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道德經 人生務必遵循的25個辯證法則27(1 / 3)

第2章生與死每天都有人出生,每天都有人死亡,生生死死,永遠不會停息。你我隻是生命音樂中的一段音符,不該懼怕死亡,因為那是無法改變的規律,但也要熱愛生命,因為那是我們的責任。

1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佛語雲:今世前生,因果循環。

然而,人並沒有前世,亦沒有轉世,隻有今世。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闡述的更是一種做人的境界。

許多人喜歡算卦,算自己前世是什麼,來世又做什麼,這有什麼意義?本不存在的前世和轉世,算出來也不過是個玩笑。如果那些算卦的可以算出自己轉世是富貴之人,今世又何必還靠著擺地攤卜卦為生,城管來了,嚇得雞飛狗跳?

清順治帝曾做詩雲:“未曾生我誰是我 ,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

這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因為生活本來就是充滿了不了解和未知,為何要對那些未知的東西恐懼呢?坦然地麵對生活,它不會如你想象中的那樣可怕。

人生在世,不過是一粒沙子,站在千百個人裏,或許就已被人淹沒。浩瀚的曆史中,人們記住的多是留下千秋偉業或輝煌人生或遺臭萬年的人,而他們隻是成千上萬的人中佼佼者或是最壞的人,大部分人都是平平淡淡地生活,平平淡淡地活著。

我們既然不能做偉人,就做個快樂幸福的自己。每一個人都有屬於她自己的幸福,在千萬個人裏或許是平淡,但對於你來說卻是人生的成功。

未曾生我誰是我,我生之時我是誰。你要明白你是誰,但是不能太注重自我,這樣的人會失去他人的友情與關愛。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如何走好人生才是重要的。

對得與失以平常心看待,要相信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對成功與失敗,多一份坦然;對名利多一分淡然……未曾生我誰是我,我生之時我是誰,並不是要你以消極的心態去看待,而是在處理自己的七情六欲時,多一分淡然,多一分平常心,讓自己的心多一分豁達。

生命的過程是漫長而短暫的。有人說眨眼便從孩童到了老年;有人說人生真長;怎麼過都過不完,有人說我要活得幸福。其實,生命不在於長短,隻在於你是否充實的度過。

我是誰,誰又是我,我將來是誰,我過去又是誰?何必那麼計較,記住生命隻有一次,坦然地麵對與接受,會讓你更幸福。

2生死的哲學關係

我們既到世上走了一遭,就得珍惜生命的價值。在某種意義上說,生要比死更難。死,隻需要一時的勇氣;生,卻需要一世的膽識。

生與死是永遠不會衰退的話題。有人重視生命,有人不重視生命;有人對死亡心存恐懼,有人卻對死亡坦然接受。

生命是可貴的,所有人都知道這一點。古語說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呢?因為有生命存在,所以我們存在。因為有生命,我們知道了鳥語花香是什麼,我們有感覺、味覺、嗅覺和知覺,有愛,有夢想,有自由。這些都是生命給我們的。但是我們也必須承受生命中的種種悲歡離合,孤獨寂寞,在人海裏掙紮喟歎人生的不易。

有的人不由得質問,我們為什麼而活? 有人說是為了愛的人,為了親人朋友愛人。我們在世界上的一步步都是因為有愛,才讓我們有活的意義。可是,漫漫人生路,你會發現原來一直是自己在走,沒有人能夠陪你到一生,即使親人,最愛的人,他們的生命,你也不能從頭陪到結束。但是隻要我們回頭,就會看到那些陪伴在我們身邊的人,有人陪著你走完這一段路又就有人接替他們的位置繼續陪我們走完一生。這就是愛,這就是我們活著的理由。

有生就有死,萬物都脫離不了這個關係,許多人對死亡有所恐懼,因為死亡代表著終結,代表著你將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可是世上不怕死的人很多,革命先烈董存瑞、黃繼光,還有許多為民族解放而犧牲的人,他們的死對社會來說代表著希望,代表著對新中國的希望。司馬遷曾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在那些戰爭紛亂的年代,死就有著特別厚重的曆史意義。回念曆史,我們深深尊敬那些敢為國家而死的人,他們早已將國家看得比生死重要,正是因為他們的犧牲,才有了後來的國泰民安。

可是現代,許多人卻因為一些很小的理由就選擇自殺,被我們所不齒。他們或許有著千百個理由,但歸根結底卻是對生命的不尊重。

我為何生,我為何死。有人說,因為活著所以我活著,我活著的全部意義,在於維持活著直到死亡。其實很多人都是這樣活著,但是有的人卻可以瀟灑地麵對,有的人又執拗,認為既然活著,就該有

意義,一定要留下一些東西讓別人記住。有的人選擇權利,有的人選擇財富,有的人選擇知識……有的人樂意負荷沉重而活,有的人則輕裝而活。

死,就是合上雙眼,心髒失去跳動,全世界對他來說再也沒有任何意義,沒有哀傷痛苦,沒有快樂幸福。即使被深埋黃土,也毫不感覺。身後的事情,就算再有智慧的人也無法知道了。

唯心主義說,我思,故我在。生與死也是這樣,活在人世,你是有血肉有生命的。離開人世,別人對你的思念雖然還存在,但你那有血肉有生命的人已經不在了。

實質上,生與死猶如“連體嬰兒”,我們根本無法將他們分開。因為我們從出生之時就開始走向死亡,因為死是蘊涵在生命之內。所有生命都是經過孕育期,然後出生、成長、衰老,最後死去。生與死雖然截然不同,但生的瞬間就含蘊著死的因素,兩者是互滲而渾然一體的。誰都想永遠活下去,害怕死亡的降臨。但是死是一種自然規律,人是一種生物,必然逃脫不了死亡的命運,無論能否接受,死亡在某一刻會降臨。既然如此,人們就必須正視死亡,活著時不要恐懼死亡,因為這是人無法擺脫的。

其實,若沒有死,怎麼會有生。隻有生,沒有死,地球恐怕早已爆炸了。從生命的本源來說,死是給新的生命讓位置,是一種回歸自然。

既然人都難逃一死,那麼有人會說人們活著時的奮鬥、努力又有什麼意思?歸根到底還是那個問題:人活著是為了什麼呢?這個問題可以這樣思考:世界的“有”都要歸結於“無”,而“無”之後又是“有”!我們應該跳出自己對此生此世的看法,立於宇宙大化的境界來看生死。如此,人又何必悲哀於自我的必死的結局呢?既然一個人的出生建立在他人之死的基礎上,那人為何不能當別人出生的基礎而無畏地麵對死亡呢?做到正確地看待生死。隻有對生死有正確觀念的人,其生活與人生便走上了一條坦途。

死亡的存在,還會讓我們去思考生活中許多問題。它讓我們意識到生命的有限,所以許多人才說時間比金錢更珍貴,才會感歎青春的流逝。所以我們才會更加珍惜生命中的一分一秒,讓生命中的每一段都充滿內容,都可以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跡。可見,死不是讓生變得毫無意義,而是更凸顯了生的價值和意義。

死亡的存在使我們能夠擁有更健康的人生觀。在生活中,許多人不斷追求,總以為擁有的越多越好,為人處世尖酸刻薄冷漠。也許他們確實成功了,擁有了很多,但是他在這個世界上隻愛自己,更不會贏得別人的愛,因此,在有生之年,他就活在孤獨中,當他麵對死亡時,他因為所擁有的一切即將喪失而萬分痛苦。人的生死詭異在於:生前擁有的少,死時就喪失的少,痛苦也就少;生前擁有的多,死時就喪失的多,痛苦也必然會大。這裏的擁有是指在一個人的內心中對富貴名利的在意。

生是為了讓我們體驗到生命的快樂與奇跡,死是最終歸於自然,是誰也無法逃脫的。用一顆平淡的心看待生與死,超脫於風塵之上來看所有生物的生與死時,你會悟徹生死隻是一個循環,一個自然的過程。

3符號的人生

人生是由一個個標點符號排列的,人生有逗號,人生有句號,人生充滿問號,人生有一串感歎號。

人的一生可能平淡,可能偉大,可能遭受挫折,可能遇到幸福。無論如何,它都是一篇宏偉的篇章。這篇章不管多麼精彩都離不開標點符號的點綴,正是因為有著標點符號,才讓我們的人生輝煌燦爛。

每一個句子都會有一個逗號在中間隔著,正是由於這個逗號的存在,才讓人覺得所走的每一段路看似平凡卻有著不平凡的意義。逗號也代表著人生走完的一程又一程,看似結束但並沒結束,一個環節連接另一個環節,直到終點。當你走完一段路,想換個方向時,也會出現逗號。逗號就是你在實現一個目標時,實現的小目標,它是一個個階段的結束,又是一個個階段的開始。所以絕不能自滿自足,故步自封,逗號隻是間隔,而不是勝利!

問號代表著人未知和疑問。當你不明方向觀望,自己向自己發問:我下一步該朝哪裏走,就出現了問號。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人生疑問無止境,人生也是由一個個問號串聯起來的,然後再想辦法解開。而社會上一些人的人生就是以問號結束的。他們雖然有遠大的誌向,卻不能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往往隻是淺嚐輒止、半途而廢或是急功近利,當認為自己前途無量時,他們會拚命地幹;當認為工作毫無前途,別人幹得有聲有色時,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喜新厭舊,跳槽轉行。終究如同白駒過隙,碌碌無為地過一生。這樣的人生就是以問號結束的,因為他們找不到適合自己的領域,在每一個地方都毫無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