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權利不公平地對待其他人,但你這種不公平的態度,將會使你自食其果。而且,進一步說,你所釋放出來的每一種思想的後果,都會回報到自己身上。
[46大禹]
【原文】
恩欲報① 怨②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譯文】
受人恩惠要時時想著報答,別人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情,應該寬大為懷把它忘掉。
怨恨之心停留時間越短越好,不要老放在心上。但是別人對自己的恩情,要常記不忘,常思報答。
【注釋】
①報:報答。
②怨:怨恨、仇恨。
【評解】
“受人點水恩,當以湧泉報”,一個人在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他人伸出了援助之手,不計任何報酬,這樣的恩德要牢記在心,要時時想著回報、報答。不要做那種忘恩負義的人,覺得別人幫自己是應該的,理所當然的,沒有任何感激之情,那以後就不會再有人去幫助你。
當他人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情,使自己受了委屈,要用一顆寬容之心,去包諒解、去容;而不要懷恨在心,伺機報複。怨恨在心裏頭愈結愈大,對自己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傷害。因此,心裏有不平衡、有怨恨,應該早早的把它忘記,才會活得輕鬆愉快。
【國學小百科】
古代的民族思想——華夷之辨
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向來就有所謂的“華夷之辨”。“華夷之辨”的思想在中國古代曾一再發揮過重要的社會效應,它增進了華夏民族的凝聚力,特別是當異族入侵時,成為保家衛國的精神動力,從蘇武、嶽飛,到文天祥、史可法,其卓絕的民族氣節,便導源於此。
“華夷之辨”也就是“華夷之別”,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核心。“華夷之辨”語出《春秋》,華指華夏,夷指夷、狄,即南夷北狄,意為華夏之外的民族。
“華夷之辨”是先秦時代就已有的思想。考古資料證明,至少在商代,華夏先民們就有了“華夷之別”的民族意識。例如著名甲骨文專家胡厚宣先生已經考證出早在商代就有“中國”意義之稱謂,即當時的商人就有五方、而自己居中的概念,就認為自己就是中國。而“中國”與“華夏”實際上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它們都是與四方的“夷狄”相對立的概念,是華夏先民們將自己所屬的民族集團與夷狄戎羌等異族集團區別開來的民族和地理稱謂。
而在商代卜辭中頻繁出現“伐羌”、“(捕)獲羌”、“用羌幾人”、“征鬼方”、“征犬方”以及“伐孟方”、“伐夷方”、“征夷”、“征屍方”、“伐林方”等文字也是當時的商代人已有華夷之別的最好證據。卜辭中的“鬼方”、“犬方”相當於後來的“狄”,“夷方”則指東方的“夷國”,“孟方”、“林方”分別為東方的“於夷”、“藍夷”。至於“屍方”(古音“屍”與“夷”相通,周代金文也用“屍”稱“夷”),則包括了東方的所有夷人。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中國進入了一個華夏族與四鄰地區的蠻夷戎狄等族的民族大融合的新時期。《公羊傳》把整個社會分成兩大文化集團:“夷狄”與“諸夏”。春秋之世,“南夷”與“北狄”交侵。自平王東遷,一直到狄滅邢、衛,“戎狄”的勢力逐步東漸,威脅到周人的生存。對於這時的夷狄,《左傳》“蠻夷戎狄”連稱,《公羊傳》、《榖梁傳》“夷狄”連稱,足以說明三傳把“戎狄”置於與夷相同的地位上,並與華夏民族成對立之勢。管仲、齊桓公的“尊王攘夷”及《公羊傳》的“夷夏之別”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上提出來的。
首先提出“華夷之別”的是管仲及齊桓公。他們在中原爭霸時以“尊王攘夷”為口號。然而當時他們隻針對霸業出發,而真正確立“華夷之辨”及影響後世深遠的卻是儒家的始創者孔子。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華夷之辨,後來成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孟子也曾說過:“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自古中國人、特別是讀書人強調的就是用夏變夷,而不是用夷變夏。
孔子也盛讚齊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稱其“正而不譎”;高度評價管仲佐齊桓公“尊王攘夷”、“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孔子對他們在“中國不絕若線”之時,攘除夷狄,挽救了中國,免使中國淪為夷狄,以之為王者之事,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後世遂以此為目標,嚴“華夷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