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拾貳章
毛澤東評點《曾文正公家書》
延安時期,毛澤東建議黨的高級幹部閱讀《曾文正公家書》。
韶山毛澤東同誌紀念館裏,至今收藏著他讀過的四卷《曾文正公家書》。每卷扉頁上均有毛澤東手書的“詠芝珍藏”的正楷字樣。一個“珍”字,可以看出毛澤東對曾國藩家書的重視。這部家書,是曾國藩在道光二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後30年中所寫的1000多封致親屬的家信彙集。內容極為廣泛,大到經邦緯國、進德為宦、朝政軍務,治學修身,小到家庭生計、人際瑣事、養生之道,事無巨細,無不涉足。家書各種刻本在舊社會輾轉流傳頗具影響。毛澤東當年讀過的《家書》,係光緒巳卯傳忠書局的木刻本。
【評點原文】
延安時期,毛澤東建議黨的高級幹部閱讀<曾文正公家書。
韶山毛澤東同誌紀念館裏,至今收藏著他讀過的四卷<曾文正公家書》。每卷扉頁上均有毛澤東手書的“詠芝珍藏”的正楷字樣。一個“珍”字,可以看出毛澤東對曾國藩家書的重視。這部家書,是曾國藩在道光二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後30年中所寫的1000多封致親屬的家信彙集。內容極為廣泛,大到經邦緯國、進德為宦、朝政軍務、治學修身,小到家庭生計、人際瑣事、養生之道,事無巨細,無不涉足。家書各種刻本在舊社會輾轉流傳頗具影響。毛澤東當年讀過的《家書》,係光緒巳卯傳忠書局的木刻本。
【評點背景】
《曾國藩家書》反映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他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是研究曾國藩本人及這一時期曆史的重要材料。《曾國藩家書》按年代順序從道光二十年至同治十年,曆時三個朝代三十一年,將家書分為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事、理財、治軍、為政九類,基本包容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思想。
在清代的文壇上,曾國藩也有一定的地位,他是古代湘鄉派的領導人物,文章不是文采驚人,詭奇多變,而是實事求是,真實源流,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在如雨如雲的古代作家中,前無古人,獨占鼇頭的,應數曾國藩的家書了。以數量而論,有一千餘封之多;以對象而言,上由祖父母至父母、中對諸兄弟,下及兒輩。足以探索全家人物的生活和形象;以內容而論,由瑣碎的家事、父母的存間、兄弟的勸誘、子女的教導,進而至國事、政務的處理,軍事的指示,人物的評論,事物當否的檢討,以至於論文論學,論修身成德,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義深入,真是一部真實生動的生活寶鑒。
這些家書,或長或短,很多是成於匆忙的時候,甚至軍務緊急之中,可是卻娓娓道來,全無矯揉做作,如麵對麵的訴說家務世事。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放心、歡心,也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真情實意,極為動人;更是成功的父親,仁慈而又嚴正,是子女的好榜樣。真實的點點滴滴,都見之於這些珍貴的家書中。具體的說,凡是想要扮演好為人子女,為人父兄的角色都不可不細看這些真情意切的書信。
曾國藩逝世一百多年,其間的語言變化,風俗的因素,事故的遠近不得不使編者將原書信采用文白對照的形式編纂,以達到易於讀者接受,適應各層次讀者口味的目的。
“修身之道”係曾氏的思想基礎。曾國藩從未放棄過對自己品德修養。他也不曾放棄對自己行為的反省和自責,其一身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真實寫照。不管曆史對他有如何的反麵評價,僅就其個人品質來講,曾國藩仍有許多過人之處,可供後人學習。
他的“處世之道”也正是得益其成熟之修養。他在處世上非常講究“堅忍”二字,他說:“李申夫嚐謂餘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徐圖字強,因引諺日:‘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餘生平咬牙立誌之決……餘庚戌間辛亥間為京師權貴所唾罵,癸醜、甲寅為長沙所唾罵,己卯、丙辰為江西所唾罵,以及嶽州之敗、靖港之敗、湖口之敗,蓋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正所謂“誌之所向、金石為開”。這就是曾氏處世的準則。
“交友之道”與其政治生涯關係密切,其原則是以“仁孝”、“血誠”為交友標準。他對有“血誠”的書生特別重視。他主要的湖南朋友,多數他所認為有“血誠”的書生,後多成其主要的幕僚和將領。
至於“治軍之道”,曾國藩更是有其獨到之處,對於武器和人的關係,他認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守之要,在人而不在兵”。他非常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這是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在軍隊治理上,他主張以禮治軍“帶勇之法,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禮”。他用兵非常謹慎,在戰略上主張積極進攻,以攻為守,追敵決戰。在戰術上,則采取以守為攻的方針,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後發製人。他正是用這些辦法打下武昌、九江,安慶、北京。
曾國藩的“用人之道”可謂曾氏思想體係的畫龍點睛之筆。他曾多次向朝廷建議;(1)應對官吏進行嚴格的考試、甄據、審核。(2)要提拔那些敢於提意見的“直臣風骨”。(3)要破格提拔一批講求經世致用的人才充任各級官員。(4)人才選擇的標準應是“崇實贈浮,力杜取巧之風”。太平軍主要將領石達開曾說“曾國藩不明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與曾國藩頗有矛盾的左宗棠在給曾國藩的挽聯中寫道:“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曾氏知人善任,待人寬厚,湘軍最早的骨幹都是他一手培養的,最後官至封疆大吏的有許多人。他的幕府就是一所培養幹部的學校,李鴻章、左宗棠等都在其左右共事,李鴻章曾說“吾師道德功業,固不待言,即文章學問,亦自卓絕一世。然讀書寫字,至老不倦,我確愧一分全授不得”。李元度雖然曾兩度被曾國藩參劾,終不得誌,在曾氏去世後,他確哭以詩日:“記人元戎幕,吳西又皖東。追隨憂患日,生死談笑中。末路時多故,前期我負公。雷霆於雨露,一例是春風。”感人之深,可見一二。曾國藩在為人處世上,事事以身作則,贏得了上下一致的愛戴。
曾國藩還非常善於“理財之道”,曾氏創立湘軍,其軍餉大多自籌。曾氏理財,可謂艱辛倍至。先是受地方要挾,供其餉,就得保其疆域;後是湘軍小股疲餓之師,被地方官吏以小利誘引,攻大股太平軍,導致覆沒的不止一起。曾氏靠人格的感化,使地方紳士、豪強紛紛解囊。這方麵的書信不少,均細碎零散,但筆筆款項,認真之極,可見曾氏理財也不愧是行家。
“教子之道”是曾氏的得意之作。曾氏教子有方,不但培養出曾紀澤這樣的外交家,而且,孫子、曾孫都是著名的學者和教授。他希望後代兢兢業業,努力治學。他常對子女說,隻要有學問,就不怕沒飯吃。他還說,門第太盛則會出事端,主張不把財產留給子孫,子孫留亦無用,子孫圖強,也不愁吃飯的途徑。這就是他所謂的盈虛消長的道理。
“為政之道”篇幅很小。“持家之道”係多為瑣碎家事,其中曾氏體察之微處處可見。他在為官之時還讓女兒和兒媳每年給他做鞋一雙,以考察她們的“女工”。在這一點上,作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曾國藩,實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