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是指公正的、有利於人民大眾的道理。正義感不僅僅體現在行俠仗義、打抱不平,敢和壞人壞事做鬥爭方麵,更多的是體現在人的一言一行中,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和大大小小事情上。遵紀守法、尊老愛幼、文明禮貌、救死扶傷、扶貧濟困、搶險救災等行為都是正義感的表現。擁有正義感會給你帶來下列好處:
1.它為你建立起信心的基礎
2.它建立起深具魅力的誠摯和健全的性格
3.它不僅會吸引他人的注意,同時還提供獲得真正而且永久不變之個人利益的機會
4.它使你培養出自立和自重精神
5.它強化你的道德良知,並因而使你的行動更為迅速
6.它吸引值得你交往的朋友並且擊敗你的對手
7.它保護你免於陷入破壞性的爭議
8.它鼓勵你以具有魅力的個性朝向明確目標邁進
正義感要身體力行,並在實踐中取得。正義感不是表現在口頭號上,不能說一套做一套,要付諸行動中。不能隻要求別人不要求自己,而要處處、時時、事事都要以正義為標準來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
有很多人是有正義感的,心地善良,疾惡如仇。但由於辨別是非的能力比較弱,往往在一些具體的事情上搞不清誰對誰錯。要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最基本的一條就是要加強學習,特別是要加強基本法律法規和道德規範的學習,知道哪些是社會提倡的,哪些是社會反對的,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以免正義感用錯了地方。
要運用正義感仗義執言,這就要求我們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道德為準繩,大張旗鼓地支持和聲援正義的,反對和聲討非正義的人和事。不能人雲亦雲,更不能見利忘義,幫著不義的人和事說話。
正義感不僅是一種獲得實質利益的工具,同時還能強化各種人際關係,它驅除貪婪和自私,並使你更了解你的權益和責任,而所有其他個性也將因為有了正義感而更有力量。
【原文】
凡取與①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② 即速已③
【譯文】
拿別人的東西和給別人的東西,輕重要分清楚,給人家的東西多一點,拿人家的東西要少一點。
打算怎樣去對待別人,應該先問問自己,如果是自己也不願意做的,應該馬上停止。
【注釋】
①與:給予。
②欲:想要、希望。
③已:停止。
【評解】
在金錢、利益方麵,要懂得取舍,隻有舍才會有得,吃虧就是占便宜。不要為了爭一己私利,不惜和朋友、親戚、同事翻臉,鬧得彼此不相往來,雖然在利益、財物方麵暫時占了便宜,但卻為此喪失了名譽,很是得不償失。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最好做一下換位思考,當你自己也不願意別人這樣來對你的時候,就要及時的停止。每一個人都不希望不好的事情、不好的言語加諸在自己的身上,以同理之心,我們就要想到別人的感受,也不應該這樣加諸於別人。
【國學小百科】
古代的俸祿
俸祿是古代皇朝政府按規定給予各級官吏的報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實物、錢幣等。
中國古代俸祿製度的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
商周時期因官職同爵位相一致,並且世代相襲,俸祿實際上是封地內的經濟收入(不包括上繳給政府的部分)。這一時期俸祿表現為土地形式,封地的大小是各級官吏的俸祿標準。
春秋末期至唐初主要以實物作為官吏的俸祿。春秋末年,世卿世祿製度逐漸瓦解,各諸侯國王為爭霸圖強,紛紛選拔任用賢能之士,以雇傭方法據其職務高低,給予不等的實物。
戰國時期,實物俸祿在各國得以普遍推廣,計量單位由鬥改石(dàn)。石為最大的量器,所以用石表示官秩的等級。西漢初年各級官員按照不同的石規定俸祿標準,俸祿是以斛(量器名,十鬥為一斛)計算的,但每月領取時,又折合成錢。東漢初年,俸祿是“半錢半穀”,九卿月領穀物72斛,錢9000,百石小吏月領穀物4.8斛、錢800。兩者的俸祿在穀物上相差15倍,在錢數上相差11倍多。
至南朝梁時,官吏級別實行九品製,俸祿亦依此而推。北齊官吏級別亦行九品製,但俸祿不以粟計,而以帛計。隋代俸祿又以粟計,一年分春、秋兩次發給官吏。其級別也更正規,如一品為九百石,自一品至正四品之間各級相差一百石。唐繼隋製,然亦有小異:京外官吏俸祿比京官次等;於主要俸祿之外,據官吏品級給予俸食,用於雇傭警衛及庶仆人員,即統稱之“俸料錢”。
唐中期至清末,俸祿以貨幣為主。俸料錢在官吏的全部俸祿中所占比重已超過一半之多。同時,因貨幣在稅收結構中成分增加及商品經濟的發展,唐之俸祿製度已由實物完全向貨幣化發展、轉化。開元二十四年(736)唐玄宗正式改革俸祿製度,統一了俸祿的等級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