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午,湘鄉駐省中學來了一位武昌的革命黨人。他在講台上慷慨陳詞,痛斥了清朝政府的昏庸誤國,懦弱無能,主張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接著,他又向老師和同學們介紹了武昌起義的經過,分析了目前武漢三鎮的軍事政治形勢湖北的新軍雖然到革命這一邊來了,新軍將領黎元洪就任了湖北省都督,可是,北京的朝廷卻起用了北洋大臣袁世凱,叫他掛上湖廣總督的頭銜,帶領著馮國璋和段祺瑞兩員大將,兵分兩路,水陸兼程,向武漢三鎮撲來。湖北的局勢十分危急。因此,他呼籲一切革命分子和愛國誌士,趕快行動起來,援救湖北起義軍,以完成驅除韃虜、建立民國的革命大業……
毛澤東聽了這次演講後,決定和其他幾位朋友去參加革命軍。這時,清帝還沒有退位,鬥爭還在繼續。一支學生軍已經在長沙組織起來。毛澤東不喜歡這支學生軍,認為他的基礎太複雜,於是決定參加正規軍,到戰場上去真刀實槍地幹一番。
正當他們謀劃著要到湖北去參軍的時候,湖南的新軍起義了。起義軍裏應外合,順利地攻克長沙城。起義軍成立了新政府,通電全國,宣布湖南光複,並且開始招募新兵,擴充軍隊,準備援救武漢。毛澤東就在此時參加了湖南的新軍。
參軍後,毛澤東被編人湖南新軍二十五混成旅五十標第一營左隊。軍營生活過得很呆板。采用日本和德國的步兵操典,每天三操兩講,點名訓話。在這裏一切以長官的意誌為轉移,長官說是黑的,你不能說是白的,稍有辯解,就會遭到打罵。毛澤東很不喜歡這種生活,但是,為了援助湖北的革命黨人,為了推翻清朝的統治,實現民族共和理想,他堅持下來了。天天勤學苦練,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把一些軍事常識、基本訓練初步掌握住了。他盼望馬上開到武漢去。可是,時間一天天過去了,隻聽得左隊隊長天天喊結集待命,準備隨時開赴湖北,卻是幹打雷,不落雨,喊來喊去,軍隊還紮在練操坪按兵不動。其原因在湖南的立憲黨人譚延闓擔任了湖南都督,暗殺了起義都督焦達峰等人,排擠了大批革命黨人,對湖北局勢采取了“坐山觀虎鬥”的姿態。
當時,新兵每個月有7塊錢的薪餉,除了交兩塊錢的夥食費以外,剩下的錢還真不少。他訂了好幾份報紙,買了不少新書。他從當時的《湘漢新聞》上第一次了解到社會主義的名詞,他就和其他學生和戰士討論社會主義,並寫信給原來的同班同學討論這個問題。
毛澤東在兵營裏是個“秀才”,同班長和許多士兵都交上了朋友,常常幫助他們寫信、出主意。大家都很尊重和敬佩他。
1912年,孫中山和袁世凱達成了和議,南北實現“統一”。毛澤東認為革命已經結束,帶著茫然的心情離開了軍營。
半年的軍事生涯使毛澤東學到了一般的軍事常識,了解了舊軍隊裏的情形,這也為他後來在紅軍中革除舊軍隊的一些習慣,創立新的建軍原則打下了一個基礎。然而,參軍半年的毛澤東並未得到真刀實槍地幹的實踐機會,倒是後來在湖南一師的時候,成功的組織了一次武裝護校,在軍事指揮領域內初露鋒芒。
1916年10月,湖南一師成立了一支“學生課外誌願軍”。這是按照北京段祺瑞政府的教育部關於實施“軍國民教育”的指示而組織起來的。其宗旨是:激發愛國思想,提倡尚武精神,研究軍事學術,實施軍事民教育。這支學生誌願軍其有一個營,下麵有連、排、班、的建製,由一名職業的軍事教官擔任營長。平時,也搞一些簡單的操練,以及投彈、射擊之類的活動。因為毛澤東在辛亥革命時候當過半年兵,就被指定當了一名連長。
當時,長沙的形勢十分混亂。南北軍閥混戰,湖南常為戰場,士兵們三五成群,公開奸淫搶掠,把一座長沙城搞得雞犬不寧。學生們對這些北洋兵恨之入骨。1917年11月20日前後,毛澤東參與學生誌願軍進行了一次護校鬥爭,智繳了部分北洋軍閥敗兵的槍支。毛澤東的同學周世釗曾回憶了這件事:“一天午餐過後,忽然聽到一個消息,北洋軍第八師王汝賢的部隊正由株洲、湘潭一帶向長沙潰退,已經到了離校隻有兩裏多的猴子石附近。可因不知長沙城裏的虛實,不敢繼續前進,停留在那裏休息,並到附近農家搶飯吃。這消息頓時使全校陷入緊張慌亂之中。這時,……毛澤東探聽了北兵的情況,知道他們又饑餓、疲憊、又驚慌,並不知桂軍有沒有進長沙,覺得可以設法把他們趕走。”於是作了一番周密的籌劃。隨後,毛澤東帶領一部分同學立即去城南警察所借人、借槍。
傍晚,第一師範的學生誌願軍一律穿上平日操練時的軍服,整齊的集合在操場上,看起來跟正規軍一樣,借來的20個警察也背上槍,站在學生中間。毛澤東作了簡短有力的戰鬥動員之後,大家再一次檢查自己的裝備,就按照既定的戰鬥部署,分三路出發了。毛澤東帶領一支南路軍,由妙高峰下去,穿過鐵路,然後迂回到北洋軍的正麵,準備去阻擋敵人的進路。其他兩路,也迅速包抄了敵人的後路和東路、很快就形成了一個對北洋軍的包圍圈。沿途,一些被學生發動來的農民和工人夜校的學員,早已拿著木棒、銅鑼、打鼓在路旁等候著,陸續加入了隊伍。
過了一會兒,在與湘江平行的粵漢鐵路上,影影綽綽的潰兵,象一條大黑蛇,在惶惶不安的向北蠕動。當離學生誌願軍伏地不遠的時候,毛澤東隨即命令埋伏在山頭上的警察鳴槍三響。要時間,寫有“桂”字、“湘”字、“粵”字的燈籠一起點燃了,滿山遍野,一片燈火。接著,便是一陣排槍,山那邊又吹起了軍號。隨後就是鞭炮放在洋油桶裏的爆炸聲,活象無數機關槍打響了,一場“激戰”就這樣開始了。
鐵路線上的北洋軍士兵一聽槍響,嚇得昏頭轉向,拚命向兩邊逃跑,沒有一個開槍還擊的。打了一陣槍,毛澤東命令停止,讓兩個零陵同學用桂林話喊著:“傅良佐跑了!南軍已經進城,你們投降吧!”“投降不殺,繳槍發錢,放你們回家!”一會兒,那邊打出了白襯衫,後來派人交涉,全部繳了槍。毛澤東組織同學們將所繳獲的槍支和其他武器,送到了學校。當晚潰兵露宿學校操坪,第二天,由商會發款遣走了,
事後,全校沸騰般的議論這件事,都說毛澤東“一身是膽!”當同班同學鄒蘊真問毛澤東“萬一當時敗軍開槍還擊,豈不甚危?”毛澤東回答:“敗軍若有意劫城,當夜必將發動,否則,必是疲憊膽虛,不敢通過長沙城關北歸,隻得閉守於此,故知一呼必從,情勢然也。”就這樣,毛澤東以假亂真,不損一兵一卒,打了一場大勝仗。
1918年春,南北軍閥再次開戰,張敬堯進入長沙。在此戰亂中,毛澤東組織以學生誌願軍為基礎的警備隊,並擔任隊長,負責警衛全校的安全。開始時,“城中秩序大亂,擬聯合他校,組織學生保衛隊巡邏街市,適北軍至乃止。”後來,“湘東戰役,居民一夕數驚,學生捍衛學校異常得力”,使一師得以堅持上課。為了紀念,學校特“攝影留念”,並在這張照片上寫道:“戊午上期,本校教職員學生弦歌步輟,幾不知有兵禍雲。”
這一次的經曆較之半年的軍營生涯,似更有實戰意義,是毛澤東第一次兩軍對壘中充當指揮員,並一舉成功,打了一個大勝仗。此一役算得上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活學活用,毛澤東於此初露軍事指揮的鋒芒。
【評點解析】
曾國藩在與太平天國的較量中,組建了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稱“湘軍”,正是這支讓太平天國折戟沉沙,千秋功業毀於一旦。由此可見曾國藩之軍事才能以及他帶兵、治兵之道。他曾作有《愛民歌》:“三軍個個仔細聽,行軍先要愛百姓。第一紮營不貪懶,莫走人家取門板。莫拆民房搬磚頭,莫踹禾苗壞田產。莫打民間雞和鴨,莫借民間鍋和碗。莫派民夫來挖壤,莫到民家去打飯。築牆莫攔街前路,砍材莫砍墳上樹。挑水莫挑有魚塘,凡事都要讓一步。……軍士與民如一家,千記不可欺侮他。日日熟唱愛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這種帶兵、治兵軍事思想確實在地主階級中是很少見的。毛澤東同誌也為紅軍製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由此看出,是為同出一轍,有明顯的借鑒和被借鑒的關係。
秋收起義時,毛澤東就為自己首創的第一支軍隊取名為“工農革命軍”。他曾指出:我們是工農群眾的武裝,要為工農群眾打仗。我們有湘贛粵已經組織過的千千萬萬的工人和農民同我們一道,我們的力量是偉大的。
上了井岡山之後,毛澤東向士兵進行思想教育的第一課,就是明確打仗的目的。他在給中央的報告中說:“紅軍廢除了雇傭製,使士兵感覺不是為他人打仗,而是為自己為人民打仗。”
1929年初,毛澤東親自起草了《紅四軍司令部布告》,開宗明義地指出:“紅軍宗旨,民權革命。”同年,他又在《古田會議決議》中,指明了新型人民軍隊為人民打仗,為人民建立革命政權的鬥爭方向,要求在部隊中認真進行與白軍根本不同的建軍宗旨教育,使紅軍官兵都知道是為自己和工農階級而作戰。
治軍之本在治心。心服,才能萬眾一心,步調一致;心明,才能士氣高昂,奮勇殺敵;心齊,才能同生共死,克敵製勝。毛澤東把士兵的心和人民牢牢地聯係在一起。他始終把自己的軍隊稱為人民的軍隊、工農的子弟兵,把這個軍隊的宗旨定為“為人民服務”。這樣,就使這個軍隊有了工農群眾這樣深厚的基礎,在中國絕大多數的人民心中紮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