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學習亦是如此,隻要認真學習,努力鑽研,學的多了,就會觸類旁通,以往學習中的一些不理解不明白的問題也會在不斷深化的學習中迎刃而解。在學的當中遇到不懂不會的問題,就隨時用筆記下來,虛心向老師、同學或比自己學問高的人請教,直到把問題弄明白,這樣才會有助於學習水平的提高。
【國學小百科】
我國古代的教學方法
1.講誦法
講誦法通過教師向學生講解和誦讀教材,以達到傳授和學習知識的目的。曹魏名儒董遇在教授弟子習經時,就先讓學生“先讀百遍”,“其義自見”,然後再親行教授。講誦法主要是教師講解,學生誦讀。此方法在當時較為流行。蕭梁名儒伏曼容在自己家中設立學堂,自己高坐講台,為諸生講解經義,來聽課者多達千人。無論是生徒的熟讀成誦,還是教師的授文講義,都要求學生熟記和背誦經文,因此,史書中常有誦書的記載。
2.辯難法
辯難,亦稱詰難,這種方法在漢代就已出現,主要以探討經文異同、激發學者深入思考、闡明經文大義為主。在辯難過程中,學者們各不相讓,有以“辭長勝人”的特色。魏晉南朝時期,玄風甚熾,清談風靡士林。在辯難傳統與清談現實的雙重影響下,無論官學還是私學,師生相互詰難,自由辯論蔚為風氣。
3.覆講法
覆講法是學生對教師所授知識進行複述並宣講的一種方法,就是白天領會老師所講大義後,晚上則覆講。對於這種方法,周一良先生認為:“當時學習有所謂覆及覆講之製,儒生與僧徒皆用之,實為一種考核及輔助聽講者加深理解之方法,亦即後代私塾中背誦及回講之方法也。”此種方法在魏晉南朝較為盛行,不僅普通教師應用此法,而且一些高僧也通過此法宣講佛經。這種方法的運用不但可以考核覆講者,而且也可以輔助聽講者加深理解。
4.遞相傳授法
這種教學方法早在漢代就有。西漢初年的名儒董仲舒,為了使每一位弟子都學到真實的本領,他選拔較早入學、且學術通明的弟子,教授晚入學的弟子,等這些較晚入學的弟子學業達到一定水平,董仲舒再親自教授。
遞相傳授法是教師對部分弟子進行親授,再由這些得到真傳的弟子依次教授同門。這種教學方法比較適用於學生較多的情況,可以減輕教師的壓力。此種教學方法為魏晉南朝所沿用。如西晉隱士楊軻學業精微,養徒數百。即使受業門徒,非入室弟子,亦不能親言教授。如果想受學,須旁無雜人,教授入室弟子,然後再令入室弟子遞相宣授。
代此法同漢相比,又有兩點差別:其一,“非入室弟子,莫得親言”。所謂入室弟子當是高徒,這種創新有利於個別教學的實施;其二,“欲所論授,須旁無雜人”。具有明顯的保密性,不利於整體教學的發展。
5.實踐教學法
實踐教學法是在實踐中把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的方法,這種方法多應用於實踐性較強的私學中,這與科學技術發展的特殊性有一定聯係。如南朝劉宋時期的王微,熟諳醫學典籍,頗曉中藥,尤信《本草》,教授生徒,每年春秋令節,親自帶領兩三個門生入山采藥(《宋書?王微傳》)。中醫之學,識藥是本,王微親領門徒采藥,是以實踐的方法讓生徒精通。這種教學方法的實行注重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有利於教學效果的實現。
【相關鏈接】
頭懸梁錐刺骨
晉朝的孫敬,每天用功讀書到深夜。因為怕太疲倦會打瞌睡,因此用繩子把頭發綁起來,吊在屋梁上,每當打瞌睡時,頭發被扯痛,就會驚醒過來繼續讀書。戰國時的蘇秦也是一位用功的人,他想在秦國作官,因此向秦王遊說,述說他的抱負理想,但沒有成功。他很失意的回到故鄉洛陽,身上一無所有,衣衫襤褸,因此朋友冷落他,連兄嫂妻子都看不起他。蘇秦又氣又難過,決心將太公六韜陰符兵法徹底研究明白,於是晝夜勤讀,每當讀累想睡覺時,他就用尖尖的錐子刺自己的大腿,提起精神來再繼續讀書。這樣日日苦讀,等到他再出來遊說時,提出了六國合縱共同抵製秦國的政策,獲得了各國君主的信任,因此擔任了六國的宰相。
不 恥 下 問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諡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諡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