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餘力學文(3)(1 / 3)

1954年,湖南長沙左家公山戰國墓,出土了現存最早的毛筆。筆杆直徑4毫米,粗細程度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圓珠筆芯,筆毫比較長,有1/3紮在筆管中。相同形狀的毛筆在其300年後的漢墓中又被發現。毫無疑問這就是當年普遍通用的毛筆。專家推測,它的造型可能是為了方便在簡牘上書寫細小的字體而設計的,漢代之後,毛筆的筆杆逐漸加粗,它的形狀與後世的毛筆已經沒有太多的區別,這種變化或許也是為了適用於不同字體的書寫而逐漸演變的。

明清之際,長鋒羊毫更是受到了書家的青睞,柔軟的羊毫在書寫時,線條的變化更加變幻莫測,再加上紙張的滲化效果,完全是一派全新的氣象。

除了毛筆、紙張書寫工具外,古人對墨的講究也很多,好的書法家都有自己喜歡用的墨,墨中以產於安徽徽州地區的徽墨最為著名。

根據水分的多少,墨色又分為濃墨、淡墨、幹墨、渴墨、枯墨等,但是,墨色的變幻必須通過紙張來表達。宋代之後,造紙技術日趨發達,不同尺寸、不同質地、不同性能的紙張出現了,尤其到了清代,書法作品幾乎已經是宣紙的天下。宣紙因產於安徽宣州而得名,這種紙綿白細勻,具有良好的滲水性,墨色在紙上生潤有色,筆痕清晰,被人稱頌為“發墨定筆”。濃淡不同的墨色在質地各異的宣紙上經過滲化,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從而形成不同的書法風格,狂放張揚的字體更適合使用沉鬱濃烈的墨色,而清秀飄逸的書法則偏好清淡的墨色。

硯,也稱“硯台”,被古人譽為“文房四寶之手”。因為墨須加水發磨始能調用,而發墨之石刑則是硯。其中有陶、泥、磚瓦、金屬、漆、瓷、石等,最常見的還是石硯。最著名的是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的歙硯、山東魯硯、江西龍尾硯、山西澄泥硯。硯的名貴,有以石質貴者,有以製作貴者,有以名人用而貴者等等。

【相關鏈接】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陳蕃,字仲舉,汝南郡平輿人,東漢時期的著名學者。陳蕃小時候十分懶散,經常不掃屋子,東西亂放,穢物滿地。有一天,父親的一位朋友前來拜訪,看到他家屋子十分淩亂,而陳蕃卻不管不顧,便對陳蕃說:“孩子,為什麼不把屋子收拾幹淨來招待賓客?”陳蕃卻說:“我的手主要是用來掃天下的。”父親的朋友反問:“連一間房子都不掃,怎麼能夠掃天下呢?”陳蕃一聽,臉紅了,馬上就打掃房屋,招待客人。

王獻之學書

王獻之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為了繼承家學,向父親王羲之學習書法。學了一段時間後,他覺得差不多了,就寫了一篇字,拿去給父親看。王羲之看後,什麼話也沒說,在他所寫字中的一個“大”字下點了一個點,讓他拿去叫母親看,他興衝衝到母親房裏,雙手遞上字。

王獻之的母親也是書法名家,看了王獻之所寫的字後,指著王羲之寫在上麵的那一點,對他說:“這一點寫得好。”此時王獻之收斂了笑容,搭拉著腦袋呆呆站在那裏。王羲之來到夫人房間,見兒子那可憐樣子,就拍著獻之的肩膀,用手指著窗外幾口大缸說:“你什麼時候寫完了那七缸水,字就能練好。”獻之這才知道自己和父親差得遠哩!便發奮苦練多年不輟,終於有所成就。

王獻之的書法和父親齊名,尤以行、草書見長。他在繼承前人和父親書法基礎上。敢於突破,敢於創造,自劈蹊徑。創造出一種有別於前人的新書體,人稱“破體”。

【延伸閱讀】

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環境對人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對孩子,因此,家長有必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首先,家裏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家裏的環境適合孩子學習。

1、給孩子預備固定的學習地點,桌椅固定的位置不能隨意搬動。這樣孩子容易形成專心學習的心理定勢,一進入這個環境,腦子就進入學習狀態。桌子上不能亂七八糟地堆放東西,隻能放課本、作業本、文具以及必要的工具書,旁邊有一個小書架更好。不要放玩具、零食,以免幹擾孩子學習。

2、房間布置要適合孩子學習。房間布置應簡潔、明快,擺放物品不能太多太雜。牆壁以淡色為好,不要張貼很多東西。有的家長讓孩子自己編寫格言、警句貼在牆上,這個辦法可以借鑒。適當考慮孩子的個性特點。比如有的孩子特別好動,房間就應減少大紅大綠、花色斑駁的東西,以免助長其不穩定的情緒;有的孩子過於內向、沉悶,房間的布置則要熱烈、活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