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致:達到。
【評解】
“天生我才必有用”,一個人首先要對自己有信心、恒心,並能夠堅定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一定會做好。不要一遇到困難或挫折,還沒等去做,就害怕、退縮了,那將會一事無成。要有不拋棄、不放棄,堅持到底的決心和信心,相信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
一個人活在世上一定要有方向、有目標,並為之去努力奮鬥,也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困難,但隻要持之以恒,即使愚鈍的人也會有所成就。
【國學小百科】
儒家的聖賢之道
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也是私學的創始人。其哲學思想的核心是“仁義”“禮教”,政治上提倡“仁政”。 “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在教育方麵,他第一個開辦私學,招徒講學。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為了宣傳和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他曾曆盡艱辛,周遊列國十多年。
孟子也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思想也,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王要“與民同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民本主義思想”。
孟子還指出,做大事的人必須經受種種考驗和磨難:“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要有憂患意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生亦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荀子是儒家學派最後一位大師。他提出學生可以超過老師:“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學習可使德行完美:“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善積累,有恒心,方能成大材:“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相關鏈接】
笨鳥先飛
學誠是清代著名的史學家、思想家。他從小很笨,常挨老師的板子。同學們都笑話他,可他說:“記性差不要緊,我要笨鳥先飛。”
一篇文章別人讀幾遍就讀熟了,他要讀幾十遍甚至上百遍。凡是弄不明白的地方,他就抄下來問老師,或去查工具書。當章學誠讀到《中庸》中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意思是說,當別人的聰明智慧比我們好很多的時候,可能他一次就學會了,但是我們如果用一百次的功夫來反複訓練,自己也可以達到,也可以像他人一樣的;如果人家用十次功夫就學會了,就能達到,我們如果差一點,沒有關係,就不要怕困難,我們用一千次,說不定就可以完成。)時,突然豁然開通,他說:“我終於明白了,我的學問為什麼不好?就是我功夫沒用到。”於是更加刻苦用功。
功夫不負有心人,章學誠的學問突飛猛進,終於成為一代學術大師。他的《文史通義》等著作,流傳後世,影響至今。
有誌者事竟成
在宋朝時期,陳正之患有先天智力發展不良症,所以看上去傻頭傻腦的。有一次,老師教大家學一篇幾百字的文章,其他的同學很快便會背了,而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識了幾十個字。別人認識了幾十字就可以記在腦子裏,陳正之卻不同,認識字多了,卻容易張冠李戴,經常讀錯。內容短或淺顯的文章,別的同學讀幾遍都能倒背如流了,他卻讀幾十遍,幾百遍都還是結結巴巴、吞吞吐吐的。正因為如此,他經常受到老師的教訓,同學的譏笑,人們就給了他一個外號“陳傻子”。
陳正之正之並沒有灰心,更不自暴自棄。他心裏十分清楚愚笨,就想出了“以勤補拙”的好辦法。在學習時,別人讀一遍,他就讀三遍四遍,甚至八遍十遍;別人用一個時辰讀書,他就用上幾個時辰埋頭苦讀。他堅持一句句讀,一個字一個字讀,天天如此,從不間斷。
有一年,他跟老師讀《詩經》,他就一段一段地讀。每學完一章,他又把整篇文章串起來讀。白天讀,夜晚讀,一直讀到全部弄懂,背下來為止。從此以後,老師同學不再鄙視他,而是對他刮目相看。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陳正之堅持不懈地努力,博覽群書,還養成了鍥而不舍的好習摜,學問與日俱增,終於成為宋朝一位著名的博學之士,人們從此尊稱他為“陳學者。”
【延伸閱讀】
如何建立自信心
盡管有許多你不可控製的因素會影響你的自信,但仍然有很多東西是你可以掌控的,並且可用之於建立自己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