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泛愛眾(1)(1 / 3)

【原文】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① 地同載②

【譯文】

隻要是人,就應該相親相愛,如同蒼天與大地所生長的萬物,不分你我,互助合作,絕對沒有私心,才能維持這個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

【注釋】

①覆:蓋住。

②載:承載。

【評解】

人類生活在一個共同的世界,你我都是一樣,所以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團結友愛,不要有什麼種族歧視、民族之爭。地球其實就是個大家庭,而生存在地球上的人類就是這個家庭的成員,所以一家人要和睦相處,這樣這個家庭才會美滿、才會祥和。

【國學小百科】

大同世界

“大同”是古人追求的一種理想的社會模式。

“大同”之說,最早來源於《禮記?禮運》篇。文章記載孔子出遊,有所感歎。當時,弟子子遊在側,問孔子為什麼歎息。孔子遂表述了自己對大同社會的看法:大道實行的時候,以及夏、商、周三代英賢,他都沒有趕上,但是,他非常向往那個時代。他說,大道之行就是天下為公,在那個時代,選賢能,講誠信,人們不獨親其所親,不獨撫養自己的子女,而是普遍相愛,使老者有所終,壯者有所用,幼者能夠順利成長,寡、孤、獨及殘疾者生活都有依靠,男子有一定的職分,女子都能找到合適的人家。人們不必把財貨攫為已有,隻怕貨財被丟棄而不用;人們在勞動中都能各盡其力,但不是為自己,並且鄙棄那種隻為自己而勞動的行為。所以,奸邪之謀、盜賊之事都不會發生,夜不閉戶,那才是太平盛世。

孔子重新建構“仁”這一道德範疇,主要是為了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由於每一個人均處於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所以把各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理好了,就可以導致一個秩序井然的理想社會的出現。

即首先通過強調在家裏要孝順父母、親愛兄弟,培養其對親人的強烈愛心,作為對仁的基本要求。然後把愛心逐漸擴展到家庭以外的人,最後再把這種愛心進一步擴大到全社會,使每個人都有一顆博愛的心。雖然做不到“博施於民”,但每個人都能自覺地為社會作好事,能夠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選賢舉能等等。“在這個社會裏,奉行天下為公的原則,其所向往的不是社會生產能力的高度發達和人們物質生活的極大富足,而是社會道德的高尚,人倫關係的和睦,社會秩序的安定。”

這表明孔子所追求的正是人民安居樂業、老幼各得其所、怡然自得的大同世界。

【相關鏈接】

斬蛇除害

戰國有一個名叫孫叔敖的人,很有德行。有一天他在外麵做事,看到了一條兩頭蛇,因為在他們鄉裏麵謠傳,看到兩頭蛇的人都活不了,可能就會有厄運。所以他看到以後,馬上拿起棍子把這個雙頭蛇打死了,然後把它埋好,自己就哭哭啼啼回家裏去了。

孫叔敖的就問他:“你在哭什麼?”

孫叔敖就說:“我不能奉養您老人家了,因為我看到雙頭蛇,我把它打死埋掉,命可能保不住了。”

他的母親聽完也很欣慰,因為孩子能夠替別人著想。

就安慰他說:“你不用擔心,你有這樣的善心,往後一定會很有福分。”

後來孫叔敖長大,果真做了楚國的宰相,也很有成就。

【延伸閱讀】

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

孩子愛心的培養,關鍵時期在童年,並且需要父母愛心的澆灌。培養孩子愛心的途徑、方式很多,下麵介紹幾種簡單而行之有效的妙法:

1.以身示教

父母、親人要用愛心去影響孩子,要孩子學會尊老愛幼、尊敬鄉鄰,愛護花草樹木,愛護小動物,珍惜光陰等,潛移默化中使孩子擁有愛的感知。同時,耐心地給孩子講解什麼是愛,並結合生活中孩子的壞行為、不良習慣,進行教育,使愛具體化。

2.正確引導,轉移壞習慣,

父母要冷靜地對待孩子的缺點,要寬容地給孩子嚐試錯誤的機會,然後聽聽孩子的想法這樣才能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恰當的評議,也隻有恰當的評議才能使孩子信服、接受你的建議。用博大的愛心去感化、尊重孩子,而不要簡單粗暴地去指責,埋怨。要多給孩子建議性的引導,讓孩子信服,從而糾正孩子的壞習慣。

3.培養孩子的自愛、自立、自強心

日常生活中,孩子每一天都會有變化,變化有好的也有壞的,當孩子做的不對時,父母盡可能避免正麵批評,要巧妙地讓孩子知道什麼不對,應該怎麼做,而且使他感覺到自己原來很優秀,感到自己在變化中長大,從而產生自愛、自立,努力把握正確的方向達到自強。

4.不失時機地進行情感教育

父母要做愛的發現者和講解員,及時進行愛的傳遞,讓愛從小在孩子心中萌芽,成長。如看到小動物,告訴孩子為什麼要保護小動物啊,看到有人亂扔垃圾時,帶著孩子把垃圾拾起來丟到垃圾筒,告訴孩子要保護環境等等。講故事、閱讀書籍也是培養愛心的方式之一。

關鍵是父母要做到,孩子在你的影響下,也效仿你去做,有可能會比父母做的更好。

[41孫叔敖]

【原文】

行高①者 名自高② 人所重③ 非貌高④

才⑤大者 望⑥自大 人所服⑦ 非言大

【譯文】