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道德經 人生務必遵循的25個辯證法則30(1 / 3)

第5章善與惡,美與醜

人性的善惡, 就像一對反義詞。對整個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有積極作用的行為,我們稱之為善, 反之為惡。惡象征著個體生命被殘殺及被毀滅。從這意義而言,人性善就意味著人生命個體本身有希望生存與發展的願望。從人類發展的曆史來看, 人無時無刻不在謀求著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這足以證明人性是善的!

1什麼是善,為什麼需要善

在今天的生活中,試著去發現你周圍的人有什麼需要,是你可以幫助及給予的不求回報的付出,這就是善良。

善的哲學定義是:善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具體事物的運動、行為和存在對社會和絕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具有的正麵意義和正價值,是具體事物具有的有利於社會和絕大多數人生存發展的特殊性質和能力,是人們在與具體事物密切接觸、受到具體事物影響和作用的過程中,判明具體事物的運動、行為和存在符合自己的意願和意向,滿足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產生了稱心如意的美好感覺後,從具體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來的有別於惡的相對抽象事物或實體。

在古希臘,人們認為善不僅有好、可欲、有益的意思,還有幸福的含義。先哲蘇格拉底認為:對於任何人有益的東西對他來說就是善。他甚至將善的知識稱為“一種關於人的利益的學問”,而 “一切可以達到幸福而沒有痛苦的行為都是好的行為,就是善和有益 ”。蘇格拉底還認為:美就是善。他認為美德就是善。善是至高無上的宗教,是指導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唯一東西,人們應該認識什麼是善行。

佛教認為善行是對自己有益的,對他人亦是有益的行為;是在今世好的,在來生也是好的行為。這四個條件具備,才能算是純善的行為。

佛教所說的善法就是指包含善的行為,善法就是善行。善法有世間的,有出世間的,種類繁多。但簡單點來講,最基本的善法,不出十種,叫做“十善”。這十善法,即是十惡法的反麵: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意不貪,不嗔,不癡。

但是善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善是一個人的美好品德?

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也是一種“善”,從惡轉變為“善”。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他是一個劫匪,坐過牢,之後又殺了人,窮途末路之際他又去搶銀行。這雖是一個很小的儲蓄所,但搶劫卻遇到了從來沒有過的不順利。兩個女子拚命反抗,他把其中一個殺了,

劫持另一個上了車。因為有人報了警,警車越來越近了,他劫持著這個女子狂逃,把車都開飛了,撞了很多人,軋了很多小攤。

這個剛剛21歲的女孩子才參加工作。為了這份工作,她拚命讀書,畢業後又托了很多人。她父母雙亡,沒錢送禮,是她哥賣了血供她上學為她送禮,她隻有這一個哥哥。

她想她真是命苦,剛上班沒幾天就遇到了這樣恐怖的事情,怕是沒有生還的可能了。

這時,劫匪終於被警察包圍了,所有的警察讓他放下槍,不要傷害人質。他瘋狂地喊著:“我身上好幾條人命了,怎麼著也是個死,無所謂了。”說著,他用刀子在她頸上劃了一刀。

她的頸上滲出血滴。她流了眼淚,她知道自己碰上了亡命徒,知道自己生還的可能性不大了。

“害怕了?”劫匪問她。

她搖頭:“我隻是覺得對不起我哥。”

“你哥?”“是的,”她說,“我父母雙亡,是我哥把我養大,他供我上學,為了我的工作送禮,他都28了,可還沒結婚呢,我看你和我哥年齡差不多呢。”

劫匪的刀子在她脖子上落了下來,他狠著心說:“那你可真是夠不幸的。”

圍著劫匪的警察繼續喊話,但劫匪無動於衷,接著和她說著她哥。他身上不僅有槍,還有雷管,可以把這輛車引爆,但他忽然想和人聊聊天,因為他的身世也同樣不幸。他的父母早離了婚,他也有個妹妹,他妹妹也是他供著上了大學,但他卻不想讓他妹妹知道他是殺人犯!

她和劫匪講著小時候的事,說她哥居然會織手套,在她13歲來例假之後曾經去找一個20多歲的女孩子幫她,她一邊說一邊流眼淚。劫匪看著前方,看著那些喊話的警察,再看著身邊講述的女孩,忽然感覺塵世是那麼美好,但一切已經來不及了。

劫匪拿出手機,遞給她:“來,給你哥打個電話吧。”

她平靜地接過來,知道這是和哥哥最後一次通話了,所以,她幾乎是笑著說:“哥,在家呢?你先吃吧,我在單位加班,不回去了……”

這樣的生離死別竟然被她說得如此家常,他的妹妹也和他說過這樣的話,看著這個被自己劫持的人,聽著她和自己哥哥的對話,劫匪伏在方向盤上哭了。

“你走吧。”他說。

她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快走,不要讓我後悔,也許我一分鍾之後就後悔了!”

她下了車,走了幾步,居然又回頭看了劫匪一眼。她永遠不知道,是她那個家常電話救了她。那個電話,喚醒了劫匪心中最後僅存的善良,那僅有的一點善良,救了她的命!

她剛走到安全地帶,便聽到一聲槍響,回過頭去,她看到劫匪倒在方向盤上。

劫匪飲彈自盡。

很多人問過她到底說了什麼讓劫匪居然放了她?她靜地說,我隻說了幾句話,我對我哥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哥,天涼了,你多穿衣。”

她沒有和別人說起劫匪的眼淚,說出來別人也不相信,但她知道那幾滴眼淚,是人性的眼淚,是善良的眼淚。

[點 評]

在最後一刻,劫匪因為女孩的話而感動,讓善念蘇醒,放走了女孩。這就是善的偉大力量,它能讓人從萬劫深淵中解脫出來。因為善是人心底最真摯的感情。

善是當你看到乞丐時,產生的同情,是你施與的瞬間;善是別人不小心弄壞你東西時,你會原諒他;善是當路人迷路時,你指引他正確的方向;善是你把喝完的飲料瓶子送給正在撿塑料瓶的人;善是你在公交車上給老幼病殘孕讓座;撿到別人的東西不據為己有;善是別人有困難時,你伸出援助之手。

培根說:“我認為善的定義就是有利於人類。”“利人的品德我認為就是善。在性格中具有這種天然傾向的人,就是仁者。這是人類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偉大的一種。”

讓你愛的人快樂是善;讓愛你的人快樂是善;讓恨你的人不恨是善;讓你恨的人不被你恨是善。

我們所討論的是人性的善,但善也有真善和假善之分。比如有人對她的上司非常恭敬,但是對她的下屬卻不客氣,這是真善嗎?不是,是虛偽的善。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善良,要從心判斷,不能隻從表麵現象就作出判斷。

假如一個人既打人又罵人,一般人會覺得他是不好的,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去看,他是為了打醒別人才打罵他們,這個時候你覺得打是對的,還是不對的?當是為了朋友或親人真心著想而做出的在旁人看來是不對的行為時,其出發點卻是善的。

每一個人都有善心,隻是多少的問題。即使最壞的惡人,他也有善心,但是他所犯的罪惡大於自己的善,所以人們認為他是罪惡的。

善即幸福,幸福即善,善也是快樂之源。心存善多一些的人,就會比別人幸福一點,快樂一點。人與人相處,善是根本,你對別人不善,不友好,別人對你也會這樣,也就是你對別人怎樣,別人就會對你怎樣。

善是幸福的動力。投桃報李,當你在別人都冷漠時,傳遞給別人一抹善意的笑容,你對麵的那個人也許就會因為你的這個微笑,心情變得很好。當別人對你做出善意的舉動時,你是否內心溫暖?這就是善的力量,有善的人才會擁有幸福,才會傳遞給別人幸福,也會收獲幸福。

善是我們生活的目標,每一個人都曾設想建立一個至善的世界,雖然這個世界是不存在的,但我們卻能讓自我的善發展到最大。

然而善不是任人欺負不還手,任人打罵不還口,任人侮辱默不語。善是你對別人真誠的表現;善是當你與別人發生口角時,理智地熄火;善是當你憤怒時,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

人與人之間真誠相處的最基礎條件就是心存善念,這個善具體的體現就是愛、尊重、真誠。

2什麼是惡,為什麼會存在惡

傑克·倫敦曾經說過:“凡是使生命擴大而又使心靈健全的一切便是善良的;凡是使生命縮減而又加以危害和壓榨的一切便是壞的。”

惡是什麼?惡由心生。惡,是亞字下麵一個心字。說明你的心靈處於亞健康狀態就容易產生惡。惡是毒瘤,必須去除。

如果用法律的準則去衡量善惡,違法犯罪就是惡,奉公守法就是善。但前提是該國的法律公正嚴明,人人平等。

善與惡的區分,自古以來就一直被人們討論著。

古希臘的哲學家伊壁鳩魯認為:快樂就是善,反之就是惡。到了17世紀,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霍布斯認為:服從君主的命令就是善,違背君主命令就是惡。19世紀初英國的功利主義倫理學家邊沁認為:凡是能發生快樂的行為就是善,凡是發生痛苦的行為就是惡。儒家把“義”視為善,凡是符合義的行為就善,反之,就是惡。而墨家,把“利”看作是善。認為“利”所得而善也;“害”所得而惡也。凡是符合利的行為就是善,反之,就是惡。道家則認為世界上根本就無是非、善惡可言。西漢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應”學說,在他看來,凡是符合天意的行為就是善的、道德的行為;反之,凡是違反天意的行為就是惡的、不道德的行為。中國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傑出思想家孫中山認為:道德進步就是要不斷地“減少善性,增多人性”。在孫中山看來,人性即“互助”是善的,善性即“競爭”是惡的,道德的進步就是人的“善性”與“惡性”的鬥爭過程。要使人由“惡”到“善”,就要不斷清除“善性”,克服“競爭”,發揮人性,擴大“互助”。凡此種種,曆史上的各派思想家對善惡的解釋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即把代表他們所屬的那一個階級的善惡觀看作是所有社會和階級都適用的,否認了善惡在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內容。

其實,善惡是人們依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範來進行判斷的,凡符合一定社會或階級利益的行為就是善,反之就是惡。由於道德本身具有曆史性和階級性,因而善惡的判斷標準也必然具有曆史性和階級性。不同時代、不同階級、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人們的善惡觀念是不同的。

而我們所說的惡,是大眾所認同的惡,即做出違背人們所共同認可的道德準則的行為,如不盡贍養義務、坑蒙拐騙及各種違反法律的事情,都是惡。

但是就像黑色與白色摻雜在一起會變成什麼顏色的問題一樣,不光隻有黑或者白,還有可能是一個過渡的灰色。善與惡的區分有時也是相對的。如:A罵人或者稱讚別人。通常會認為罵人就是惡,稱讚就是善。如果一個人犯了法,罵他是為了教育他,那麼罵就是善,如果一個人為了拍馬屁,討好別人,那麼稱讚就是惡。B比如脾氣倔強和性格溫和。通常脾氣倔強的人往往被看成惡,性格溫和的人往往被看成善。但是脾氣倔強是為了真理而不妥協,不屈服所謂的權威,這就是善。然而性格溫和,是害怕得罪人,屈服於惡人惡事,如同窩囊廢一般,這就是惡。C又比如說對富人態度和諧,盡心盡力。對窮人漠不關心,不聞不問。到底是善還是惡?又比如說對自己的朋友熱心,對他人冷淡。是善還是惡?又比如說求別人時真心真意,用不著別人時敷衍了事,到底是善還是惡?又比如說對自己父母孝順,對別的老人不尊重,到底是善還是惡?

當然,不是所有的惡都是相對的。殺人放火、搶劫,即使犯罪的人有多少理由,也是惡的。筆者提出相對的惡的目的是說,在我們以為“惡”的時候,有可能隻是看到了表麵,而其本質是好的。但也有許多的事情,我們無法簡單地判斷善惡好壞。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春秋時代的魯國有一條法律規定:凡是魯國人被別的國家抓去做奴隸,若有人肯出錢,把這些人贖回來,就可以向官府領取賞金。孔子的學生子貢很有錢,雖然也贖回一些被抓去的人,卻不肯接受魯國的賞金,純粹是幫助他人,本意很好。但是孔子聽到之後,很不高興地說:這件事子貢做錯了,聖賢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為了能把風俗變好;可以教訓、引導百姓做好人,這種事才可以做;不是單單為了自己覺得爽快稱心,就去做的。現在魯國富有的人少,窮苦的人多;若是受了賞金就算是貪財,那麼不肯受貪財之名的人,和錢不多的人,就不肯去贖人了。一定要很有錢的人,才會去贖人。如果這樣的話,恐怕從此以後,就不會再有人向諸侯贖人了。子路看見一個人,跌在水裏,把他救了上來。那個人就送一隻牛來答謝子路,子路就接受了。孔子知道了,很欣慰地說:從今以後,魯國就會有很多人,自動到深水大河中去救人了。

[點 評]

這兩件事,從常人的眼光來看,子貢不接受賞金是好的,子路接受牛,是不好的。不料孔子反而稱讚子路,責備子貢。因為從長遠看來,子貢的“善”雖然在眼下不會產生弊端,但是這樣一直引導下去,就會產生弊端。我們也知道了一個人做善事,不能隻看眼前的效果,而要講究是不是會產生流傳下去的弊端;不能隻論一時的影響,而是要講究長遠的是非;不能隻論個人的得失,而是要講究它關係天下大眾的影響。人生來就不是“惡”人,倘若知道自己的惡人行為而改之,那他就將變成一個善人。

善與惡,沒有明顯的邊界,善良的人也會變壞,壞人也會變好。這要看周圍的環境給他們造成了怎樣的影響。有時一些微不足道的惡性和意念,就如同雪花一樣,剛開始似乎沒有什麼感覺,甚至會不以為意,但日積月累後,有一天人們會發現罪惡是有根源的。

善與惡,隻在一念之間。假設兩個善良但饑餓的人隻有一塊餅,如果兩個人都想獨吞,那麼有一個人就必須餓死,此時他們的善良就會被惡蓋住;如果兩個人將這塊餅分了,相互支持,那麼他們的善是偉大的、博愛的。

3有健康的心理才有健康的人生

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 你不能改變容貌,但你可以展現笑容!你不能控製他人,但你可以控製自己!

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什麼才是健康的心理呢?

能夠適應周遭的環境,具有完整的個性特征,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誌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製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但是有消極的情緒,衝動的時候,心理就不健康了嗎?當然不是。

所謂的健康心理,就是指你對自己和他人都有正確的認知,有積極良好的心態、自控能力,能正確地對待外界的影響。

現在對心理健康的標準是這樣定義的:

A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B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C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D不脫離現實環境;

E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F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G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H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製情緒;

I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J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有許多人錯誤地認識心理健康的內涵,認為一個擁有健康心理的人就沒有嫉妒、自卑等心理。其實,嫉妒、自卑等心理也是人性的組成部分,沒有人可以完全摒棄它們。但有著健康心理的人會將它們縮小,將友愛、自信、樂觀放大,讓人性美和堅強的一麵占據內心。

隻有擁有健康的心理才有健康的人生。無論何時,一個人最需要得到的是一種健康的心理,一種平常的心態。因為一個不具有健康心理的人,他的內心如同一片荒漠,即使你給他栽上幾株豔麗的花,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終究是要凋謝的。而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卻如同擁有一片肥沃的土壤,它會使每一粒知識的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一個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會清楚地認識自己,並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他們會在自己的天地裏艱苦開墾、辛勤耕耘,收獲著幸福和喜悅;而一個心理殘缺的人,即使他有許多長處,也會因為找不到自我而處於無盡的痛苦和失敗中。

在人的一生中,你可以不會彈鋼琴,可以不會做雕塑,甚至於可能遭遇大災大難,但你不能沒有健康的心理,因為健康的心理是人生的基石。

在今日,我們有時會聽到某某學生跳樓,他們有著燦爛的青春,不用為衣食住行發愁,而他們還選擇自殺,也許有人說是學生的心理太脆弱了,或者根本不懂他們現在多麼的幸福。而從根本來說,現在的學校普遍隻重視升學率,卻忽略了學生的健康心理。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2005年,廣東省某市的一名六年級女孩從自家八樓天台跳樓自殺。警方接到報案後火速趕往現場時,她還能說出自己的姓名和家裏電話;被送到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2小時後,由於肝脾破裂大出血,搶救無效死亡。這一少年自殺事件令人震驚。女孩的班主任說,她的學習和思想品德十分優秀,根本沒有想到她會自殺。在她父母眼裏,她也是一個乖乖女,她的朋友和她的關係也很好,但是誰也沒想到她會莫名其妙地自殺。

有資料顯示,我國有3000萬青少年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人存在嚴重或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點 評]

古語說:“身安不如心安,心寬強如屋寬。”這說明一個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體,更要有健康的心理。隨著社會的進步,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身體疾病對人類健康的危險相對變小,而心理適應不良乃至嚴重失調者卻日見增多,心理健康狀態已成為影響人類健康和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突出問題。

現在的成年人也麵臨著亞健康心理的狀態,許多人因為一些小事情與人大動手腳,有的竟也選擇放棄生命。在我們扼腕歎息的同時,也要審視自己的心理是否已經處於亞健康狀態。

古語說:“吾日三省吾身”。在一天結束的時候,你可以回顧這一天都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讓自己那麼做,當你意識到自己處於消極或悲觀的時候,要及時調整過來。

比如當你失業時,你是否整日唉聲歎氣,是否知道歎氣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加重你的憂慮?甚至加重你身邊的人的憂慮?消極的情緒會傳染,當你不快樂時,也會影響和你關係密切的人的心情。同樣的道理,積極的情緒也會傳染,當你振作,對未來充滿希望時,不僅你會感受到樂觀的強大力量,你身邊的人也會因為你積極的振作,而充滿自信和欣慰。

你應該讓自己保持健康的心理,它會在你消極時,產生驚人的力量,不讓你灰心喪誌,失去樂觀。

為什麼人們對世界的看法不一樣,有的人認為人與人之間隻有利用、利益,一切都是灰暗的,毫無生機的,甚至是毫無希望的。他們整日生活在自己的認知給他帶來的消極灰暗的心理中,如同生活在萬年冰窖中。有的人一睜眼看世界,就看到了陽光和鮮花。他在哪裏,哪裏好像就有鮮花包圍,永遠樂觀向上。他們的本質區別就是:對人性、對自我、對環境的認知和感受。

許多成功的人即使遭受了背叛、被人利用,也依然相信人性,相信自我,正確地分析環境。這樣的人就擁有健康的人生。反之,承受不了這些的,就被消極、憤恨所打敗。

每一個人都害怕傷害,不要以為很成功的人就是鐵打的心,能夠承受任何傷痛。最為關鍵的是,一個人如何對待這些傷害,是將它變成人生的動力,還是變成讓你失去自信和相信別人的禍端。

生活就是由無數的難題拚接而成的,健康的心理就像陽光,能夠驅散所有的烏雲。

在我國唐代有兩個著名作家,一個是因《陋室銘》而著稱的劉禹錫,一個是寫有《捕蛇者說》的柳宗元。二人是好朋友,都有仕途不順而被貶官的經曆。但劉禹錫性情曠達,人生態度樂觀,雖被貶官,卻能將陋室布置得“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與“鴻儒”交談,與“素琴”、“金經”為伴,心理保持健康,壽命達70多歲。而柳宗元被貶後卻長期心情不暢,氣血鬱滯,終致英年早逝,僅僅活了46歲,連他的作品集《柳河東集》也未來得及整理,是劉禹錫幫助他整理出來的。這說明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與心理健康是有密切關係的。

在當今世界,“不相信眼淚”已經成為許多人追求的勵誌口號。當你麵對人生困境時,可以看看下麵的幾句話:對人生,我們要充滿自信,積極對待,微笑樂觀;對困難和壓力,要滿不在乎、輕鬆自在;對他人,要不卑不亢、寬仁博愛;對工作,要敢說敢做,拿得起放得下。這或許會給你某些人生啟示。

4萬物無罪,禍在人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當今社會流傳比較廣的說法就是:金錢乃萬惡之源。人們為什麼要將萬惡之源歸罪於錢呢?

金錢真有那麼壞嗎?這樣問顯得十分幼稚和滑稽。因為金錢隻具有物性,不具有人性,同樣的錢,在肮髒的手上是肮髒的,在幹淨的手上則是幹淨的;用它購買軍火、毒品、砒霜,可以殺人;用它建造醫院、育嬰堂、養老院,則可以救人,完全視金錢擁有者的心地品行而定。

既然金錢不是萬惡之源,那麼什麼是萬惡之源?孟子見梁惠王的時候,王曰:“叟,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答複梁惠王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司馬遷讀這一段文字的時候,他就指出來:“利”就是一切動亂禍害的根源,如果人人都爭利,而不講仁義,則天下危矣!

利益是萬惡之源,但最根本的是人心。萬物本無罪,禍根在人心。倘若殺人放火、搶劫者不是因為被不勞而獲的思想所鼓動,就不會對不屬於自己的利益垂涎。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上帝讓兩個人分別保管兩筆財富,甲麵對伸手可及的利益,毫不動心,隻衷心履行自己的職責;而乙卻被金錢所吸引,他終於邁過道德的防線,將那筆錢據為己有。第二天兩個人都死了,甲因為沒有監守自盜,變成了天使,乙卻因為貪財下了地獄。 [點 評]

金錢本無罪,但看到的人,卻難以抵製它的強大誘惑力。而這誘惑力不是來自金錢,而是來自人心。

你若不貪財,金錢於你並無誘惑;但是一旦動了貪念,金錢就變成了魔鬼,把你拖向深淵。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每天我們都要拒絕和接受許多的誘惑,有的人雖然深知這些誘惑的背後將是無盡的深淵,卻帶著僥幸的心理,接受誘惑。這僥幸的心理也是人心的貪念造成的。

為什麼任何時候都有貪官,貪官為何要貪?是利益蠱惑?倘若他們知道為國為民著想,是一個剛直廉潔的大臣,就不會被利益所惑。貪的是人心,人心若不是有那麼多貪念,哪有這麼多的貪官。

每一個人都有貪念,或多或少,隻看你如何把握和克製。心就像一塊橡皮泥,你捏成什麼樣,它就會變成什麼樣。

利益熏心,利益其實不能熏心,而是引發了一個人內心深處的貪念。

佛法中說,人類的內心裏麵有“貪、瞋、癡”三毒的煩惱,這是與生俱來的煩惱,一旦受到外麵物質利益的誘惑,或者受到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誰能抗拒得了呢?這恐怕在億萬人當中都難以找到一個。

一個老法師曾說,整個宇宙的變遷,比如說現在講的自然災害,其實質並不是自然災害這麼簡單。這個道理十分深奧,我們都看到了洪水泛濫的厲害,也知道溫室效應在影響著整個地球的氣候,南北極的冰雪都在迅速解凍,人類也將麵臨著極大的災難。

這些災難如何形成,還不是人類的行為產生的惡果,更本質的說,是人心造成的惡果。如果人人都注意保護環境,地球也不會變得像現在這樣糟糕。

據說曾有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試驗的是水,這個水是在河裏麵、山川裏麵、井裏麵、海裏麵、湖裏麵到處去采集來的,用小玻璃罐裝著。他做了無數次的試驗,證明水會看、會聽,它懂得人的意思。你給它貼上善的文字,不管是哪一國的文字,比如寫個“愛”,你把這個“愛”字貼上,一個小時後,把它放在冰箱裏冷凍,零下五度,它就結晶。然後在顯微鏡裏麵看,你貼上“愛”、“感恩”、“感謝”的那個結晶圖案非常之美。如果換一個,貼上“我討厭你”、“我不喜歡你”、“我恨你”,那個結晶圖案就很難看。零下五度,取自自然界川流、泉、溪中的清淨水會形成美麗的結晶,而經過人們改造處理淨化後的水卻不能形成美麗的結晶。

雖然這個實驗無法驗明真偽,但是它卻告訴我們:宇宙之間,宇宙的中心應該是愛,所有一切愛與感恩的圖案是最美的,而且自然的純淨也是最美的。

用水來做實驗,水會有這樣的變化。如果人心是惡的,沒有了愛,我們拿世界來做個實驗,拿地球來做個實驗,地球會怎麼樣呢?那就會毀滅。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告訴目犍連說:“你的債主快到了!”

目犍連回答:“我有神通,可以超越須彌山。如果我的債主從東來,我就向西;如果他從北方來,我就向南,他怎麼能找到我呢?”

佛告訴目犍連:“罪報和福報是不可躲避的!”

目犍連運用神足通,不斷地飛行,卻仍掉落在山中,掉在一位老公公的麵前。

那位老公公以修理車輪為業,忽然看見目犍連從上邊掉了下來,形狀怪怪的,老公公以為是不吉祥的東西,拿起車輪便打,目犍連被打得骨折。目犍連雖然疼痛,但始終堅持正信,一心向佛。佛憐憫他,教授他神力,目犍連靜下心來,恢複了本來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