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拾壹章
毛澤東評點曾國藩軍事思想
1911年,著名將領蔡鍔曾編有一本《曾胡治兵語錄》,毛澤東曾認真研讀過這本軍事理論書,吸取其精華,如愛民、愛兵、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即精神教育)等等。例如,曾國藩曾作有《愛民歌》:“三軍個個仔細聽,行軍先要愛百姓。第一紮營不貪懶,莫走人家取門板。莫拆民房搬磚頭,莫踹禾苗壞田產。莫打民間雞和鴨,莫借民間鍋和碗。莫派民夫來挖壤,莫到民家去打飯。築牆莫攔街前路,砍材莫砍墳上樹。挑水莫挑有魚塘,凡事都要讓一步。……軍士與民如一家,千記不可欺侮他。日日熟唱愛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這使人想起毛澤東為紅軍製定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以及建同後製定的《黨政幹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從中不難看出借鑒與被借鑒的關係。
【評點原文】
1911年。著名將領蔡鍔曾編有一本<曾胡治兵語錄>,毛澤東曾認真研讀過這本軍事理論書,吸取其精華,如愛氏、愛兵、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即精神教育)等等。例如,曾國藩曾作有《愛民歌》:“三軍個個仔細聽,行軍先要愛百姓。弟一紮營不貪懶,莫走人家取門板。莫拆民房搬磚頭,莫踹禾苗壞田產。莫打民間雞和鴨,英借民間鍋和碗。莫派民夫來挖壤,莫到民家去打飯。築牆莫攔街前路,砍材莫砍墳上樹。挑水莫挑有魚塘,凡事都要讓一步。……軍士與民如一家,千記不可欺侮他。日日熟唱愛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這使人想起毛澤東為紅軍製定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以及建國後製定的《黨政幹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從中不難看出借鑒與被借鑒的關係。
【評點背景】
毛澤東這位在中國戰場叱吒風雲、揮灑自如的時代偉人,在童年時代的經曆和性格就讓人們產生一些聯想,他在戰爭中百折不撓的大無畏鬥爭精神以及在以後的軍事生涯中,就其治軍、對抗的策略上都有其不同之處,有些時候還會運用“妥協”的方法。
毛澤東與自己的父親毛順生素來不和。父親讓他繼承自己的事業,做小生意,而毛澤東素有大誌,心懷天下,不滿足於“自給自足”的“小康”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毛澤東對父親的反抗就升級了。當父親罵他“不孝”、“懶惰”時,他就引出經書中“父慈子孝”的話來回敬他。有一次,毛順生設宴款待生意場中的客人,要兒子出來殷勤待客,兒子討厭繁文縟節,毛順生便當著客人責罵他“懶而無用”,盛怒之下,毛澤東便立即與父親爭吵起來,父親更加惱火,要動手打他,毛澤東則趕緊逃跑,父親氣得在後麵緊緊追趕。毛澤東跑到水塘邊停下來,嚇唬父親說:“你再迫近一步,我就投水了。”雙方提出了“和談”條件,父親要他道歉並磕頭認錯、兒子則要求父親答應不打他,然後可以跪一隻腳磕頭。後來毛澤東很有意味的說:“戰爭就這樣結束了。我從這件事認識到,當我用公開反抗的辦法來保護自己權利的時候,我父親就軟了下來;可是如果我保持溫順的態度,他隻會更多的打我。”
毛澤東一共讀過6年私塾。1902年,在韶山南岸私塾,啟蒙老師鄒春培;1904年轉韶山關公橋,塾師毛詠生。在這兩處,毛澤東從讀《三字經》開始,繼而讀《幼學》、《論語》、《孟子》和《詩經》等。1905年至1906年夏,毛澤東就讀於韶山橋頭灣、鍾家灣的塾師周少希,1906年秋,轉學韶山井灣裏,塾師毛宇居,讀過《春秋公羊傳》和《左傳》。此後,毛澤東有近三年停學在家,白天同長工一起勞動,晚上幫父親記帳。1909年秋至1910年夏,毛澤東又到韶山烏龜井、東茅塘複學,師從毛簡臣、毛麓鍾兩位先生,讀了《漢書》、《通鑒易知錄》,以及許多時論和新書。毛澤東後來曾說過:“我過去讀孔夫子的書,讀了四書、五經,讀了6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時候很相信孔夫子,還寫過文章。”
其實,毛澤東並不喜歡讀這些經書,據他的塾師毛字居回憶,當時毛澤東在他那裏讀《公羊春秋》和《左傳》,但卻喜歡看《精忠傳》、《水滸》、《隋唐嘉話》、《三國誌》和《西遊記》等古典小說。毛澤東自己也說,讀了這些小說,“許多故事,我們幾乎背得出,而且反複討論了好多次。關於這些故事,我們比村裏的老人知道的還要多。他們也喜歡這些故事,常常和我們互相討論。我認為這些書對我影響很大,因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齡裏讀的。”
這些少年時代讀過的書,對毛的一生確實起到了相當大的影響。應該說,他最早的軍事知識是從這些書中得到的。後來,他在其著名的軍事論著《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中提到的“曹劌論戰”、“晉楚城濮之戰”等戰例都出自《左傳》;“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戰例,則是《三國演義》中的精彩筆墨。毛澤東還曾引用“洪教頭打林衝”論“戰略退卻”:引“三打祝家莊”論“矛盾的特殊性”;引“景陽岡上的武鬆”論“勇敢精神”等等,都得益於《水滸傳》。
1910年秋,毛澤東離開韶山,去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臨行,他改寫了日本西鄉降盛的一首詩留贈給父親“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豪情壯誌溢於言表。東山小學堂是新式學堂,毛澤東在那裏學到了自然科學和新的西方學科。他自己則喜歡讀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和《新民叢報》。
第二年,毛澤東入長沙,進湘鄉駐省中學就讀。輾轉幾年,1913年春,毛澤東考入湖南第四師範學校,第二年春,第四師範學校合並於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毛澤東也轉入了第一師範學校。毛澤東在師範學校一共學習了五年半時間。這是他一生的知識與思想獲得長進的階段,對他以後的道路有著深刻的影響。
在湖南師範學習期間,毛澤東讀書極為廣泛,對於哲學、倫理學、政治、體育等都有濃厚的興趣,思想也很龐雜。從現在保存下來的一本珍貴的《講堂錄》中,我們還可以看出青年毛澤東對於軍事問題也有相當的興趣。《講堂錄》中就有毛澤東親手記錄下的重要軍事論語,如:
“兩軍交綏,安者勝矣,驕則必敗。”
“夫以五千之卒,敵十萬之軍,策罷乏之兵,當新羈之馬,如此而欲圖存,非奮鬥不可。”
“夫兵者,國之衛也,非強那裏有力者不勝其任,尤非多受教育者不能有功。吾國人士既甚弱矣,則兵出於招募,而無賴鮮識之徒充其選,驅之臨戰,不待交而先潰,曆年國受巨創者以此。”
“孫武子以兵為不得已,以久戰多殺非理,以赫赫之功為恥,豈徒談兵之祖,抑庶幾立言君子矣。”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無智名,無勇功。(孫武《謀功篇>)”
上述筆記可見,毛澤東已對中國傳統兵法,包括《孫子兵法》,有了初步的認識,並且,對其中的以弱勝強的奮鬥精神,以及以智取勝的戰略戰術有了比較深刻的印象。
此外,當時的湖南人對於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中取得赫赫戰功的曾國藩普遍抱有一種崇敬的心理,把他視為治學為人、帶兵打仗的楷模。毛澤東在師範學校的恩師楊昌濟就曾有意引導毛澤東讀曾國藩的書,並鼓勵他成為治國興邦的傑出人才。楊昌濟在日記中提到,毛澤東資質俊秀、殊為難得,“餘因為農家多出異材,引曾滌生、梁公任之例以勉之。”在毛澤東的《講堂錄》以及書信中常可見到曾氏思想的影響,特別是他在1917年8月寫給黎錦熙的信中,更加突出的談到:“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人能如彼之完滿乎?”
曾國藩原本是文人,棄文從武後,治軍打仗,立下了大功。這對像毛澤東這樣的知識分子更易起到模範作用。此後,毛澤東走上武裝鬥爭的道路,其治軍打仗也確實多方借鑒了曾氏經驗。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不僅在紙上談過兵,還實實在在當了半年的兵。毛澤東十分關注辛亥革命的進程。還在湘鄉駐省中學讀書的時候,他從《民立報》上看到黃興在廣州領導反清武裝起義和七十二烈士英勇殉難的消息,心情非常激動。在此之前,他通過閱讀報紙和一些革命宣傳品,了解到孫中山和同盟會“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於是,他寫了一篇文章貼在學校的牆上,公開提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組建民國新政府,把孫中山從日本請回來當新政府的總統,康有為當國務院總理,梁啟超當外交部長。這是他的第一篇政治論文。
1911年4月,清政府頒布了所謂“鐵路國有”的賣國政策,將川漢、粵漢鐵路的修築權從民族資產階級手裏收回,出讓給洋人,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湖南學生界尤為激烈,倡言罷課,開會演說。毛澤東也是其中的一個,經常聚議於嶽麓山頭,並且還剪了辮子。
1911年10月10日,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了。起義勝利的消息當天夜裏就傳到了長沙,可是新任湖南巡撫佘誠格卻把電報扣押下來,不準在報上發表。因此,革命黨人取得這樣重大的勝利,長沙的普通民眾還一點也不知道。過了兩三天,毛澤東到城外兵營裏去看望一個同鄉,才知道起義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