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泛愛眾(3)(1 / 3)

我們在拒絕別人時,要學會靈活變通,強硬的回絕會傷害到人的自尊,是不可取的。如何做才能既達到拒絕別人的目的,而又不傷害到別人的麵子呢?這就需要學會婉言拒絕的方法。

1.借口托詞

“不”字誰都會說,但怎樣說才能既不傷害對方,又不使自己為難,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拒絕他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不便說出真實的原因時找到一個可信而合理的借口。

其實,在自己有難處,或者如果答應別人的要求自己的利益會損失很大的情況下,我們就應該拒絕別人,但是拒絕別人也要考慮對方的情感,盡量做到不傷害雙方的感情。找一個好的借口這時是非常必要的。

2.拖延時間

有時候我們也可以有意拖延回答的時間,比如“到時候再說”,“我考慮一下”等,這樣既沒有直接拒絕,又給自己留下回旋的餘地。

3.先發製人

無論怎樣委婉拒絕別人,總讓人覺得你“不給麵子”,所以如果你預測到對方要開口,你就先訴說你的不方便,諸多困難,這樣對方就無法說出請求了。

4.直抒胸臆

並不是所有的請求都需要婉言謝絕,特別是對你有恩的人有求於你,的確是非常難以拒絕的。如果你確有不便,率直地講出自己的難處,隻是你的態度要誠懇,言辭要和緩,要顧及到對方的自尊,講究策略,相信對方也是會諒解的。

[44漢哀帝]

【原文】

人有短① 切莫揭② 人有私③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④思勉⑤

【譯文】

別人的缺點,不要去揭穿,對於別人的隱私,切忌不要去宣揚。

讚美他人的善行就等於自己在行善,因為當對方聽到你的稱讚之後,必定會更加地去做。

【注釋】

①短:缺點。

②揭:揭穿。

③私:隱私。

④愈:更加。

⑤勉:勉勵。

【評解】

“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與人相處時,看到他人的缺點和不足,首先要看看自己有沒有這方麵的缺點,其次不要去揭露別人的短處,因為別人的缺點和不足不想被他人知道,若這些弱點或不足被人知道,傳播出去,人家會很沒麵子的,也很傷人家的自尊心,而且你講別人,那別人也會講你,這樣做是很不道德的。

當自己知道了別人一些不為人知的,不願被人知道的事情,那自己一定要守口如瓶,替人家保密,而不要把這件事做為新聞,到處去廣播、到處去宣傳,那會傷害了人家,甚至後果更為嚴重。

若一個人做了好事,就要去向人家學習,因為好事即是善事,幫助了他人,自己也很快樂,很安慰。別人若看到的你善行也會向你學習,並會誇獎、稱讚你。

【國學小百科】

中國古代的保密工作

1.秘密通信

在有階級的社會中,由於政治和軍事鬥爭的需要,據文字記載,早在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前221年)我國就開始使用秘密通信方法。如戰國中、後期成書的軍事著作《六韜》中的《陰符》和《陰書》就記載了當時秘密通信的具體形式與方法。

所謂“陰符”就是一種符節,雙方事先約定好,多長的符節各代表什麼意思。所謂“陰書”就是一封豎寫的完整的秘密信件或情報,攔腰截成3段,派3個人各持一段,於不同的時間、路線分別出發送給收信人。收信者收齊3段信,即可知曉全部內容。萬一途中某一個送信者被截獲,對方也難以解讀全信內容,所以泄密的可能性很小。

秦漢以後,在秘密通信中出現了各種暗語、暗號、密詩、符號等形式,不易被外人破解,還有的將密信用蠟密封或火漆、封泥密封,以防泄密,一旦泄露,即可立即發覺,采取補救措施,或將計就計,改變對策。

2.封泥製度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文件傳遞過程中的文書保密技術。為了使文書在傳遞過程中不被外人竊視以致泄密,古人發明了“封泥”(又稱泥封)製度。

春秋時期使用的還是較為簡易的泥封書,漢代以後開始使用“皂囊”(即外青裏白的夾層布袋)以及“封長檄”(即印封的長牒)。到漢武帝時封泥技術已經較為先進,是用一大一小兩塊木片合起,大片的一麵中間凹陷,在凹陷中刻寫文字,小片正好合入大片的凹陷之中,成一扁匣;大片兩端相對高起,預先刻好淺槽,兩片端部均穿有孔眼,從外麵用繩束起後將繩頭引到刻好的溝槽裏,填上泥再鈐印在上,如要啟封,則非破印斷繩不可,與現代的火漆膠印密封完全一樣。

3.宋代軍用密碼

到了北宋時期,密碼術又有了新的發展。北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由樞密使曾公亮、樞密副使丁度奉詔主編的《武經總要》(共40卷)是對宋代國防建設和軍事教育都有指導性的綜合性軍事教程,也是研究北宋以前學術發展和北宋軍事理論及實踐的重要曆史資料。

據《武經總要》的記載,宋代出現的傳遞情報的密碼叫作“字驗”。所謂“字驗”,就是將各種情報,如請糧料、請添兵、請固守、被賊圍、將士叛、將領病、賊退軍、賊進軍等40項,用40個字的一首詩來表示,把不含重複的40字詩與這些情報內容依次相對並具體搭配,編上相應的數字代號,從1至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