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道德經 人生務必遵循的25個辯證法則28(2 / 3)

⑥勤奮:不要浪費時間,永遠做有意義的事情,一直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

⑦真誠:不做虛偽欺詐的事情,做事要以誠摯、正義為出發點,如果你要發表見解,必須有根有據。

⑧正義:不做任何傷害或忽略別人利益的事情。

⑨平和:避免極端的態度,克製對別人的怨恨情緒,尤其要克製衝動。

⑩整潔:不能忍受身體、衣服或住宅的不清潔。

鎮靜:遇事不要慌亂,不管是普通的瑣碎小事還是不可避免的偶然突發事件。

貞潔:絕不做任何幹擾自己或別人安靜生活的事,也不要做任何有損於自己和別人名譽的事情。

謙遜:向耶穌和蘇格拉底學習。又能夠抵擋得住享樂和金錢的誘惑,不要有不勞而獲的想法。[點 評]

富蘭克林的辦法,您不妨試試。長此以往,你會終生快樂,良心是永恒的聖誕節。

道德並沒有一個唯一的標準,德的前提就是幫助他人,利人利己。

社會如果沒有道德的話就會滅亡,個人的生存也就失去了價值。真正有德的人懂得如何讓自己的品德給他人帶來幸福,給自己帶來尊敬和成功。

3德的境界

對別人高尚,別人對你一定高尚嗎?不一定,因為有些人將你的“高尚”當作理所應當,而不是懷著感激之心。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現在路邊的乞丐很多,有的人說要對乞丐視而不見,因為他們就是靠著別人的施舍而生活,這滋生了很多人不勞而獲的心理,因此有一些人將乞丐當作了職業。也有人說,假若人人冷漠,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乞丐,又該如何解決困境?難道真的像曹操所說“寧讓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般極端?

李勉是唐代宗、德宗年間的宗室賢相,唐《國史補》記載李勉做開封尹時,抓了個江洋大盜,犯人被審問時哀求李勉,李勉見他氣度不俗就放了他。數年後李勉卸任去河北旅遊,到某縣發現當年這個囚犯成了當地的縣令,於是拜訪。縣令激動萬分,一連十天陪吃陪住,十天後回家對妻子講:“恩公曾救我性命,我該如何報答?”妻子說:“給他一千匹絹行嗎?”縣令說:“怕是不夠。”妻子又說:“那二千匹夠麼?”縣令說:“還是不夠。”妻子說:“既是如此,那幹脆殺了。”縣令於是心動,決定動手,他家裏的一名仆人心中不忍,跑去告訴李勉。李勉立即乘馬逃走。馳到半夜,已行了百餘裏,來到渡口的宿店。店主人道:“ 此間多猛獸,客官何敢夜行?”李勉便將情由告知,還沒說完,梁上忽然有人俯視,大聲道:“我幾誤殺長者。”隨即消失不見。天還沒亮,那梁上人就帶著縣令夫妻的首級來送給李勉。[點 評]

這同樣是一個忘恩負義的故事,所幸的是前來殺李勉的人獲知了真相,而殺了縣令夫妻。

在物欲橫流的年代,農夫和蛇、李勉和江洋大盜的故事不乏其例。因此,許多人在當一個“爛好人”,對任何人都大發善心時,當遭遇背叛和不知感恩的人時,他就將“善心”統統收起來,也開始變得冷漠。

我們對道德的理解都是基於書本,但是一個人隻遵循書本上關於道德的教條,就會變得迂腐。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春秋時期,宋襄公借幫助齊孝公即位,將齊國變成臣屬國。他又想和楚國聯盟,去壓服小國。他把這個主張告訴了大臣們,公子目夷不讚成這麼辦。他認為宋國是個小國,想要當盟主,不

會有什麼好處。但是宋襄公執意去做,他邀請楚成王和齊孝公先在宋國開個會,商議會合諸侯訂立盟約的事。楚成王、齊孝公都同意,決定當年(公元前639年)七月約各國諸侯在宋國盂(今河南睢縣西北)地開會。當宋襄公如期赴約時,公子目夷說:“萬一楚君不懷好意,可怎麼辦?主公還得多帶些兵馬去。” 宋襄公說:“那不行,我們為了不再打仗才開會,怎麼自己倒帶兵馬去呢?” 公子目夷說服不了他,隻好空著手跟著去。 果然,在開大會的時候,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當盟主,爭鬧起來。楚國的勢力大,依附楚國的諸侯多。宋襄公最後被楚國扣押起來,後來經過魯國和齊國的調解,讓楚成王做了盟主,才把宋襄公放了回去。 宋襄公回去後,心中憤怒,而其臨近的鄭國國君也跟楚成王一起反對他,更加使他惱恨。宋襄公為了出這口氣,決定先征伐鄭國。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成王派大將帶領大隊人馬直接去打宋國。宋襄公沒提防這一著,連忙趕回來。宋軍在泓水(在河南柘城西北)的南岸,駐紮下來。 兩軍隔岸對陣以後,楚軍開始渡過泓水,進攻宋軍。公子目夷對襄公進言說:“楚國仗著他們人多兵強,白天渡河,不把咱們放在眼裏。咱們趁他們還沒渡完的時候,迎頭打過去,一定能打個勝仗。” 宋襄公說:“不行!咱們是講仁義的國家。敵人渡河還沒有結束,咱們就打過去,還算什麼仁義呢?” 說著說著,全部楚軍已經渡河上岸,正在亂哄哄地排隊擺陣勢。公子目夷心裏著急,又對宋襄公說:“這會兒可不能再等了!趁他們還沒擺好陣勢,咱們趕快打過去,還能抵擋一陣。要是再不動手,就來不及了。” 宋襄公責備他說:“你太不講仁義了!人家隊伍都沒有排好,怎麼可以打呢。” 不多工夫,楚國的兵馬已經擺好陣勢。一陣戰鼓響,楚軍像大壩決口那樣,嘩啦啦地直衝過來。宋國軍隊哪兒擋得住,紛紛敗下陣來。 宋襄公指手畫腳,還想抵抗,可是大腿上已經中了一箭。還虧得宋國的將軍帶著一部分兵馬,拚著命保護宋襄公逃跑,總算保住了他的命。宋襄公逃回國都商丘,宋國人議論紛紛,都埋怨他不該跟楚國人打仗,更不該那麼打法。公子目夷把大家的議論告訴宋襄公。宋襄公揉著受傷的大腿,說:“依我說,講仁義的人就應該這樣打仗。比如說,見到已經受了傷的人,就別再去傷害他;對頭發花白的人,就不能捉他當俘虜。”公子目夷真的耐不住了,他氣憤地說:“打仗就為了打勝敵人。如果怕傷害敵人,那還不如不打;如果碰到頭發花白的人就不抓,那就幹脆讓人家把自己抓走。” 宋襄公受了重傷,過了一年死了。臨死時,他囑咐太子說:“楚國是我們的仇人,要報這個仇。我看晉國(都城在今山西翼城東南)的公子重耳是個有誌氣的人,將來一定是個霸主。你有困難的時候,找他準沒錯。”[點 評]

宋襄公的“仁”後來被人恥笑為“宋襄之仁”,宋襄公因為太過講“仁義”,講“道德”,結果慘敗。他信守的“仁義禮智信”,讓他的思想僵化,認為人人都講仁義,有道德。殊不知,正是這些死板的“道德思想”讓他慘敗。

但是宋襄公的仁義品德真的讓他沒有任何收獲嗎?不是,在周襄王十五年(公元前637年),晉國的公子重耳,在宋國的鄰國曹國受到侮辱,來到宋國,宋襄公根據仁義的道理款待了重耳,宋國剛戰敗,國家貧窮,但仍送出了20乘車的大禮。這對重耳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這個仁義的舉動為他死後5年化免了一場亡國之災。5年後又是楚攻宋,晉國出兵救宋,在城濮打得不講信用的楚國幾代不敢正視中原。

4謙虛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謙虛的人,常能看到別人的長處,驕傲的人,隻能看到別人的短處。

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曾經說過:“謙虛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古人雲:“滿招損,謙受益”。忠告世人要虛懷若穀,對待別人和事情不能驕狂,否則就會讓周遭的人厭煩。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杜拉斯是法國著名作家,同時她也是積極的參政者。1943年,她參與了一個反維護希特勒政權的集會。集會觸痛了當時政府的軟肋,所有參與活動的人,都受到警方的追捕,杜拉斯也準備到小城格勒諾布爾暫避。

火車包廂裏還坐著三個人,一對母女和一個男人。男人叫布拉瑟,是當時法國的一個演員,他一眼就認出了杜拉斯。

布拉瑟曾在報紙上抨擊過杜拉斯的新作《無恥之徒》,說小說裏充斥著恐懼和欲望,是對孩子神聖心靈的褻瀆。在包廂裏,布拉瑟仍不依不饒,大聲闡明自己的觀點,並對杜拉斯提出建議,希望她能改進。

杜拉斯並沒有生氣,微笑著說:“很高興您能仔細讀完這本小說,我還以為沒有人想看它呢。”說完,對麵的孩子笑了起來。杜拉斯說這是她獨立完成的第二部小說,以後會繼續寫下去,希望布拉瑟先生能堅持給出中肯的意見。

杜拉斯的話,讓布拉瑟對她刮目相看,他曾以為杜拉斯隻是個愛出風頭的姑娘。於是,一改以前看不起她的態度,兩人一見如故,在包廂裏談著見聞。

突然,兩個軍官衝進了包廂,要查看他們的身份證明,布拉瑟起身和軍官寒暄,有個軍官表示很喜歡他的表演,另一個軍官似乎認出了杜拉斯,朝她望去。

“先生,這是我太太,請允許我介紹一下。”布拉瑟摟著杜拉斯朝軍官說,兩個軍官猶豫了一會兒出去了,布拉瑟以法國人特有的浪漫幫杜拉斯渡過了困境。[點 評]

有真才實學的人往往虛懷若穀,肯接受別人的批評;而不學無術的人常常自以為是。睿智聰穎的人會在別人的批評中尋找出口,愚蠢的人則在批評聲中怨天尤人。杜拉斯的謙虛謹慎贏得了別人的尊重,處於困境時得到了別人的幫助。

在我們的工作中,任何人都不喜歡驕傲自大的人,這種人在與他人合作中也不會被大家認可。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在某個方麵比其他人強,但你更應該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他人的強項上,隻有這樣,你才能看到自己的膚淺和無知。因為團隊中的任何一位成員,都可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所以你必須保持足夠的謙虛。謙虛會讓你看到自己的短處,這種壓力會促使你在團隊中不斷地進步。

其實,人和人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就像一句諺語中說的那樣:“光滑的瓷器來自泥土,一旦破碎就歸於泥土。”再高的學曆也隻代表過去,而隻有學習力才能代表將來。尊重有經驗的人,才能少走彎路。一個好的團隊,也應該是學習型的團隊。

正如一個人初到一個新的單位,沒有方向是很正常的,但要學會尊重同事,虛心求教。剛到公司,所有的工作對你來說都是陌生的,因此多向同事求教是進步快的方式。要有一種從零做起的心態,放下架子,尊重同事,不論對方年齡大小,隻要比你先來公司,都是你的老師,你隻有虛心請教,不斷學習加上埋頭苦幹。

謙虛可以使你永遠把自己置於學習的地位,並有助於發現他人的優點。但是,謙虛絕不是通常意義的客套與虛偽,也不是遇到工作時的退縮與推諉,更不是所謂的韜光養晦,深藏不露。如果公司需要你發揮自己的能力,並且你也有這樣的能力,你必須知難而進,當仁不讓,決不能把謙虛作為推卸責任的借口。

謙虛的人恪守的是一種平衡的關係,即讓周圍的人在對自己的認識上達到一種平衡的心理,不讓別人產生自卑或失落。非但如此,謙虛有時更能讓別人獲得希望得到的優越感。因此,謙虛的人比別人不容易受到排擠,能較容易地被社會所認同和接受。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退步。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發明家愛迪生有過一千多項改變人們生活的發明,被稱為“發明大王”和“一代英雄”。但是在他晚年時期,由於越來越驕傲自恃,使得他在自己最自豪的領域裏犯了大錯誤。他固執地堅決反對交流輸電,一味堅持直流輸電,結果導致慘敗,原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公司不得不改為“通用電器公司”,而實際上發展、運用交流輸電的威斯汀豪公司至今保留著。

有許多的錯誤是在無知中產生的,但也有許多的錯誤是在驕傲時產生的,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評判的天平就會失衡。所以即使取得一定的成績,也不應該沾沾自喜。

成功總會讓人們心中充滿巨大的喜悅,以至於一段時間的欣喜若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因為自己的成功一直欣喜若狂,人們就會說他是個瘋子。他所表現出來的驕傲和得意,也隻會讓人們厭煩。

如果為自己成功得意隻是一個優勝者良好的心態,而且能夠從此更加勇敢向前,這當然是一種健康積極的心態。在這種心態下,能夠不斷地取得成功。但是一般來說,不謙虛的人很難將自己的感覺把握在這個境界,他隻會認為天外無天,變成坐井觀天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