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滿得意的人常常無法擺正自己的位置,他們常常認為自己站在一個無人匹敵的位置上,當他們猛然清醒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所站的並不是高處,甚至是低處。
當你驕傲的時候,如果你可以看到自己的劣勢,從而走出驕傲的光環,你會發現,原來自己要走的路還很長。
謙虛其實是一種心境,待人謙虛能得到更多的朋友;謙虛是一種修養,謙虛的人會得到比別人更多的機會;謙虛是一種幸福,是對人生的一種透悟;謙虛是一種智慧,懂得運用謙虛的人將贏得更多的成功。在我們的人生路上保持謙和的態度,將幫你贏得良好的人際關係,贏得成功。
但是不是遇到什麼事情都要謙虛,過度的謙虛隻會是過度的虛偽。在平時,以真誠的謙虛待人,博得大家的好感,為自己事業的騰飛奠定基礎,一旦機會來臨,就能利用謙虛所帶來的機遇和名望,一蹴而就,達到目的。
5幫助別人就是成就自己
如果你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留給人們的都是些美好的東西——鮮花、思想以及對你的非常美好的回憶——那你的生活將會輕鬆而愉快。那時你就會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這種感覺使你成為一個心靈豐富的人。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在一場激烈的戰鬥中,上尉忽然發現一架敵機向陣地俯衝下來。照常理,發現敵機俯衝時要毫不猶豫地臥倒。可上尉並沒有立刻臥倒,他發現離他四五米遠處有一個小戰士還站在哪兒。他顧不上多想 ,一個魚躍飛身將小戰士緊緊地壓在了身下。此時一聲巨響,飛濺起來的泥土紛紛落在他們的身上。上尉拍拍身上的塵土,回頭一看,頓時驚呆了:剛才自己所處的那個位置被炸成了一個大坑。[點 評]
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會遇到各種困難,但是我們是否知道,在前進的路上,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有時恰恰是為自己鋪路?
在日常生活中,小到一張紙和一支筆,大到與朋友、同事、領導相處,難免有人需要別人的幫助。在別人處於困難的時候,如果我們能主動幫助他們,得到的可能不僅僅是感謝的話,更有可能得到他人的信任,進而增進相互之間的了解,拉近彼此的情感,生活才能開心,工作才能順心。
熱心幫助別人,結果常常是雙方受益。不願給別人提供服務的人,別人也不願給你提供方便。人們的不幸往往就在於,不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想不到去幫助別人,然而一旦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才想起應該還先去幫助別人一把,可是那時已經晚了。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一個人和上帝討論什麼是天堂和地獄,上帝便讓他看了兩個場景。一個是一群人圍著一大鍋肉湯的房間。每個人都看起來營養不良、絕望而饑餓。每一個人都拿著一隻可以夠到鍋的湯匙,但湯匙的柄比他們的手臂長,無法將食物送進嘴裏,他們看起來十分的痛苦。他們又來到另一個房間,同樣的一鍋肉湯和一群饑餓的人們,還有一把和第一個房間裏同樣長的勺子。但是這裏的人們卻很快樂,因為他們相互用自己的湯匙舀肉去喂對方。[點 評]
這就是天堂與地獄的差別,因為自私,而不肯去幫助別人,不肯為別人犧牲即使是很微小的利益,結果是害人害己,讓自己失去得更多。其實,隻要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一隻援手,那麼你在陷入危機的時候也會得到別人的幫助。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當你在為別人付出的時候,本身也會體驗到快樂,因為付出本來就是一種快樂。在為別人付出愛心的時候,你就在為別人的心中種下了一片希望,總有一天你會看到那希望變成累累的果實回饋給你。
有人說,幫助別人成功,是追求自己成功最保險的方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幫助他人,一個能夠為別人付出時間和心力的人,才是真正富足的人。
成功從來沒有固定的模式,幸運也不會自己來光顧你,隻有靠自己去尋找和爭取。有的時候,在給別人幫助的同時,其實也是在為自己創造最好的成功機會。
總的來說,幫助別人就是:利人利己的事大膽去做;利人損己的事量力去做;損人利己的事絕對不能做;損人損己更不能去做。
6有德無才是君子,有才無德是小人,有德有才是聖人,無德無才是蠢人
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學問有本領,也無甚用處。並且,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為非作惡的環影響就愈大。
宋北時期,司馬光鑒於曆史上的用人實踐,在《資治通鑒》中係統地分析了曆代用人的特點後,得出了較為理性的認識,使德與才的辨析上升到理論的層麵。司馬光的觀點可以概括成一句話:有德無才是君子,有才無德是小人,有德有才是聖人,無德無才是蠢人。這個信條在當今社會依然受用,“德才兼備”依然是人們追求的目標。
有德有才、有德無才、有才無德、無德無才,這四種人究竟都代表著什麼呢?
有德有才的人,他既有能為社會和他人做貢獻的優秀品德,又具有為社會和他人做貢獻的才華。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對於他自己,還是社會,所取得的收益都是最大的。
有德無才的人,雖然有高尚的品德,但是才能平庸。他們有辦好事的願望,但是能力有限,所產生的效益自然不如德才兼備的人,往往是好心辦不了好事。
有才無德的人,這樣的人既有做壞事的打算,同時還有做壞事的能力,由於其能力強,手腕高,做了壞事也就不容易被人發現,所以說有才無德是小人。
無才無德的人,想做壞事,但是才能有限,做壞事的手段不高明。想做有道德的事情,卻又沒有能力,他們隻能在人生機遇的天平上,左搖右晃。
這幾種情況也恰恰驗證了司馬光的話:挑選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聖人、君子而委任,與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有一個少女,在一個2米高的圍牆內正被幾個壞人圍住。假設:德表示救少女的表現;才表示具有跳過2米高圍牆的本領及高超的武功。這時,路過一個人:A有德有才,他會成功救下少女免遭壞人欺負;B有德無才,他想救少女,但自己無能為力,不過,這時他會想辦法找別人來救;C無德無才,他也想跳進圍牆幹壞事,但由於能力有限,跳不進圈子,隻能幹著急,不過,這時他的行為可能會引起別人的懷疑,從而為別人救少女提供間接條件;D無德有才,他本人也是幹壞事的,而且有能力跳進圈子和幾個壞人一同幹壞事。四種情況中,第四種情況對社會、對別人來說造成的危害最大。[點 評]
這也說明:在選用人才時,德是最根本的。人們對一個人的評價,是基於品德的。也就是說,這個人即使擁有再高的才能,沒有品德,也不是“好人”。對一個人而言,德是靈魂,是向導;才是能力,是工具。如何選擇,還需要仔細分析。
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春秋戰國,諸侯兼並,那是一個“禮崩樂壞”靠拚實力的無義戰年代,“戎事以殺敵為禮”,不是講德行的年代。趙國相對於秦,屬於小國弱國。藺相如作為弱國之相小國之使,在政治環境非常不利的情況下,還能講究個人德行,施展個人才幹,躋身於名相行列,顯露出個人鋒芒。可見,人才的成長,是需要德行的。 其實,才能與德行的使用,則必須視情勢而定。
縱觀中國曆史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有德無才、有才無德、德才兼備的人都曾在特定的曆史環境中被使用過。
有才無德是小人,那麼當年曹操為何“唯才是舉”。大膽用那些有才無德的“小人”呢?曹操“唯才是舉”也是有曆史原因的。亂世中爭奪人才,搶占資源,這是一種特殊時期的特殊策略。不過這種 “唯才是舉”的策略還需要輔之以超強的駕馭管理各類人才的能力和機製,所謂 “以道禦之”。同樣是人才眾多,在曹操則是優勢,在袁紹則是禍患。到了曹氏集團的後期,奸賢並進的複雜局麵逐漸失控。
曹操也並未真的 “唯才是舉”。可駕馭、可用之人則舉;不可駕馭、不可用之人則殺之。孔融因觸犯而被殺,楊修因不遜而受害,荀彧以忠漢而遇難,這些都是很值得玩味的。
當形勢處於不大明朗的時期,或當鬥爭的形式將發生決定性的變化時,這個時候最高統治者將選擇德行突出、才能或稍差的官員出麵來穩定大局,以圖進行過渡;這個時期的典型例子就是蕭何。蕭何其人,雍容大度,善於團結人,不嫉賢妒能,他能夠力薦韓信擔當大將,讓張良陳平隨同劉邦南征北戰,自己則默默無聞地穩定大後方,為劉邦取得楚漢戰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這種時期,德行,對於人才來說是最主要的。
假如此時再繼續重用“專門人才”,就會造成人心渙散、混亂的局麵,不利於形勢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劉邦很快就以各種借口清洗了韓信等人,而繼續重用蕭何。
而當政治經濟處於大好形勢時,統治者需要的理想官員必須同時具備既能夠繼續穩定大好局麵又有一定的開拓能力以推動大好形勢的發展,即所謂德才兼備的人才。此時已經可以從容地考察和培養後備人才,使其達到德才兼備的標準。但是這種人才肯定不足,而且也不必強求所有的官員都能達到這樣的高標準,可以考慮重要崗位必須保證留給德才兼備官員。其他崗位則可考慮在這樣的官員直接領導下,有針對性地選拔才能明顯、或德行突出的官吏擔當某一麵的具體工作。
這一時期的例子就不勝枚舉,凡是取得曆史正麵肯定的統治時期,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大好局麵,都不可能離開德才兼備官員的佐治。文景時期的“蕭規曹隨”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無為而治”,“無為”本身就是一種統治智慧,再說,在無為的口號下推行的惠民政策使老百姓得到了“休息養生”的巨大好處。
最合適的例子就是“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我國曆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太宗認為隻有選用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達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賢若渴,曾先後5次頒布求賢詔令,並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擴大應試的範圍和人數,以便使更多的人才顯露出來。由於唐太宗重視人才,貞觀年間湧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可謂是“人才濟濟,文武兼備”。正是這些棟梁之才,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為“貞觀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綜合上述,有德無才是君子,有才無德是小人,有德有才是聖人,無德無才是蠢人。這句話是根據特定的環境來說的,不是準則。而在現實生活中,上述四種關於德與才絕對的情況是不存在的。實際情況是,一個人要麼表現為德多才少,要麼表現為德少才多,重用有德有才之人,培養有德無才之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選擇用人就非常重要。
每一個人的思想和價值觀決定其人生態度和性格,做什麼樣的人的關鍵是你自己。隻要你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利用自己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讓才能提升,注重培養自己的品德,你也會成為德才兼備的人。因為德才兼備不是某個人天生就有的,沒有人天生就是壞人、好人或是偉人,是他們在後天的環境中,塑造的思想和性格決定的。
才能可以學習,你不聰明,但是起碼你知道努力,你的才能就會提高。你要明白才能是什麼,才能就是知識加經驗。天才不是天生的才子,而是他們比任何人都努力,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他們付出的是常人的幾倍,才贏得了天才之名。而品德也不是從出生時就打上壞或者好的印章,有許多人在學校是好學生,但沒有人敢說,他一輩子都會是個好人;相反,一個小孩有些調皮,也不能說他長大以後,品德會很壞。不要認為品德隻能從小培養,一個人的道德良知從任何時候都能培養。有人曾說,一個習慣或者一個動作反複進行兩個星期,它就會變成習慣,習慣會慢慢變成思想,思想就會影響道德。所以,要想培養自己的品德,就要注意自己的習慣。大腦就像一台機器,也需要我們過濾有害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