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道德經 人生務必遵循的25個辯證法則30(3 / 3)

善待自己,也要善待他人。除了要正視自身的存在外,我們還要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為我們的生活與成長永遠不能脫離身邊的人。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因為他們的存在,才有你今天的存在。我們的一言一行時時刻刻都在塑造著社會,社會也無處不在地左右著我們每一個成員的生活狀態。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懷抱著團結互助的心態去為人處事,那麼這個社會就是一個充滿愛的和諧社會。反之,如果人們都做損人利己的事情,那麼這個社會也就沒有發展可言了。可見,“善待他人”對於和諧社會的建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在一個極其寒冷的冬日夜晚,一間簡陋的旅店迎來了一對上了年紀的客人。不巧的是,這間小旅店早就客滿了。“這已是我們尋找的第十六家旅社了,這鬼天氣,到處客滿,我們怎麼辦呢?”這對老夫妻望著店外陰冷的夜晚發愁地說。

店裏的小夥計不忍心這對老人出去受凍,便建議說:“如果你們不嫌棄的話,今晚就住在我的床鋪上吧,我自己在店堂裏打個地鋪。”老夫妻非常感激,第二天要照店價付客房費,小夥計堅決拒絕了。臨走時,老夫妻開玩笑地說:“你經營旅店的才能真夠得上當一家五星級酒店的總經理。”

“那就好了!起碼收入多些可以養活我的老母親。”小夥計隨口應道,哈哈一笑。

沒想到兩年後的一天,小夥計收到一封寄自紐約的來信,信中夾有一張往返紐約的雙程機票,信中邀請他去拜訪當年那對睡他床鋪的老夫妻。

小夥計來到繁華的大都市紐約,老夫妻把小夥計引到第五大街和三十四街交彙處,指著那兒的一幢摩天大樓說:“這是一座專門為你興建的五星級賓館,現在我們正式邀請你來當總經理。”[點 評]

年輕的小夥計因為一次舉手之勞的助人行為,美夢成真。這就是著名的奧斯多利亞大飯店經理喬治·波菲特和他的恩人威廉先生一家的真實故事。

喬治·波菲特因為善待他人,收獲了奇跡。而在工作生活中,那些慷慨付出、不求回報的人往往更容易獲得成功,因為他們在善待他人的同時,也得到了他人的友善。而那些自私吝嗇、斤斤計較、隻注重個人得失的人,不僅沒有真正的朋友,也不會有真誠與他合作的人。

善待他人,要學會換位思考,“推己及人,人我一也;將心比心,兩心通也”。許多事情如果一味地從自己出發,往往百思不得其解,陷入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境地之中;倘若站在他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常常會豁然開朗,柳暗花明。

10擦亮心靈的天空

擦亮心靈的天空,就是要重視心理健康,因為歪曲的心靈比不健康的身體更可怕。

據一份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中僅有115%的人對自身心理素質評價很高和較高,而認為較差和很差的則占231%。98%的學生渴望得到心理健康教育,30%的學生願意尋求心理指導,5%的學生希望得到個別谘詢和治療。而目前我國高校能夠有效開展心理谘詢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學校不足20%。

而一項對幾所大城市的在校學生調查顯示,有20%-30%的大中小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衛生問題。

另一份資料顯示,我國現在因抑鬱症造成的負擔已排在各種疾病的首位。15歲至35歲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自殺。更令專家關注的是,近年來,青少年自殺呈明顯的低齡化趨勢。

在生活條件日益良好,文化層次越高的人對心理衛生的需求越迫切,在尋求心理谘詢的人當中以20歲至40歲的青年居多,男女比例約各占50%。

由於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節奏的加快,一些人盲目的行為增多,許多人都過分追求短期效益,因此失敗幾率增加,內心失去了平衡進而產生心理問題。

焦慮、壓抑、疑慮、沮喪等消極因素也嚴重影響著人們的心理健康。有資料顯示,

心理失衡和心理障礙在生活中已成為普遍現象,構成了對人們健康的最大威脅。

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家庭和社會對孩子的期望很大,孩子受到的溺愛很多,而保護和壓力也很多,但是他們的情緒控製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及其人生觀、價值觀都被忽略,

許多孩子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他們一旦遇到挫折和打擊,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某同學曾是高中時全學校裏的學習尖子,老師喜歡,同學羨慕。到了大學裏,他吃驚地發現,好像每一個人都比他強,自己就像巨人堆裏的矮子一樣。過六級、考研,拿更多的證書,將來找一個好工作……他每天總有一種被壓得透不過氣來的感覺。他想,這樣下去,遲早會有崩潰的那一天。

……

一位從小在城市裏長大的女孩,到了大學裏發現哪裏都不幹淨,同學們的一舉一動,她都覺得會有許多病菌,每天翻來覆去地洗手,同學們稍不留意碰一下她的東西,她就會大發脾氣。她和同學的關係越來越僵,簡直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同學們都不理她,她一見同學就害怕。

……

某高校一名學生,在快要畢業時,相戀兩年的女朋友提出要同他分手,他承受不了打擊,三次走到教學樓的樓頂上,想結束自己的一生。可每當他從樓頂上往下看時,總會想到年邁的母親伏在他的屍體上痛哭的情景,他下不了決心。無奈中,他隻得求助於心理谘詢。在心理專家的幫助下,他走出了心理困境。

[點 評]

現在,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嚴重。如何擦亮我們的心靈,還我們一片清澈的天空,是人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而琳琅滿目的勵誌、解讀人生類的書,卻讓我們不知道如何是好。許多的書,觀點都不一樣,我們究竟該相信誰呢?

其實,我們尋找心靈的清潔劑,需要符合自己的情況,並不是說每一條理論都適合你。人的個性不同,心理不同,所需要的心靈雞湯也不同。

心理健康的一般方法首先是自我肯定。人要不斷地否定和肯定自己才能進步,而否定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向肯定方向發展。自我肯定,保持堅定的信念,往往是事業成功的關鍵。其次是拋棄自卑。自卑原因有三:A缺乏成功的體驗;B缺乏客觀公正的評估;C自我評估偏頗。要拋棄自卑,首先要戰勝自我,為自己樹立一個目標,要有堅強的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時要對自己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評估。D增強自信。E心理調節和情緒調節。

總體來說,保持心理健康,就要時常反省,時常閱讀一些書籍。當你沉浸在一件事情難以自拔和痛苦時,跳出來看一看,值不值得。心胸要開闊,不要斤斤計較;不要和自己生氣,因為你所得到的結果都是你自己做的,既然無法挽回,不如珍惜現在,創造未來。總之,一切事情都要朝好的方麵去看,放鬆心情,生活在於享受。

11什麼是美

美本身必須是真的,失去了真,同時也就失去了美。

什麼是美? 美的定義古往今來從來就沒有統一過。從字型來看,不少人以為美字由“羊”與“大”兩個字構成,認為美是因為古人認為羊大為美。其實不然,甲骨文中“美”其實是站立的人,頭戴羽毛頭飾的形狀,後來簡寫時誤作“羊”、“大”兩個字。和“美”同源的“每”字,甲骨文寫作為帶羽毛頭飾的婦女。在古代,這兩個字都是表示漂亮,好看的意思,後來才做他用。魯迅先生也曾經把“美”解釋成“戴帽子的太太”,也就是此意。

如果據此解釋,最初美的意思指的是外表的裝束美麗。而今天美的含義有很多種,有外在美,內在美……那麼美是什麼?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有一個故事表達出什麼是美。一對美麗的姐妹花住在一個鄉村裏。一次,她們的父親遇險,被一個乞丐相救,乞丐要求娶他的一個女兒。大女兒見到他,嫌他又髒又臭,還是個乞丐,掉頭就走,而小女兒卻不顧他破爛的衣服,窮苦的家世,答應兩年後嫁給他。兩年後,一位國王前來這戶人家求婚,原來上次他是為選王後假扮乞丐來此考察的。在婚禮上,一位雕塑者送了新娘的全身雕像。有人問他為什麼不選同樣美麗的姐姐,他回答,“隻有內美和外美相結合,才是真正的美”。[點 評]

美是什麼:美就是內在美與外在美的統一。烏鴉曾向上帝乞求:“我願把我身上一切的美德來換取一副美麗的外表。”上帝回答說:“我給你的,確實是最美的,隻是我忘了教會人類,什麼是美?”

什麼才是美與美是什麼?是兩個問題。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曾在著名的《大希庇阿斯》篇中,論辯過這個問題。在這名篇中,柏拉圖假設年輕的蘇格拉底與頗負盛名的詭辯家希庇阿斯就美是什麼的問題開展論辯,對話是從蘇格拉底向希庇阿斯請教美是什麼開始的,當希庇阿斯聽了蘇格拉底的發問也曾滿不在乎地說:“這問題小得很,小得不足道。”然後他就說了一連串答案:“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美就是黃金”;“美就是恰當”;“一個凡人所能有的最高的美就是家裏錢多,身體好,全希臘人都尊敬,長命到老,自己替父母舉行過隆重的喪禮,死後又有子女替自己舉行隆重的喪禮”,等等。希庇阿斯從人的美談到物的美,從道德美到財富觀念聯係起來談美。但蘇格拉底要找的是“美本身”。“這美本身把它的物質傳給一件東西,才使那件東西成其為美。”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蘇格拉底把希庇阿斯連同他自己關於美的關係的假設都一一駁倒推翻了。希庇阿斯終於不得不承認“美是不容易認識”的。希庇阿斯的錯誤就在於他把“美是什麼?”誤解為“什麼是美”了。最後不得不慨歎“給美下定義是難的”。

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錄》中提出 “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題,認為“美和愉快的都不過是我們的判斷和對象之間的一種關係”。休謨認為對於美的決定性東西還在於“人性本來的構造”、習俗或者偶然的心情。

德國著名美學家、藝術史家文克爾曼(1717-1768年)說:“美是自然的一種最大的秘密,我們可以看到和感覺到它所有的效果,但是,一種普遍而清楚的意見,它本質上屬於那未發現的真理。”天才的歌德也說:“美是費解的,它是一種猶豫的、遊離的閃爍的影子,它總是躲著被定義所掌握。”難怪有人將美的本質問題稱之為美學上的“哥德巴赫猜想”。 有人因此認為“美”的問題是不可知的。天才的文藝複興巨匠、與達·芬奇齊名的德國文藝複興時期最偉大的畫家丟勒(1471-1528年)也悲觀地宣稱“隻有神才知道美是怎麼回事”。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休謨認為要想尋求美的答案,“是一種徒勞無益的探討”。

在相關的哲學中,美的定義為:美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具體的環境、現象、事情、行為、物體對人類生存發展具有的功利性能、正麵意義和正價值,是個人在接觸具體事物的過程中,受其作用、影響和刺激時產生愉悅、滿足等美好感覺的原因,是人們通過反思和尋找美感產生的原因,從具體事物中發現、彰顯、界定和抽取出來的有別於醜的相對抽象事物。而從美產生的效果來說,大致可以認為——美是能夠使人產生愉悅的事物。

和諧、爛漫、磅礴、溫柔、健壯、浩瀚、善良、豪放是美的具體存在形式,美是和諧、爛漫、磅礴、溫柔、健壯、浩瀚、善良、豪放的抽象內容和本質。

美是一般的和諧,和諧是具體的美。 美是具體事物的內容,具體事物是美的存在和表現形式。

蘇聯大文豪高爾基曾說過“照天性來說,人都是藝術家,他無論在什麼地方,總是希望把美帶到他的生活中去。”法國雕塑家羅丹也曾說過“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由此看來美是一種存在,一種客觀的、自然的、社會的存在;美是一種意識,一種個人的意識,社會的意識。美是一種情趣,美是一種感受。

12什麼是醜

你可以從外表的美來評論一朵花或一隻蝴蝶,但你不能這樣來評論一個人。

我們通常說的美醜都是指一個人的外表,而美醜的真正含義遠遠大於此。

有的人生來很醜,有的人後來變得很醜,有的人的醜是自己造成的,有的人的醜是外人強加的。正因如此,人們同情第四種醜,也不責怪第一種醜,隻是討厭另外兩種醜。 生活告誡我們,衡量美醜,務必區分外表與內在兩個方麵,否則,就可能以美的表象掩蓋醜的實質,或以醜的表象掩蓋美的實質,以致分不清真正的美和醜。

醜是美的對立。醜除了外表的難看以外,還有內心醜惡。內心醜惡的人,即使外表美麗,他也是醜的。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陽朱到宋國,投宿在一家客棧裏。店主人熱情地接待陽朱,並向他介紹自己的家人。陽朱發現主人有兩位小妾,一位長得亭亭玉立,楚楚動人,而另一位卻相貌醜陋。偏偏令人不理解的是,店主寵愛醜陋而輕賤漂亮。

陽朱懷著好奇心,想打聽個究竟,便詢問緣由。

“那個漂亮的自恃美貌卻輕視他人,傲氣得不得了,我越看她,越覺得醜;這位看似醜陋的心地善良,待人謙和,知情達理,令我越看越覺漂亮,我一點也不認為她不漂亮。”說到這裏,正好漂亮的那位小妾昂首挺胸地走過來。主人連看都不看她一眼,對陽朱說:“瞧這德性,這模樣,實在叫人生厭,她哪裏知道什麼叫美,什麼為醜!”

陽朱在店主人的一番啟發下,很受教育。他認為,外形固然很重要,品行卻更重要。一個人若貌美再加上品格高尚,那就一定會受到人們的愛戴。若相貌不理想但心靈美,也會獲得尊重。 [點 評]

對美與醜從來有兩條標準:追求外在美,是表麵的、膚淺的;崇尚內在美,是本質的、富有內涵的。炫耀表麵美,據美自傲是淺薄的醜陋;自尊自愛謙遜待人是美的境界。表麵美是暫時的,內在美是永恒的。

從哲學上來說,醜是指事物的否定性審美價值。違反社會目的是醜在內容方麵的特征,與倫理學領域中的否定性道德價值“惡”相聯係;背離客觀規律是醜在形式方麵的特征,與認識領域中的否定性認識價值“誤”相聯係。醜所引起的審美經驗是一種否定性情感,它使主體產生痛苦、壓抑、驚駭、厭惡等心理反應,主體對它持否定性態度。

13美和醜相互依存

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保持的。應該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這樣,美才會放射出奪目的光輝。

美與醜是相互依存的。美的存在是以醜的存在為條件,它們生活在一個共同體中。美和醜還能夠相互轉化。樹樁之醜與樹樁盆景之美,是相比較而存在的。試想,如果沒有樹樁之醜,又怎能顯示出樹樁盆景之美呢?同樣,樹樁盆景之美是對於樹樁之醜而言的。醜的古怪,美的可愛。這種醜向美的轉化,其根本原因在於樹樁的內部具有美的內在因素,這是樹樁之醜轉化成樹樁盆景之美的內在原因。當然這種轉化又離不開園藝師辛勤勞動的外因條件。而園藝師辛勤勞動的外因又是通過樹樁自身的內在因素實現的。可見,美醜互依,在一定條件下,又互相轉化,這就是美和醜的關係。

在社會生活裏,美與醜也是互相依存,互相比較而存在的,並且又是互相轉化的。隻要教育改造得法,壞人也可以轉變成好人。當然,醜轉化為美是有一定條件的。 同樣,美在一定條件下也會轉化為醜。任何人,如果放鬆了思想警惕也會蛻變為社會的醜類。

莊子美學也突出強調了美的相對性,指出美與醜是“應時而變”相互轉化的,“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美與醜相互包容,在本質上是沒有差別的。“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為一。”同時,在中國美學史上,莊子第一個談到了醜的問題,揭示出醜中之美,認為人格精神上的美可使人忘掉其形體上的醜陋,所以醜怪形象中,可以包含有強烈的精神之美。當然莊子並不忽視形體的美,但他更看重精神的美。

毛澤東曾說:“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在同假的、惡的、醜的東西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文藝複興時期達·芬奇也曾說過:“美和醜因相互對照而顯著。”德國的蘇瓦爾說:“醜是美的背景,用來增強美的光輝。”可見,在藝術作品中通過美與醜的對比可以加深欣賞者對美的感受。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雨果的著名小說《巴黎聖母院》,就很好地闡述了美與醜的關係。

故事始於1482年傳統的愚人節那天。人們從四麵八方湧去,觀看“愚人之王”的選舉,就是要選出長得最醜、笑得最怪的人。於是,卡西莫多出場了。卡西莫多似乎是醜陋的代名詞:他長著四麵體的鼻子,馬蹄形的嘴,獨眼,駝背,跛子。他順從卑劣自私卻又冠冕堂皇的副主教——自己的養父克洛德·費羅洛。愛斯梅拉達雖曾在街頭賣藝但是位嫵媚、善良的吉普賽女郎。她嬌媚的外表獲得了許多男人的愛慕,這其中也包括卡西莫多。可她的美貌終究還是害了她。費羅洛這位虛偽的副主教竟也想得到愛斯梅拉達,但愛斯梅拉達心裏喜歡的卻是曾經救過她的衛隊長費比斯,因而幹脆地拒絕了他。費羅洛為此居然殘忍地誣陷她殺害費比斯,愛斯梅拉達最終命喪絞刑台。卡西莫多目睹了這一切,憤怒地將副主教推下了鍾樓。

[點 評]

卡西莫多雖然長相醜陋,但是他內心美麗,而克洛德·費羅洛的卑劣襯托了卡西莫多美好的道德,而卡西莫多的高尚襯托了克洛德·費羅洛的醜陋。其意思是說一個人的相貌與品質是不能劃等號的。麵貌醜陋的人,如果擁有美好的心靈,仍然能夠成為天使;相貌堂堂的人,如果天生就是一副蛇蠍心腸,那麼他仍是一個魔鬼。

14 道德並不能使麵容變美,但惡習無疑使它醜陋

如果你歌頌美,即使你是在沙漠的中心,你也會有聽眾。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春秋時期,衛國有個名叫哀駘它的人,他容貌雖然很醜陋,可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非常喜歡和他交往,舍不得離去。有一些女人甚至說:“與其做別人的妻子,還不如做他的小妾。”

他一無權位二無財產,也沒有什麼高深的理論和顯赫的功績,而且外表醜陋。為何這位其貌不揚的醜人能受到幾乎所有人的喜愛和讚美呢?對此,魯國的魯哀公非常驚異,於是派人把

哀駘它從衛國請到魯國加以考察。相處不到一個月,魯哀公覺得他在平淡中確有不少過人之處,不到一年,就很信任他了。不久,宰相的位置空缺,魯哀公便讓他上任管理國事,可他卻淡泊名利,無心做官,雖在再三要求下參議了國事,但不久還是辭謝了高位厚祿,回到他在衛國的陋室。

對此,魯哀公求教於孔子:“哀駘它究竟是怎樣一種人呢?”孔子借喻道:“我曾經在楚國看見一群小豬在剛死的母豬身上吃奶,一會兒都驚恐地逃開了,因為小豬發現母豬已不像活著時那樣親切。可見小豬愛母豬不是愛它的形體,而是愛主宰它形體的精神,愛它內在的品性。哀駘它這個人雖然外表不美,但他的品德和才情等內在之美必定已超越一般人很多,所以您和許多人才喜歡他。”[點 評]

故事告訴我們,隻有內在的美才可靠長久,值得追求和尊崇。雖然外在的容貌、身材、風采和權位、財產等也很吸引人,可內在的品德、學識、才能和真誠、自信等給人的感受則更有魅力。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以前有一位很有名的大畫家,備受大家的讚譽,他覺得受到如此的肯定,自己要更上一層樓,就想創作一幅尊貴的佛陀畫像。但佛陀沒留下真實形象,因此他花很多年的時間,慎重尋找一位模特兒,最後才查找到一位長得輪廓分明,看來非常莊嚴的年輕人,畫家覺得這就是他想表達的聖人形象。

於是他重金聘請這位年輕人當模特兒,這幅畫完成後展出時,的確震撼了藝術界。大家都很讚歎,畫家的名氣更是轟動一時。過一段時間後,畫家又想:如何讓佛像顯得更完美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將至美與至醜進行比較;佛是最莊嚴的,而惡魔是最醜陋,那麼是不是也該畫一幅最醜陋的惡魔像?

所以,他開始尋找一位長得很醜惡的人,要畫人間最凶惡、讓人看了後會心驚肉跳的邪惡形象,最後他在監獄中查到一名死刑犯。當畫家快要畫完的時候,這名死刑犯忍不住哭了出來,說:“幾年前,我也當你的模特兒,那時你畫的是佛像;幾年後你畫惡魔,竟然也選中我。”

這位畫家聽了,整個人愣住了,他說:“怎麼會這樣啊?你以前讓人看起來很喜歡,為什麼會落得今天如此的地步?”死刑犯就告訴他:“那時你畫完之後給我很多錢,我就去吃喝玩樂,甚至沾染了不好的習慣。吸毒、賭博,錢花完了就搶劫、殺人,做了種種罪孽,才落得今天的下場。”這位畫家聽了,心裏感慨萬千,也為這位年輕人深感惋惜。[點 評]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相由心生。當時這位年輕人的心很清淨,無私無欲,沒有迷失,所以能成為畫佛像的模特兒;後來因為有了錢而迷失,踏入陷阱後,再也不能自拔,所以做盡壞事,變成了惡魔的形象,多可怕啊!佛由心造,惡魔地獄也是由心造成的。

其實每個人本性都沒有差別,所謂“人之初,性本善”。人一生下來本就具有純真的愛心,隻是被後天的欲念所汙染了,變成爭權奪利、事事計較,或因一時糊塗,而一步踏錯就步步皆錯。然而,在這茫茫塵世中,又有幾個人的心不曾被那些私欲私念所沾染呢?

也許我們的善舉並不能讓我們的外表變得漂亮,但是惡習卻能讓我們變得醜陋。我們的心中都有美的存在,相信美的人就會越來越美,而不相信美的人則會離美越來越遠。

15 君子有成人之美,無成人之惡

成人之美是君子的行為,成人之美方顯做人的成熟。

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隻要稍加留心,就能做到成人之美。成人之美其實是一種高超的交友藝術和領導藝術。當你滿足了別人的願望後,別人就會感激你,就像受了你的恩惠一樣,而且有知恩圖報的想法。當你為別人提供了方便,使別人得到了滿足,反過來別人也會設法為你提供方便。樂於成人之美的人總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和配合。所以成就別人也等於成就自己,推薦別人也等於推薦自己,稱讚別人也等於稱讚自己。“善待他人”就要多理解別人。當我們呼籲人與人之間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時,我們自己是否能夠尊重別人,有善意理解他人的願望呢?不要忘記,我們希望自己周圍的人多些愛護、多些同情心時,我們自己也同樣是周圍人中的一個。

那些慷慨付出、不求回報的人,往往容易獲得成功;那些自私吝嗇、斤斤計較、隻注重個人得失的人,不僅沒有人願意關心他,而且身邊沒有合作夥伴,沒有一個真正的朋友。善待他人,應該學會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學會寬容,我們的周圍便會多一分陽光的照耀,少一種陰暗的色調。善待他人,更應學會換位思考,“推己及人,人我一也;將心比心,兩心通也”,許多事情如果一味從自己出發,往往百思不得其解,陷入於山重水複之中;倘能轉而從他人身上看,常常會豁然開朗,柳暗花明。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唐朝有一個叫謝原的人,善作歌詞,所作的歌詞在民間流傳甚廣。有一年春天,謝原到張穆王家做客,張穆王親自接待他。飲酒暢談之餘,張穆王讓自己的小妾談氏在簾子後麵動情地彈唱。謝原仔細一聽,談氏唱的正是自己所作的一首竹枝詞。張穆王見謝原聽得十分出神,幹脆叫談氏出來拜見。談氏長得非常漂亮,她接著又把謝原所作的歌詞都唱了一遍。謝原十分高興,猶如遇到了知音,對談氏產生了愛慕之情。他站起來說:“承蒙夫人的厚愛,在下感激不盡,隻不過夫人所唱的是在下的粗淺之作。我應該重作幾首好詞,以備府上之需。”次日,謝原即奉上新詞八首,談氏把它們一一譜曲彈唱,兩人配合得十分默契。這樣一來,謝原和談氏你來我往,日久生情,終於有一天,謝原向談氏表白了。談氏雖然心裏歡喜,但自知是張穆王的小妾,身不由己。於是,謝原親自去拜見張穆王,請求張穆王成全。

照理說,世上哪位王爺遇到這樣的事情都會大發雷霆,但張穆王卻哈哈大笑起來:“其實我早有此意了。雖然我也喜歡她,但你們兩個是天生的一對啊。一個作詞,一個譜曲,一個吹拉,一個彈唱,你說,這不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嗎?”

謝原沒有想到張穆王如此大度。後來為報答張穆王,謝原把此事做成詞,談氏把它譜成曲,四處傳唱。張穆王成人之美的美名馬上傳播開來,很多有識之士都來投靠他。[點 評]

成人之美是孔子所提倡的一條重要的為人原則。 成人之美是一種氣度,一種胸懷。當我們成就別人的時候,別人也會成就我們。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就是這個道理。

生活就像山穀回聲,你付出什麼,就得到什麼;你耕種什麼,就收獲什麼。幫助別人就是強大自己,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別人得到的並非是你自己失去的。在一些人的固有的思維模式中,一直認為要幫助別人,自己就要有所犧牲;別人得到了,自己就一定會失去。比如你幫助別人提了東西,你就浪費自己的體力,耽誤自己的時間。其實很多時候幫助別人,並不就意味著自己吃虧。如果你幫助其他人獲得他們需要的東西,你也因此而得到想要的東西,而且你幫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