到,這東西一定是店中夥計收的賬,路過這裏丟失的。如果給店主交不了賬,他必然隻有死路一條,不如等他來找,還給他。就把袋子放好,自己拿著燈,坐在門外風雪中等待。
沒過多久,見遠處一老者和兩個少年,手裏挑著綢莊的號燈,沿路找尋著走過來,神色倉皇。張生想這一定是失主,就招呼他們說:“你們找什麼?”老者一看是張生,知道他是個無賴,不敢直說,支吾著想走。張生大聲說:“你們打著燈籠到處照,是不是找丟失的東西,快告訴我!”老者隻得實說:“剛才收賬路過此處,遇上雨雪交加,急忙趕路,丟了一隻布袋,所以返回來尋找。現在找不到,想必是過路人拾去了!”
張生問他袋中有什麼,老者把銀錢、賬簿等物,一樣樣報出來,完全相符。張生說:“是不是請到我家小坐一下,拾東西的人我已知道是誰了!”老者向張生作了一揖,說:“如果先生知道,請馬上告訴我,不敢隨便到你府上打擾!”張生說:“這裏雪大,鄙家就在旁邊!”說完將老者拉到他家,進屋拿出口袋說:“快看看這裏邊東西對不對?”老者大驚,畏懼萬分地望著他,嘴唇動了動,不敢說什麼。
張生安慰說:“老先生不要懷疑我。我要是想拿這袋中之物,怎能一個人呆呆地坐在風雪中傻等著你呢!”說著把口袋遞給他。老者淚如雨下,說:“我在店中管收賬,今日丟失了東西,就是把家全賣了,也賠償不起,隻有死路一條。感謝先生救了我!”老者一連叩了不知多少頭。起身後,請張生分取一半。張生嚴肅地拒絕了。老者說:“先生不取,我也不能走!”張生笑著說:“非要給,就借給我銀子,讓我大年能吃上頓飽飯!”老者見他是真心實意,不敢再說什麼,拿一塊碎銀給他,叩謝而去。
張生拿了錢出去買了糧食和果品,獻神供天,夫婦吃了年夜飯。張生這一夜夢中被人捆綁,去到一個王者模樣人的麵前。王者嗬責他說:“你多行不義,再不改正,當墮餓鬼道!”張生正叩頭乞饒,忽然有一人手拿一張狀子進前稟報。王者臉色立即和緩下來,說:“這是大善事,足以抵消以往的惡行。應該還他祿籍,入本年科榜。”又對張生說:“你回去後,應當痛改前非,一心向善,前程未可限量!”
張生醒來,知道是那件還銀事,感得神佑。天亮之後,就在神明前發誓止惡從善,以贖以前的罪業。不久,以前的那位老者,衣冠楚楚前來拜謝,說:“前番若非先生之恩德,我全家老小的性命就完了!我已把這件事報告了我的東家,他必有所奉報。”張生謙遜地道了謝。從此盡心行善,而生活更加貧困,常常幾天都揭不開鍋。
初秋月半,所有秀才都去金陵參加秋試。隻有張生一文錢都沒有,每日飯錢都難籌措,就不再想應考之事了。忽然遇到前老者,問他:“先生為什麼還不動身去應考?”回答因為沒有錢。老者說:“先生是個善人,鄉試豈可不去參加!請你先回去,在家等我!”張生剛到家不久,老者和一位青年人就趕到了,老者對張生說:“這位就是我東家,為先生高義所感動,早想報答!聽說先生要去趕考,生活困難,奉贈二十金,白米四石。”又從自己袖袋中拿出二十金交給張生說:“這是我積蓄的工錢,也奉贈給先生,請快去應考!”張生推辭不過收下錢,立即搭便船趕往金陵應試。揭榜,果然考中。老者又和店東家來贈送張生進京赴試的路費,張生竟聯捷中了進士,官位做到了觀察使。有詩曰:行本無賴度殘身,惡念頓除發善心。坐雪持銀俟失主,前愆赦去錫福祉。[點 評]
善念最為珍貴,張生靠一善念而超出餓鬼登上祿籍,雖是傳說,卻也讓人領悟了善的力量。他能夠見巨利而不貪,也是他樂於周濟貧困的善根所致。這不正昭示人的命運並非一成不變,而重在自己的抉擇取舍!上天主持著公道,懲惡揚善,報應分明。善有善報,是鼓勵人多做善事;惡有惡報,是讓人知道警惕戒備。因此人生在世,一定要遵從天理,恒守善念,善人在人間備受人們的欽敬,在天道上自然會獲得上天的庇佑,使福報久遠而綿長。逆天理,拂人心,荊棘險阻,就不是“道”,應當深惡痛絕,堅持禁止。
人心向善,所以世界美好;而人心向惡,世界則陷入灰暗。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張生若沒有棄惡揚善,得到善因和善名,也不會有後來的老者送金讓其參加科舉考試,從而走上仕途。
真、善、美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但是現在的人大多信奉“人善被人欺,人惡被人唾”的中庸思想,既不做太“善良”的人,以防被人欺負,也不會做大“惡”人,去欺負他人。但是這種中庸思想的壞處就是保護自己,不管別人。你冷漠待人,別人也會冷漠待你,你隻對自己“行善”,而不對別人“行善”,那麼,你在你的工作和生活的圈子中,既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也不會積累人際資源。而本書提到的善主要是對他人的善。積善名,是對別人善的人因為對別人友善而同樣得到別人的友善對待。
當一個人如果習慣了做一些小惡事,而不去修改,那麼總有一天他會去做大的壞事,對別人和自己都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所以,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防微杜漸。
劉備曾在臨死前對兒子劉禪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現代人對善惡的真實意義並非了解得那麼清楚,對小善和小惡的為之或不為也隻是停留在概念化、表麵化的理解,而沒有提高到理念化的認識。
我們有時會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天天被教育拾金不昧的孩子在地上撿起一角錢,他跑到媽媽身邊說:“媽媽,我撿到了一角錢,去交給警察叔叔找到它的主人。”媽媽說:“這隻是一角錢,不要去管它,別弄髒了手!”孩子不得不扔掉他撿到的錢,似懂非懂地走開。這個媽媽認為這種“善行”太小不值得去做,於是也不讓孩子去做。
在生活中,我們還遇到了各種尷尬事。如,有人掐了公園花壇的一枝花,有人阻止他,說不應該這麼做,那人卻說:“我隻是摘了一朵花,又不是什麼大的過錯,何必如此大驚小怪呢?”你若再開導他,他會說:“此事與你無關,你最好別管。”再多說幾句,有可能還遭到別人的拳頭。
雖然這些事情很小很小,但難道我們就可以因惡小而為之或因善小而不去為之嗎?我們已經懂得“積沙成塔”的道理,我們也應該知道小善積多成大善、小惡積多變大惡的道理。
善惡的大小,從本質上來說並沒有大小的區別:善就是善,惡就是惡。我們不應因某人捐出一個億就說他是大善,某人隻捐了一塊錢就不算什麼善。善並沒有大小,而在於是否出自真心。惡的大小在於故意或是無意。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其道理就在於:小善非小善,小惡也非小惡。我們在野山上扔了一個煙頭,一般情況下可以說這是小事一樁,至多算我們行為不夠檢點吧,可是,就是因為這個煙頭燃起了滿山的大火,燒毀了村莊、舍宅,甚至為此死了人,這是大惡還是小惡呢?善也是如此,有人給了一個乞丐一碗飯,可能就因為這碗飯救活了這個人,這是大善還是小善?
有時我們隻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麵,而沒有看到它的本質,善惡之事乍看起來雖小,但事實上並非那麼小。小善,在你不注意時,就可能變成大善;小惡,一不小心也會變成大惡。所以,我們應該時常關注自己的善和惡的行為。小善小惡的為之還是不為往往是對人性的檢驗,往往會對個人習慣、品德的養成產生重要影響,同時也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帶來影響。
8積善是用對別人的友善成就自己的人生,積惡是用自己的雙手毀滅自己
善也是一種學問,是一種做人處事的學問。
在你的同事取得比你更優秀的成績時,你會冷語譏諷,還是掌聲鼓勵?當你得到一個可以將自己的敵人逼向死路的機會時,你會放對方一條生路嗎?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和自己有摩擦的人,需要自己幫助的人,我們該如何對待?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呂寒在美國的律師事務所剛開業時,連一台複印機都買不起。後來,美國刮起移民浪潮,他接了許多案子。終於有了自己的車、房子、職員。但是一念之差,讓他將資產投資股票而幾乎盡虧。更不巧的是,歲末年初,移民法又被再次修改,職業移民名額削減,他的事務所頓時門庭冷落。他想不到從輝煌到倒閉幾乎一夜之間。
這時,他收到了一封信,是一家公司總裁寫的:願意將公司30% 的股權轉讓給他,並聘他為公司和其他兩家分公司的終身法人代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找上門去,總裁是個隻有40開外的波蘭裔中年人。“還記得我嗎?”總裁問。他搖搖頭,總裁微微一笑,從寬大的辦公桌的抽屜裏拿出一張皺巴巴的五塊錢彙票,上麵夾的名片,印著柏年律師的地址、電話。他實在想不起還有這一樁事情。“10年前,在移民局”,總裁開口了,“我在排隊辦工卡,排到我時,移民局已經快關門了。當時,我不知道工卡的申請費用漲了 5塊錢,移民局不收個人支票,我又沒有多餘的現金,如果我那天拿不到工卡,雇主就會另雇他人了。這時,是你從身後遞了5塊錢上來,我要你留下地址,好把錢還給你,你就給了我這張名片。”他也漸漸回憶起來了,但是仍將信將疑地問:“後來呢?”“後來我就在這家公司工作,很快我就發明了兩個專利。 我到公司上班後的第一天就想把這張彙票寄出,但是一直沒有。我單槍匹馬來到美國闖天下,經曆了許多冷遇和磨難。這5塊錢改變了我對人生的態度,所以,我不能隨隨便便就寄出這張彙票。”[點 評]
呂寒絕對沒有想到當初的5塊錢會讓他在最艱難的時候出現了奇跡。
是啊,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碰到需要幫助的朋友、同事、同學或陌生人。也許那幫助對你來說十分微小,但是對他們來說此時卻是遇到了最讓他們頭疼的事情。伸出你的援手,拿出你的善良,幫助他們,你收獲的將可能是奇跡。
積善就是用對別人的友善成就自己的人生,積惡就是用自己的雙手掐死自己。
在現代社會裏,人與人更重視合作與溝通,靠單打獨鬥是不行的。與別人合作就要拿出你的真誠與友善,才能讓別人也拿出誠意與你合作。
不要小看平時的善舉,當你隻是慣性的,沒有任何目的地給人以幫助,實際上就是在為你自己與別人的關係打鋪墊。
有兩個人同時進了新公司,甲整天低頭做自己的事情,不與同事交流,有困難自己扛,別人有困難也不去理會,這個人就像一個影子一樣生活在新公司裏,整日悶悶不樂,因為沒有人和他說笑,吃午飯時也是一個人,走到哪裏都是一個人。而乙一來新公司,就憑著對修理電腦方麵的精通,為同事解決了電腦中病毒的問題。他就此打開了與新公司人際關係的一個開口,後來再中午吃飯時,主動為別人帶飯,他又贏得了不少人的歡迎。
乙用對別人的幫助,成功地在新公司建立了新的人際關係,不讓自己處於被新公司同事孤立的狀態,這就是幫助別人,贏在自己的道理。
相反,不幫助別人,在別人有難時還扔石頭的人遲早會被別人丟的石頭砸死。
每一個人不可能順利、風光一生,總有虎落平陽的時刻。在自己風光時,隨便踐踏別人的尊嚴、得理不饒人,在他(她)出現人生低穀時,就會被別人同樣對待。所以,萬事不能走極端,給別人留餘地,實則是給自己留餘地。
你對別人善,別人可能不一定對你善,但你對別人惡,別人一定會對你惡。所以,多行善總比多行惡好,因為所有人都不知道,哪一天會碰到什麼事,而冤家路窄通常都會在一個人處於人生低穀時出現。
收起驕傲,收起諷刺,拿出你的善良,即使對方是你多麼憎恨的敵人。所謂物極必反,當你對別人步步緊逼時,反而會讓他們產生“生存”意誌。而給他們一條生路,就是讓自己真正鏟除一個地雷。因為他們會對你的放過,心存感激。
9善待自己與善待別人
慈善的行為比金錢更能解除別人的痛苦:你愛別人,別人就會愛你;你幫助別人,別人就會幫助你。 生活永遠是向前行駛的,時間的流逝永遠是難以把握的,但我們的生活仍然要繼續,適應從陌生到熟悉的這個漫長過程。而我們身邊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須勇敢地麵對。
“平衡造就理想,反差構成現實”。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對未來有很多期盼,但是現實卻總是有所差距,讓我們無奈。人總有悲觀的時候,或多或少埋怨老天,埋怨自己,這時我們就要善待自己。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會踩進自己設下的“陷阱”,在決定一件事時為何要猶豫不決,為何要想太多而不去做,最終我們還是無所作為,會為當初的放棄而後悔。因為我們顧及得太多,也許表麵上是為了當時自己會感覺好些,但到頭來,我們還是會平添遺憾。
“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你不能預知昨天,但你能把握今天……”在生活中,我們要善待自己,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麵對生活,進而迸發出對生活的激情。我們要正視自身的存在,不要覺得自己十分渺小;地球沒有了我們照樣會轉,不要太在乎外界的目光和貶低,我們應該自信,也要相信隻有你才能讓自己的世界變得不一樣。我們要擁有積極向上的動力,找到自己,享受學習和生活上的快樂,在經曆中獲得成長與發展。有人會在生活中沉淪、迷惘、逃避、走向極端……我們要學會嗬護心靈。我們可以放鬆心情,開放心情,安頓心情,“寧靜致遠,淡泊明誌”。麵對困境的時候采取合適的方式調整我們的心情,藐視困境,為所“當”為。同時,我們也要善於調整自己的心態,當我們的心靈遭遇挫折時,我們可以有所寄托並釋放自己的情感。換句話說,善待自己就是要善待自己的身心,要通過不斷地鍛煉身體和培養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樹立奮發有為和知足常樂的健康心態,對自然界永遠保持一種良好的和諧互動的關係,使得我們的身心得到不斷地充實和快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