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保持安靜的環境。孩子學習時,家人應盡量保持安靜,電視機、收音機最好不開,如果在不同的房間,應把門關好,聲音調小。說話不應大聲,尤其不要吵架。
4、有共同學習的時間。可以約定一個時間全家人同時學習,有的讀書,有的看報,有的寫東西,這樣的家庭氣氛最能促進孩子專心學習。
第二,創造適合孩子學習的心理氣氛。家庭成員之間互相關心、親密融洽,是孩子“入境”、“入靜”的重要條件。家庭人際關係如果不和諧,經常吵吵鬧鬧,對孩子是一種心理幹擾、情緒壓力,孩子會產生焦慮、恐懼、厭煩等心態,無法安心學習。
第三,給孩子選擇幾個較好的學習夥伴。“三人行必有我師”,因為好的學習夥伴在一起學習,都會不甘示弱,會有比著學習的勁頭,而且互相之間可以取長補短,這樣學習才會有所提高。
【原文】
列①典籍 有定②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③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譯文】
書籍要分類,排列整齊,放在固定的位置,讀誦完畢須後放回原處。
即使有急事,也要把書本收好才能離開,書本有缺損要及時修補,保持完整。
【注釋】
①列:排列。
②定:固定。
③急:急事。
【評解】
一個真正讀書、愛書之人,會把書保護得很好,不會讓它有一點破損。書多則會把它分門別類地擺放,用的時候會很輕鬆地找到。當閱讀完畢,要放歸原處,千萬不要養成把書隨便亂放的習慣,以免下次翻找,浪費時間。
書是人的良師益友,因此應像愛護自己的身體一樣去愛護、珍惜,即使有急情,也要把書整理齊,收拾幹淨,並在讀處做好標記,以便下次再讀時方便查找。
如果書有破損,就要立刻把它修補好,這樣可以延長書籍的使用壽命,否則造成損毀或丟失頁碼,是對知識的不尊重,同時也是對圖書資源的浪費。
【國學小百科】
中國書籍的演變過程
在文字未產生以前,人們主要靠語言相互溝通。但語言受時間和空間的限製,因而古人便采用結繩、刻木以及簡單的圖形符號等方法來幫助記憶。但是,隻有文字才能超越時空,準確記錄語言和表達思想。
在殷代和西周早期(公元前十三世紀至前十世紀),人們將占卜卜辭、重要曆史事件等用文字記錄下來,形成了甲骨、刻辭,青銅銘文,石鼓文字等,這些屬於初期書籍。
正規書籍大致出現於春秋末期。相傳孔子刪述《六經》,“韋編三絕”,可見這時已出現了竹木簡的書,此外還有寫在絲織物上的書,稱為“帛書”或“素書”、“縑書”。
東漢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的造紙技術,加以改進、推廣。東晉時,政府正式下令用紙寫書。紙的產生,導致了書籍製作材料的偉大變革,在中國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從紙張發明到隋唐時代(公元一世紀至七世紀),紙書的製作主要靠手寫。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這種方式不能適應客觀的需求。一千三百年前的隋末唐初,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書籍的發展。唐鹹通九年(868年)印製的《金剛經》為現存最早有確切紀年的印刷品。
宋代為我國雕版印刷術發展的黃金時代,其雕印的書籍,校、寫、刻、印、紙、墨皆精,反映出宋代的刻版、印刷、造紙、製墨等技術工藝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元代刻書承宋人之風,對明初刻書影響較大。
明代刻書更為發達。其末期出現的拱花及豆版套印技術,將雕版印刷術推向新的高峰,成為中國印刷史上最光輝的篇章。
隨著書籍生產材料的不斷變化,書籍的裝禎形式業產生了相應的變化。紙書出現後,大致流行過卷軸裝、經折裝、梵夾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多種形式。
北宋慶藩年間(1041-1048年),畢升首先使用泥活字印刷書籍。這一發明,為快速印製書籍創造了條件,是印刷史上的一座裏程碑。
元代大德(1297-1307)年間,王楨又發明了木活字,明代還有銅活字出現。現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為西夏文本《大方廣佛華嚴經》。明弘治(1488-1505年)年間的華燧會通館,用銅活字印了《宋諸臣奏議》、《錦繡萬花穀》、《容齋隨筆》等很多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