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漢武帝時期,就規定所有官員必須學習五經《詩》、《書》、《禮》、《易》和《春秋》,唐初又加上了《儀禮》、《春秋公羊傳》、《春秋左傳》、《春秋穀梁傳》成為九經,並將九經刻在了“國子學”的石碑上,後來又加上《論語》、《孝經》、《爾雅》合稱十二經。五代時又增加了《孟子》一書,共計十三部,刻於石上,稱為儒家經典《十三經》。
曆史上凡是重視經典教育的帝王,他的大臣及整個皇族思想觀念都很正確,要求自己努力做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因此國家長盛不衰。但是從清朝末期慈禧太後聽到經典裏的教誨,覺得自己的做法與教誨相反,就下令停止學習傳統經典。之後,大臣們的思想觀念開始混亂,失去正確的引導,自私自利等邪思乘虛而入,國家由此而衰弱,這就是背離中國傳統文化的後果!
正如孟子所說:“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尚書甲》也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孟子又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學》則講:“自天子以至於庶民,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從這些經典中,可以看出,不管是誰都必須以修身為根本。
【相關鏈接】
申國家規
宋朝時有一個叫呂希哲的人,字原明,呂家是官宦世家,他的父親叫呂公著。父親在家中少言寡語、舉止穩重,不把家中瑣事放在心上。母親被尊稱為“申國夫人”,她嚴肅認真,平時教育孩子要遵守規矩,不能違反。
無論是嚴寒酷暑,呂希哲在父母麵前都恭恭敬敬地站著,父母不讓他坐下的時候就不會坐。白天去拜見長輩,一定穿戴地整整齊齊,即使天氣再熱,他也不會不戴帽子、不穿襪子和長褲去見父母。
呂希哲從小就不進茶館酒館等喧鬧的場所,從不聽集市中和居住場所的閑談雜語、靡靡之音,從不看不正經的書籍、不合乎禮節的舉止。
有一個叫焦千之的人,是品行非常正直的君子。父親把他請來教育家中的子弟。孩子稍有過錯,焦先生就端坐一整天,不與他講話。等到孩子們都很敬畏老師、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老師才稍稍講一兩句教訓的話。
當時呂希哲僅十幾歲,家中父母的管教的如此嚴格,在外時老師的教育又如此切實有效,所以他很早就成就大器,與一般人大不相同。
【延伸閱讀】
如何抵製不良誘惑
人生的路上常常會有許多誘惑,如燈紅酒綠的奢靡生活,虛擬的網絡世界等等,誘惑無處不在,不同的誘惑對不同的人起著不同的作用,影響著人們的行動。正確對待誘惑,可以催人奮進,錯誤對待誘惑,可以毀人前程。那麼應該如何抵製不良的誘惑呢?
1.提高識別能力, 增強 “免疫力”。
要能把握事情的優劣主次, 特別是當某一具有誘惑力的事物有人反對時, 更應該多聽聽、多看看, 冷靜地思考後再決定取舍。
2.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首先要培養文明、健康的興趣愛好,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徹底摒棄“享樂至上”、“金錢至上”,一切向“錢”看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其次要不斷加強學習,提高整體素質,認清不良誘惑對身心健康的危害性以及經不起不良誘惑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危險性。
3. 提高心理素質和自我控製能力。
因為許多人抵製不住誘惑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就是缺乏意誌力。他們並非不知其害, 而是不能自持, 缺乏自我控製能力。對此, 我們可以采用多種方法, 使得自己能在意誌上戰勝誘惑。
4.要謹慎交友。
如果發現周圍的親戚朋友中有不良行為的人,要堅定自己的立場和態度,堅決抵製不良誘惑,並斷絕與這種人的接觸。
5.要克服貪小利、愛虛榮、追求時髦和享樂等不良心理。
雖然各種不良誘惑的侵擾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它常常突然襲擊,悄然而至,但隻要我們警鍾長鳴,防微杜漸,我們就能有效地抵製各種不良的誘惑。
【原文】
勿自暴① 勿自棄② 聖與賢 可馴致③
【譯文】
遇到困難或挫折的時候,不要自暴自棄自甘墮落而放棄自己,也不必憤世嫉俗狂妄自大,看什麼都不順眼。
聖賢境界雖高,但如果發奮努力學習,循序漸進,按步就班,也是可以達到的。
【注釋】
①暴:糟蹋。
②棄: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