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華夷之辨”的主要內容是貴華夏賤夷狄,即以華夏為貴,以夷狄為賤。貴華夏,就是重視華夏的文明;賤夷狄就是鄙視、拒絕包括夷狄的服飾、發型、風俗、語言等在內的文化。由此可見,“華夷之辨”其實是一種文化中心主義,以華夏優越的文化為中心,不斷把周邊、外來文化同化。
“華夷之辨”的根本思想在於,它區分華夏漢族與外族的標準不僅僅是血緣或地域,還要根據其文明的程度,以其禮樂詩射書作為區分華、夷的準則。因此,華夷的地位可以互換,也就是說夷狄可以進為華夏。相反,華夏僭亂,亦可以退為夷狄。但是,有些人隻根據血緣、種族或所居之地域來區分華夷,片麵地宣揚“華夏中心主義”,視異族、外邦為無文化的野蠻人,這種觀點實質上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帶有明顯的曆史局限。
【相關鏈接】
心胸豁達狄仁傑
狄仁傑是武則天時的名臣,字懷英,唐代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時任宰相,是傑出的封建政治家。狄仁傑雖身居要職,卻謹慎自持,從嚴律己。
有一次,武則天對他說:“雖然你政績突出,可還有許多同僚說你的壞話。你想知道他們是誰嗎?”
狄仁傑說:“臣本不才,別人批評臣,正是對臣的監督和愛護。如果陛下認為臣做得不對,臣願意明白自己的過失並改正;如果陛下明察,認為臣做得對,不相信流言,那是臣的榮幸。既然如此,臣何必知道他們的姓名呢?”
武則天聽後,對他坦蕩豁達的胸懷深為歎服。
知恩圖報
很久之前,梵施國王當政時,有一人砍柴遇獅子追趕,逃跑之中落入一深坑中,獅子因緊逼不舍,結果也同落坑塹。
當時有一條毒蛇正追趕一隻老鼠,而鷂鷹又在蛇後窮追不舍,最終三隻動物也跌落坑中。正當他們欲以嗔恨心互相殘害時,獅子首先說道:“以我能力,我本可將你們統統殺死。但我們現在都遭遇痛苦困境,實不應再互相損害,大家理當團結合作。”
此時有一獵人恰好路過此處,他隨隨便便向坑裏瞥上一眼,坑中眾生立刻以可憐語氣向他尋求幫助。獵人立即將獅子從坑中首先救出,獅子被救後於獵人腳下頂禮說道:“我定會報答你救命的恩德,不過你最好不要救砍柴人,他絕不會報答你相救之恩。”獅子說完即轉身離開,而獵人又將剩餘眾生全部一一救出。獅子隨後捕殺到一隻野獸,就將屍體送給獵人作為答謝。
後有一日,梵施國王與王妃一起前往樂園賞玩,梵施王玩樂當中先行睡下休息,而眾王妃則將裝飾品拿出後自行遊曆起來。結果鷂鷹將珠寶全部銜走,並奉獻給獵人以報答恩德。
王妃們丟失飾品後連忙呈報國王,國王急令大臣負責調查出誰是元凶。從坑中被救上的砍柴人明白獵人身上攜有珍寶,於是便急忙向國王告發。
國王抓獲獵人後問道:“是你偷走王妃所戴飾品?”獵人就將前後經過完整講述一番,同時又將珍寶交還國王,而砍柴人最終還是把獵人送進監獄。
老鼠知道後就對毒蛇說:”我們好朋友獵人正被砍柴人陷害,他已被關進監牢。”毒蛇就溜進監獄告訴獵人道:“我今日欲咬國王身體,我先教你一解毒藥方與一句咒語,到時你即可憑此治愈國王被咬傷之處。”然後毒蛇就咬了國王數口。獵人則依毒蛇所傳咒語與藥方治好了國王的傷,國王便將他釋放,還贈給了他大量的財富。
【延伸閱讀】
常懷感恩之心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處世哲學,一種智慧品德。
無論生活還是生命,都需要感恩。你感恩生活,生活將賜予你燦爛陽光;你隻知怨天尤人,最終可能一無所有。
感恩之心,就是對世間所有人所有事物給予自己的幫助表示感激,銘記在心;感恩之心,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陽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無論你是何等尊貴,或是怎樣的卑微,無論你生活在何地何處,或是你有著怎樣特別的生活經曆,隻要你胸中常常懷有一顆感恩的心,隨之而來的,便會是溫暖、自信、堅定、善良等這些美好的處世品格;自然而然你的生活中工作中便有了隨處可見的一處處動人的風景。
全身癱瘓的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以一顆感恩之心,創造出一段生命的奇跡。當一位女記者不無悲憫地問:“霍金先生,盧伽雷病已將你永遠固定在輪椅上,你不認為命運讓你失去太多了嗎?” 霍金依然恬靜地微笑著,用還能活動的手指叩擊鍵盤:“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心靈的震顫之後,掌聲雷動。人們深受感動的並不是因為他曾經的苦難,而是他麵對失去還能擁有一顆感恩之心。
一個懂得感恩的人,經常想的是自己應該如何奉獻;而不懂感恩的人,經常想的是別人欠自己,如何去索取。學會感恩,是立身處世的要求。感恩不同於一般的知恩圖報,而是跳出狹隘的視野,追求健全的人格,堅定崇高的信仰,樹立遠大的理想。不但關心自我,注重個性發展,更要關心他人、社會、國家、民族和人類的進步事業。感恩需要砥礪德行,自覺培養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不僅學會如何做事,更要學會如何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