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德與才在品德與才能二者之中,任你選擇一種,你選擇哪一種?德與才的辨析,曆經幾千年不衰,它是有關靈魂深處的探討。在當今社會,越來越重視才能的同時,你是否意識到,德才相比,德永遠重於才,居於首位;德才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用人要德才兼備。
1 良好的品德比才能更重要
道德和才能就像是樹幹和樹葉,道德是樹幹,才能是樹葉,樹幹需要樹葉來顯示盎然的生命,樹葉要靠樹幹才能生存下去。
有德比有才重要,還是有才比有德重要?人們對這個話題的爭論從來沒有終止過。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是才能第一,還是品德第一?
在中國人看來,“學會做人”很重要,即一個人的修養道德很重要。人不學做人,便與禽獸無異。清朝《拙翁庸語》說:自己肯做人,便是個人;自己不肯做人,便不是個人。自己是個人,別人也把你當個人,自己不是人,別人也就不把你當作人。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古人的眼中,一個人是人還是不是人,都與這個人的品德、行為處事有關。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陽虎的學生在天下為官的,比比皆是。可是有一次陽虎在衛國卻遭到官府通緝,他四處逃避,最後逃到北方的晉國,投奔到趙簡子門下。
見陽虎喪魂落魄的樣子,趙簡子問他說:“你怎麼變成這樣子呢?”
陽虎傷心地說:“從今以後,我發誓再也不培養人了。”
趙簡子問:“這是為什麼呢?”
陽虎懊喪地說:“許多年來,我辛辛苦苦地培養了那麼多人才,當朝大臣中,經我培養的人已超過半數;地方官吏中,經我培養的人也超過半數;那些鎮守邊關的將士中,經我培養的同樣超過半數。可是沒想到,這些由我親手培養出來的人,在朝廷做大臣的,離間我和君王的關係;做地方官吏的,無中生有地在百姓中敗壞我的名聲;更有甚者,那些領兵守境的,竟親自帶兵來追捕我。想起來真讓人寒心哪!”
趙簡子聽了,深有感觸。他對陽虎說:“隻有品德好的人,才會知恩圖報;那些品質差的人,他們是不會這麼做的。你當初在培養他們的時候,沒有注意挑選品德好的加以培養,才落得今天這個結果。比方說,如果栽培的是桃李,那麼,除了夏天你可以在它的樹陰下乘涼休息外,秋天還可以收獲那鮮美的果實;如果你種下的是蒺藜呢,不僅夏天乘不了涼,到秋天你也隻能收到紮手的刺。在我看來,你所栽種的,都是些蒺藜呀!所以你應記住這個教訓,在培養人才之前就要對他們進行選擇,否則等到培養完了再去選擇,就已經晚了。”
陽虎聽了趙簡子一番話,點頭稱是。 [點 評]
這個故事給人的啟示就是,人品比才能更重要,在選擇培養人才時,應該先判明人品的優劣。
德,是一個人或社會好的內在的品格和價值觀。老子說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老子的話將中國幾千年來“德”的內涵解釋得十分透徹。即,對我好的,我友善對待,對我不好的,我也友善對待;這樣,就可以獲得善良的結果了。對於講誠信的人,需要講誠信;對於不怎麼講誠信的人,同樣要以誠信待之,這樣,就能樹立誠信的風氣了。
然而,在現實的社會中,像“東郭先生和狼”的事情也不在少數。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晉國大夫趙簡子率領眾隨從到中山去打獵,途中遇見一隻像人一樣直立的狼狂叫著擋住了去路。趙簡子立即拉弓搭箭,隻聽得弦響狼嚎,飛箭射穿了狼的前腿。那狼中箭不死、落荒而逃,使趙簡子非常惱怒。他駕起獵車窮追不舍,車馬揚起的塵土遮天蔽日。
這時候,東郭先生正站在馱著一大袋書簡的毛驢旁邊向四處張望。原來,他前往中山國求官,走到這裏迷了路。正當他麵對岔路猶豫不決的時候,突然躥出了一隻狼。那狼哀憐地對他說:“現在我遇難了,請趕快把我藏進您的那條口袋吧!如果我能夠活命,今後一定會報答您。”
東郭先生看見趙簡子的人馬卷起的塵煙越來越近,惶恐地說:“我隱藏世卿追殺的狼,豈不是要觸怒權貴?然而墨家兼愛的宗旨不容我見死不救,那麼你就往口袋裏躲吧!”說著他便拿出書簡,騰空口袋,往袋中裝狼。他既怕狼的腳爪踩著狼頷下的垂肉,又怕狼的身子壓住了狼的尾巴,裝來裝去三次都沒有成功。危急之下,狼蜷曲起身軀,把頭低彎到尾巴上,懇求東郭先生先綁好它的四隻腳再裝。這一次很順利。東郭先生把裝狼的袋子馱到驢背上,退縮到路旁。不一會兒,趙簡子來到東郭先生跟前,但是沒有從他那裏打聽到狼的去向,因此憤怒地斬斷了車轅,並威脅說:“誰敢知情不報,下場就跟這車轅一樣!”東郭先生匍匐在地上說:“雖說我是個蠢人,但還認得狼。人常說岔道多了連馴服的羊也會走失。而這中山的岔道把我都搞迷了路,更何況一隻不馴的狼呢?”趙簡子聽了這話,調轉車頭走了。
當人喚馬嘶的聲音遠去之後,狼在口袋裏說:“多謝先生救了我。請放我出來,受我一拜吧!”可是狼一出袋子卻改口說:“剛才虧你救我,使我大難不死。現在我餓得要死,你為什麼不把身軀送給我吃,將我救到底呢?”說著,它就張牙舞爪地向東郭先生撲去。東郭先生慌忙躲閃,圍著毛驢兜圈子與狼周旋起來。
太陽快下山的時候,東郭先生怕天黑遇到狼群,於是對狼說:“我們還是按民間的規矩辦吧!如果有三位老人說你應該吃我,我就讓你吃。”狼高興地答應了。但前麵沒有行人,於是狼逼他去問杏樹。老杏樹說:“種樹人隻費一顆杏核種我,20年來他一家人吃我的果實、賣我的果實,享夠了財利。盡管我貢獻很大,到老了,卻要被他賣到木匠鋪換錢。你對狼恩德不重,它為什麼不能吃你呢?”狼正要撲向東郭先生,這時正好又看見了一頭母牛,於是又逼東郭先生去問牛。那牛說:“當初我被老農用一把刀換回。他用我拉車幫套、犁田耕地,養活了全家人。現在我老了,他卻想殺我,從我的皮肉筋骨中獲利。你對狼恩德不重,它為什麼不能吃你呢?”狼聽了又囂張起來。
這時來了一位拄著藜杖的老人。東郭先生急忙請老人主持公道。老人聽了事情的經過,歎息著用藜杖敲狼說:“你不是知道虎狼也講父子之情嗎?為什麼還背叛對你有恩德的人呢?”狼狡辯地說:“他用繩子捆綁我的手腳,用詩書壓住我的身軀,分明是想把我悶死在不透氣的口袋裏,我為什麼不該吃掉這種人呢?”老人說:“你們各說各有理,我難以裁決。俗話說‘眼見為實’。如果你能讓東郭先生再把你往口袋裏裝一次,我就可以依據他謀害你的事實為你作證,這樣你豈不有了吃他的充分理由?”狼高興地聽從了老人的勸說,然而卻沒有想到在束手就縛、落入袋中之後,等待它的是老人和東郭先生的利劍。 [點 評]
東郭先生把“兼愛”施於惡狼身上,因而險遭厄運。在現實的人際關係中,“東郭先生”不少,“狼”也不少。“東郭先生”們擁有高尚的人格,但在幫助“狼”後,卻被“狼”反咬一口
。
有人說“狼”固然可恨,但它很有智慧,利用東郭先生的同情逃過獵人的捕殺,將絕境變成“利”境,原本控製“狼”生死的“東郭先生”卻由優勢變成了劣勢,變成了“狼”的砧板魚肉。後來的故事中東郭先生被救,狼被打死,但在現實社會中,有幾個“東郭先生”有這樣的好運?所以,一些人認為,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人寧肯做“狼”,也不應該做“東郭先生”。
這反映出時下一些人的偏見——才能比品德更重要。實際生活中確有這樣的現象,在同等的選拔機會麵前,有才能的人比有品德的人的晉升機會更高。人格優秀的人雖然道德高尚,兢兢業業,老實本分,但是他們給企業帶來的效益就不如有能力的人帶來的效益高。
在古代鬥爭形勢變幻莫測的情況下,必須依靠人的特別才能方能夠使己方在鬥爭中勝出,統治者一般以人的才能為主要條件進行任用,而對其德的要求則次之。如春秋時期的魯國與齊國之戰:魯國處於明顯的劣勢,它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使用具有出眾能力的軍事人才,因此,它選用了“殺妻求將”的吳起。吳起兼具軍事戰略家和戰術家的才能,德行卻很差;再如漢高祖劉邦,與項羽鬥爭的初期,各方麵都處於下風,形勢極其不利,此時他不但需要經濟方麵的人才,更需要軍事和謀略上的人才。於是他義無反顧地啟用了有“盜嫂”惡名的陳平充當謀士,陳平果然有很多奇計妙招對劉邦有很大的幫助;劉邦還堅決拜韓信為大將,而對韓信遊手好閑的流浪漢出身的汙點並不理會。
後來三國時期的曹操,鑒於鬥爭形勢的需要,高舉“唯才是舉”的大旗,他的用人哲學是:“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哪怕“負侮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才,也都網羅過來為已所用,這種唯才是舉的本領即使在今天也是不多見的。
然而,“唯才是舉”有其曆史限製,那是戰場搏殺,不是你生就是我死的環境所逼。如今,我們是在和平的環境下,是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假若在工作生活中都以才能論人生,那麼人與人之間就不存在任何友善和信任,人人都削尖腦袋獲得自己的利益,卻不管別人生死,這樣的人和禽獸有什麼分別?無論在何時,我們內心都渴望著結識品德優秀的人,也期望自己人格優秀。有人格的人才會被我們信任。而我們的上司也多願意選擇既能在品格上被信任又有才能的人。雖然有才但無德,始終讓他身旁的人心存恐懼,害怕有一日會被人從後麵插上一刀。所以,當一個公司招聘員工時,如果有兩個人應征一個職位,他們更重視有道德的人,因為沒有人想引“狼”入室,即使這隻狼是多麼的聰明,它也是讓人害怕的狼。
所以有良好道德的人比有才更重要。做人需要一生的時間,而做事卻每次都不相同。從我們的一生來講,做人是根本,做事是表現,你有什麼樣的人格,就會做出什麼樣的事情。而在生活工作中,你的道德決定了你的人際關係。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個人的品質怎樣,從他周圍的朋友就可以看得出來。
2以德立身,澤己及人
做人要有道德,道德是成就事業的第一步,沒有道德,就沒有完善的自我。在社會上,德更是你為人處事的“通行證”。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很難結識真正的朋友,獲得成功的事業。這樣的人也很難有人願意與他們長期合作,害怕他們過河拆橋;這樣的人在家庭中也極有可能做出不道德的事情,給家庭成員造成痛苦,他們甚至還可能會因為貪圖某種利益,鋌而走險,最後落入法網。
要想走向成功,就必須以德立身,這樣才能獲得精神和外在的巨大力量。以德立身貫穿於人生,是一個人做人最根本的原則。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道德
有著不同的內涵,不同的人體驗和經曆的道德修養也不一樣,但“以德立身”是始終不變的,它對我們的人生所起到的支撐作用也是不變的。
其實,道德沒有統一的標準,德的前提就是盡量幫助別人,做有利於自己和他人的事,而不損人利己。這看似無“心眼”可言,實是做人最長久的“心眼”。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富蘭克林是8世紀美國最偉大的科學家,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航海家。他一生最真實的寫照是他自己所說過的一句話“誠實和勤勉,應該成為你永久的伴侶。”但是富蘭克林早年的性格非常乖戾,無法與人合作,做事經常碰壁。
為此,他自己定製了13條行為規範,並嚴格執行,很快,他就走上了一條通向成功的道路:
①節製:飲食要適量,不能因為飲酒而誤事。
②緘默:不說別人的壞話,不講自己的不利,避免浪費時間的瑣碎閑談。
③秩序:生活要安排得有順序,每天的工作都排列出時間表,辦公桌上永遠不淩亂。
④決心要做的事情必須下決心去做,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改變初衷。
⑤節約:除非是對別人或是對自己有特殊的好處,否則不要亂花錢,不要養成浪費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