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①眾 仁②者希③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④ 色不媚
【譯文】
同樣是人,善惡邪正,心智高低卻不一定整齊。跟著潮流走的俗人很多,而仁慈博愛的人卻很稀少。
如果有一位真正有仁德的人出現,大家自然就會敬畏他,因為他說話公正無私沒有隱瞞、不會扭曲事實,也不會去討好獻媚他人。
【注釋】
①俗:庸俗。
②仁:仁慈。
③希:同“稀”,稀少。
④諱:因有所顧忌而不敢說或不願說。
【評解】
俗語說“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就是說同樣是人,也有三六九等之分,有品德好壞之分,有膚色之分,有民族之分,有男女之分等,而這之中隨波逐流的人多。有一顆仁慈博愛之心的人,所做的事情是對他人有利,對社會有益的人,這樣才不愧對此生。
一個正直的人,敢於說出真話,沒有任何避諱,不會歪曲事實,不會添油加醋,更不會去討好獻媚他人,因為他的心是善良的、是仁慈的、是清澈的,他能寬恕人,包容人,能與人和睦共處,隻有這樣的人才會受到別人的敬佩與尊重。
【國學小百科】
儒家的仁愛思想
儒家仁愛思想是儒家倫理思想的靈魂,仁愛思想的曆史淵源和現實意義仁是中國古代儒學基本的道德思想。
仁愛思想強調愛國愛民,蘊含深厚的愛國主義思想,強調推已及人、待人以誠,以求人與人的相互理解、寬容、關心、愛護,強調正已修身、自尊自愛,維護自身良好形象等。
仁的核心是愛人。孔子最早以“愛人”解釋仁,意思是說對他人應該同情、關心和愛護。孟子繼承和發展了仁愛思想,提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持,則百姓親睦”,主張仁愛應由己及人,由內到外。墨家主張兼愛,墨子勸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若此,則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
漢代以後,儒家學者對仁愛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唐朝大儒韓愈說“博愛之謂仁”。宋代儒宗朱熹認為“愛之禮,心之德”。後代思想家如康有為、譚嗣同等,對仁愛思想都有所發揮。
【相關鏈接】
不貪為寶
春秋時,宋國有個人在山上開鑿石料的時候,發現了一塊寶玉。他非常高興,便兜著它回家,請一個玉工來加以鑒別,玉工仔細看了後,讚不絕口地說:“這塊玉好極了,沒有一點毛病,是個寶貝啊。不過你得小心,別在人家麵前炫耀,免得讓人家把它偷了去!”
然而這人請玉工來家,已經引起了鄰居的注意。原來,平時極少有人來他家,這回玉工突然來,有人便不時進來張望。宋人心裏不安,怕有個閃失空歡喜一場,便把寶玉秘密藏好。盡管如此,他還是擔心寶玉會被盜走。如果把它賣掉,又怕不知它的真正價值,給別人占了便宜。他考慮來考慮去,最後決定把它贈送給一個有身份的人,這樣多少還能留下些人情。過了幾天,他見沒人發現,便帶了寶玉悄悄地前往都城。
到了都城,他去見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獻上了寶玉,子罕不解地問:“你把如此貴重的寶物送給我,大概是要我幫你辦什麼事吧?不過,我是從來不接受別人贈送的禮物的。”宋人慌忙搖頭說:“我沒什麼事要您幫我辦。據玉工鑒定,這塊寶玉是稀有之物,所以我要獻給您。”子罕再次拒絕說:“我決不能收下這寶玉。因為如果收下了,你和我都喪失了寶。”
宋人聽不懂子罕這話的意思,隻是呆呆地望著他。子罕繼續說道:“我以不貪為寶,而你以玉為寶。你把玉給了我,當然喪失了寶,但我收下了你的玉,也就喪失了不貪這個寶。這樣,雙方都喪失了寶。”
宋人見子罕說了這通不收寶玉的道理,也無可奈何,隻得以實告道:“小民留下寶玉不得安寧,所以特地到都城來獻給您。”子罕沉思了一會兒,叫宋人暫時留下。接著,命一位玉工為這塊寶玉雕琢,把它送到市場上去賣掉,把錢交給宋人,然後派人護送他回家。
[子罕]
鐵麵無私包青天
北宋包拯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鐵麵無私,明察秋毫,人稱“包青天”。他為人剛直,既不兩麵三刀,更不會搞陰謀詭計;他從不趨炎附勢,看顏色行事,更不說大話、假話。即使是在皇帝麵前,也是直言不諱,不怕冒犯皇帝。
為了立太子的事,包拯曾冒死直諫,公開對皇帝說,我已經老了,而且沒有兒子,如果認為我說得不對,也不要緊,反正不是為了自己想升官發財。幸而宋仁宗倒也過得去,沒有責怪包拯,反而說,可以慢慢商量。包拯又說,宮內的親信宦官,權力太大,待遇太多,應該精簡人員和開支。這當然要得罪皇帝的親信左右,招來不測之禍。還好,皇帝說,“忠鯁之言,固苦口而逆耳,整有所益也,設或無益,亦無所害又何必拒而責之。”包拯總算碰上了一位比較開明的宋仁宗。否則,早已人頭落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