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泛愛眾(1)(2 / 3)

德行高尚的人,名望自然高。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是否出眾。

有才能的人,聲望自然不凡,人們之所以欣賞佩服,是他的處事能力,而不是因為他很會說大話。

【注釋】

①高:高尚。

②高:指名望高。

③重:重視。

④高:出眾。

⑤才:才華、才能、能力。

⑥望:名望、聲望。

⑦服:佩服。

【評解】

一個受人推崇與尊重的人,他的名聲、聲望一定很高,其主要原因並不是他相貌長的如何出眾,多麼有錢有權有地位,更重要的是他有很高的德行與修養,凡事能以身作則,事事從大處著眼,處處為他人考慮。大家看到他的言行舉止,就會很尊敬他、敬仰他,仰慕他的人會越來越多,那他的聲望就會隨之而提高,而且這種尊敬與敬仰是發自內心的,這就是所說的“以德服人”。

一個有才能的人,不光要有深厚的學問,還要有很好的德行,學問會隨德行的提高而提高。一個真正有德行有才華的人,他所做的事一定會有利益於家庭、有利益於社會,讓家庭、社會的每個人都受益,尊重他、佩服他是很自然的。

【國學小百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由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麵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人隻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這一成語典故出漢將軍李廣的故事。

西漢時候,李廣是一位勇猛善戰的將軍,一生跟匈奴打過七十多次仗,戰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愛戴。李廣雖然身居高位,統領千軍萬馬,而且是保衛國家的功臣,但他一點也不居功自傲。他不僅待人和氣,還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給他的賞賜,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賞賜統統分給官兵們;行軍打仗時,遇到糧食或水供應不上的情況,他自己也同士兵們一樣忍饑挨餓;打起仗來,他身先士卒,英勇頑強,隻要他一聲令下,大家個個奮勇殺敵,不怕犧牲。

後來,當李廣將軍去世的噩耗傳到軍營時,全軍將士無不痛哭流涕,連許多與大將軍平時並不熟悉的百姓也紛紛悼念他。在人們心目中,李廣將軍就是他們崇拜的大英雄。

漢朝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為李廣立傳時稱讚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說,桃李有著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它們不會說話,但仍然會吸引人們到樹下賞花嚐果,以至樹下都走出一條小路,李廣將軍就是以他的真誠和高尚的品質贏得了人們的崇敬。

【相關鏈接】

以貌取人

孔子有許多飛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台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來,子羽遊曆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地說:“我隻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隻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自不量力

曆史上自比諸葛亮的人不少,但像王昭遠這樣無恥而無能者卻不多。王昭遠本是無賴之人,靠奉承後蜀後主孟昶取得高位,他還不滿足,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他勸說孟昶派使者聯絡北漢,共同舉兵滅宋,孟昶居然同意,後因使者在途中叛逃宋朝,宋太祖遂決意滅蜀。

隨後,宋朝派忠武節度使王全斌、武信節度使崔彥進、樞密副使王仁贍、寧江節度使劉光義、樞密承旨曹彬等人率領步騎兵六萬伐蜀。孟昶聽說後,命王昭遠為西南行營都統,趙崇韜為都監,韓保正為招討使,李進為副招討使,率兵拒戰,並對王昭遠說:“今日之師,卿所召也,勉為朕立功!”

王昭遠此時仍非常狂妄,從成都出發的時候,後主孟昶讓宰相李昊等人在城外為王昭遠餞行。王昭遠手拿鐵如意,指揮若定,自比諸葛亮。王昭遠酒酣,攘臂對昊曰說:“吾此行何止克敵,當領此二三萬雕麵惡少兒,取中原如反掌耳!”

結果,在宋軍的打擊下,王昭遠三戰三敗,狼狽逃竄到利州,焚毀桔柏津的橋梁,留部將守劍門,自己逃到漢原坡。

宋軍追到後,趙崇韜還想召集軍隊作最後抵抗,而王昭遠卻據胡床不能起,趙崇韜戰敗,被擒,王昭遠脫下甲胄倉皇逃跑,投奔東川,藏在民宅中,被追兵活捉。

耶律休哥說:“史書中常提到所謂妄人,王昭遠就是典型的狂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後蜀偏安一隅,無非是因為中原多事,無暇它顧,王昭遠何德何能,非要愚不安愚,向強敵挑釁,最後上演一幕‘帶汁諸葛亮’的鬧劇,真是典型的蠢貨。”

歐陽母教子

歐陽修是我國北宋時期的著名學者,傑出的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歐陽修4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承擔起撫養、教育兒子的責任。母親不僅教他讀書、識字,而且還教他讀書的方法。她對歐陽修說:“你父親讀書時,常常在本子上寫寫記記,或是在書上圈點批注,你也應學著做。”歐陽修對母親的教誨總是認真思考,並努力試著去做。在母親的嚴格要求下,歐陽修十幾歲就寫得一手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