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後,基本上隻實行月俸製,雖然有時仍然將實物乃至土地作為俸祿,但實行的基本是以貨幣為主要形式的俸祿製度。唐代官員的俸錢中不但有生活費,還包括辦公費,總的趨勢是數額不斷增加,而且地方官的俸錢高出京官。
俸祿製度要求官吏在享受俸祿的同時履行一定的職責。若官吏違反朝廷有關法令,或有瀆職行為,其俸祿便要相應扣除。早在漢代就已對官吏實行罰俸製度。唐代規定,凡文武官員在朝堂上不守禮儀,罰一月俸;舉凡推薦人才不當,處理公文稽遲,科舉考試泄題,無故超假等失職行為,皆處罰俸。至清代,罰俸製度更加嚴密,如官員在官署酗酒、賭博、推諉等,均要受罰俸處分。
【相關鏈接】
六尺巷
明代,在泉州市住著兩位官宦人家,一家姓林,另一家姓唐,兩家毗鄰而居。林家有人在京,官居禦史之職。唐家也有人在地方當官,任指揮使之職。兩個官宦之家,平時也都禮尚往來。
後來,兩家官運亨通,家業發達,姓林的當家林大舍要修建後院花園,因為當時符合“年利”,姓唐的當家唐少爺也要擴建書軒。兩家擇定日子,都要在雙方的交界處開基築牆,這樣便引發了一場爭執。為了這一牆之地,雙方各有勢力,互不相讓。僵持之下,便都告到了官府。
泉州知府接到兩家的呈狀,左南為難,朝內官得罪不得,地方官也惹不起,不敢輕易判斷。而林、唐兩家,各自打通關節,對知府硬軟兼施;知府也十分乖巧,雙方應付,一拖就是三年。
林家便修書一封,派專差上京,請林禦史親筆來書,責成泉州知府將此地判給林家,以便將花園修好。專差果然帶回一封緘封周密的禦史大人親筆信。林家人都圍觀,隻見上麵寫著:千裏修書為一牆,讓他三尺亦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讀信後家人議論紛紛。林大舍開頭也有些不通。他把那四句詩一看再看,終於悟出老爺的用意,就說:“既然老爺這樣交代,就退讓三尺,擇日興工。”唐少爺探知林家派人上京,心懷疑慮,如今見林家後退三尺另築花園,不知是何用意。便設法打聽到林家退牆的原委。因為林家是當朝禦史,反而首先退讓。唐少爺感到不可理解,便親自到其父任所去見唐指揮使,將林家讓地的事一五一十地向其父稟告。林指揮使聽後,認真地說:“林禦史在京師為官,見識胸懷,不同一般,讓地之事一經傳開,豈不全城讚揚!唐家不能讓人笑話,也退讓三尺吧。”就這樣,一條寬六尺的大巷就出現在兩家宅院之間。泉州人就稱之為“禮讓巷”,以紀念兩家禮讓的美德。
白圭談治水
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務時,剛剛和塗山氏的一個姑娘結婚。當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時,心裏就像自己的親人被淹一樣痛苦、不安,於是他告別了妻子,率領二十七萬人,夜以繼日地進行疏導洪水的工作。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
此後,在民間流便傳著這樣一首《大禹治水》的民謠: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為民解災難。實地觀測搞調查,團結勤快聽意見。三過家門而不入,廢寢忘食瀝肝膽。河道疏通水患滅,灌溉農田萬民歡。
到了戰國時候,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這件事,他誇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隻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錯了!你把鄰國作為聚水的地方,結果將使洪水倒流回來,造成更大的災害。有仁德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延伸閱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曾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簡單地說就是推己及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自己希望在社會上能站得住,能通達,就也幫助別人站得住,通達。總之,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討厭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自己不喜歡的強加給別人。
一個人首先要先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去考慮事情,如果自己都不能接受,那如何讓他人去接受呢?將心比心,人不能狹隘、自私的站在自己立場上隻為自己考慮,而不去考慮他人的感受,所謂種什麼因就會結什麼果: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到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到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到一個命運;播種一個善行,你會收到一個善果;播種一個惡行,你會收到一個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